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拉着母亲的衣服一样。”比如小孩子走在熙熙攘攘、繁华拥挤的大市场里,如果手紧紧地拽着母亲的衣服不放,就能一路顺利,安然无恙。假设手松开衣服那就会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迷失方向。我们依止上师也必须做到这样。无论出现任何苦乐,如果时常不忘祈祷上师,寸步不离地亲近,那今生来世的一切事情都可成办。博朵瓦格西说:“如果恒时依止上师的话,一切事情都可以成办,短暂的时间并不能有如此的效果。”所以说,我们必须依止一位具备亲证体验的上师。
之后,自己以三供养令上师欢喜,并且所听受的一切教言也不是仅仅局限于跟随词句的表面理解上,而是凡所了知的正法一五一十均与自相续相结合,进而实地修行。
登堂入室
在实际修持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绝不能好高骛远,只求高法,而将一些加行法置之度外,不予实修。如果首先以观修无常来修炼自心,那么相续中便可易如反掌地生起上面一切道的功德。而且所产生的功德也会稳固持久,不再退转。大格西博朵瓦对此是这样说的:“不忆念无常的一切修法就好似冰上的建筑一般,悠闲自得之时似乎自己也的的确确具有空性等的修证境界,可是一旦遇到紧要关头时,便彻底崩溃;如若生起无常之心,则修行不会倒退;倘若未生起无常之心,则一切修法都会退步;如若生起无常之心,那么菩提心与空性等一切功德如同堆积财物一样不断增多。”
对于这其中的道理我们务必要内观反思。通达正道的要点再没有比这更为精彩的教言了。如果未曾忆念无常,就会将自己的身体、受用以及亲友们执为常有,而对这一切均无有实质这一点熟视无睹。如若没有见到无实质,势必会觉得身体、受用等统统是常有实存的,也就必然会对这些贪婪执著,结果唯一忙碌今生的琐事,而不修后世大义的正法。如果不勤修利益后世之正法,那来世的去处也就只有恶趣了。假设没堕落恶趣,那么如今所幸得的暇满人身也已白白地空耗了,此后,多生累劫中甚至连善趣的名声也听不到,还指望什么获得佛果呢?因此说,来世能否获得幸福安乐,关键在于当下能不能看破今生的一切圆满之事,而能否看破今生的一切圆满之事也完全取决于具不具有无常的观念,我们必须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要点。倘若没有懂得这一道理,那么虽然也知道应当修持一法,但是对修持的方法却懵懵懂懂,一无所知。
在当今的时代,大多数的修行人将无常的修法搁置一旁,不予理睬,却心思旁鹜、放逸散乱地奔波操劳今生的繁冗琐事,与此同时诵咒、顶礼、转绕的数量也委实不少,于是便洋洋自得,觉得自己积累的这些善根必定是对后世大有益处。其他人也认为此人来世一定会转生善趣。这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明确什么是对后世有利的善根,才有如此的误解。实际上,有利于来世的善根必须要由彻底断绝今生贪执的强烈厌离之心所摄持,这样的厌离心仅仅以一般的念咒诵经、顶礼膜拜、右旋转绕这些方式是无法在自相续中生起来的,而只有了知今生的血肉之躯、身外之物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可久存、虚无缥缈的本质后方能真正生起。
观修无常是相续中生起厌离心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一切修法中首先修无常观,这是所有经续窍诀中异口同声的观点。正像前面所说的不修无常的一切善法犹如冰上的建筑一样不牢固,必将土崩瓦解。
欲速则不达
当前,多数的修行者一开始就迫不急待地趋入密宗,紧接着便想找到一条捷径,诸如想依靠密宗的生圆次第念诵咒语等获得成就,这也是由于他们未懂得冰上建筑道理所致。如果最开始就妄想寻找一条高速之路而进入高不可攀的正道,结果在这条高速路上速度反而变得更加缓慢了,虽然寻觅到了一条快速之道,却由于将速道的次第错乱而实修以致于相续中没能生起证悟,到了最后竟然在尚未修持下面正道的次第之时人生就已到了终点,最终不用说疾足先得,甚至就连较低的正道顺序也是懵然不懂,而离开人世。如果落了个这样的下场,那还有比这更惨痛的吗?同样,如果首先迈进能够速疾成就之道,那么很有可能在相续中还没来得及生起高高的道相之前,不知不觉中已走完了人生的旅程,结果下堕到恶趣中。
打牢基础万无一失
倘若最初从无常法开始修,循序渐进,那么相续中自然而然会生起菩提心与空性等功德。如果由下至上,由浅入深,那么菩提心与证悟空性之智慧便可如堆积财物般毫不费力地生起,这意义是何等的重大。
意瓦地方的扬真巴大师曾亲口说过:“我们如果诚心诚意追求解脱,就应当做到平时心心念念不离无常,恒时思维圣者种性四法并身体力行。”这里所说的圣者种性四法是指法衣粗糙朴素即可,化缘菲薄之物即可,卧具粗陋简朴即可,疗病药物等资具简简单单即可,或者说是少欲、知足、易养、易足。其中的少欲,也就是说不贪图慕求优质上等的维生资具物品,并且对于自己的身外之物能够全然放下。知足,仅仅依赖于微乎其微、粗粗糙糙的物品也心满意足。易养,仅是依靠菲薄的法衣、卧具、衣食便可维生。易足,不求名闻利养,并以微薄财物即心满意足。能安住于圣者种性四法中的修行人相续中自然会拥有三十七道品,因此称为圣者种性四法。为今生无有止境的欲望所左右,不具有圣者种性四法之人的相续中充斥的都是轮回恶趣之因的弥天大罪,所以称为住于魔种性者。如果我们不能抛弃对今生的贪求,那以后的生生世世中也必将成为贪欲的奴隶,随着贪欲而转。因此,我们必须要具足圣者种性四法之美德。
要想断除今生的欲望,平时观修无常至关重要。正如古德所说的“一上午没有观修无常,也已虚度了半日的光阴”。我觉得这句话是如理作意最恰如其分的总结。关于此理,《俱舍论》中云:“具身与心二远离,非不知足大贪欲,于得复爱不知足,未得贪求欲望大。”这其中所说的要想获得圣法,必须具备无贪圣行,无贪圣行就是前面提到的四种。意思是说,必须要具足两种远离,即身体远离喧嚣愦闹,自心远离分别妄念。如果首先身体不能做到远离喧嚣愦闹,那么自心远离分别妄念也就无法实现。
第一、身体远离愦闹:倘若自己没有品种繁多、质量上好的法衣、美味佳肴以及卧具,便郁郁寡欢,心不满足,如此之辈为了求得丰富多彩、高档优质的法衣、饮食以及卧具而舍不得故乡,放不下财物,于是将这一切均执为我所的强烈之心不由自主便会生起,从而将全部精力都投放在今生的事务上,以致于不能趋入正法,这完全是由心不知足、贪得无厌所造成的。到了最后虽然趋入佛门、抛弃故乡居住在寂静处,但是却遭到亲朋好友的百般阻挠,结果这位住山修行人白天晚上都牵挂着故乡的利益,也不得不跑回去忙碌。还有些修行人口头上说什么“家乡是具有大过患的地方,必须弃离”。于是前往他乡,孰不知在异地也是寻找许多施主,进而将他们的供养恭敬执为我所,竟然比住在本乡本土更加穷奢极欲、贪不厌足。更有甚者,在此基础上,居然无有神通妄说有神通,不是成就者冒充成就者,别有用心地以各种卑鄙的手段欺骗蒙蔽他众,最后自相续的戒律已彻底毁坏。袒护情面、善于诱惑等无论从心态、行为哪一个方面来衡量,都是诸佛菩萨所耻笑的对象,上师与道友们也会谴责并深感失望。可遗憾的是,这样的人却不乏其数。这些人都是因为在最初时便说“这是深法、这是高法”并对此爱慕不已、心驰神往而不如理修持无常法的过患所导致的。
所以,大家应当暂时放下所谓的高深莫测之法,而唯一专心致志地修持无常法,尽可能地压制强烈的贪欲与不知满足这两种弊病。如果能战胜这两大过患,那么知足少欲的美德自然垂手可得。如此就已经达到了身体远离愦闹的目的,这样必定能做到不再渴望逢遇眷属亲友施主等,并且远离供养恭敬等引发贪心的恶缘,之后既无眷属也无仆人,孑然一身过着清净苦行的生活。所以,独自一人自己充当自己的仆人,怡然自得,悠然安住,任何美言恶语都一无所闻,自然也就不会产生追求赞叹、名誉的念头,语言随之也远离了喧嚣愦闹。如此身语远离了愦闹,这就是噶当派的前辈祖师们所竭诚提倡的“当弃衣食与言谈”的意旨所在。阿阇黎龙树菩萨曾说:“了知世间得与失,乐忧名扬名不扬,赞毁世间此八法,非我意境当平息。”这其中所推崇的平息世间八法也就是指的远离身语愦闹这一点。得、失、乐、忧四法即是身体愦闹的方面,赞、毁、称、讥四法属于语言愦闹。因此说,如若远离了身语的愦闹后不再费尽心机地去追求,那么相续中就必然会生起平息世间八法的分别妄念之殊胜证悟境界,从而定然热衷于修习四圣行。假设对世间八法兴趣索然,不予寻求,则内心就不存在外界的散乱之因,自心便能安住在正念中。如此一来,必定乐于断除烦恼,并且对于修持圣法也饶有兴趣,结果将迅速获得圣法。
因此,为了使身体隔绝或远离喧嚣愦闹,正如前面所说的抛弃故乡之后,必须做到朝家乡的方向寸步不跨。所有的亲朋好友、眷属仆人、施主熟人一概远远地避开,与他们遥遥相隔,在这一点上,绝不能优柔寡断一味随顺他们,务必要自我作主,当机立断。如此而行,就算是遭到他人的讥讽嘲笑,流言蜚语如同阵阵的雷声一般传遍十方,然而自己也绝不能对此耿耿于怀,心烦意乱。若因恶名远扬而不高兴、苦恼不堪,那说明他对于依靠恶语传播而有损于名闻利养这方面顾虑重重。如果自己不喜欢利养恭敬,那么非但不会因为恶言恶语传扬而闷闷不乐,反而会喜出望外,乐不可支。因为名声扫地、臭名远扬能遮止名闻利养的修法障碍,这反倒成了如善知识般的修法顺缘,因此具有重要意义。大善知识博朵瓦曾经这样说过:“别人不悦,正合我意,他们不高兴是他们的事,他人冷嘲热讽对我丝毫也无损害,自己哪怕只有 一升 粮食,也要在这期间快快乐…
《山法宝鬘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