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山法寶鬘論▪P11

  ..續本文上一頁樂、高高興興地行持善法。只要善法日漸增上,功德自然而然會生起,如此一來,就能無勤利益他衆。”如果對于別人的惡言譏毀能想得通的話,那就再沒有比這更好的修法助緣了。

  相反,他人對自己贊不絕口、傳揚美名卻是修法的最大違緣。爲什麼這樣說呢?依靠贊歎與名聲會助長驕傲自滿、自高自大、自以爲是的心態。隨著人們對自己的交口稱贊、名聲的輾轉相傳,成群結隊的施主、弟子等便會趨之若鹜密密麻麻地聚集在自己的面前,到那時,也許會喪失自己的一切善法,而且相續中不會生起任何地道的功德。本來,處于施主團體、弟子群體等層層包圍中的自己既不是佛陀也不是菩薩,可信士們卻總是誇大其詞地說“您是真正的佛陀,是真正的大菩薩”,本來無有的功德卻言過其實地誇張爲有,當面對你阿谀奉承,以各種動聽悅耳的漂亮話殷勤恭維,又獻上無比豐厚的供養以及至高無上的恭敬。當你被這一切弄得神魂顛倒、暈頭轉向時,在不覺察中已毀壞了自相續。自己再不能穩穩當當地坐在無有功德之人的行列裏,而是大顔不慚地取受人們憑空捏造宣揚的功德者,這就犯了上人法妄語,如此下劣之徒將自相續的戒律從根本上毀壞了。之後在破戒的同時居然厚顔無恥地接納利養與恭敬,累積如此的滔天大罪。

  當然,現在你可以無所顧忌地享受妙衣美食,所聽的都是“你是佛陀或菩薩”等漂亮之詞,甚至耳朵已容納不下。可是,後世中的你就要身穿燃燒的鐵片“妙衣”;享用沸騰熾熱的鐵汁“佳肴”;而所受到的“恭敬”就是那些獄卒們殘忍暴虐地用叁尖矛刺穿你的雙肩、用熾燃的鐵錘將你錘打得粉身碎骨;所聽到的都是震耳欲聾的打打殺殺巨聲的動聽“贊譽”,事實上,你如今就是在故意地積累這些後果之因的罪惡,這是多麼令人感到痛心疾首、心灰意冷的事啊!

  由此可見,修行人在今生中沒有名聞利養理應值得慶幸。如果自己一心一意地修持正法,那麼以前所造的能將自己後世引入惡趣的深重罪業,有些可以從根本上清淨,有些雖然不能徹底得以清淨,但是依靠善業的威力足可得以壓製,暫時不會感受惡果。這麼一來,在有生之年可以一點一滴地積累獲得增上生的善根、解脫的善根乃至遍知佛果的一切善根,臨終依靠這些善業的助緣,後世中得到善趣的身體,再憑借彼身體繼續修持前世的正道,此後通過循序漸進的修行而在相續中生起五道十地的功德,作爲成就上述圓滿功德之因,還有什麼比這意義更大呢?這比現世中獲得統治叁千大千世界的轉輪王意義還要大得多,雖然依靠以往的善業福報成爲轉輪王,但他所擁有的身體受用、威力、權勢這一切都是無常的,最終就會像蛇皮更替一樣抛下一切而離世,除此之外一絲一毫也沒有權力帶走,只能孤單一人前往後世。西日喜嘎莫劄尊者曾說:“雖然國王你富足,離世前往他世時,如于荒漠被敵奪,孤獨無子無王妃,無有妙衣無親友,無有國政無皇宮,威力軍勢縱無窮,亦未能見未能聞,獨自一人之身後,僅僅一者亦不隨。總之甚至自名稱,彼時亦無況其余?”就像尊者所說的那樣,縱然是衆心所向的轉輪王最終也就像在人迹罕至的荒漠中被怨敵搶奪精光一般抛下一切而孤苦伶仃離開人世。以往投生轉輪王的善業果報享受快樂已完畢,再度成熟惡業的習氣而下墮到無間地獄裏遭受熊熊烈火的焚燒,這是多麼慘不忍睹的情景。所以說,獲得轉輪王的殊榮並無重大意義。

  是否該求名利

  如果今生中我們如理如法、有條不紊、腳踏實地地修行正道,來世獲得珍寶人身仍然繼續修持的話,不用多久必將斬斷投生輪回之業,如果不再投生叁界而到達不住涅槃的城市中,那再也不會感受現在的這些苦惱憂傷了。從此以後,無需擔心將會感受痛苦。無論在任何一世中,名聞利養也會源源不斷,經久不衰,並且這一切不會對自己造成任何危害。你如果非要追名求利不可,那麼追求的方式像上面這樣難道不是很好嗎?現在的這些名聞利養也是今年有明年沒有,今生有來世沒有,所以如果要希求,希望諸位能從現在開始成辦永不失毀的名聞利養。不求名聞利養的功德、追求名聞利養的過患以及在後世中將要感受什麼報應,看看現世的實例就可一目了然了。

  今生十分精進地修行,徹底斷除了對外界欲妙的貪執的修行人,名聞利養不求自得。而且施主等也會暗自思量:我的這位上師對名聞利養從不貪求,這些對他來說就像猛獸面前放著青草一樣,毫無興趣可言,對已經供養的財物從不貪執,沒有供養給他,他也從不希求,如此殊勝的福田實在值得人們皈依禮拜,不由地深深生起信心而供養。所以這種修行人的名聞利養等便會經久不衰,無論得到多麼大的名聲,多麼豐富的利養,都會像孔雀食毒般只有益處,毫無害處,而且功德頗巨。

  如若是一位還沒有徹底斷除對欲妙貪執的修行人,在初級階段自己相續沒有調順而吹噓已經調順,本來沒有遠離對欲妙的貪戀卻謊稱已經遠離了,隨之舉止言行裝模作樣,實際上自身還是隨著煩惱的外緣所轉,有朝一日自心尚未調柔以及對欲妙的貪愛還沒有去除的內相定會原形畢露的。到那個時候,施主等信徒們本來認爲我的這位上師是一個知足少欲的好修行人而滿心歡喜地獻上供品,結果看到他對別人已經供養的財物顯出的貪婪相,而且還不知滿足,爲求得更多更好所需的財物而使用谄曲奉承、旁敲側擊、敲詐訛索等五花八門的卑劣手段這一系列的過失之後,只在求他解決燃眉之急的情況下,給些打卦費、算命費、經忏費,這些也是爲了使從前上師與施主的親密關系保持不斷而供養的,除此之外,再也不是因爲親眼目睹了上師知足少欲等功德誠心誠意供養的了。也就是說,施主在自己身染病痛時希望能通過打卦、算命、禳解術等辦法來達到康複的目的,于是也就不得不供養一點財物。可是,這些人在暗地裏,卻經常逢人便說:“我們的這位住山修行人的欲望可真的是強烈得不得了啊。”接著便口出不遜,指責謾罵。當下我們如果對世間人的秉性細心揣測,就很容易知道這一點。

  作爲住山的修行人自己也應當暗自思量:我對利養恭敬等欲妙的貪執如此強烈,自己本來已有足夠的生活用品還說需要這個需要那個,欲壑難填,就憑這兩點,施主們必定會在暗中橫加譴責、惡言相罵。如此自我監督,經常提醒自己。當施主供養財物的時候,也要這樣告誡自己:這些人只是由于極度缺乏打卦、算命、禳解術等方法,再者因爲以往的關系密切,礙于情面才作如是供養的,絕非是想到我是知足少欲的修行人而生起誠信作供養的。暗暗提醒自己,憑接受財物自己的親身感覺來推斷他們的心態,輕而易舉便可知曉。

  斷絕對欲妙的牽連的修行人,施主供養時心想:這次供養很是擔心他會婉言拒絕,如若被接納,那麼依此自己一定會圓滿福德資糧的。一方面施主是出利益後世的動機而作供養的,一方面這位如法的修行人心裏也這樣想:雖然我今生不需要這些,但爲了讓施主們圓滿資糧進而獲得佛果理應接受下來。如此一來,對供養的對境與供養者都大有利益。

  具有貪欲的住山修行人最初爲了自己在今生能享受一時之樂,而千方百計甚至不擇手段地謀求利養;那些施主們也只是因爲急需打卦、算命、作經忏等,而對于是否有利于來世根本想都沒有想過。這樣對二者有沒有實義這一點我們應當再叁思維。

  如理修法的人最終可無勤獲得利養恭敬。誠如大善知識博朵瓦所講的實例:“修行人即使出現疾病也與其他人截然不同。我作在家人時,曾叁次去挖金,結果一無所得,現在每一天都有許多兩黃金。在庸巴地方卡隆巴要算是最爲快樂、最有名氣的人了,龍秀地方金厄瓦也是最安樂的,這都是來源于修持佛法。金厄瓦最初的時候斷了口糧,僅僅依靠荨麻維生,甚至于僧裙上破爛處無有補丁而用皮革縫補,因此被人們共稱爲“皮裙者”。如今我所擁有的財富足可以養活成千上萬的人。”我們修行人首先對衣食受用等幸福安樂就要一無所求,而一心一意追求的就是唯一的正法,爲了修法,吃青草、樹葉等這樣微不足道的苦行,實在值得忍耐,那麼到最後斷除了對欲妙的貪戀,並已對正法有切身的體驗、生起了證悟,從此以後,每一天都會有許多兩黃金滾滾而來,就是成千上萬的衆生賴以生存也用之不盡的資具也能在無勤之中自然得到,這是一條亘古不變的規律。

  然而,我們這些人卻恰恰相反,最初便想方設法地獲得佳肴妙衣財産恭敬而享受安樂,可是結局必然是流落到叁惡趣中去忍受遙遙無期的痛苦。這對于我們修行人來說是最悲慘不過的後果了。

  我們中的有些聞思的修行人一直這樣認爲:如果一開始未能得到名聞利養、享受安樂,那麼今後也難以得到現在的欲妙並且總覺得這種幸福是經久不衰、永恒長存的。于是喪心病狂地希求欲妙,結果毀壞了自己。

  七、世人與行者

  世人並非快樂

  作爲修行人的我們應當先放下享樂的欲望,而經曆些究竟快樂之因的苦行,最終得來的幸福安樂才不會失毀、保持永久。

  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哪怕僅僅是爲了享受世間的有漏快樂,如果不經曆一場艱苦奮鬥,希望坐享其成,也是不可能的事。比方說,世間上的人們爲了充饑果腹,春天的時候需要開墾田地、打碎土塊、耕作播種;夏季將除草間苗,再進行引水灌溉等;到了秋天的時節,收割好以後運到家中用木棍捶打,在風中揚灑等,如果好吃懶做、好逸惡勞而沒有付出這麼多艱辛的勞動,想順順當當地吃上美味佳肴是絕對辦不到的,這是當下我們有目共睹的事實。

  如若有人有這類想法:這一點也是不一定的,在俗世中也只不過是下階層的人們才會如此艱難,而對于那些國王、富翁等人來說,他們不是也無需付出一絲一毫的勞作便獲得了享用不盡的豐衣美食、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嗎?有這種想法的人完全是由于未進行一番詳細的觀察所導致的…

《山法寶鬘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