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略釋▪P11

  ..續本文上一頁完全不能和諸佛的無邊功德大海相比。

  唯佛功德齊,于具少分者,

  雖供叁界物,猶嫌不得足。

  有情具功德,能生勝佛法,

  唯因此德符,即應供有情。

  唯有佛陀圓滿了最勝的斷證功德,于具有佛陀少分功德者,就算供以叁界內所有堪可供養之物,仍然是不能相稱的。而每一位有情,都有引生殊勝佛法的功德,單單因這份名符其實的功德,就完全值得去供養。

  庚二、觀想佛喜而恭敬:

  無僞衆生親,諸佛唯利生,

  除令有情喜,何足報佛恩?

  利生方足報,舍身入獄佛,

  故我雖受害,亦當行衆善。

  諸佛是衆生無僞的親友,唯一關心的就是利益衆生,因此,除了令諸佛所護念的有情歡喜外,還有什麼方法能報答佛恩呢?既然只有利益衆生才足以報答,爲衆生舍身以及入無間地獄的諸佛之恩德,那麼就算我受到了衆生無故的傷害,亦應當安忍無怨,廣行諸善。

  諸佛爲有情,尚且不惜身,

  愚癡驕慢我,何不侍衆生?

  尊貴的諸佛怙主爲了利樂有情,尚且不惜自身;愚癡的我憑什麼這麼傲慢,不去像仆役一樣恭敬承侍衆生呢?

  衆樂佛歡喜,衆苦佛傷悲,

  悅衆佛愉悅,犯衆亦傷佛。

  衆生幸福快樂,諸佛也就會示現歡喜,如果衆生遭受苦害,諸佛就會悲傷難過,因此使衆生歡喜,諸佛也會歡喜,倘若惡意侵害有情,也就傷害了諸佛。

  遍身著火者,與欲樂不生;

  若傷諸有情,雲何悅諸佛?

  全身上下烈火熾燃的人,縱然給他所有欲樂享受,心裏也不會生起快樂,同樣,如果傷害衆生,還有什麼辦法能讓諸佛生歡喜呢?

  因昔害衆生,令佛傷心懷,

  衆罪我今悔,祈佛盡寬恕!

  由于我在往昔傷害過衆生,曾令悲愍衆生的諸佛傷心難過,所有這一切罪過,我今天都發露忏悔,祈求諸佛慈悲寬恕!

  爲令如來喜,止害利世間,

  任他踐吾頂,甯死悅世主。

  爲了讓如來歡喜,我從現在起,發誓不作傷害衆生的惡業,而且要積極利益世間,哪怕衆生踐踏我的頭頂,甯願死亡我也要安忍,以此令世間的怙主高興。

  大悲諸佛尊,視衆猶如己,

  生佛既同體,何不敬衆生?

  大慈大悲的諸佛聖尊,觀視衆生就像自己一樣,既然有情在體性上與佛無二無別,那麼我們爲何不敬重有情怙主呢?

  悅衆令佛喜,能成自利益,

  能除世間苦,故應常安忍。

  安忍怨害、利樂衆生能使如來歡喜,能成辦自己的利益,也能消除世間衆生的痛苦,因此我應恒常修習安忍。

  庚叁、觀想害利之果而恭敬:

  譬如大王臣,雖傷衆多人,

  謀深慮遠者,力堪不報複,

  因敵力非單,王勢即彼援。

  譬如國王屬下的大臣,雖然傷害了很多人,但有深謀遠見、識時務的人,縱然有力量也不會嗔怒報複,因爲他們知道仇敵不只是一個人的力量,國王的威勢就是他的依靠後援。

  故敵力雖弱,不應輕忽彼。

  悲佛與獄卒,吾敵衆依怙,

  故如民侍君,普令有情喜。

  同樣,傷害我的仇敵縱然力單勢孤,也不應小看他而輕易報複,因爲慈愛衆生的佛陀和懲治罪行的閻羅獄卒,都是仇敵的依怙,所以,我應該像庶民侍奉君主一樣,恒常隨順恭敬,使一切有情皆大歡喜。

  暴君縱生嗔,不能令墮獄;

  然犯諸有情,定遭地獄害。

  如是王雖喜,不能令成佛,

  然悅諸衆生,終成無上覺。

  殘暴的君王無論怎麼生氣,也不能把人打入地獄受苦,但是,如果觸犯嗔惱諸有情,一定會遭受地獄的苦害。同樣,使一個有權勢的國王最高興,也不能賜給我成佛的安樂,但是取悅衆生,最後一定可以圓滿無上正覺。

  雲何猶不見,取悅有情果,

  來生成正覺,今世享榮耀。

  生生修忍得:貌美無病障,

  譽雅命久長,樂等轉輪王。

  爲什麼我還看不出,取悅有情産生的巨大善果呢?取悅有情,能在未來成就佛果,今生也可享受美譽等榮耀。在生死輪回之中,修習安忍也能使人得到:莊嚴殊妙的容貌,無有病障的健康身體,美好的名譽,長壽久住和如同轉輪聖王的無窮快樂。

  第七品 精進

  丙叁之丁一(世俗及勝義菩提心能增上之方便爲互助精進品)分二:一、品名;二、正論。

  戊一、品名:精進。

  戊二分二:一、略說必要精進之理由;二、廣說如何發精進。

  己一、略說必要精進之理由:

  忍已需精進,精進證菩提,

  若無風不動,無勤福不生。

  如上修習安忍後,還需要精進,唯有精進才能圓滿二資證得無上菩提,否則,就像沒有風,萬物則不會動一樣,如果缺乏勤奮精進,福德智慧資糧就不會産生。

  己二(廣說如何發精進)分叁:一、認精進之本體;二、遠離精進之違品;叁、修精進之同品。

  庚一、認精進之本體:

  進即喜于善。

  精進就是對善法充滿歡喜踴躍欣樂的心態,《菩薩地論》中定義曰:“爲攝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悍無有顛倒,及此所起叁門動業。”

  庚二(遠離精進之違品)分二:一、違品懶散之諸因果;二、彼者如何舍棄之對治。

  辛一、違品懶散之諸因果:

  下說其違品:同惡散劣事,

  自輕淩懶惰。貪圖懶樂味,

  習臥嗜睡眠,不厭輪回苦,

  頻生強懈怠。

  以下先說明精進的違品:同惡懶惰,耽著劣事懶惰,自輕淩懶惰。如果貪圖懶洋洋的舒適感受,喜歡躺臥床席,愛好睡懶覺,對輪回痛苦沒有厭離心,那麼就會經常産生強而有力的各種懈怠懶惰。

  辛二(彼者如何舍棄之對治)分叁:一、對治同惡懶惰;二、對治耽劣事懶惰;叁、對治自輕淩懶惰。

  壬一、對治同惡懶惰:

  雲何猶不知,身陷惑網者,

  必囚生死獄,正入死神口。

  漸次殺吾類,汝豈不見乎?

  然樂睡眠者,如牛見屠夫。

  通道遍封已,死神正凝望;

  此時汝何能,貪食複耽眠。

  爲什麼至今還不醒悟,爲煩惱巨網所纏縛的人,一定會被生死輪回牢獄所囚,也正在進入死神的口裏。死神在不斷地奪走同類的生命,難道你沒看見嗎?但是那些貪睡的人對此竟然無動于衷,就像牛看見同類爲屠夫牽去宰殺一樣,蠢然無動。逃離的通道已被全部封死,而死神正在物色處死的對象,此時你怎麼還能安心地貪著美食、耽著睡眠呢?

  死亡速臨故,及時應積資,

  屆時方斷懶,遲矣有何用?

  死亡很快就會降臨,所以應盡早地利用時間積集資糧,如果死到臨頭才斷除懶惰的惡習,那時已經晚了,再努力又有什麼用處!

  未肈或始作,或唯半成時,

  死神突然至,嗚呼吾命休!

  往往在一件事尚未開始或剛開始做,或只完成一半時,死神就突然降臨了,那時你只能悲歎:“嗚呼,吾命休矣!”

  因憂眼紅腫,面頰淚雙垂,

  親友已絕望,吾見閻魔使。

  憶罪懷憂苦,聞聲懼墮獄,

  狂亂穢覆身,屆時複何如?

  因爲憂傷難過,雙眼哭得又紅又腫,淚水不斷地從雙頰滾落下來,此時我不得不與圍繞的親友絕望地分手,而獨自去見閻魔使者恐怖的臉孔。臨死前,因爲重憶一生的懶惰罪行將會憂惱不堪,聽到地獄中恐怖的聲音更是對墮落畏懼不已,甚至于驚狂而致流出不淨穢物染汙自身,那時該怎麼辦呢?

  死時所懷懼,猶如待宰魚,

  何況昔罪引,難忍地獄苦。

  如嬰觸沸水,灼傷極刺痛,

  已造獄業者,雲何複逍遙。

  臨死時所受的畏懼,猶如掙紮待宰的活魚,那麼宿罪引來地獄衆苦,其難忍的怖畏痛苦更就不用說了。好比爲沸水燙著的時候,細皮嫩肉的嬰兒一定會疼痛至極,那麼已造下熱地獄之罪者,爲何還如此逍遙度日呢?

  不勤而冀得,嬌弱頻造罪,

  臨死猶天人,嗚呼定受苦。

  不肯精進修習卻希冀得到安樂成就;嬌弱不能忍苦,造罪卻頻繁不休;明知老死將至仍然如天人一樣放逸度日,這叁種人一定會飽受痛苦折磨。

  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

  此筏難複得,愚者勿貪眠。

  依靠這寶貴的人身舟筏,能幫助我們渡越生死大苦海,這樣珍貴的人身筏,來生很難再得到,所以愚笨的人啊,不要再貪睡了!

  壬二、對治耽劣事懶惰:<, /p>

  棄舍勝法喜,無邊歡樂因,

  何故汝反喜,散掉等苦因?

  勿怯積資糧,習定令自主,

  自他平等觀,勤修自他換。

  喜愛正法是無邊歡樂之因,你爲什麼要舍棄這種殊勝的喜愛,反而去喜歡散亂掉舉等無盡痛苦之因呢?我應毫無怯懦地勤聚福慧二資,修習禅定使自身心調柔堪能,然後精勤觀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換的法門。

  壬叁、對治自輕淩懶惰:

  不應自退怯,謂我不能覺,

  如來實語者,說此真實言:

  所有蚊虻蜂,如是諸蟲蛆,

  若發精進力,鹹證無上覺。

  我不應怯弱畏縮,懷疑自己不能證得無上菩提,如來是實語者,他在《妙臂請問經》中說過這樣的真實語:所有的蚊虻、蜜蜂和各種昆蟲、蛆類如果發起精進之力,都可以證得無上菩提。《妙臂請問經》中雲:“複次菩薩如是正直隨學,作是思維,隨于獅子虎狼雕鹫鵝鶴烏鴉枭鳥蚊虻蜂蚋一切身中,悉能成就無上菩提,況我現得人身,亦應勤精進,求證無上菩提也。”

  況我生爲人,明辨利與害,

  行持若不廢,何故不證覺?

  何況我生而爲人,能明辨是非善惡、利害得失,如果在菩提道上精進修持,不半途而廢,哪有不證得無上正覺的道理呢?

  若言我怖畏,須舍手足等;

  是昧輕與重,愚者徒自畏。

  如果說雖然精進能成佛道,但此過程中必須修持施舍手腳肢體等苦行,因此我很害怕,這是由于愚昧不知利害輕重,愚者自生無端的困惑與恐懼。

  無量俱祗劫,千番受割截,

  刺燒複分解,今猶未證覺。

  吾今修菩提,此苦有限期;

  如爲除腹疾,暫受療割苦。

  在無量俱胝劫的輪回中,我曾無數次墮入地獄,受著割截、刀刺、火燒和分解肢體等痛苦,然而至今尚未證得菩提解脫苦海。今生我爲了解脫而修習正法,此中所受的痛苦短暫而有限,就像病人爲了除去腹腔內的腫瘤,而暫時忍受切割手術的痛苦一樣。

  醫皆以小苦,療治令病除,

  爲…

《入菩薩行論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山法寶鬘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