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山法寶鬘論▪P14

  ..續本文上一頁人才真正是最爲富裕的大亨。

  世間上的人們起早貪黑手忙腳亂地尋財,可是卻常常苦于得不到財産,即使是僥幸得到了但也守不住,即便是想盡辦法能夠守護住,卻也維持不了多久就會用得精光,所以他們才是最貧窮、最可憐的乞丐。

  最高的地位

  如理奉行正法的修行人也是地位最高的人士,爲什麼這樣說呢?世間上所謂的身居高位的那些人只是暫時高高在上,終有一天必然會一落千丈,一敗塗地。修行人則不然,他們是憑借佛法的力量而處于高位的,因此爲世間各種層次的人們所恭敬禮拜,從今生到來世這種地位只會越來越高,永往直上,絕不會日趨直下,從後世到佛果之間也是直線上升,所以說修行人具有最爲顯赫的地位。

  在所有世間人之中,地位最高的要算是轉輪王、梵天、帝釋等,可是高不可攀的他們的下場卻是最爲悲慘的,因爲他們可能會淪落到無間地獄中去,這就是高際必墮的意義所在。如《親友書》中雲:“縱然曾爲轉輪王,于輪回中複成仆。”“梵天離貪得安樂,複成無間獄火薪。”又雲:“帝釋堪稱世間供,以業感招亦墮地。”

  最妙的美宅

  從住所房屋的方面相比較,修行人的住處也比世間人的住宅好上幾百倍。世間人的住宅雖然是雄偉壯觀的高樓大廈,室內也裝修得色彩斑斓、金碧輝煌,令人賞心悅目,可是卻沒有任何實義。一開始看上去似乎頗爲富麗堂皇,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越來越變得面目全非、不堪入目了,室內的絢麗色彩已無影無蹤,支撐房屋的柱子也已變得傾斜,房梁已彎曲變形,裏裏外外的牆壁也都是東倒西歪。在這種情況下,房主也是面露驚慌之色說:現在根本不敢住在裏面。這些是我們現量可見的事實。這樣的房屋有朝一日必將是像人屍一樣支離破碎,只剩下破爛不堪、搖搖欲墜的一堵灰牆。後人們在閑談時議論著說:從前居住在這裏面的某某一家人都相繼離開了人世,後來已是無人居住的一座空房子,如今這座空房子也變爲殘缺不全的一堵牆了。它成了人們閑聊的一個話題。這種情況在當今實在太多太多,隨處都可以見到。人們看到這種境況,心中不禁會感歎到:所謂的建築物終究毀于一旦的確真實不虛。

  我們這些修行人的住宅不單單是世間上一般的建築物所無法相比,甚至也爲天界中那無比莊嚴的尊勝宮所望塵莫及。因爲天界中的尊勝宮也是無常有、不穩固、無實質的本性,依賴于它反而會增長輪回的有漏煩惱,所以它並不是真正安樂的宮殿。而修行人的宮殿都是大自然中的地洞、岩窟、石板房或者是樹下等,這樣的天然美宅才是最爲安樂的宮殿。無論自己住在地洞等任何之處,都絕不會說這是我的房子,對這些無有強烈的我所執,因而無論居于何處自相續中的煩惱都不會滋生蔓延,無論安住多久,在這期間只會使善法日漸增上。因此,無有挂礙地享用這些大自然恩賜給我們的地洞等宮殿也成了對治煩惱的強有力武器,僅僅住在裏面也有很大的意義。由于無有任何貪戀執著,也就絕對沒有依靠房屋積累罪業的可能性。心中無有貪執而只是將地洞、岩窟等作爲修持正法的修行房,從而使它成爲自相續增上出離心、菩提心以及正見等善妙功德的助緣。

  先前的修行人通過行持善法而對這天然的宮殿作了加持相繼離去了,後來的其他信心十足的修行人也是同樣追隨效仿前輩先賢依止在世外桃源般的清幽靜處修持善法。想來,這些真的是大自然賜予人們的安樂宮殿。如果尊勝宮連地洞岩窟等美宅百分之一的功德都不具足的話,那世間上的土石磚瓦堆砌而成的建築物不但不具備上述的這些功德,反而成爲毀壞自相續的因,具有無法估量的過患。因此諸佛菩薩口徑一致地說世間的住宅就像層層圍困的囹圄、烈焰熊熊的火宅以及凶猛毒蛇的洞穴一樣,通過多種比喻嚴厲地譴責了家宅並且也都曾經深生厭離地說:如若能夠脫離這樣的家庭那該有多好,不知何時能擺脫家庭的束縛。如果一天中的上下午讓他們選擇,那便會迫不及待地在上午離家而去,抛棄俗世,出家爲僧。位于深山靜處的這些岩窟地洞等天然宮殿也是諸佛菩薩們曾經心馳神往、夢寐以求的地方,他們滿懷羨慕地說但願有朝一日能在如此天高地闊的地方安住。如《入行論》中說:“何時住樹下,岩洞無人寺,願心不眷顧,斷舍塵世貪。”又雲:“皎潔明月光,清涼似檀香,傾泄平石上,如宮意生歡。林風無聲息,徐徐默吹送,有福瑜伽士,踱步思利他。”的確正像這其中所描述的那樣,修行人的住處地洞岩窟等是諸佛菩薩贊不絕口的好地方。世間上的人們也經常興高采烈地說“我們到修行人所住的地方去朝聖”,于是帶著各種各樣的薰香以及五顔六色的鮮花,絡繹不絕地前來朝拜,他們恭敬地頂禮,虔誠地供養,鄭重地發願。世間上的住宅無論再怎麼豪華美觀,對它生起信心而禮拜、發願的人恐怕一個也不會有,這一點很容易知道的。

  不僅是美宅無法相比,而且就算是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景色秀麗怡人的風景名勝區也遠遠比不上修行人所居寂靜處的神山與密林。因爲住在環境幽雅的寂靜聖地,遍及視野的是連綿不斷的崇山峻嶺,郁郁蔥蔥的參天大樹,還有青色天然石板所成的片石山和形狀各異的岩石構成的亂石山。在這無有世間人居住、來往的地方,只能看見飛禽野獸時常出沒,而根本看不到有世間俗人在此穿梭,不與任何世間人相互碰面,獨自一人,胸襟寬廣,舒心惬意,善法自增。

  耳邊所聽到的僅僅是潺潺流淌的水聲和時而刮起的風聲,而世俗中由紛紛妄念引發的貪親嗔疏的閑言碎語一句也聽不到,所以自相續自然而然就會遠離利欲熏心的貪戀以及怒不可遏的嗔恨之過患,內心清清淨淨、坦坦蕩蕩。

  嗅覺所聞到的也都是鮮花水果散發出的芬芳清香,以及到處飄逸著的苦行本身所特有的濃郁氣息,除此之外根本感受不到俗世中增長貪愛的葷腥酒肉飲食的熏天濁氣,從而必然能有效地製止依靠撲鼻香氣的誘惑而引起的對香噴噴氣味的貪戀。

  舌根所品嘗的味道也只是荨麻、大黃等植物以及花汁、水果的美味,依靠這些清清淡淡的苦行飲食可以使自相續的等持自然增上。

  身下所坐的是柔軟的絨草墊子,身上穿的是破破爛爛的糞掃衣。這樣一來,就會遠離身體貪圖舒適安逸、暖暖和和的衣服坐墊的過患,因此也就沒有通過身體貪愛觸覺而積累惡業的可能性了。

  意識整天都是如理思維法義,行持善法日見有長,而住房、財産等不符正法的一切繁冗瑣事想也不想,由此一來,自相續也就杜絕了俗世間愦鬧的分別妄念。

  在具有遠離五欲妙的引誘以及分別雜念鮮少之功德殊勝無比的甯靜聖地,以行持十二頭陀行來度過人生的旅途實在是最好不過的了。這十二頭陀行即是:(一)常露地坐:如是而行,便可以依靠日月升落的規律而觀修無常;(二)常住樹下,從而依靠樹葉新生逐漸凋零直至墜落的新陳代謝過程可以觀修無常;(叁)常住冢間:經常居于屍林處,每每看到新舊不一的屍體,心中必然想到自己也擺脫不了這一規律,可以藉此而修無常觀;(四)常期端坐:平日裏常常堅持夜不倒單,端直而坐,就能避免入于深深酣睡的狀態中,如此便可以時時專注于內在的瑜伽修法;(五)隨處而坐:不擇好壞之地隨意而坐,可成爲貪圖臥處最行之有效的對治方法;(六)次第乞食:如果能夠做到不分貧富依次乞食,就不會對珍馐佳肴愛戀不已;(七、八)但一座食、不作余食:此二者是貪圖多物最好的對治;(九)但持叁衣:如果能做到長年累月只著叁衣,就不會愛慕貪執花樣繁多的衣物;(十)但持毳衣,可以對治貪圖享受柔軟舒適的衣裝;(十一)持糞掃衣:如果身上成年累月穿糞掃衣,就必然不再執著優質華麗的衣衫;(十二)處阿蘭若:經常身居甯靜的聖地,便可遠離外界層出不窮的妙欲的誘惑,內心恬靜。如若能夠有頑強的毅力堅持上述的這十二種頭陀行,那麼衣食住行一切威儀都不會積累罪業並且均可成爲煩惱的最佳對治,具有很大意義。

  在神山、曠野或寂靜的林間這些聖地,無有來來往往的人流,朝夕爲伴、相依爲命的就是一些飛禽走獸。這些忠誠可愛的鳥兒和動物依靠自然界固有的花草瓜果維生,自己也與它們一道依靠這些天然食品來維持生活。所有飛禽走獸的住處無一例外都只是天造地設的洞穴以及樹林,因此自己也居于大自然所賞賜的這些聖處,真是喜不自禁。那些鳥兒動物們根本不會對自己出言不遜說刺耳難聽的話語,故而自己也不會以貪嗔擾亂相續。它們恒時都是安分守己地呆在寂靜的山裏,沒有跑到城裏去的規矩,我們也應該懂得自己本是一位住山修行人,要穩重地安住在山裏。它們總是因爲顧慮獵人和其它動物的威脅而小心謹慎,無論在吃食物或者行住坐臥的時候都是倍加提防,自己也會時常戒備煩惱獵人的損害,無論在站立、散步,還是躺著、坐著,隨時隨地心都不離正知正念。與具有諸如此類功德說之不盡的最佳友伴——飛禽走獸朝夕相處,其中的樂趣與利益真是無窮無盡!無論與它們相處多久,都不會感到心情不悅、憂愁苦惱。

  擁有最好朋友的這麼神聖無比的寂靜處,是諸佛以及前輩高僧大德們曾居住過的地方,並且他們也是再叁對這麼殊勝的靜處贊不絕口。如寂天菩薩曾經說:“何時方移棲,天然遼闊地,不執爲我所,無貪恣意行?何時居無懼,唯持缽等器,匪盜不需衣,乃至不蔽體?何時赴寒林,觸景生此情:他骨及吾體,悉皆壞滅法。吾身速腐朽,彼臭令狐狼,不敢趨前嘗,其變終至此。”不知到什麼時候才能遷移到天高地闊、空曠甯靜、無有我所執,令人胸懷寬廣、增上善法的好地方。心中對此羨慕不已,並不斷發願。何時才能夠居此靜處,只需缽盂等價格低廉的少量資具,無需樣樣具全,過著知足少欲的清貧生活,長期這樣發願。何時能到屍陀林,觸景生情:抛在屍林的那些屍體與我自己的這個身軀完全等同。因此,我們應…

《山法寶鬘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