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略释▪P6

  ..续本文上一页呢?如果能灭息内在的嗔心,则如同消灭了外在的一切怨敌。

  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

  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

  如是吾不克,尽制诸外敌,

  唯应伏此心,何劳制其余?

  为了避免足被刺伤,何必需要足量的皮革去遍覆大地呢?只需用一小片靴底那么大的皮革垫在靴底,不就等于盖住了所有地面吗?同样,我们不可能将外界所有仇敌全部制服,而只要调伏自心嗔恨,就可以避免受一切外敌的伤害,何必费力去制服其他外在敌害呢?

  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

  身口善纵勤,心弱难成就。

  仅仅生起一念清净坚定的善心,亦能获得生梵天的果报;身口纵然勤行善业,如果内心意乐微弱无力,也得不到生梵天的善果。

  虽久习念诵,及余众苦行,

  然心散它处,佛说彼无益。

  虽然长期修习念诵和其他苦行,但是自心驰散于所缘境之外的其他处,佛说他们的所作是无益的,《摄三摩地经》云:“诸比丘,若心外散,苦行念诵皆无果。”

  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

  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

  如果不能认识佛法的殊胜精要——心的奥秘,那纵然努力追求快乐,避免痛苦,仍免不了无义地于三界中漂泊。

  辛三、是故必护自心:

  故吾当善持,善护此道心;

  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

  因此我应当严密妥善地守持保护自己的向道之心,除了以正知正念守护自心这条戒律外,其他的很多禁戒要来做什么呢?

  如处乱众中,人皆慎护疮;

  置身恶人群,常护此心伤。

  比如受伤者身处拥挤混乱的人群中,他会谨慎地保护自己的伤口,同样,身陷能生烦恼恶缘之众人中,我们应恒常以正知正念保护自心这个伤口。

  若惧小疮痛,犹慎护疮伤;

  畏山夹毁者,何不护心伤?

  倘若一个人害怕小小疮伤的疼痛,尚且要小心照顾伤口,那么害怕众合地狱山壁夹碎之苦的人,为何不小心保护自心伤口呢?

  行持若如斯,纵住恶人群。

  抑处女人窝,勤律终不退。

  如果在平时的行持能像这样小心谨慎,那纵然住在嗔恚烦恼深重之恶人群中,或是处于贪欲炽烈的女人窝中,都会精勤持戒,始终不退。

  吾宁失利养,资身众活计,

  亦宁失余善,终不损此心。

  我宁可失去利养名闻,乃至资身养命之众缘,亦可失坏其余善法,但是决不毁损自己的向道之心。

  己二(护心之方便依正念)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庚一、略说:

  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

  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

  我合起双掌,诚恳地劝勉凡是欲愿护持自心者,一定要致力于守护心的要领:不忘善所缘相之正念,与观察三门了了分明的正知。

  庚二(广说)分二:一、无正知之过患;二、依正念之真实方便。

  辛一、无正知之过患:

  身疾所困者,无力为诸业;

  如是惑扰心,无力成善业。

  身为疾病所困者,则没有力量做各种事业,同样,心被烦恼所缠扰者,也不会有能力成就各种善法。

  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

  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

  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进,

  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

  自心没有以正知观察三门的人,他们闻思修习所得的智慧,就像装在有漏孔之瓶内的水一样,不会住留在忆念正法之正念中。虽然对佛法有信心,也具足多闻,而且能数数精进修学佛法,但是,如果觉察三门的正知不具足,最终还是会为罪堕所垢染。

  惑贼不正知,尾随念失后,

  盗昔所聚福,令堕诸恶趣。

  此群烦恼贼,寻隙欲打劫,

  得便夺善财,复毁善趣命。

  如果没有正知,烦恼贼会尾随人们的正念退失后立即窜入相续,盗走以前所聚集之福德,使人们在毫无察觉之中堕向地狱恶趣。这伙烦恼贼,常常寻找机会打劫我,一旦得到失去正知正念的空隙,便夺走善法之财,并且要毁坏我获得善趣解脱的命根——因果空性正见等智慧资粮。

  辛二、依正念之真实方便:

  故终不稍纵,正念离意门,

  离则思诸患,复住于正念。

  因此,我无论何时都应不放逸,纵任正念离开心意之门,正念一失,则以思维纵心过患的方便,使心重新安住于正念。

  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

  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

  如果经常跟随具足法相的上师尊长,听闻堪布恩赐的正法开示,那么具恭敬畏惧心的有缘者,就容易恒常生起正念。

  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

  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

  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

  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

  诸佛菩萨圣尊们随时都能无碍地现见一切,因此我所有的言行心念,必然会毫无覆藏地呈现在他们面前。如此思维后,就会对自己不如法之言行生起惭愧,对上师三宝生起敬畏之心,而以此能恒念正法,同时依此也很容易使自己殷切地随念诸佛圣尊。

  为护心意门,安住正念已,

  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

  为了守护心意门不受烦恼侵袭,而将自心安住于忆念善法的正念后,善察三门的正知也就自然地随着来临,暂时失坏也能回复。

  己三(以具正念学修心之行)分三:一、当持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庚一分二:一、清净三门之行;二、守护坏毁学处。

  辛一、清净三门之行:

  心意初生际,知其有过已,

  即时当稳重,坚持住如树。

  在心意最初开始生起之际,就要以正知审察,如果了知它有过失,就应该稳重安住如大树一般,坚持正念不为烦恼所动。

  吾终不应当,无义散漫望;

  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

  苏息吾眼故,偶宜顾四方。

  若见有人至,正视道善来。

  我无论如何都不应当毫无意义地散漫张望,应该以坚定的意志,保持双眼微睁,向下垂视。为了使垂视的双眼得到休息,可以偶尔放目看看四周。如果正好有人来至近处,就和颜悦色地看着他(问好)说:善来!

  为察道途险,四处频观望;

  憩时宜回顾,背面细检索。

  前后视察已,续行或折返,

  故于一切时,应视所需行。

  为了察看道途是否有危险,应偶尔四处观望;停下来休息时,也应回头仔细检查后方。前后四面都视察过以后,就可以决定继续前行或返回,总之,无论在任何时间地点,我们都应观察自己的三门而后行。

  欲身如是住,安妥威仪已,

  时时应细察:此身云何住?

  身体在将要住于某种状态之前,或者在安住某种威仪时,应该随时用正知正念仔细观察:身体这种姿态是否如法?

  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

  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

  遍一切时间、处所都应尽自己的全力观察:那如狂象一般粗野的心,是否紧紧拴在忆念佛法的柱子上?有没有走失呢?

  精进习定者,刹那勿弛散,

  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

  以各种方法精进修习禅定者,一刹那也不应让心驰散于所缘境之外,应当念念相续地恒常伺察:我的心意正在缘念什么?

  危难喜庆时,心散亦应安,

  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

  遇到生命危险或供养三宝的喜庆法会等特殊情况时,如果自心于诸细微律仪不能专注,开许听便。《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中说:“如是布施之时,持戒所摄法应当暂舍。”

  思已欲为时,莫更思他事;

  心志应专一,且先成办彼。

  如是事皆成,否则俱不成。

  随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

  当已经考虑妥当某事并开始去做时,不要再想其他事情,而应心志专一,首先圆满成办那件事情。如果依此原则去做,能成办好所有的事情,否则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而且能做到依此原则办事,不正知的随眠烦恼也不会增盛。

  辛二、守护坏毁学处:

  无义众闲谈,诸多赏心剧,

  临彼境界时,当断意贪著。

  无有意义的众多闲谈,种种赏心悦目精彩动人的戏剧,如不得已遇到这些场合,自心应当断除贪著而谨守正念。

  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

  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

  无有意义挖掘土地、割砍草木,或于地面绘画图纹时,应正念如来的教诲,畏惧罪业而舍弃这些不如法的行为。

  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

  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如果想要移动身体,或者想张口说话,应先观察自心的动机是否清净,然后稳重如法地去行持。

  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

  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

  当我内心正生起贪欲,或者正要发嗔恨时,应当暂停言行,力持对治,如大树一样安住不动。

  掉举与藐视,傲慢或骄矜,

  或欲评论他,或思伪与诈,

  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

  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

  当内心正在散乱掉举,藐视戏笑他人;或形露傲慢,在内生起骄矜自负心理;或有批评别人的动机;或心生虚伪,想欺诈他人;或者力图赞美自己;或想要诋毁他;或想说粗言恶语并挑拨离间,在这些时候,应该像大树一样安住不动,不随烦恼而转。

  或思名利敬,若欲差仆役,

  若欲人侍奉,如树应安住。

  或者想求名闻利养恭敬,或者想要差使仆役,或者想让他人侍奉,这时应如大树一样安住不动。

  欲削弃他利,或欲图己利,

  因是欲语时,如树应安住。

  想要损减坏灭他人利益,或者想贪图自己个人的利益,如果因这种发心而要说话时,应该如大树一样安住不动。

  不耐懒与惧,无耻言无义,

  亲友爱若生,如树应安住。

  如果于修法时不能坚忍,产生懒惰、畏惧,不知羞耻,言谈无义,甚至生起贪爱亲友等世俗情爱,这时应该像树一样安住下来。

  应观此染污,好行无义心;

  知已当对治,坚持守此意。

  我们应该如上所说详细观察此等二十七种具烦恼之染污心,与好行无义事之心,察觉后应当严厉地对治,坚定守护清净菩提心。

  深信极肯定,坚稳恭有礼,

  知惭畏因果,寂静勤予乐。

  大乘修行人对上师三宝要有甚深的信心,而且要从内心生起稳固的定解,意志须坚韧稳定,态度要谦恭有礼,还要知惭有愧、畏惧因果业报,保持身心寂静,精勤地利乐众生。

  …

《入菩萨行论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山法宝鬘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