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略释▪P10

  ..续本文上一页烧烤的痛苦,但是,尽管受过如此多的苦难,对自己和他人的利益至今也毫无所成。而忍耐怨害的痛苦并不那么严重,又能成就自他的大利益,因此为了消除众生所有的苦难,我应当欣然忍受这点轻微的痛苦。

  壬四、于敌造福者修安忍:

  人赞敌有德,若获欢喜乐,

  意汝何不赞,令汝自欢喜?

  倘若有人称赞你的敌人有功德,因而获得了赞叹随喜的快乐,那么意识啊,你为何不同样称赞他,而让自己也一起快乐呢?

  如是所生乐,唯乐无性罪,

  诸佛皆称许,复是摄他法。

  赞叹随喜所得到的安乐,是清净的安乐,不杂任何罪恶成分,诸佛圣贤们对此也称赞认可,而且这种随喜也是摄受他人的方法。

  谓他获乐故,然汝厌彼乐;

  则应不予酬,此坏现后乐。

  如果说:赞叹将使敌方获得快乐,而你却不希望他们得到快乐,那么你也不应该支付酬资使你的仆人快乐,但是这种做法,会使你今生和来世的安乐都将失去。

  他赞吾德时,吾亦欲他乐,

  他赞敌功德,何故我不乐?

  当别人称赞我有功德的时候,我也希望他得到赞叹随喜的快乐,然而当别人称赞我的仇敌有功德时,为什么我就感到不乐意呢?

  初欲有情乐,而发菩提心,

  有情今获乐,何故反嗔彼?

  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

  今见人获利,何故生嫉恼?

  原先希望一切有情都能获得安乐,因而发起了“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现在有情自己获得了安乐,为何我反而要嗔恨他呢?最初发心时,想令一切有情成佛而普受三界众生的广大供养,而现在看到别人获得了一点微薄的利敬,为什么要生嫉妒苦恼呢?

  所应恩亲养,当由汝供给,

  彼今已自立,不喜岂反嗔!

  众生都是你应该赡养的恩人和亲人,应当由你亲自供给他们生活利养,如今他们已经自立,靠自力得到了一些利乐,难道你不但不高兴反而还要生气吗?

  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

  妒憎富贵者,宁有菩提心?

  如果不愿众生获得一些小利益,怎么可能希望他们证得无上菩提呢?嫉妒、憎恨别人富裕尊贵的人,怎么会有菩提心呢?

  若已从他得,或利在施家,

  二俱非汝有,施否何相干?

  如果仇敌等人已从他人处获得了利养,或者他们没有得到,那些利养仍然留在施主家中,这些都没有你的份,别人对怨敌施或不施与你有何相干呢?

  何故弃福善,信心与己德?

  不守已得财,何不自嗔责?

  为何要嗔害别人而损坏抛弃自己的福德善根、信心与功德呢?已经到手的功德善财自己不好好守护,为何不嗔恨责怪自己呢?

  于昔所为恶,犹无忧愧色,

  岂还欲竞胜,曾培福德者。

  对自己以前所造的罪恶,你不但不忧虑愧疚、改悔自新,难道还想继续以嫉妒嗔恼去和其他有福德者争强好胜吗?

  辛二(于所欲阻碍者修安忍)分二:一、阻碍敌受不欲者修安忍;二、阻碍吾或吾友者修安忍。

  壬一、阻碍敌受不欲者修安忍:

  纵令敌不喜,汝有何可乐,

  唯盼敌受苦,不成损他因。

  纵然能使你的敌人受到损害而苦恼,这又有什么值得你高兴的呢?仅仅是愿敌遇害的希望,并不能成为他的损害因啊!

  汝愿纵得偿,他苦汝何乐?

  若谓满我愿,招祸岂过此?

  纵然能如愿以偿,仇敌都遇害受苦了,这又有什么值得你高兴的呢?如果说这样能让自己心意畅快,但是哪有比这更容易招感祸害恶果的心态呢?

  若为嗔渔夫,利钩所钩执,

  陷我入狱篓,定受狱卒煎。

  嗔恨烦恼就像渔夫抛下的利钩,若不小心被它钩住了,那我一定会陷身于地狱之篓里,被狱卒们丢进油锅里煎炸,饱受无边痛苦。

  壬二、阻碍吾或吾友者修安忍:

  受赞享荣耀,非福非长寿,

  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乐。

  受人赞美称誉的荣耀,既不能增加我的福德寿命,也不能增长身力或免除疫疾,更不能使我的身体健康安乐。

  若吾识损益,赞誉有何利?

  若唯图暂乐,应依饰与酒。

  若仅为虚名,失财复丧命,

  誉词何所为?死时谁得乐?

  如果我能明辨利害得失,那么名誉和赞美有什么利益可图呢?如果我只是贪图暂时安乐享受的人,那么应去追求衣饰歌舞醇酒佳人之类。如果只是为了虚名假誉,不但损失财产,还白白浪费宝贵的生命,得到名誉的虚词又有什么用呢?在死的时候,美名又能令谁快乐呢?

  沙屋倾颓时,愚童哀极泣,

  若我伤失誉,岂非似愚童?

  当游戏堆成的沙土房屋倒塌时,愚稚无知的孩童就会为之伤心哭泣,如果我为失去虚幻的名誉而伤心,那么我岂不是像稚童一样无知吗?

  声暂无心故,称誉何足乐?

  若谓他喜我,彼赞是喜因;

  受赞或他喜,于我有何益?

  喜乐属于彼,少分吾不得。

  赞誉我的声音是短暂、无心的,因而这种无有意识而且无常的称誉何足为乐呢?如果说因为他欢喜我才赞美我,所以他的称赞就是我欢喜的原因,然而无论他赞美我或是他生起欢喜,这些对我来说有什么利益呢?那些喜乐是属于他人内心的,我一点儿也不可能得到。

  他乐故我乐,于众应如是,

  他喜而赞敌,何故我不乐?

  如果说自己是因他人的快乐而快乐,那么对所有的人都应该同样随喜才对,为何他人赞誉我的仇敌而欢乐时,我却闷闷不乐呢?

  故我受赞时,心若生欢喜,

  此喜亦非当,唯是愚童行。

  因此,当我受到别人称赞的时候,如果内心因此而生起欢喜,这种欢喜既不合理也没有什么意义,只能算是一种无知稚童的行为。

  辛三、于诽谤吾者修安忍:

  赞誉令心散,损坏厌离心,

  令妒有德者,复毁圆满事。

  以是若有人,欲损吾声誉,

  岂非救护我,免堕诸恶趣。

  赞美称誉会使我的心掉举散乱,损坏自己的厌离心,使我嫉妒具有福德才学之人,破坏圆满福慧资粮的法行。因此,如果现在有人想损害我的声誉,那么他岂不是在救护我,使我免于堕落诸恶趣吗!

  吾唯求解脱,无需利敬缚,

  于解束缚者,何故反生嗔?

  我只想追求自他解脱的大安乐,不需要世俗名利恭敬的束缚,对于解除名利束缚的恩人,我为何反而要嗔恨他们呢?

  如我欲趣苦,然蒙佛加被,

  闭门不放行,云何反嗔彼?

  好比我想走进充满险恶苦难的宅舍,却蒙受佛陀的护念与加持,有人紧闭着门户不放我进去受苦,我为何反而要嗔恨他呢?

  谓敌能障福,嗔敌亦非当,

  难行莫胜忍,云何不忍耶?

  如果说,仇敌诽谤损害等会障碍我积聚福德的善行,但是以此嗔恨仇敌也不合理,因为没有哪种难行的功德能比得上安忍,那么我为什么不坚毅的忍耐而积聚更大的福德呢?

  若我因己过,不堪忍敌害,

  岂非徒自障,习忍福德因?

  如果我因为自己嗔恨烦恼粗重的过失,不能容忍敌人的伤害,那样岂不是给自己制造障碍,破坏了修持安忍这种积累福德的殊胜因缘吗?

  无害忍不生,怨敌生忍福。

  既为修福因,云何谓障福?

  应时来乞者,非行布施障,

  授戒阿阇黎,亦非障出家。

  没有敌害就无法修行安忍,有了怨敌的伤害才能成就安忍的福德。既然敌害是修习忍辱成就福德的因缘,怎么能说他会障碍修集福德呢?好比应施时而来行乞的乞丐,是修布施的助缘而非障碍;授予我们出家戒的阿阇黎也不是妨碍出家修行的障难,而是助缘。

  世间乞者众,忍缘敌害稀,

  若不外植怨,必无为害者。

  故敌极难得,如宝现贫舍,

  能助菩提行,故当喜自敌。

  在世间修布施的对象——乞丐有很多,但是修忍辱的外缘——怨害者却很少,如果你不曾与外人结怨,别人必然不会主动来伤害你。因此修忍的敌害助缘极为难得,一旦出现就像出现在穷人家中的如意宝藏一样,它是能助成菩提行的良伴,所以我应该欢喜自己的仇敌。

  敌我共成忍,故此安忍果,

  首当奉献彼,因敌是忍缘。

  安忍功德是敌我共同成就的,所以一切修习安忍的功德果报,首先应当奉献给我的敌人,因为敌人是修忍的主要助缘。

  谓无助忍想,故敌非应供,

  则亦不应供,正法修善因。

  如果说仇敌并无帮助我修安忍的意乐,所以他们不值得供奉,那么你也不应该供奉引导解脱的正法因缘,因为正法也没有助你修善的意愿。

  谓敌思为害,故彼非应供;

  若如医利我,云何修安忍?

  既依极嗔心,乃堪修坚忍,

  故敌是忍因,应供如正法。

  如果说仇敌有损害我的意乐,所以不应该供养仇敌。如果敌人也像医生对病人一样利益我,那怎会有机会修习安忍而成就呢?既然要依靠嗔害心强烈的仇敌,我们才能修成坚固的忍辱,因此仇敌是得到安忍功德的根本助因,应该像供奉正法一样去供奉。

  己三(恭敬有情)分三:一、观想福田而恭敬;二、观想佛喜而恭敬;三、观想害利之果而恭敬。

  庚一、观想福田而恭敬:

  本师牟尼说,生佛胜福田。

  常敬生佛者,圆满达彼岸。

  本师释迦牟尼佛于《净愿经》中说过:“我依靠众生如来之胜福田,获得不可思议之功德庄稼。”因此经常恭敬供养诸佛与众生的修行人,能圆满二资抵达正觉彼岸。

  修法所依缘,有情等诸佛。

  敬佛不敬众,岂有此言教?

  就修行所依的助缘来说,众生是菩提之因,与佛同等重要。如果敬重诸佛而不敬重众生,这种言教与做法是不应理的。

  非说智德等,由用故云等;

  有情助成佛,故说生佛等。

  我并非说众生与佛的智慧功德相等,而是由二者都有助成佛果的作用故说二者相等,恭敬有情是成佛之根本助缘,所以说众生和佛是相等的。

  怀慈供有情,因彼尊贵故,

  敬佛福德广,亦因佛尊贵。

  心怀慈悲供养有情的福德无边,那是因为有情是尊贵的悲田;敬信佛陀的福德广大无边,那也是因为佛陀是尊贵的福田。

  助修成佛故,应许生佛等,

  然生非等佛,无边功德海。

  因众生是帮助修行人成佛的必须助缘,所以在这点上应承认众生与佛是相等的。然而众生本身的功德…

《入菩萨行论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山法宝鬘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