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略释▪P4

  ..续本文上一页

  吾既将此身,随顺施有情,

  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

  纵人戏我身,侵侮并讥讽,

  吾身既已施,云何复珍惜?

  既然我已经将自身布施给一切有情了,那么只要众生欢喜,就让他们恒常打杀、责骂我吧!即使众生戏弄或侵侮讥讽我,既然已将自身布施,那又凭什么护惜已经不属于我的身体而与他人相争呢?

  辛四、修心之果回向于利他:

  一切无害业,令身尽顺受。

  愿彼见我者,悉获众利益。

  一切于他人、自己有益无损之善业,都要使自身去造作,愿一切遇见我的众生,都能获得各种利益。

  若人因见我,生起信憎心;

  愿彼恒成为,成办众利因!

  愿彼毁我者,及余害我者,

  乃至辱我者,皆具菩提缘!

  如果有人缘我生起信心或嗔心,愿依他们此心念,永远成为成办一切利益之因!愿那些贬损我的人,以及用其他方式伤害我的人,如是乃至侮辱我的人,都能因此而有证得无上菩提之缘!

  路人无怙依,愿为彼引导,

  并作渡者舟,船筏与桥梁!

  求岛即成岛,欲灯化为灯,

  觅床变作床、凡需仆从者,

  我愿成彼仆。

  我愿做一切无依怙者之依怙,行路人之向导,并愿充作渡越江海者之小舟、巨轮和桥梁!欲求岛屿者愿我化成岛屿;求灯火光明者愿我化为明灯;求床榻者愿我化为床榻;凡有需仆使者,我愿成为他们的奴仆。

  愿成如意牛,妙瓶如意宝,

  明咒及灵药,如意诸宝树!

  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

  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

  迨至尽空际,有情种种界,

  殊途悉涅槃,愿成资生因!

  愿我成为能满众生愿望的如意牛、如意宝和妙瓶,能成就诸事业之明咒、疗除疾病灵验有效之妙药,以及能随意满愿的如意宝树!愿我如同地水火风空五大种,成为始终维持无量有情生存的根本!乃至尽虚空际的种种有情,以各种方便全部得到涅槃前,愿我化成他们维持生命的因素!

  己二、正行决心: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

  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如同往昔诸佛首先发起愿菩提心,然后发行菩提心,依循修学次第,安住于菩萨的诸学处。如是我亦为利益一切众生,发起愿行菩提心,然后于诸菩萨学处,按其次第精勤地修学。

  己三(后修自他生喜)分二:一、应自生喜;二、应令他生喜。

  庚一、应自生喜:

  智者如是持,清净觉心已,

  复为增长故,如是赞发心:

  智者如上持守清净的菩提心后,为了不断地增长此觉心,所以又如是来赞美发心的功德。

  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

  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

  尔后我当为,宜乎佛族业,

  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

  今生我获得了如此福缘:圆满地得到暇满人身,现在又因发心受戒而诞生于佛陀家族中,欣幸地成为了佛子。自今以后,我应当勤为合乎佛族之事业,谨慎地不让自己染污无垢尊贵之如来种性。

  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

  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如同一个穷困的盲人,在垃圾中拾得了最珍贵的宝物,我能生起菩提心也是如此,这是何等的幸运啊!

  灭死胜甘露:即此菩提心,

  除贫无尽藏:即此菩提心,

  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

  消灭死苦之最胜甘露,是这珍贵菩提心;除却贫困的无尽宝藏,是这珍贵菩提心;疗除各种疾病的最胜妙药,也是这珍贵菩提心。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

  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

  菩提心是漂泊于三有苦恼长途之众生可以歇息的荫凉大树,它也像一座跨越苦海之大桥,能引导众生脱离恶趣。

  彼是除恼热,东升心明月。

  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

  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它是心中东升之明月,能息除烦恼障的燥热;它是璀璨的丽日,能驱尽所知障的阴霾。它是以闻思修慧之棒搅拌正法鲜乳,所出的精妙醍醐。

  于诸漂泊客,欲享福乐者,

  此心能足彼,令住最胜乐。

  对于诸漂泊在三有中的异生,想安享幸福快乐的人们,菩提心能满足他们的一切意愿,使他们都安住在最胜安乐之中。

  庚二、应令他生喜:

  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

  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

  今在尊贵怙主的面前,我诚恳地邀请一切众生为宾客,来宴飨成佛和其他一切安乐,愿天非天及所有三界有情都能生起欢喜。

  第四品 不放逸

  丙二(已生者不退)分三:一、谨慎取舍不放逸品;二、观察自三门之正念品;三、于菩提心支相违之嗔恚者安忍品。

  丁一分二:一、品名;二、正论。

  戊一、品名:不放逸。

  戊二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己一、略说:

  佛子既如是,坚持菩提心,

  恒勤勿懈怠,莫违诸学处。

  佛子既然如此坚定地受持了愿行菩提心,就应该恒常精进护持三门而不放逸,切莫违越诸菩萨学处。

  己二(广说)分三:一、思所持学处而谨慎;二、思暇满人身而谨慎;三、思所舍离烦恼而谨慎。

  庚一分二:一、意乐不坏守持菩提心;二、加行不坏守持精进。

  辛一、意乐不坏守持菩提心:

  遇事不慎思,率尔未经意,

  虽已誓成办,后宜思取舍。

  诸佛及佛子,大慧所观察,

  吾亦屡思择,云何舍誓戒。

  某件事前如果没有谨慎思考,或是无有考虑,轻率从事,虽然已经答应成办某事,后时也可去详加观察而行取舍。但发心受持菩提心不是这样,因为这是诸佛菩萨以大智慧作过观察,我自己也再三思维和选择过,那么为何现在要舍弃此誓戒呢?

  若誓利众生,而不勤践履,

  则为欺有情,来生何所似!

  如果有人发誓要利益众生,然而不去精勤地实行,如此则欺骗了所有众生,这种后果将会使人转生到何等的恶趣啊!

  意若思布施,微少凡常物,

  因悭未施与,经说堕饿鬼。

  况请众生赴,无上安乐宴,

  后反欺众生,云何生善趣?

  如果一个人在心里想过布施一些微少而平常的东西,但因悭吝没有施舍,佛经中说这种人将会堕落饿鬼道,如《正法念处经》云:“先少思维已,后竟吝不施,堕入饿鬼趣。”更何况发菩提心者曾恳请众生来享受无上菩提的安乐喜宴,后来却出尔反尔欺骗众生,那么这种人怎会投生到善趣呢?

  有人舍觉心,却办解脱果?

  彼业不克思,知唯一切智。

  问难:有人(指舍利弗尊者)虽然舍弃了菩提心,但是他最后不是也成办了解脱果吗?答:这种特殊业果之理,他人是难以思议的,唯有证得一切智智的佛才能了知。

  菩萨戒堕中,此罪最严重,

  因彼心若生,将损众生利。

  虽仅一刹那,障碍他人德,

  因损有情利,恶趣报无边。

  毁一有情乐,自身且遭损,

  况毁尽空际,有情众安乐。

  在菩萨戒的罪堕中,舍弃菩提心是最严重的根本堕罪,因为一旦这种舍弃菩提心之念生起,一切众生的利益将遭损减。即使只是在极短时间,障碍了菩萨的福德善行,即为间接损害有情的利益,将受无数次堕恶趣报应。因为毁坏一个有情的安乐,就会使自身遭到极大损害,更何况是毁坏尽虚空际有情的无边安乐呢?

  故杂罪堕力,菩提心力者,

  升沉轮回故,登地久蹉跎。

  因此,既犯罪堕又具菩提心的菩萨,间杂着相互抵制的罪业与功德,要在轮回中往返很久,得不到登地。

  辛二、加行不坏守持精进:

  故如所立誓,我当恭敬行,

  今后若不勉,定当趋下流。

  因此,我应当遵守所立下的誓言,恭敬地实践菩提行。如果不勉励而行,今后一定会趋向越来越深的轮回恶趣。

  饶益众有情,无量佛已逝,

  然我因昔过,未得佛化育。

  为饶益诸有情,曾经有无量的佛陀先后显化于世间,他们都已逝去了,然而往昔的我因放逸等罪过,仍然没有得到诸佛的教导、度化。

  若今依旧犯,如是将反覆,

  恶趣中领受,病缚剖割苦。

  如果今后我依然明知故犯,放逸行事,那么就会不断重蹈“未得佛化育”的命运,沉沦在恶趣中遭受疾病、绑缚、劈剖、截割等痛苦。

  辛二(思暇满人身而谨慎)分三:一、思暇满难得而谨慎;二、思恶趣中难脱而谨慎;三、说得暇满时应修善法而谨慎。

  辛一、思暇满难得而谨慎:

  如值佛出世,为人信佛法,

  宜修善稀有,何日复得此?

  像现在一样,既值如来出世,自己也获得了人身,对佛法有信心,这些修善法的条件非常稀有难得,一旦失去,哪一天才能重新获得呢?

  纵似今无病,足食无损伤,

  然寿刹那逝,身犹须臾质。

  即使我像现在这样,没有生病,衣食受用也圆满无缺,然而生命在刹那不停地流逝,身体就像质赁典当来的物品,很快就要失去。

  凭吾此行素,复难得人身,

  若不得人身,徒恶乏善行。

  凭我这样放逸的行为,后世很难再得到人身,如果得不到人身,那只有生于恶趣造罪而无有修善法的机会,以此再也难得生善趣了。

  如具行善缘,而我未为善,

  恶趣众苦逼,彼时复何为?

  如果今生具足修持善法之机缘,而我没有利用它修善法,那么一旦堕落恶趣,恒为众苦所困恼,那时除了受苦我还能怎么办呢?

  既未行诸善,复集众恶业,

  纵历一亿劫,不闻善趣名。

  堕入恶趣后,不但没有机会修善法,而且还会因恶业的士用果,继续积聚众多恶业,如此纵然经历一亿劫,也听不到善趣的名称,更况生善趣呢?

  是故世尊说:人身极难得;

  如海中盲龟,颈入轭木孔。

  因此,世尊在《杂阿含经》中说:暇满人身极难获得,就像大海中的一只盲龟,将头颈伸入漂浮不定的轭木孔一样困难。

  辛二、思恶趣中难脱而谨慎:

  刹那造重罪,历劫住无间,

  何况无始罪,积重失善趣。

  仅仅是在刹那之间造下的重罪,就要感受堕入无间地狱历劫受苦,何况无始轮回以来所积的众多罪业,使我们失去善趣,更不用说了。

  然仅受彼报,苦犹不得脱,

  因受恶报时,复生余多罪。

  然而,仅仅受完了…

《入菩萨行论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山法宝鬘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