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滅衆苦故,當忍修行苦。
凡常此療法,良醫皆不用,
巧施緩藥方,療治衆疴疾。
醫師治病時,常以一些有輕微痛苦的療法,來除滅病患疴疾的大苦,同樣,爲了消盡輪回中的無邊痛苦,現在應當忍受修行中的些微苦行。然而,這些世間常醫治療之法,醫王佛陀並不采用,他會更善巧地使用最緩和的妙藥良方,使衆生于不逸不勞中療除嚴重的輪回疴疾。
佛陀先令行,菜蔬等布施,
習此微施已,漸能施己肉。
一旦覺自身,卑微如菜蔬,
爾時舍身肉,于彼有何難?
佛陀首先教人惠施菜蔬等容易施舍的物品,等到習慣了微小的布施後,漸漸就能修習施舍自身骨肉等大布施。一旦覺悟自身空性的本質,對之生起了像菜葉一樣無足輕重的感覺,那時候舍施身肉,對他又有何困難呢?
身心受苦害,邪見罪爲因。
惡斷則無苦,智巧故無憂。
衆生感受身心苦害,其因即是執著身心爲我的邪見並因之所造的罪業。而登地菩薩淨除了罪業,故無有苦果,善巧通達了無我智慧斷盡邪見,所以坦然無憂。
福德引身適,智巧令心安,
爲衆處生死,菩薩豈疲厭?
廣大福德使菩薩身體健康舒適,善巧智慧更使菩薩心意甯靜安樂,爲了利益衆生而住留生死輪回,大智大悲的菩薩怎會有疲勞厭倦之心呢?
以此菩提心,能盡宿惡業,
能聚福德海,故勝諸聲聞。
故應除疲厭,馭駕覺心駒,
從樂趨勝樂,智者甯退怯?
以殊勝菩提心的力量,能消盡宿世罪業,也能迅速積聚如海一般深廣的福德,以此故說大乘道要超勝聲聞道。因此應棄除對大乘菩提道心厭身疲的倦怠,欣然乘載菩提心的千裏馬,從安樂道馳向更殊勝的無上安樂,有智慧的人怎能退怯舍棄菩提行呢?
勤利生助緣,希求堅喜舍,
畏苦思利益,能生希求力。
增進精進利益衆生的助緣有四種:希求心、堅毅、歡喜心和放舍心。畏懼惡報痛苦和思維修法解脫的利益,能引生首要的助緣——希求心。
庚叁(修精進之同品)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辛一、略說:
故斷彼違品,以欲堅喜舍。
實行控製力,勤取增精進。
因此爲了斷除精進的違品,應該運用希求、堅毅、歡喜、放舍四助緣,以身心實行力與控製力,努力地斷除懈怠增上精進。
辛二(廣說)分二:一、積四助緣;二、出二力。
壬一分四:一、說信助緣;二、說慢助緣;叁、說喜助緣;四、說舍助緣。
癸一、說信助緣:
發願欲淨除,自他諸過失,
然盡一一過,須修一劫海。
若我未曾有,除過精進分,
定受無量苦,吾心豈無懼?
在發菩提心時我曾發願,要淨除自他所積的無量罪過,但是要盡除一一罪過,必須修習一大海劫的時間。如果直到現在我仍然沒有發起淨除罪業的精進,那麼將來一定會墮落受無量的痛苦,對此我怎能不恐懼呢?
發願欲促成,自他衆功德,
成此一一德,須修一劫海。
然我終未生,應修功德分,
無義耗此生,莫名太稀奇!
最初我也曾發下誓言,要努力促成自他解脫成佛的衆多功德,而要一一圓滿修成功德,必須修習一大海劫的時間。可是直到現在,我尚未成就絲毫應修成的功德,毫無意義地虛耗了人生,真是莫名其妙啊!
吾昔未供佛,未施喜宴樂,
未曾依教行,未滿貧者願;
未除怖者懼,未與苦者樂;
吾令母胎苦,唯起痛苦已。
我未曾對諸佛作過廣大供養;沒有以廣大喜樂施予衆生;不曾遵行如來的教法;也不曾以財物受用滿足貧窮者的心願;我未曾消除畏懼者心中的恐懼;也不曾使痛苦者獲得安樂;我今生只是令母親飽受懷胎之苦而已。
從昔至于今,于法未信樂,
故遭此困乏,誰複舍信樂?
從往昔入輪回到現在,我一直未曾對佛法生起過信樂,所以落得如此困頓貧乏,明白了這點,那麼現在誰還會去舍棄對正法的信樂呢?
佛說一切善,根本爲信樂。
信樂本則爲,恒思業因果。
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慧海請問經》中說過:“一切善法成就之根本乃爲信樂。”而産生信樂善法的根本,就是經常思維因果業報不虛的道理。
痛苦不悅意,種種諸畏懼,
所求不順遂,皆從昔罪生。
痛苦、不快樂、各種各類的恐懼,所有的欲求不順遂,這一切惡報都出自往昔的罪行。
由行所思善,無論至何處,
福報皆現前,供以善果德。
如果實行了所信樂的善法,那麼他無論到什麼地方,善行的福德果報都會現前供養他以善妙的福德安樂。
惡徒雖求樂,然至一切處,
罪報皆現前,劇苦猛摧殘。
爲非作歹的人,雖然想得到快樂,但是他走到任何地方,罪業的惡報都會現前,劇烈痛苦會猛烈折磨摧殘他的身心。
因昔淨善業,生居大蓮藏,
芬芳極清涼;聞食妙佛語,
心潤光澤生;光照白蓮啓,
托出妙色身,喜成佛前子。
因往昔所修集的清淨善業力,佛子將化生在廣大的蓮花苞中,其中妙香芬芳,清涼無比;由于聽聞通達了佛陀以妙音所宣的甘露法語,身心滋潤生出光彩;在佛光的照耀中,白色的蓮苞緩緩綻放,花蕊上煥然托生出殊妙的色身,欣喜地成爲佛前之法子。
因昔衆惡業,閻魔諸獄卒,
剝皮令受苦;熱火熔鋼液,
淋灌無膚體;炙燃劍矛刺,
身肉盡碎裂,紛墮燒鐵地。
因往昔造作衆多惡業而墮落地獄的有情,閻魔獄卒會先用剝皮的酷刑使它受到痛苦;然後又用熱火熔化的鐵水,淋在它無有皮膚遮護的身體上;再以燃燒的劍矛刺砍,使它身肉碎裂,紛紛掉落在燒鐵地上。
癸二(說慢助緣)分二:一、總說;二、分說。
子一、總說:
故心應信樂,恭敬修善法。
軌以金剛幢,行善修自信。
所以我應當對善法生起信樂,恭恭敬敬地修習,並按《金剛幢品》中所說的要領,勤行善法並修習自信心。
首當量己力,自忖應爲否?
不宜暫莫爲,爲已勿稍退。
退則于來生,串習增罪苦,
他業及彼果,卑劣複不成。
修行時首先應評估自己的能力,依自力而決定應行或不應行持某法,如果力量等因緣不具,則應暫時擱置,如果開始實行了,就不要有任何放棄退縮。否則來世也會慣于半途而廢,以此而違背誓言,增上罪惡苦果;從事其他的事情時,其善業與果報也會很微劣;而且自己最終會一事無成。
子二(分說)分叁:一、業慢;二、力慢;叁、惑慢。
醜一、業慢:
于善斷惑力,應生自信心。
吾應獨自爲,此是志業慢。
在修習善業、斷除煩惱和能力叁方面,我應該生起自信心,內心想我應獨自承擔修習一切善法,這就是修學菩薩度生事業的自信心。
世人隨惑轉,不能辦自利,
衆生不如我,故我當盡力。
世人都被無明煩惱控製著,無有自主,連自利也不能成辦,既然衆生都不能像我這樣有自主力,所以我應當負起責任努力成辦自他一切利益。
他尚勤俗務,我怎悠閑住?
亦莫因慢修,無慢最爲宜。
一般世人尚且勤于世俗事務,發了菩提心的我怎能悠閑度日而不精勤修行呢?但是也不要因爲傲慢好勝而修善,修學善法時最好不要間雜絲毫傲慢煩惱。
醜二、力慢:
烏鴉遇死蛇,勇行如大鵬,
信心若怯懦,反遭小過損。
當烏鴉遇到死蛇時,它會如同大鵬一樣勇猛發起攻擊,同樣,如果對抗煩惱的信心力量太脆弱,那麼輕微的煩惱罪行都會帶來嚴重的侵害。
怯懦舍精進,豈能除福貧?
自信複力行,障大也無礙。
如果怯懦無力舍棄精進,那麼我怎能解除福德的貧乏呢?倘若生起堅強的自信心,並努力修行,那麼障緣再大也不會防礙我的善行。
故心應堅定,奮滅諸罪墮,
我若負罪墮,何能超叁界?
吾當勝一切,不使惑勝我。
吾乃佛獅子,應持此自信。
所以我應該堅信自己能戰勝所有的罪惡,如果我一再爲罪惡所敗,卻想超越叁界,那豈不是笑話嗎?我應當戰勝一切煩惱罪惡,而不讓任何煩惱擊敗。我是叁界獅王本師釋迦牟尼佛之子,應該堅持這種戰勝一切的自信心。
以慢而墮落,此惑非勝慢,
勝慢不隨惑,此慢製惑慢。
導致墮落的慢心是煩惱,不是此處的勝慢,勝慢不屬于煩惱所攝,而是製伏傲慢煩惱的殊勝自信心。
因慢生傲者,將赴惡趣道,
人間歡宴失,爲仆食人殘。
蠢醜體虛弱,輕蔑處處逢。
從我慢煩惱生出驕傲心的人,將會由此而造罪墮向惡趣,即使得到人身也會失去人間的種種歡樂,成爲食人殘余的仆役;而且會生而愚笨、醜陋、身體虛弱無力,到任何地方都將受人輕視。
傲慢苦行者,倘入自信數,
堪憐甯過此?
因傲慢煩惱而不得不忍受種種苦害者,如果有人將這種發心也當作自信,哪還有比這更可憐的愚者呢?
爲勝我慢敵,堅持自信心;
此乃勝利者,英豪自信士。
若複真實滅,暗延我慢敵,
定能成佛果,圓滿衆生願。
爲了調伏心中的傲慢煩惱,我應該堅持能滅除一切煩惱的自信心,這才是真正具有自信的勇士,是超越世間的英雄和勝利者。如果能真正根除這種在意識深處潛藏蔓延的傲慢煩惱怨敵,定能成就無上佛果,圓滿一切衆生的願望。
醜叁、惑慢:
設處衆煩惱,千般須忍耐,
如獅處狐群,不遭煩惱害。
如果不小心陷入貪嗔等煩惱之中,一定要千方百計地忍耐對治,應該像獅子處在狐狸等群獸中一樣,平靜鎮定而不爲任何煩惱所擾亂。
人逢大危難,先護其眼目;
如是雖臨危,護心不隨惑。
人們在遇到危險急難時,都會先護住自己的眼目,同樣,即使一再遇到引生煩惱的危機,也應當保護自心不爲煩惱所左右。
吾甯被燒殺,甚或斷頭顱,
然終不稍讓,屈就煩惱賊。
一切時與處,不行無義事。
我甯願忍受火燒、割殺,甚至于砍斷頭顱等折磨,但是無論如何我都不能退讓屈就于煩惱怨敵。無論在任何時間、地點,都不能做不合乎正法的非理行爲。
癸叁、說喜助緣:
如童逐戲樂,所爲…
《入菩薩行論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