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燒烤的痛苦,但是,盡管受過如此多的苦難,對自己和他人的利益至今也毫無所成。而忍耐怨害的痛苦並不那麼嚴重,又能成就自他的大利益,因此爲了消除衆生所有的苦難,我應當欣然忍受這點輕微的痛苦。
壬四、于敵造福者修安忍:
人贊敵有德,若獲歡喜樂,
意汝何不贊,令汝自歡喜?
倘若有人稱贊你的敵人有功德,因而獲得了贊歎隨喜的快樂,那麼意識啊,你爲何不同樣稱贊他,而讓自己也一起快樂呢?
如是所生樂,唯樂無性罪,
諸佛皆稱許,複是攝他法。
贊歎隨喜所得到的安樂,是清淨的安樂,不雜任何罪惡成分,諸佛聖賢們對此也稱贊認可,而且這種隨喜也是攝受他人的方法。
謂他獲樂故,然汝厭彼樂;
則應不予酬,此壞現後樂。
如果說:贊歎將使敵方獲得快樂,而你卻不希望他們得到快樂,那麼你也不應該支付酬資使你的仆人快樂,但是這種做法,會使你今生和來世的安樂都將失去。
他贊吾德時,吾亦欲他樂,
他贊敵功德,何故我不樂?
當別人稱贊我有功德的時候,我也希望他得到贊歎隨喜的快樂,然而當別人稱贊我的仇敵有功德時,爲什麼我就感到不樂意呢?
初欲有情樂,而發菩提心,
有情今獲樂,何故反嗔彼?
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
今見人獲利,何故生嫉惱?
原先希望一切有情都能獲得安樂,因而發起了“爲利衆生願成佛”的菩提心,現在有情自己獲得了安樂,爲何我反而要嗔恨他呢?最初發心時,想令一切有情成佛而普受叁界衆生的廣大供養,而現在看到別人獲得了一點微薄的利敬,爲什麼要生嫉妒苦惱呢?
所應恩親養,當由汝供給,
彼今已自立,不喜豈反嗔!
衆生都是你應該贍養的恩人和親人,應當由你親自供給他們生活利養,如今他們已經自立,靠自力得到了一些利樂,難道你不但不高興反而還要生氣嗎?
不願人獲利,豈願彼證覺?
妒憎富貴者,甯有菩提心?
如果不願衆生獲得一些小利益,怎麼可能希望他們證得無上菩提呢?嫉妒、憎恨別人富裕尊貴的人,怎麼會有菩提心呢?
若已從他得,或利在施家,
二俱非汝有,施否何相幹?
如果仇敵等人已從他人處獲得了利養,或者他們沒有得到,那些利養仍然留在施主家中,這些都沒有你的份,別人對怨敵施或不施與你有何相幹呢?
何故棄福善,信心與己德?
不守已得財,何不自嗔責?
爲何要嗔害別人而損壞抛棄自己的福德善根、信心與功德呢?已經到手的功德善財自己不好好守護,爲何不嗔恨責怪自己呢?
于昔所爲惡,猶無憂愧色,
豈還欲競勝,曾培福德者。
對自己以前所造的罪惡,你不但不憂慮愧疚、改悔自新,難道還想繼續以嫉妒嗔惱去和其他有福德者爭強好勝嗎?
辛二(于所欲阻礙者修安忍)分二:一、阻礙敵受不欲者修安忍;二、阻礙吾或吾友者修安忍。
壬一、阻礙敵受不欲者修安忍:
縱令敵不喜,汝有何可樂,
唯盼敵受苦,不成損他因。
縱然能使你的敵人受到損害而苦惱,這又有什麼值得你高興的呢?僅僅是願敵遇害的希望,並不能成爲他的損害因啊!
汝願縱得償,他苦汝何樂?
若謂滿我願,招禍豈過此?
縱然能如願以償,仇敵都遇害受苦了,這又有什麼值得你高興的呢?如果說這樣能讓自己心意暢快,但是哪有比這更容易招感禍害惡果的心態呢?
若爲嗔漁夫,利鈎所鈎執,
陷我入獄簍,定受獄卒煎。
嗔恨煩惱就像漁夫抛下的利鈎,若不小心被它鈎住了,那我一定會陷身于地獄之簍裏,被獄卒們丟進油鍋裏煎炸,飽受無邊痛苦。
壬二、阻礙吾或吾友者修安忍:
受贊享榮耀,非福非長壽,
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樂。
受人贊美稱譽的榮耀,既不能增加我的福德壽命,也不能增長身力或免除疫疾,更不能使我的身體健康安樂。
若吾識損益,贊譽有何利?
若唯圖暫樂,應依飾與酒。
若僅爲虛名,失財複喪命,
譽詞何所爲?死時誰得樂?
如果我能明辨利害得失,那麼名譽和贊美有什麼利益可圖呢?如果我只是貪圖暫時安樂享受的人,那麼應去追求衣飾歌舞醇酒佳人之類。如果只是爲了虛名假譽,不但損失財産,還白白浪費寶貴的生命,得到名譽的虛詞又有什麼用呢?在死的時候,美名又能令誰快樂呢?
沙屋傾頹時,愚童哀極泣,
若我傷失譽,豈非似愚童?
當遊戲堆成的沙土房屋倒塌時,愚稚無知的孩童就會爲之傷心哭泣,如果我爲失去虛幻的名譽而傷心,那麼我豈不是像稚童一樣無知嗎?
聲暫無心故,稱譽何足樂?
若謂他喜我,彼贊是喜因;
受贊或他喜,于我有何益?
喜樂屬于彼,少分吾不得。
贊譽我的聲音是短暫、無心的,因而這種無有意識而且無常的稱譽何足爲樂呢?如果說因爲他歡喜我才贊美我,所以他的稱贊就是我歡喜的原因,然而無論他贊美我或是他生起歡喜,這些對我來說有什麼利益呢?那些喜樂是屬于他人內心的,我一點兒也不可能得到。
他樂故我樂,于衆應如是,
他喜而贊敵,何故我不樂?
如果說自己是因他人的快樂而快樂,那麼對所有的人都應該同樣隨喜才對,爲何他人贊譽我的仇敵而歡樂時,我卻悶悶不樂呢?
故我受贊時,心若生歡喜,
此喜亦非當,唯是愚童行。
因此,當我受到別人稱贊的時候,如果內心因此而生起歡喜,這種歡喜既不合理也沒有什麼意義,只能算是一種無知稚童的行爲。
辛叁、于誹謗吾者修安忍:
贊譽令心散,損壞厭離心,
令妒有德者,複毀圓滿事。
以是若有人,欲損吾聲譽,
豈非救護我,免墮諸惡趣。
贊美稱譽會使我的心掉舉散亂,損壞自己的厭離心,使我嫉妒具有福德才學之人,破壞圓滿福慧資糧的法行。因此,如果現在有人想損害我的聲譽,那麼他豈不是在救護我,使我免于墮落諸惡趣嗎!
吾唯求解脫,無需利敬縛,
于解束縛者,何故反生嗔?
我只想追求自他解脫的大安樂,不需要世俗名利恭敬的束縛,對于解除名利束縛的恩人,我爲何反而要嗔恨他們呢?
如我欲趣苦,然蒙佛加被,
閉門不放行,雲何反嗔彼?
好比我想走進充滿險惡苦難的宅舍,卻蒙受佛陀的護念與加持,有人緊閉著門戶不放我進去受苦,我爲何反而要嗔恨他呢?
謂敵能障福,嗔敵亦非當,
難行莫勝忍,雲何不忍耶?
如果說,仇敵誹謗損害等會障礙我積聚福德的善行,但是以此嗔恨仇敵也不合理,因爲沒有哪種難行的功德能比得上安忍,那麼我爲什麼不堅毅的忍耐而積聚更大的福德呢?
若我因己過,不堪忍敵害,
豈非徒自障,習忍福德因?
如果我因爲自己嗔恨煩惱粗重的過失,不能容忍敵人的傷害,那樣豈不是給自己製造障礙,破壞了修持安忍這種積累福德的殊勝因緣嗎?
無害忍不生,怨敵生忍福。
既爲修福因,雲何謂障福?
應時來乞者,非行布施障,
授戒阿阇黎,亦非障出家。
沒有敵害就無法修行安忍,有了怨敵的傷害才能成就安忍的福德。既然敵害是修習忍辱成就福德的因緣,怎麼能說他會障礙修集福德呢?好比應施時而來行乞的乞丐,是修布施的助緣而非障礙;授予我們出家戒的阿阇黎也不是妨礙出家修行的障難,而是助緣。
世間乞者衆,忍緣敵害稀,
若不外植怨,必無爲害者。
故敵極難得,如寶現貧舍,
能助菩提行,故當喜自敵。
在世間修布施的對象——乞丐有很多,但是修忍辱的外緣——怨害者卻很少,如果你不曾與外人結怨,別人必然不會主動來傷害你。因此修忍的敵害助緣極爲難得,一旦出現就像出現在窮人家中的如意寶藏一樣,它是能助成菩提行的良伴,所以我應該歡喜自己的仇敵。
敵我共成忍,故此安忍果,
首當奉獻彼,因敵是忍緣。
安忍功德是敵我共同成就的,所以一切修習安忍的功德果報,首先應當奉獻給我的敵人,因爲敵人是修忍的主要助緣。
謂無助忍想,故敵非應供,
則亦不應供,正法修善因。
如果說仇敵並無幫助我修安忍的意樂,所以他們不值得供奉,那麼你也不應該供奉引導解脫的正法因緣,因爲正法也沒有助你修善的意願。
謂敵思爲害,故彼非應供;
若如醫利我,雲何修安忍?
既依極嗔心,乃堪修堅忍,
故敵是忍因,應供如正法。
如果說仇敵有損害我的意樂,所以不應該供養仇敵。如果敵人也像醫生對病人一樣利益我,那怎會有機會修習安忍而成就呢?既然要依靠嗔害心強烈的仇敵,我們才能修成堅固的忍辱,因此仇敵是得到安忍功德的根本助因,應該像供奉正法一樣去供奉。
己叁(恭敬有情)分叁:一、觀想福田而恭敬;二、觀想佛喜而恭敬;叁、觀想害利之果而恭敬。
庚一、觀想福田而恭敬:
本師牟尼說,生佛勝福田。
常敬生佛者,圓滿達彼岸。
本師釋迦牟尼佛于《淨願經》中說過:“我依靠衆生如來之勝福田,獲得不可思議之功德莊稼。”因此經常恭敬供養諸佛與衆生的修行人,能圓滿二資抵達正覺彼岸。
修法所依緣,有情等諸佛。
敬佛不敬衆,豈有此言教?
就修行所依的助緣來說,衆生是菩提之因,與佛同等重要。如果敬重諸佛而不敬重衆生,這種言教與做法是不應理的。
非說智德等,由用故雲等;
有情助成佛,故說生佛等。
我並非說衆生與佛的智慧功德相等,而是由二者都有助成佛果的作用故說二者相等,恭敬有情是成佛之根本助緣,所以說衆生和佛是相等的。
懷慈供有情,因彼尊貴故,
敬佛福德廣,亦因佛尊貴。
心懷慈悲供養有情的福德無邊,那是因爲有情是尊貴的悲田;敬信佛陀的福德廣大無邊,那也是因爲佛陀是尊貴的福田。
助修成佛故,應許生佛等,
然生非等佛,無邊功德海。
因衆生是幫助修行人成佛的必須助緣,所以在這點上應承認衆生與佛是相等的。然而衆生本身的功德…
《入菩薩行論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