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山法寶鬘論▪P4

  ..續本文上一頁看看自相續的戒律是否清淨、身語意叁門是不是處于放蕩無度之中,倘若你是一個戒律不清淨、行住坐臥中不護叁門,加上不如理如法精進聞思叁藏的人,那麼滿不在乎地享用信財齋飯無疑是在自討苦吃。千萬不要這樣做!

  若有人想:如果僅僅依靠戒律清淨這一點可否享受信財齋食呢?這也是不行的。作爲一個只是戒律清淨而不如理聞思叁藏的懈怠者來說,如果擅自作主享受信財與齋飯,那麼將是債臺高築,負債累累,因爲你根本吸收消化不了齋食等信士所供養的任何財物,後世必須以債務的方式予以償還,結果成了業債之因。如果連一位戒律清淨卻不精勤聞思的懶惰之人也不能肆無忌憚地享受信財,那麼我們應當好好反省反省。

  叁門行爲不清淨,並由于被墮罪所染導致戒律也不清淨,又不事聞思叁藏的人,日日夜夜沈睡不醒、迷迷糊糊、閑話不止、愦鬧散亂,依此虛度大好時光,而且只是去城中化緣維生並不能心滿意足,如此之輩竟然大顔不慚、大模大樣地坐在大修行者、大上師、大法師的行列中,依靠打卦、算命等手段來蒙蔽、欺騙施主,追求如哈拉劇毒般的邪命養活,苟且偷生,其實是在進行自我毀滅,這種人也實在是不知廉恥。我們僅以化緣的菲薄之物維生就應當知足。自相續的戒律汙濁不堪、聞思修行也是馬馬虎虎的人,卻不滿足于簡簡單單的化緣生活,而去尋覓花樣繁多、質量上等的財物。直言不諱地說,你是沒有福份來享用這些的。

  此外,只是了知釋迦牟尼佛對于戒律清淨的僧衆享受齋食有開許這一條,便心想:我也是出家人,所以隨心所欲毫無顧忌地享用齋食信財以及回向財物等也是理所應當的事。而心懷驕傲自滿的情緒,這顯然是愚昧無知的表現。

  生活簡樸不雜世法

  爲了能化緣到一點點苦行時所需的飲食財物,而去城中向素昧平生、互無交往的施主化微量的小麥青稞等粗粝之食,隱居靜處山中時與花草葉果等合起來作爲苦行的食品,除了吃這些以外,絕對不能像世間的人們那樣飽食終日。

  不依靠苦行生活,而只求吃得好、穿得暖,就想成就佛果,可是,這種人不用說是佛果,就連人天的果報也是不可能成辦的。如果你不盡力討好維護施主的情面等隨順迎合世間人,那麼想得到香噴噴的美味佳肴、暖暖和和的上等衣物也是異想天開的事。要通過隨順世間人的途徑來修行,就不可避免地要摻雜世間八法。

  雜有世間八法的善業只能得到今生的利益而已,對于後世來說連人天果報也得不到,不僅得不到,甚至來世還會依此而下墮叁惡趣。格西仲敦巴曾經問阿底峽尊者:“凡是貪求現世的幸福安樂與利養恭敬而做事之人將會有什麼樣的果報呢?”尊者深感遺憾地說:“他們的果報也就僅此(今生中的安樂)而已。”格西又進一步地問:“那來世將有什麼樣的果報呢?”尊者滿懷悲憫地說:“來世的下場將是慘墮地獄、餓鬼以及旁生界中。”滾巴瓦格西也曾經這樣說過:“懷有搞世間八法心態之人所作所爲若出現其中的四種稱心如意,那麼就是現世的果報,而對來世毫無益處;如若面臨四種事與願違的局面,那麼對今生也無有裨益。”

  如果修行人奢望今生豐衣足食、風光體面,而尋找一位腰纏萬貫的大施主,對其曲從逢迎,照顧情面,阿谀奉承,討好獻媚,這種人連自己的飯量多少都不清楚,竟然拿班做勢地在那裏打卦,還信口雌黃地授記將來會有甘苦、好歹之事,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妄言脫口而出,他們的戒律爲嚴重的過患所染汙,無慚無愧的行爲似是而非、極不清淨,這樣的人真不如死了爲好。

  正合我意

  作爲修行人的我們,就算是凍僵而死(也絕不能以非法手段過活)。只要能依照戒律中所說的少量資具維生,不好不壞就可以了,即使是以化緣的低劣齋食財物,加上草葉瓜果等作爲苦行的充饑之食,也該心滿意足。與任何人互不結識、不相交往,也不進行打卦、算命、作經忏之類的瑣事,縱然當地所有的人們都爲此而不高興,以身體進行毆打,口中也是譏諷嘲笑,對我如此這般侮辱,那也是一件快事。因爲它可以成爲世間八法及贊則喜、謗則憂之惡分別念的最佳對治方法。如果他們對自己贊不絕口,尊敬擁戴,那麼自相續中的貢高我慢就會日漸增盛,如此便會導致不堪設想的後果。誠如阿底峽尊者所說:“衆人不悅,正合心意。”意思是說,人們對自己有不滿情緒,恰恰合乎自己的意願,應當心生歡喜。否則,僅僅爲了微薄美食、少量暖衣,便以詐現威儀、谄媚奉承等邪命方式來養活,到頭來將釀成後世在地獄、餓鬼、旁生界中感受嚴寒、酷熱、饑餓、幹渴的難忍苦果。恐怕再沒有比這更嚴重的危害了。

  自己貪得無厭,在現世中如果得到豐富的衣食,就心花怒放、喜不自禁,如若沒有得到就悶悶不樂、愁眉不展,而且一旦別人得到,那嫉妒心、競爭心、得失心、貪嗔心便自然而然在相續中滋生蔓延,心不愉快、倍感苦惱。相反,如果自己能夠將自心完全轉移到善法方面,居于隱逸的靜處時常反觀自心、知足少欲,僅僅依靠化緣所得之物度過人生,就絕對不可能爲了欲妙而生起貪婪、嗔恨、嫉妒之心等以至憂心如焚了。正如古德所說的:“清貧寡欲,無憂無慮。”如此一來,必然會心情舒暢、修行增上、生活清淨。

  依心抉擇

  若有人想:如果自己既沒有維護施主等人的情面外出奔波尋找,也未曾從事打卦等,可是若當地的人們親眼目睹了某位修行人穩重持久安住、知足少欲等功德,便攜帶衣食來到他的面前供養,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麼辦呢,隨便接受沒有什麼不良後果吧?

  這一點也需要觀察自心。如果自己對所有的妙欲利養、恭敬贊歎等都能作如夢如幻之想,毫無貪圖世間之心,那就可以接受供養與愛戴。然而,我們這些人從無始以來對妙欲貪戀強烈,不知滿足,久遠串習,牢不可破。追名求利、貪執妙欲等只能像幹渴之人痛飲鹽水般無有厭足。所以,倍受恭敬、利養豐厚、窮奢極欲對我們這些人來說,顯然是修持妙法的一大違緣。

  一般,修行人在最初的時候都是說“我要終生住在寂靜處”而與上師同修道友和睦共處,也沒有任何施主等前來探望,心情安樂。獨自一人住在一處靜靜的神山中,首先是和誰也不相接觸,似乎還過得很好。久而久之,漸漸地施主以及熟悉的人越來越多,在施主面前,顧其情面、虛僞狡詐等,通過世間法以及經忏佛事、講經說法等出世間法五花八門的欺騙手段取得利養恭敬,如此而行之人比比皆是,隨處可見。他們之所以這樣,是因爲首先未通達上師所傳授的教言實義,其次相續中沒有斷除對妙欲的強烈貪執,于是便如饑似渴永不滿足地飲起欲妙名利地位等邪命的毒水,鑄成大錯,這種修行人連自己的名稱也已丟失了。他的下場比世間人還慘痛,後世將墮入地獄中。

  四、依師方式

  勿離上師

  對于修行人來說,暫時與究竟的一切功德之源泉就是上師,大格西博朵瓦是這樣說的:“攝集一切竅訣的基礎就是不舍棄殊勝的善知識。”因此,我們必須做到如影隨形般依止、一刹那間也不離開上師,格西又說:“如果不離上師恒時追隨,那麼此人已經擁有了一切佛法。”依此而言,我們必須恒常不離上師。

  可是,我們中的有些人最初在上師前只求得零零星星的傳承,馬上口出狂言說“我要去寂靜的神山了”。其實他根本不能獨立自主地修行,卻一意孤行,這種現象也是極爲普遍的。當上師健在期間,我們這些初學者應當像諺語中所說的“小孩拉著母親的衣襟”一樣瞬間也不離開上師。那麼這樣做到底有什麼必要呢?第一通過聞思教言可以斷除增益;第二言行舉止莊嚴如法,不放逸。長久依止上師便可對所有好的品德言行都一清二楚、了如指掌,隨學上師極爲重要。

  我們在隨學上師的過程中,盡力做到清心寡欲,不爲欲望所惱,最終達到像日月運行那樣逍遙自在地周遊神山靜處的境界時,不固定住于一境,也不要說這個地方是我的地方而執爲我所,像野獸一樣對任何地方都毫無貪執。

  最初依止上師,在師前安住之時,要以他的確是一位了不起的上師之心態恭敬依止,自己的一切所作所爲都不能擅自作主,要謹遵師言,一切威儀十分莊重。所有事情均需請問上師,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自作主張,草率而行。如此一來,自己的所作所爲均成了依教奉行,功德利益很大,並以此可將以往所造的一切罪業悉皆淨除,自己的叁門一切所爲不致于放蕩無度,也不會重新累積身語意的罪業。因此說,依教奉行的意義格外重大。

  我們的一切行爲既不能違越上師的言教,又要與同修道友們始終持久和睦相處。依照加行中所說的在上師面前聽受包括道次第修心等自己所實修的法門在內的一切教授,必須像蜜蜂享受花蜜的甘美味道一樣以聞思斷除增益懷疑。

  晉見上師

  如果自己有教言上的疑問要請教或者有事彙報,需要去晉見上師前,就必須搞清楚上師此時是否在百忙之中,是否心情愉悅,在上師悠閑自得、舒心悅意時可以前去討教,而在上師事務繁忙、心緒不佳時萬萬不可莽撞去打擾,就像小馬駒或小狗崽對待它們的母親那樣。在未得到上師的開許之前,自己不管叁七二十一大搖大擺地來到上師面前,由于根本不知曉此刻上師是否心情很好,倘若正巧趕上上師心情不好,那麼就會導致對上師不敬以及擾亂上師的心這兩種極其嚴重的過失。

  因此,首先應當到上師的侍者前詢問可不可以前去拜見,了解上師心情好不好的狀況,再以晉見上師尊容比獲得如意寶還難的心態來到師前,對上師毫無怠慢之心、謙虛謹慎、畢恭畢敬,如此可得到廣大的功德。所以,到上師的面前時,先讓侍者去請示上師獲准後方可前往,這一點是極爲重要的。

  可是,有些人對此卻不以爲然,他們說:我們既然已經依止上師,所以隨意到上師跟前這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不可以隨便去見,那麼依止上師有什麼用呢?這說…

《山法寶鬘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