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略释
寂天菩萨 造颂
如石法师 译颂
索达吉堪布 著
入菩萨行论
科判
总论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第四品 不放逸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品 精进
第八品 静虑
第九品 智慧
第十品 回向
寂天菩萨之《入菩萨行》所述者,乃一切诸佛菩萨之同行道,修持一切安乐之因,一切有情善聚之源。为利初学者趋入如是甚深广博之浩瀚法义,今依诸大疏,略释本论文句。
论名译礼
全论分二:一、初义;二、正释论义。
甲一分二:一、真实论名;二、旁述译礼。
乙一、真实论名:菩提萨埵渣呀阿巴打那
梵语之“菩提”译汉文义为“净觉”,“萨埵”义为“勇识”,“渣呀”即“行为”,“阿巴打那”即“趋入”,如是全名直译为:趋入净觉勇识行为。而依汉文传统翻译风格即为:入菩萨行。
乙二、旁述译礼:敬礼一切佛菩萨!
此译礼句,是本论由梵文译成藏文时,宝贤译师依藏传佛教的传统及多种必要而加的敬语。
著论之因
甲二(正释论义)分三:一、著论之因;二、真实论体;三、圆满结尾。
乙一分四:一、礼供;二、誓愿;三、谦虚;四、使生欢喜。
丙一、礼供:
法身善逝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
圆满的佛陀、法宝和所有的僧宝,及一切应礼之处,我在此悉皆恭敬顶礼。法身有种种法身及甚深法身二种,而种种法身即广大如海的教理佛法,故此处以“法身”称为法宝。
丙二、誓愿:
今当依教略宣说,佛子律仪趋行方。
现在我要依广博的大乘经教,简略地宣说信受奉行菩萨律仪的方法。佛子律仪即菩萨戒,包括摄律仪戒(禁恶行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丙三、谦虚:
此论未宣昔所无,诗韵吾亦不善巧,
是故未敢言利他,为修自心撰此论。
这部论没有宣说昔日未有的独特创见,诗文声韵我亦不很精通,因此不敢存有利他的念头,只是为了修炼自心才撰写此论。
丙四、使生欢喜:
循此修习善法故,吾信亦得暂增长,
善缘等我诸学人,若得见此容获益。
由于依循此论修习善法的缘故,我对佛法的信心也得到了暂时增长,像我一样善缘具足想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如果有缘见到此论,也许能够获得法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乙二(真实论体)分四:一、未生者令生;二、已生者不退;三、不退而增上;四、如是善果利他回向。
丙一分三:一、说利益而生欢喜之菩提心利益品;二、于菩提心之相违者忏悔品;三、菩提心相顺之受持品。
丁一分二:一、品名;二、正论。
戊一、品名:菩提心利益。
戊二分二:一、说其菩提心所依;二、真实菩提心利益。
己一分二:一、说身依;二、说心依。
庚一、说身依:
暇满人生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
远离八无暇具足十圆满的人身极难得到,如今既然已获得了这成办人生利乐的机会,倘若今生未利用它来成办自他的究竟利益,来生怎能再获得暇满人身呢?(故当珍惜难得的人身。)
庚二、说心依:
犹于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
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就像那乌云密布的黑夜中,刹那的闪电显得非常明亮,同样,因佛陀的巨大威德力感召,许多世人善心显现暂时萌生了修善集福的心意。(所以应把握当下的修善之心!)
己二(真实菩提心利益)分三:一、总说发心之利益;二、分说愿行各别利益;三、具发心之功德。
庚一分三:一、胜于余善之利益;二、名义转变之利益;三、比喻说明利益。
辛一、胜于余善之利益:
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
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因为三界凡夫通常的善行非常微弱、短暂,而恶业习气势力很大,极难以抵挡,除了圆满的菩提心,还有什么其他善行能胜过这些恶业习气呢?
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
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
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诸佛在多劫中思索、观察,发现了菩提心的利益最为广大,无量无边的众生依止菩提心,必定会顺利获得最胜妙的安乐。如有人想灭尽三界诸般痛苦,要除掉诸有情的众多不安,以及期望享受无量快乐者,应该恒常不舍弃无上菩提心。
辛二、名义转变之利益:
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
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系缚在生死牢狱中的苦难有情,只要生起刹那世俗菩提心,立刻可以尊称为如来之子,世间的人天都应该向他礼敬。
辛三(比喻说明利益)分六:一、冶金喻说明能得佛果;二、珍宝喻说明意义之大;三、具果树喻说明善根不灭而增上;四、勇士护送喻说明胜伏决定罪;五、劫末火喻说明消尽不定罪;六、此未说者余经细释。
壬一、冶金喻说明能得佛果:
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
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如同少许点金剂能将众多铁块变成黄金,以刹那的殊胜菩提心为因缘,能将凡夫身体转变成无价之宝的清净佛身,所以应该发起并坚持菩提心。
壬二、珍宝喻说明意义之大:
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
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
众生唯一导师以现见一切的智慧观察,发现菩提心最为珍贵,如佛在《华严经》中云:“善男子,如有宝珠,名自在王,日月光明所照之处,一切财宝衣服等物所有价值悉不能及;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自在王宝,亦复如是,一切智光所照之处,三世所有天人二乘漏无漏善一切功德,皆不能及。”故诸希求脱离三界轮回的众生,都应该坚定持守珍贵菩提心。
壬三、具果树喻说明善根不灭而增上:
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
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其余善行如同芭蕉树一般,长一次果实后就枯萎了,菩提心如意树却能恒久生出善果,不但不枯萎,反而能越来越增上(感召更多的异熟果)。
壬四、勇士护送喻说明胜伏决定罪:
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如同有人虽犯下了极重罪行,然而他投靠勇士,便能得以解除被人追捕的恐惧。同样,菩提心能令人迅速解脱恶趣怖畏,那么害怕无始罪恶业报者为何不依止呢?
壬五、劫末火喻说明消尽不定罪:
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菩提心如同劫末猛火一样,能在刹那烧毁杀生、偷盗等各种重罪。
壬六、此未说者余经细释:
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
智者弥勒菩萨曾晓谕善财童子:菩提心的利益无有限量!(详见《华严经》第78卷)
庚二(分说愿行个别利益)分三:一、分类;二、利益差别;三、教理成立。
辛一、分类: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简略地归纳,应知菩提心有两种:愿求菩提之愿心与行向菩提之行心。好比一般人都知道,心中想去某处与正在动身去某处的差别,同样有智慧的人也能了知,愿行二种菩提心的次第差别。
辛二、利益差别:
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
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
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
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愿菩提心在尚未解脱的生死轮回间,虽可出生极大果报,但不能像行菩提心一样,相续不断地增长广大福德。何时为度尽无边的轮回有情,立下永不退转之誓愿受持行菩提心,即自此时起,这个人纵然在昏睡或放逸中,他的福德也会相续不断地滋长,广大得就如同无边虚空。
辛三(教理成立)分二:一、以教成立;二、以理成立。
壬一、以教成立:
为信小乘者,妙臂问经中,
如来自宣说,其益极应理。
为了让小乘行者对大乘法门生起信心,在《妙臂请问经》中,如来亲口宣说:“大乘菩萨为饶益无量众生,披上发心铠甲饶益有情,于短时间中即可积聚无可计量之福德资粮,以发心之方便,即使于睡眠放逸时,功德也能相续增长。故依菩提心功德,得佛果也非为难。”所以,菩提心之利益无有限量,是极为应理、无误的。
壬二(以理成立)分二:一、愿心利益以理成立;二、行心利益以理成立。
癸一、愿心利益以理成立:
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
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
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
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
就像过去世尊转生为商主匝哦之女时,仅仅想到:我要疗愈一切众生的头疾。因具此饶益众生之区区善心,他得到的福德便无穷无尽,更何况菩萨一心想解除一切有情的无量不安乐,而且进一步去成就其无量功德呢?
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
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
谁具有这样的菩提心呢?父亲有吗?或是母亲有吗?仙人或欲界天人有吗?难道梵天有吗?他们即使是为求得自我解脱等利益,尚且未曾在梦中想过发起菩提心愿,更何况是为利益他人,生起饶益愿心呢?
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
珍贵此愿心,能生诚稀有!
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一般人哪怕是追求个人利益,尚且发不起这种饶益心,如果有人能为利益一切有情而生起珍贵的愿菩提心,那真是稀有啊!珍贵菩提心,是一切众生安乐之源,涤除痛苦的胜妙甘露,它的广大福德怎能度量呢?
癸二、行心利益以理成立:
仅思利众…
《入菩萨行论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