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山法寶鬘論▪P15

  ..續本文上一頁當將死亡不定作爲自己修行的核心。

  彼論中又雲:“林中鳥獸樹,不出刺耳音,伴彼心常樂,何時共安居?”“迨及衆親友,傷痛及哀泣,四人掮我體,屆時赴寒林。無親亦無怨,只身隱山林,先若視同死,殁已無人憂。”趁著自己的這個骨肉身體還沒有被抛到屍陀林中之前應當唯一依止寂靜聖地。在這樣萬籁俱寂的靜處,既無有情真意切的親朋好友,也無有深惡痛絕的冤家仇敵,只身一人心心念念觀修無常,專心致志修死亡法,從來不爲長久留住而精心籌劃,也不爲今生之事作好准備,叁門始終不離善法。最終在危在旦夕之際,也不需要憂傷難過。

  《入行論》中雲:“故當獨自棲,事少易安樂,靈秀宜人林,止息衆散亂。”修行人的住處悄然無聲的寂靜神山色彩怡人,鱗次栉比、錯落有致的森林裏有種類各異的樹木,繁茂的樹葉具有松石的美麗色澤,令人感到格外惬意。在這樣的妙樹掩映下,到處點綴著各種各樣爭奇鬥豔、競相綻放的鮮花,在這絢麗多彩的百花叢中成群結隊的蜜蜂飛來飛去,一邊吟唱著動人心弦的悅耳歌聲,一邊盡情地享用著甘美香甜的蜂蜜喜宴。還有嗓音圓潤動聽、毛色鮮豔奪目的許多鳥類,在枝繁葉茂的樹林中、一望無際的平原上以及層巒疊障嶂的岩山間舒展羽翼,翩翩起舞,純淨清涼的小溪緩緩流淌的潺潺聲蕩漾在耳畔……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給人一種耳目一新、心曠神怡的感受,可以說具足十全十美的優點。

  在這萬籁無聲的甯靜聖地經商務農、慈愛護養眷屬仆人、迎合曲從大官的情面等等這些身語的操勞,以及心裏患得患失等一切的一切統統都不需要,自己充當自己的仆人,瑣事鮮少,簡單方便,心情舒暢等等,獨自過著快樂美滿的幸福生活。由于自心遠離散于外境的過患,故而息滅一切散亂,世俗與勝義珍寶菩提心作爲每一天主要的修法,在靜處能夠不斷積累解脫與遍知佛果的廣大善根,具有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因此自己應當獨自于寂靜聖地修行。居于具備百種勝妙功德的寂靜聖地的這種快樂恐怕四大洲的所有人無有可與之相提並論的,而且得到這樣的安樂談何容易?縱然是像天王帝釋 那樣的 君主想必也難以得到。如《入行論》雲:“離貪自在行,誰亦不相幹,王侯亦難享,知足閑居歡。”

  世間城市中的人們據爲己有的風景名勝地區都是極爲喧嘩吵鬧的地方,人們只要看上一眼立即就將它們分爲優中劣叁等,進而自相續中的貪嗔癡叁毒就像夏季的海水漲潮一般增盛。在滾滾的紅塵中,色聲香味觸等形形色色的欲妙使得自相續中的煩惱毒海驚濤駭浪,翻騰不休,不但將以往所擁有的善法一並吞沒,而且也不會再有重新積累的機會,這是後世投生惡趣的奠基之地。依靠對親友的貪戀、對怨敵的憎恨以及對不親不怨者的麻木癡心而引發,以爭論沖突、飽嘗辛酸、饑寒交迫爲代價再叁忙碌複雜繁重的瑣事,周旋在這些沒完沒了的事務中也難以有個好的結局。就算是大功告成,也無有芝麻許的實義。整天沈湎于這些瑣事中,只會滅盡善法、增長罪惡、虛度人生、遭受老病的折磨,並且死後的去處也是惡趣。

  對于具有如是大的過患而無有絲毫功德的世間之處與住宅理當看作是囹圄與蛇穴,然後就像罪犯逃離監獄般義無反顧地奔赴寂靜處,父母、親友誰的話也不聽,毅然決然地走出俗家,這是諸佛以及前輩祖師們的做法。

  寂靜的聖地是瑜伽行者與成就者們的住處,大智者吉恭巴曾經這樣說過:“神山殊勝寂靜處,叁世諸佛成就地,成就瑜伽者住處,是故佛陀倍贊歎,幽靜聖地之功德。除開老弱病殘外,青年何不依神山?深山殊勝寂靜處,無緣愚者不了知,具我執士生懷疑,隨惑轉者抛棄之,愦鬧福報者拖延,居深山者雖罕見,過去聖者之遺地,如今大德之住處,未來具緣者去處,智者正士羨慕處,叁世諸佛所贊歎,爲何不住寂靜山?”從真實圓滿正等覺佛陀到至尊金洲上師、阿瓦呵德巴、香巴南玖巴、拉瑪繞德達、無等至尊阿底峽尊者等曆代大德全部都是居于如此寂靜的聖處而獲得了這般圓滿功德,最後詣往清淨刹土。同樣,噶當派一脈相承的傳人仲敦巴及其親傳弟子叁同門(博朵瓦、金厄瓦、普穹瓦)、恰卡瓦、佛子無著、珠滾仁波切等等,噶當派所有前輩的高僧大德,還有新派的一代祖師宗喀巴大師及其八大眷屬、文巴瓦羅桑敦哲等古往今來的一切大德,無一不是徹底舍棄今世而安住于如此的神山靜處,以堅韌不拔的精神曆盡苦行而獲得五道十地的功德,並對佛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豐功偉業,爾後前往清淨刹土。

  可是,除此之外的某些所謂的高僧大德完全將現世的利益作爲主體,貪親嗔敵、伏怨護親,享用信財,到城中作經忏等所作所爲都是迎合世間人。如此之人是否能獲證地道之功德,是否能對弘法利生作出巨大的貢獻,請仔細認真地閱讀一下前代大德的傳記就會一清二楚。

  衆所周知,現今住世的諸位高僧大德也同樣居于寂靜聖地,精進修行,行爲舉止不順從世間人,也不與任何達官顯貴等世間俗人會面,人們反而奔走相告某處有這樣的大德,于是他們的名聲遠播十方,並成爲衆人應禮之處。然而,如今到處傳揚:某位上師遊蕩在城市裏爲人消災祈福等作經忏,他對打卦、算命頗爲精通,也善于維護施主的情面。這些人雖然可能小有名氣,可卻與諸佛菩薩、前輩祖師們的准則完全背道而馳,實際上他的所謂名聲只不過是惡名遠揚各方而已。

  與佛陀以及前代大德的行爲規範相背離,終生都是在作經忏,整個人生在城市裏度過的人不必說是高僧大德,就連修行人的名稱也配不上。漫遊在城市裏,全部精力都耗費在作經忏以及在愦鬧散亂中虛度光陰的做法如果是高僧大德的行爲,那往昔依次現世的先哲們也應當這樣爲之,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他們都是唯以安住靜處而利益衆生的。難道說斷絕與世間人的牽連是大錯特錯的行爲嗎?難道諸多經典中說寂靜處是往昔諸聖者們成就的地方並予以褒揚只是無據可依的吹噓之詞不成嗎?寂靜處是現在的諸位高僧大德們的住址,而且未來的有緣者也會踏著往昔出世的大德們的足迹繼往開來實踐他們的行爲唯一安住在清靜的聖地而修持正法。

  神聖的靜處是所有的智士以及獲證成就的高僧大德們都贊美歌頌並發願居住的地方,也是叁世一切諸佛不斷高度贊歎的地方,世間上的地區與住宅等卻是諸佛菩薩嚴厲呵責的對境,並且明確地說:應當想方設法從喧囂的俗世中解脫出來。如果實在無法擺脫,那麼只好毫不留情地違逆親友眷屬,在他們哭成一團的哀嚎聲中強行離開。格西金厄瓦羅珠嘉村尊者說過:“雖然行爲上棄離親友,但是心裏絕對不能舍棄衆生,應當對他們生起大悲心,而必須斷絕身體、受用的牽連。否則,修法不可能成功。要斬斷親戚朋友們的牽連而去修法,當然得到父母的欣然允許是最好不過的了。即便他們再如何百般阻撓、訓斥責罵、大失所望、怨聲載道等,自己也不能屈服。從昔日的釋迦佛開始,所有的修行人都是在親友們滿含淚水中抛下一切的,這是一種特殊的緣起。”格西所說的完全是根據佛菩薩們的真實事迹與親身體驗所宣說的。至尊薩迦班智達也曾經是這樣說的:“不舍今生高位圓滿事,永久利樂解脫無希望,愚昧欲望實則虛僞性,汝舍今生勤修菩提道。”這其中明顯地指出了如果不抛下今生圓滿之事而期望成就解脫果位的人可以說是未見到現世欲妙的過患之愚昧無知者,他們的這種想法實際上是自以爲是、顛倒是非的奢望而已。

  總而言之,世間上的處所、地區再如何令人感到舒心悅意,但與修行人的神山靜處相比,也不及百千分之一。依止寂靜的修行處是今生幸福的根本、來世安樂的一切功德源泉。

  親友有害無益

  不僅是世間的住處不及修行人住處的百千分之一,而且修法的道友與世間的親友相比,也勝過百千萬倍。

  世間的親友雖然口頭上說利益自己,其實他們只有害處而已,不單對今生有害,並且來世害處也是無窮的。爲什麼這樣說呢?就即生中來說,世間的親戚朋友對自己非但無利,反而有害。當自己遭遇一點不幸時,親友們偶然來一兩次幫助你,可是當他們遭遇不幸的時候也會自然喊你來幫忙。如果不去,那麼人情上說不過去自己也不好意思,也就不得不去;倘若去了,那麼本來與自己無怨無仇的一些人,爲了親友,必然要與他們反目成仇,因此,自己在原有的那些怨敵上又爲親友的利益增添了許多新的仇人。這樣一來,凡是自己所到之處無不遍滿冤家敵人,無論到哪裏都會有忐忑不安、心神不甯的恐懼感,也就必定會處于心驚膽顫、毛骨悚然的狀態中。而且,爲了親友的財産而窮追不舍,甚至葬送性命。再有,爲了田地而與仇家打架鬥毆,兵刃相見,生死相搏,利矛相刺,傷痕累累,最終慘死,噩耗傳來等等這一系列的事情不可避免,爲了親友也將自己寶貴的生身性命送到怨敵的手中,這種現象極爲普遍,這一點我們當下通過耳聞目睹也可以證實。

  不僅如此,而且,倘若自己財産富裕,親友們貧困不堪,他們便經常可憐兮兮地說“我既無食物,也無牛馬牲畜”而求助于自己,自己如果沒有盡心幫助,他們就會怒氣沖沖,口中也不斷說出刺耳難聽的話語,讓人忍無可忍。如若盡己所能予以饒益,不僅他們貧窮,自己也會由此變得一貧如洗。反過來說,如果親戚財産比自己富足得多,地位也遠遠高于自己,那自己在財食方面滿懷希望地求助于他們時,結果由于自己貧困寒酸,只會受到他們的輕蔑侮辱,而根本不會得到任何利益,如此也令自己灰心失望,痛苦不堪。

  由此可見,無論親友地位高低,生活貧富,都對今生無有任何利益,反而害處卻說之不盡。誠如無著菩薩曾經親口說過:“如若慈愛親友方,勤奮成辦現世利,欲求利益反受害,愚人追求今生利。爲解脫當舍今生,精勤修持甚深道,爲利彼等遠離之,靜處修法極關鍵。”如果自己對親友的話唯命是從,…

《山法寶鬘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