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山法宝鬘论▪P4

  ..续本文上一页看看自相续的戒律是否清净、身语意三门是不是处于放荡无度之中,倘若你是一个戒律不清净、行住坐卧中不护三门,加上不如理如法精进闻思三藏的人,那么满不在乎地享用信财斋饭无疑是在自讨苦吃。千万不要这样做!

  若有人想:如果仅仅依靠戒律清净这一点可否享受信财斋食呢?这也是不行的。作为一个只是戒律清净而不如理闻思三藏的懈怠者来说,如果擅自作主享受信财与斋饭,那么将是债台高筑,负债累累,因为你根本吸收消化不了斋食等信士所供养的任何财物,后世必须以债务的方式予以偿还,结果成了业债之因。如果连一位戒律清净却不精勤闻思的懒惰之人也不能肆无忌惮地享受信财,那么我们应当好好反省反省。

  三门行为不清净,并由于被堕罪所染导致戒律也不清净,又不事闻思三藏的人,日日夜夜沉睡不醒、迷迷糊糊、闲话不止、愦闹散乱,依此虚度大好时光,而且只是去城中化缘维生并不能心满意足,如此之辈竟然大颜不惭、大模大样地坐在大修行者、大上师、大法师的行列中,依靠打卦、算命等手段来蒙蔽、欺骗施主,追求如哈拉剧毒般的邪命养活,苟且偷生,其实是在进行自我毁灭,这种人也实在是不知廉耻。我们仅以化缘的菲薄之物维生就应当知足。自相续的戒律污浊不堪、闻思修行也是马马虎虎的人,却不满足于简简单单的化缘生活,而去寻觅花样繁多、质量上等的财物。直言不讳地说,你是没有福份来享用这些的。

  此外,只是了知释迦牟尼佛对于戒律清净的僧众享受斋食有开许这一条,便心想:我也是出家人,所以随心所欲毫无顾忌地享用斋食信财以及回向财物等也是理所应当的事。而心怀骄傲自满的情绪,这显然是愚昧无知的表现。

  生活简朴不杂世法

  为了能化缘到一点点苦行时所需的饮食财物,而去城中向素昧平生、互无交往的施主化微量的小麦青稞等粗粝之食,隐居静处山中时与花草叶果等合起来作为苦行的食品,除了吃这些以外,绝对不能像世间的人们那样饱食终日。

  不依靠苦行生活,而只求吃得好、穿得暖,就想成就佛果,可是,这种人不用说是佛果,就连人天的果报也是不可能成办的。如果你不尽力讨好维护施主的情面等随顺迎合世间人,那么想得到香喷喷的美味佳肴、暖暖和和的上等衣物也是异想天开的事。要通过随顺世间人的途径来修行,就不可避免地要掺杂世间八法。

  杂有世间八法的善业只能得到今生的利益而已,对于后世来说连人天果报也得不到,不仅得不到,甚至来世还会依此而下堕三恶趣。格西仲敦巴曾经问阿底峡尊者:“凡是贪求现世的幸福安乐与利养恭敬而做事之人将会有什么样的果报呢?”尊者深感遗憾地说:“他们的果报也就仅此(今生中的安乐)而已。”格西又进一步地问:“那来世将有什么样的果报呢?”尊者满怀悲悯地说:“来世的下场将是惨堕地狱、饿鬼以及旁生界中。”滚巴瓦格西也曾经这样说过:“怀有搞世间八法心态之人所作所为若出现其中的四种称心如意,那么就是现世的果报,而对来世毫无益处;如若面临四种事与愿违的局面,那么对今生也无有裨益。”

  如果修行人奢望今生丰衣足食、风光体面,而寻找一位腰缠万贯的大施主,对其曲从逢迎,照顾情面,阿谀奉承,讨好献媚,这种人连自己的饭量多少都不清楚,竟然拿班做势地在那里打卦,还信口雌黄地授记将来会有甘苦、好歹之事,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妄言脱口而出,他们的戒律为严重的过患所染污,无惭无愧的行为似是而非、极不清净,这样的人真不如死了为好。

  正合我意

  作为修行人的我们,就算是冻僵而死(也绝不能以非法手段过活)。只要能依照戒律中所说的少量资具维生,不好不坏就可以了,即使是以化缘的低劣斋食财物,加上草叶瓜果等作为苦行的充饥之食,也该心满意足。与任何人互不结识、不相交往,也不进行打卦、算命、作经忏之类的琐事,纵然当地所有的人们都为此而不高兴,以身体进行殴打,口中也是讥讽嘲笑,对我如此这般侮辱,那也是一件快事。因为它可以成为世间八法及赞则喜、谤则忧之恶分别念的最佳对治方法。如果他们对自己赞不绝口,尊敬拥戴,那么自相续中的贡高我慢就会日渐增盛,如此便会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诚如阿底峡尊者所说:“众人不悦,正合心意。”意思是说,人们对自己有不满情绪,恰恰合乎自己的意愿,应当心生欢喜。否则,仅仅为了微薄美食、少量暖衣,便以诈现威仪、谄媚奉承等邪命方式来养活,到头来将酿成后世在地狱、饿鬼、旁生界中感受严寒、酷热、饥饿、干渴的难忍苦果。恐怕再没有比这更严重的危害了。

  自己贪得无厌,在现世中如果得到丰富的衣食,就心花怒放、喜不自禁,如若没有得到就闷闷不乐、愁眉不展,而且一旦别人得到,那嫉妒心、竞争心、得失心、贪嗔心便自然而然在相续中滋生蔓延,心不愉快、倍感苦恼。相反,如果自己能够将自心完全转移到善法方面,居于隐逸的静处时常反观自心、知足少欲,仅仅依靠化缘所得之物度过人生,就绝对不可能为了欲妙而生起贪婪、嗔恨、嫉妒之心等以至忧心如焚了。正如古德所说的:“清贫寡欲,无忧无虑。”如此一来,必然会心情舒畅、修行增上、生活清净。

  依心抉择

  若有人想:如果自己既没有维护施主等人的情面外出奔波寻找,也未曾从事打卦等,可是若当地的人们亲眼目睹了某位修行人稳重持久安住、知足少欲等功德,便携带衣食来到他的面前供养,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随便接受没有什么不良后果吧?

  这一点也需要观察自心。如果自己对所有的妙欲利养、恭敬赞叹等都能作如梦如幻之想,毫无贪图世间之心,那就可以接受供养与爱戴。然而,我们这些人从无始以来对妙欲贪恋强烈,不知满足,久远串习,牢不可破。追名求利、贪执妙欲等只能像干渴之人痛饮盐水般无有厌足。所以,倍受恭敬、利养丰厚、穷奢极欲对我们这些人来说,显然是修持妙法的一大违缘。

  一般,修行人在最初的时候都是说“我要终生住在寂静处”而与上师同修道友和睦共处,也没有任何施主等前来探望,心情安乐。独自一人住在一处静静的神山中,首先是和谁也不相接触,似乎还过得很好。久而久之,渐渐地施主以及熟悉的人越来越多,在施主面前,顾其情面、虚伪狡诈等,通过世间法以及经忏佛事、讲经说法等出世间法五花八门的欺骗手段取得利养恭敬,如此而行之人比比皆是,随处可见。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首先未通达上师所传授的教言实义,其次相续中没有断除对妙欲的强烈贪执,于是便如饥似渴永不满足地饮起欲妙名利地位等邪命的毒水,铸成大错,这种修行人连自己的名称也已丢失了。他的下场比世间人还惨痛,后世将堕入地狱中。

  四、依师方式

  勿离上师

  对于修行人来说,暂时与究竟的一切功德之源泉就是上师,大格西博朵瓦是这样说的:“摄集一切窍诀的基础就是不舍弃殊胜的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如影随形般依止、一刹那间也不离开上师,格西又说:“如果不离上师恒时追随,那么此人已经拥有了一切佛法。”依此而言,我们必须恒常不离上师。

  可是,我们中的有些人最初在上师前只求得零零星星的传承,马上口出狂言说“我要去寂静的神山了”。其实他根本不能独立自主地修行,却一意孤行,这种现象也是极为普遍的。当上师健在期间,我们这些初学者应当像谚语中所说的“小孩拉着母亲的衣襟”一样瞬间也不离开上师。那么这样做到底有什么必要呢?第一通过闻思教言可以断除增益;第二言行举止庄严如法,不放逸。长久依止上师便可对所有好的品德言行都一清二楚、了如指掌,随学上师极为重要。

  我们在随学上师的过程中,尽力做到清心寡欲,不为欲望所恼,最终达到像日月运行那样逍遥自在地周游神山静处的境界时,不固定住于一境,也不要说这个地方是我的地方而执为我所,像野兽一样对任何地方都毫无贪执。

  最初依止上师,在师前安住之时,要以他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上师之心态恭敬依止,自己的一切所作所为都不能擅自作主,要谨遵师言,一切威仪十分庄重。所有事情均需请问上师,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自作主张,草率而行。如此一来,自己的所作所为均成了依教奉行,功德利益很大,并以此可将以往所造的一切罪业悉皆净除,自己的三门一切所为不致于放荡无度,也不会重新累积身语意的罪业。因此说,依教奉行的意义格外重大。

  我们的一切行为既不能违越上师的言教,又要与同修道友们始终持久和睦相处。依照加行中所说的在上师面前听受包括道次第修心等自己所实修的法门在内的一切教授,必须像蜜蜂享受花蜜的甘美味道一样以闻思断除增益怀疑。

  晋见上师

  如果自己有教言上的疑问要请教或者有事汇报,需要去晋见上师前,就必须搞清楚上师此时是否在百忙之中,是否心情愉悦,在上师悠闲自得、舒心悦意时可以前去讨教,而在上师事务繁忙、心绪不佳时万万不可莽撞去打扰,就像小马驹或小狗崽对待它们的母亲那样。在未得到上师的开许之前,自己不管三七二十一大摇大摆地来到上师面前,由于根本不知晓此刻上师是否心情很好,倘若正巧赶上上师心情不好,那么就会导致对上师不敬以及扰乱上师的心这两种极其严重的过失。

  因此,首先应当到上师的侍者前询问可不可以前去拜见,了解上师心情好不好的状况,再以晋见上师尊容比获得如意宝还难的心态来到师前,对上师毫无怠慢之心、谦虚谨慎、毕恭毕敬,如此可得到广大的功德。所以,到上师的面前时,先让侍者去请示上师获准后方可前往,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

  可是,有些人对此却不以为然,他们说:我们既然已经依止上师,所以随意到上师跟前这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不可以随便去见,那么依止上师有什么用呢?这说…

《山法宝鬘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