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充足,随时启程上路都万无一失,自己相续得以成熟,而且也具备饶益他众的能力,因此别无他求,死也高兴。一想到这些,脸上也不禁神采奕奕,在人前胸有成竹、直言不讳地说“我已经获得了稳固道相”的言词,而神态自若安然死去。啊拉拉,真奇哉!(对修行人能如此坦然面对死亡而发出惊叹之语。)这正如著名的大善知识恰卡瓦所说:“已得灭我执窍诀,当下死亡亦无悔。”震古铄今的至尊米拉日巴曾经说过:“我屡畏惧八无暇,观修无常轮回过,诚心皈依三宝尊,谨慎取舍业因果,修持方便菩提心,断除习气障碍道,一切显现证如幻,今已不惧三恶趣。”正像尊者所说,任何一位好的修行人都是在今生的有限时间里循序渐进修持出离心、菩提心、正见,到了弥留之际,已完全获得了真修实证的境界,即便是亲眼见到了三恶道,也全然不惧。
从上述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世间人与修行人这两者同样需要亲身经历疾病、衰老以及死亡的过程,然而,在如何面对它们,以及是否对其构成危害方面却有着天壤之别。
真实的富翁
修行人与世间人二者富不富裕这一点也是截然不同的。即是说,只有修行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富翁,而世间中的富人,人们再如何说他富有,实际上也不算富裕。为什么这样说呢?世间上的人们如果从事商业,那么就需要到处奔波寻找物美价廉的金银珠宝、茶叶等经营产品;务农的人们也同样需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操劳大豆小麦等五谷杂粮;依靠牛羊过活的牧民们也必须将全部精力耗费在肉类、酥油、牛奶、衣物等温饱问题上。可是再怎么悉心毕力地寻找,到头来也是一无所得。即使侥幸得到一些,也维持不了多久就空空如也了,或者被其他人抢劫等遭受各种难以预料的灾祸。总之,想舒舒服服、顺顺当当地享受那是绝对没有的事。这些世间人就像饿狗寻食一样,为什么说他们和饿狗寻食相似呢?例如,许多饿狗跑到城里寻觅食物,如果所有的狗都去找食,那么一开始人们都不会随意施舍食物,它们感到十分痛苦。就算有人生起恻隐之心施舍,那所有的狗一起蜂拥而上为了争夺食物必然要相互撕打,又是非常痛苦。最后虽然幸运得到了微量的食物,可是却又被那些势力强大的其它恶狗抢夺去,又是痛苦不堪。那些富裕的人们也是同样,有了财物而舍不得享用,没有呢,又要拚死拚活地去寻觅,结果非但不能如愿以偿,甚至为此连自己的性命也赔进去了,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人虽然名义上是富翁,其实与乞丐没有任何差别。拥有财产的富人舍不得尽情享受,这与无有财产一模一样。实际上,那些乞丐因为一无所有而不享用与富人应有尽有而不享受这两者从对身体无利方面来说一模一样。富人们因为贪得无厌而需要通过经商等手段重新寻找财物与穷困潦倒的乞丐需要拄着棒棍、提着口袋去寻求食物这两者在需要重新苦苦寻找方面也是一模一样。富翁与乞丐这两者在许多方面无有差别。所不同的是,那些富裕的人们拥有过多的财物,不得不加以保护,白日里担心土匪抢劫,晚上又害怕盗贼偷窃,白天忐忑不安,夜里不能成眠,整日提心吊胆,寝食难安。这么说起来,家财万贯的富人的痛苦与那些一贫如洗的乞丐相比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身为一名好的修行者与那些大富豪比起来那真是富中之富了。《亲友书》中云:“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
正如这其中所说的那样,知足是一切财产中最为殊胜的。如果谁具有知足少欲这一财产,那么他就是超凡出众,任何富翁也无法与之相抗衡。具有知足这一财富的人不会患得患失,换句话说既不担心不能得到,也不顾虑用完耗尽,又不会忧虑别人抢占摧毁,从这三个方面来看都已远远胜过了世间上的任何财产。
知足的财富,一开始就没有得不到的忧虑。为什么呢?因为修行人并不需要多种多样的妙衣美味,只是化缘到简简单单的衣食就可以,所以随随便便就可以得到微薄之物。法衣也是粪扫衣就足矣,这么一来,别人也会毫不吝惜地给予,结果衣服也不难得到。施主从所拥有的财产里拿出任何低劣的粗衣淡食自己都会心满意足,因此施主也毫无吝啬之心,而是心甘情愿、欢欢喜喜地送给自己,从而也不会扰乱施主的心。对于自己方面来说,寻找衣食也就不成问题,双方都不为难。如此一来,施主们看见这位修行人依靠菲薄之物而维生并不再三追名求利的知足少欲功德后,更加满怀信心地愿意供养,这也是约定俗成的法则。
总而言之,如果不需求名目繁多的优质衣衫以及美食佳肴,那么对施主一方而言,提供一些简陋之物也是不会眉头紧锁深感为难的。如此修行人根本不必为得不到衣食而忧心如焚,再说修行人也无需担心衣食财物将会一无所剩。外出, 化缘一次,所得到的斋饭与树, 叶、树梢等合在一起作为食品,过着苦行的生活,仅仅能养活自己这个四大假合的身体便可,而无需吃得过多,所以也就没有必要三番五次地为饮食而费尽心思地去奔波了。假设需要去化缘也不难找到一些菲薄的斋食,因为这些粗衣粝食随时随地都可以得到。当拥有了生活资具时也不会担忧用品不足,而且这些衣食用品也只是维持暂时几天或一个月内的生活,除此之外用不着积蓄贮存任何多余的财物。因此,土匪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地抢劫以及盗贼在夜深人静鬼鬼祟祟偷窃的担心就根本不存在了,并且也不需要担忧被其他人所摧毁。所以说,知足的财富在所有财产中可算是首屈一指的。
知足之人被高度赞叹为住于圣者种性者。对衣食住行等一切都十分知足,这是在相续中生起圣法的基础,因此称为圣行。衣食住的事情上毫无挂碍,尤为喜爱闻思修行之人被称为圣者种性者。圣法是指现量证悟了无我之义后对于任何一法无有我与我所执著。这些圣法的实践并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而需在日常生活中断除将衣食住卧等方面的一切身外之物执为我所,以及将自己执为我而以妙衣珍馐对身体加以精心保养。也就是去除珍爱身体受用之心,随之根除我执与我所执。如《俱舍论》中所说的“三者即是知足性”,这其中的含义是指依靠褴褛法衣即知足,依靠菲薄斋食即知足,依靠简陋卧具即知足,这三种知足就是圣者所具有的风范。何出此言,因为凡是圣者无一例外都具有知足这一崇高品德。最起码也是对闻思修行兴趣浓厚,这是圣者的事业。作为圣者恒时奉行的事情就是断除所断,向上修行正道。由于前三种知足是与圣者的品德相一致,后一种闻思修行与圣者的所行之事相符合,所以才如是称呼的。对衣食住卧知足的修行人与圣者的品行相统一,因而成为永不知足穷奢极欲的所有世间人的上师。
简言之,自始至终知足少欲之人才可堪为名正言顺的大富翁。
最勇敢的英雄
修行人不仅是富翁,而且也是当之无愧的真正英雄豪杰。世间上所谓的英雄人物只不过是能令他人惧怕自己而自己不能被他人吓倒的一种人。无论在世间上是如何坚强不屈的英雄,但也只能令那些不及自己势单力薄的人闻风丧胆、担惊受怕而已,对于那些与自己势均力敌的人非但不能使对方害怕,反而自己倒总是惶恐不安、心神不宁。
修行人独自一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因为上无管束的长官、下无侍候的仆人,既无有庇护的亲友,也无讨伐的怨敌。纵然是军队铺天盖地遍布山谷,而修行人也不会有任何一个敌对的人。所以说修行人是真实不虚的大英雄。
不仅如此,而且如理的修行人也会令人们生起信心而成为世人的应供处,并且奉行善法的天神们也会无限欢喜,赐予生活资具。就算是从前与自己势不两立的人,不但不会继续与自己为敌,相反还会以信心供养给自己斋食。再者,由于修行人对爱造罪业的鬼王、非人、妖精等凶神恶煞、妖魔鬼怪心生慈悯,常修悲心,由此而来,这些鬼神也立下誓言不予加害,反而供养等,关于这方面的史实不乏其数。人天、非人谁也不能加害,哪里有修行人这样的大英雄?
世间上的人越是勇敢,对他的身体、受用、亲友等恨之入骨寻机陷害的人就会越多。这些所谓的英雄,他们自己也总是疑虑别人会暗中加害于他,于是日日夜夜身上一直佩带一把锋利的匕首,整天都是疑神疑鬼、提心吊胆,这怎么能称得上是勇敢无畏的英雄呢,实在徒有虚名。修行人无论去往何方,住在何地,身边连一根小针般的兵刃也不需要带,并且心里也坦然地想我哪里有什么敌人可防,于是行住坐卧都会有一种安安稳稳的踏实感。
善知识奔公甲仁波切曾经谈及自己的亲身体验时说:“我从前作为在家人的时候,随身总是需要携带着弓箭,腰里别着两三把锋利的刀子,可是我的敌人却多得惊人,朋友却少得可怜。我一个堂堂的男子汉,自己拥有四十亩庄稼,被人们称为四十定(古代藏族土地的单位)大亨。白天里做土匪抢劫,晚上到城里当盗贼,即便如此,却经常食不果腹。如今我放下兵器,结果一个敌人也不复存在,连口水吐在石头上的事也不用做却丰衣足食,即使出现饥荒的灾难,也好像与富人的脖子连在了一起一样,根本不愁吃穿。以前我为了糊口需要四处寻觅食物,而今食物主动来寻找我的嘴(意为不求自得),有吃不完、喝不尽的饮食,佛法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议。”他的话一点也不夸张,事实的确如此,整天佩带着利刃的人怨敌反而越来越多,不要说成为最勇敢的英雄,反倒是越来越会成为一名软弱无能、不堪一击的懦夫。而修行人在身上一根小针般的武器也不带、一个友伴也没有的情况下,独自一人无忧无虑地睡在公路上,却不会有一个敌人来危害。所以这才真正是最为勇敢的大英雄。连唾液吐在石头上的事也不需要做,心态安然若无其事地住在幽雅的寂静处,正如善知识奔仁波切所说的,完全不需要到处去寻觅饮食,饮食反而像主动上门前来寻找我们一般不求自得。所以说修行…
《山法宝鬘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