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略释▪P7

  ..续本文上一页愚稚意不合,心且莫生厌,

  彼乃惑所生,思已应怀慈。

  愚稚的众生意乐千差万别,极难尽如其意,但是我也不应因此而生厌患,因为众生都是由烦恼所催才产生这些心态。想到此就应对他们心怀慈愍。

  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

  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

  为了自他有情的利益,我当恒为利行,制止犯自性罪与佛制罪的恶业,进一步以了知诸法如幻化的无我空慧观,恒常守护自心。

  吾当再三思:历劫得暇满;

  故应持此心,不动如须弥。

  我应当再三思维:历经长劫的积集福德,方得到暇满的人身,因此我应该坚持以正知正念护持菩提心,像须弥山王一样毫不动摇。

  庚二(摄善法戒)分二:一、说不学戒之因而远离贪身;二、应修之方便法。

  辛一、说不学戒之因而远离贪身:

  秃鹰贪食肉,争夺扯我尸,

  若汝不经意,云何今爱惜?

  意汝与此身,何故执且护?

  汝彼既各别,于汝何所需?

  贪吃尸肉的秃鹫,争夺撕扯吞噬我死后的尸体,意识啊,如果那时你毫不介意,那你为什么现在要爱惜它呢?意识!你对身体为什么要如此执著护惜呢?既然你与身体是各有别体,它对你有什么用处呢?

  痴意汝云何,不护净树身,

  何苦勤守护,腐朽臭皮囊?

  愚笨的意识啊!你为什么不去执著守护那清净的树木为身,何故偏要辛辛苦苦地守护这个既肮脏、又易腐坏的臭皮囊呢?

  首当以意观,析出表皮层,

  次以智慧剑,剔肉离身骨。

  复解诸骨骼,审观至于髓;

  当自如是究,何处见精妙。

  首先用自己的观慧,将表皮层与身肉析开,再以智慧的利剑,从骨架上将肉剔下来,然后又将所有的骨骼一一解剖,这样,从皮肤表层至于骨髓一一详细观察,自己应当如是认真地探究,身体哪里有精妙的东西呢?

  如是勤寻觅,若未见精妙,

  何故犹贪著、爱护此垢身?

  若垢不堪食,身血不宜饮,

  肠胃不适吮,身复何所需?

  如是努力寻找之后,倘若仍未见到自身中有任何值得护惜的精妙之物,那么你为何还要费尽心思贪著、爱护这个垢秽组成的身体呢?如果身内的骨肉等脏东西不堪食用,身血不能喝,肠胃也不能吸吮,那么身体对你有什么用呢?

  贪身唯一因,为护狐鹫食;

  故应惜此身,独为修诸善!

  纵汝护如此,死神不留情,

  夺已施鹫狗,届时复何如?

  你贪爱身体的唯一理由,只不过是为了保护狐鹫的食物罢了!所以,我们维持身体,唯一目的应当是利用它去修习诸善法!如果不利用人身成就善业,纵然你如何去爱护,到时死神也会毫不留情地夺走身体,并丢给秃鹫、野狗食用,那时你又能怎么办呢?

  若仆不堪使,主不与衣食;

  养身而它去,为何善养护?

  即酬彼薪资,当令办吾利;

  无益则于彼,一切不应与。

  就像仆人不听使唤时,主人不会再给他提供衣食;你养护身体它却不听主宰而离去,你又何必那么对它善加养护呢?既然于自身已酬予衣食为佣值,现在就应当令它成办善业义利;如果它不能利益我和其他众生,那么我就不应再给它任何东西。

  念身如舟楫,唯充去来依;

  为办有情利,修成如意身。

  应该将身体看成渡越苦海的船筏,唯一充当自己修善的工具。为了成办有情的利益,应将它修炼成如摩尼宝一样的清净佛身。

  辛二、应修之方便法:

  自主己身心,恒常露笑颜,

  平息怒纹眉,众友正实语。

  我要努力把持自己的身心,经常面带笑容,平息忧恼的皱眉与怒容,做众生的善友,常说正当质直之语。

  移座勿随意,至发大音声;

  开门勿粗暴,常喜寂静行。

  水鸥猫盗贼,无声行隐蔽,

  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

  移动床、座等器具之时,不要轻率随意,以防发出嘈杂的噪音,开门时也不能粗鲁,修行人应恒常保持调柔寂静的行止。水鸥、猫和盗贼,它(他)们的行为无声而隐蔽,因此能达成它们所求的目标;作为大乘修行人,举止也应恒常寂静。

  宜善劝勉人,不请饶益语,

  恭敬且顶戴,恒为众人徒。

  于他人处善巧求得的劝勉向善之语,或他人不请自说的忠言,自己要恭恭敬敬地听闻顶戴接受,应恒常恭谦地做众人之学徒。

  一切妙隽语,皆赞为善说!

  见人行福善,欢喜生赞叹。

  对他人所说的一切至理名言,都应称赞为善说!如果见到他人行持福德善法,就应真诚地随喜并加以赞叹!

  暗称他人功,随和他人德;

  闻人称己德,应忖自有无。

  为避谄媚之嫌,应该暗中称赞别人的功德,并随和别人称扬他人功德;如果听到有人称说自己的功德,应思忖自己是否有所说之功德,而不应生骄傲。

  一切行为喜,此喜价难沽;

  故当依他德,安享随喜乐。

  一切善法行为都是让自他得到欢喜,而且这种欢喜难以用金钱买到,所以我们应当依他人修善的功德,使自己安享随喜的快乐。

  如是今无损,来世乐亦多;

  反之因嫉苦,后世苦更增。

  如果这样去随喜,对自己今生没有任何损害,来世也会因此获得很多安乐;反之,于他人功德生嗔恨,内心会因嫉妒而忧苦,后世还会遭受更大的痛苦。

  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

  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

  与人谈话时,出言应当契合对方心意;所说意义应当明了清晰,而且言语要围绕主题前后连贯;所说的要令人喜悦,远离贪爱嗔恨;语言音调要柔和,吐词发音的高低快慢要适中。

  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

  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

  当见到有情时,心里应该想到:我必须依靠他们作助缘,才能修成佛果。因此而用诚恳慈爱的眼光看待他们。

  热衷恒修善,或依对治兴。

  施恩悲福田,成就大福善。

  恒常以猛厉意乐去修习善法,或者以强烈对治心而修善法。依这些发心,如果对三宝福田、父母师长等恩田、苦难众生悲田,进行供养布施,能够成就广大的福善。

  善巧具信已,即当常修善;

  众善己应为,谁亦不仰仗。

  通达了上述善巧方便,且具足信心后,就应当经常去修习利益自他的善法,一切善法都应自己主动去修学,不要依赖他人的督促。

  施等波罗蜜,层层渐升进;

  勿因小失大,大处思利他。

  布施、持戒等六波罗蜜的修习,应依次第层层增上而进行,不要因拘泥于小小德行而舍弃较大善法,善法大小应该以利他的程度而权衡考虑。

  庚三(饶益有情戒)分三:一、饶益有情;二、以财法而摄受;三、防护他人之不信。

  辛一、饶益有情:

  前理既已明,应勤饶益他,

  慧远具悲者,佛亦开诸遮。

  明白了上述道理后,就应该精勤利他,具有深远智慧的大悲佛陀,为此对菩萨开许了一些身语遮戒,即在对众生有大利益时,如果需要舍弃遮止身口七支不善业等律仪戒,也可以开许。

  壬二、以财法而摄受:

  食当与堕者,无怙住戒者,

  己食唯适量;三衣余尽施。

  平时应当将自己的食物分与饿鬼、旁生等堕落恶趣者、无依无靠的贫穷者及安住净戒的苦行者,自己只吃适量食物;在财物方面,除了三衣、经书、法器外,其余应全部布施。

  修行正法身,莫为小故伤;

  行此众生愿,迅速得圆满。

  用来修行正法的珍宝人身,不要为了区区小善而损害它,依靠暇满人身修行正法,可以迅速满足众生的愿望。

  悲愿未清净,不应施此身;

  今世或他生,利大乃可舍。

  在大悲心尚未清净以前(即登地之前),不应该随便施舍自己的身体,无论在今生或来世,为了成办大利益才可考虑舍身。

  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

  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说法。

  对不恭敬上师与正法者不应说法;对威仪不具足者,如无病而以帽、巾等覆头、缠头,或撑伞、手持兵器等情况下都不应说法。

  莫示无伴女,慧浅莫言深,

  于诸浅深法,等敬渐修习。

  对无人陪伴的女人不要讲法;对智慧浅薄者也不要说深广的法义;对于深奥与浅显的佛法,应该同等地恭敬,并依次第传授修习。

  于诸利根器,不应与浅法;

  不应舍律行,经咒诳惑人。

  对那些上根利器的学人,不应只教授层次粗浅的佛法,任何时处也不应舍弃律仪戒而行,也不能以一些经咒欺诳世人。

  辛三、防护他人之不信:

  牙木与唾涕,弃时应掩蔽,

  用水及净地,不应弃屎尿。

  丢弃的净齿木、鼻涕、唾沫、痰涎等,应及时以土掩埋,在别人使用的水源和清净的地方,不应随便遗弃屎尿等不净物。

  食时莫满口,出声与咧嘴;

  坐时勿伸足,双手莫揉搓。

  吃食物时,不要塞满嘴巴,不要发出唏唏嚯嚯等声音与大张口而食;平时不要舒伸双足而坐;洗手时也不要双手用力对搓以致发出声音。

  车床幽隐处,莫会他人妇,

  世间所不信,观询而舍弃。

  在马车、床榻等幽暗隐蔽之处,不要与他人的妇女相处,所有会使世人不敬信三宝的行为,都应详加观察、询问之后而舍弃。

  单指莫示意,心当怀恭敬,

  平伸右手掌,示路亦如是。

  用手势给他人示意时,不要无有礼貌地用一个手指,应该心怀恭敬,平伸右手掌而示,指示道路也应用同样的方式。

  肩臂莫挥摆,示意以微动,

  出声及弹指;否则易失仪。

  如果没有必要,切莫大幅度摆动手臂,示意的时候,应以微细的动作、出声音或者弹指,否则容易失去庄重的威仪。

  睡如佛涅槃,应朝欲方卧;

  正知并决志,觉已速起身。

  睡眠时,应如佛陀涅槃的姿势一样,朝着希望的方向(如面向西方或向塔庙等)右胁而卧;入睡前应保持正知正念,并下决心:醒后立刻起来。

  己四(说修持圆满之其余分支)分二:一、真实修持圆满支分;二、认本体而摄品义。

  庚一、真实修持圆满支分:

  菩萨诸行仪,经说无有尽。

  然当尽己力,修持净心行。

  诸大乘经典中说过:大乘菩萨的各种行仪无有限量。虽然如此,我们应当尽一切力量,去修持这些行仪的根本——净治自心。

  昼…

《入菩萨行论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山法宝鬘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