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略释▪P11

  ..续本文上一页完全不能和诸佛的无边功德大海相比。

  唯佛功德齐,于具少分者,

  虽供三界物,犹嫌不得足。

  有情具功德,能生胜佛法,

  唯因此德符,即应供有情。

  唯有佛陀圆满了最胜的断证功德,于具有佛陀少分功德者,就算供以三界内所有堪可供养之物,仍然是不能相称的。而每一位有情,都有引生殊胜佛法的功德,单单因这份名符其实的功德,就完全值得去供养。

  庚二、观想佛喜而恭敬:

  无伪众生亲,诸佛唯利生,

  除令有情喜,何足报佛恩?

  利生方足报,舍身入狱佛,

  故我虽受害,亦当行众善。

  诸佛是众生无伪的亲友,唯一关心的就是利益众生,因此,除了令诸佛所护念的有情欢喜外,还有什么方法能报答佛恩呢?既然只有利益众生才足以报答,为众生舍身以及入无间地狱的诸佛之恩德,那么就算我受到了众生无故的伤害,亦应当安忍无怨,广行诸善。

  诸佛为有情,尚且不惜身,

  愚痴骄慢我,何不侍众生?

  尊贵的诸佛怙主为了利乐有情,尚且不惜自身;愚痴的我凭什么这么傲慢,不去像仆役一样恭敬承侍众生呢?

  众乐佛欢喜,众苦佛伤悲,

  悦众佛愉悦,犯众亦伤佛。

  众生幸福快乐,诸佛也就会示现欢喜,如果众生遭受苦害,诸佛就会悲伤难过,因此使众生欢喜,诸佛也会欢喜,倘若恶意侵害有情,也就伤害了诸佛。

  遍身着火者,与欲乐不生;

  若伤诸有情,云何悦诸佛?

  全身上下烈火炽燃的人,纵然给他所有欲乐享受,心里也不会生起快乐,同样,如果伤害众生,还有什么办法能让诸佛生欢喜呢?

  因昔害众生,令佛伤心怀,

  众罪我今悔,祈佛尽宽恕!

  由于我在往昔伤害过众生,曾令悲愍众生的诸佛伤心难过,所有这一切罪过,我今天都发露忏悔,祈求诸佛慈悲宽恕!

  为令如来喜,止害利世间,

  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

  为了让如来欢喜,我从现在起,发誓不作伤害众生的恶业,而且要积极利益世间,哪怕众生践踏我的头顶,宁愿死亡我也要安忍,以此令世间的怙主高兴。

  大悲诸佛尊,视众犹如己,

  生佛既同体,何不敬众生?

  大慈大悲的诸佛圣尊,观视众生就像自己一样,既然有情在体性上与佛无二无别,那么我们为何不敬重有情怙主呢?

  悦众令佛喜,能成自利益,

  能除世间苦,故应常安忍。

  安忍怨害、利乐众生能使如来欢喜,能成办自己的利益,也能消除世间众生的痛苦,因此我应恒常修习安忍。

  庚三、观想害利之果而恭敬:

  譬如大王臣,虽伤众多人,

  谋深虑远者,力堪不报复,

  因敌力非单,王势即彼援。

  譬如国王属下的大臣,虽然伤害了很多人,但有深谋远见、识时务的人,纵然有力量也不会嗔怒报复,因为他们知道仇敌不只是一个人的力量,国王的威势就是他的依靠后援。

  故敌力虽弱,不应轻忽彼。

  悲佛与狱卒,吾敌众依怙,

  故如民侍君,普令有情喜。

  同样,伤害我的仇敌纵然力单势孤,也不应小看他而轻易报复,因为慈爱众生的佛陀和惩治罪行的阎罗狱卒,都是仇敌的依怙,所以,我应该像庶民侍奉君主一样,恒常随顺恭敬,使一切有情皆大欢喜。

  暴君纵生嗔,不能令堕狱;

  然犯诸有情,定遭地狱害。

  如是王虽喜,不能令成佛,

  然悦诸众生,终成无上觉。

  残暴的君王无论怎么生气,也不能把人打入地狱受苦,但是,如果触犯嗔恼诸有情,一定会遭受地狱的苦害。同样,使一个有权势的国王最高兴,也不能赐给我成佛的安乐,但是取悦众生,最后一定可以圆满无上正觉。

  云何犹不见,取悦有情果,

  来生成正觉,今世享荣耀。

  生生修忍得:貌美无病障,

  誉雅命久长,乐等转轮王。

  为什么我还看不出,取悦有情产生的巨大善果呢?取悦有情,能在未来成就佛果,今生也可享受美誉等荣耀。在生死轮回之中,修习安忍也能使人得到:庄严殊妙的容貌,无有病障的健康身体,美好的名誉,长寿久住和如同转轮圣王的无穷快乐。

  第七品 精进

  丙三之丁一(世俗及胜义菩提心能增上之方便为互助精进品)分二:一、品名;二、正论。

  戊一、品名:精进。

  戊二分二:一、略说必要精进之理由;二、广说如何发精进。

  己一、略说必要精进之理由:

  忍已需精进,精进证菩提,

  若无风不动,无勤福不生。

  如上修习安忍后,还需要精进,唯有精进才能圆满二资证得无上菩提,否则,就像没有风,万物则不会动一样,如果缺乏勤奋精进,福德智慧资粮就不会产生。

  己二(广说如何发精进)分三:一、认精进之本体;二、远离精进之违品;三、修精进之同品。

  庚一、认精进之本体:

  进即喜于善。

  精进就是对善法充满欢喜踊跃欣乐的心态,《菩萨地论》中定义曰:“为摄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悍无有颠倒,及此所起三门动业。”

  庚二(远离精进之违品)分二:一、违品懒散之诸因果;二、彼者如何舍弃之对治。

  辛一、违品懒散之诸因果:

  下说其违品:同恶散劣事,

  自轻凌懒惰。贪图懒乐味,

  习卧嗜睡眠,不厌轮回苦,

  频生强懈怠。

  以下先说明精进的违品:同恶懒惰,耽著劣事懒惰,自轻凌懒惰。如果贪图懒洋洋的舒适感受,喜欢躺卧床席,爱好睡懒觉,对轮回痛苦没有厌离心,那么就会经常产生强而有力的各种懈怠懒惰。

  辛二(彼者如何舍弃之对治)分三:一、对治同恶懒惰;二、对治耽劣事懒惰;三、对治自轻凌懒惰。

  壬一、对治同恶懒惰:

  云何犹不知,身陷惑网者,

  必囚生死狱,正入死神口。

  渐次杀吾类,汝岂不见乎?

  然乐睡眠者,如牛见屠夫。

  通道遍封已,死神正凝望;

  此时汝何能,贪食复耽眠。

  为什么至今还不醒悟,为烦恼巨网所缠缚的人,一定会被生死轮回牢狱所囚,也正在进入死神的口里。死神在不断地夺走同类的生命,难道你没看见吗?但是那些贪睡的人对此竟然无动于衷,就像牛看见同类为屠夫牵去宰杀一样,蠢然无动。逃离的通道已被全部封死,而死神正在物色处死的对象,此时你怎么还能安心地贪著美食、耽著睡眠呢?

  死亡速临故,及时应积资,

  届时方断懒,迟矣有何用?

  死亡很快就会降临,所以应尽早地利用时间积集资粮,如果死到临头才断除懒惰的恶习,那时已经晚了,再努力又有什么用处!

  未肈或始作,或唯半成时,

  死神突然至,呜呼吾命休!

  往往在一件事尚未开始或刚开始做,或只完成一半时,死神就突然降临了,那时你只能悲叹:“呜呼,吾命休矣!”

  因忧眼红肿,面颊泪双垂,

  亲友已绝望,吾见阎魔使。

  忆罪怀忧苦,闻声惧堕狱,

  狂乱秽覆身,届时复何如?

  因为忧伤难过,双眼哭得又红又肿,泪水不断地从双颊滚落下来,此时我不得不与围绕的亲友绝望地分手,而独自去见阎魔使者恐怖的脸孔。临死前,因为重忆一生的懒惰罪行将会忧恼不堪,听到地狱中恐怖的声音更是对堕落畏惧不已,甚至于惊狂而致流出不净秽物染污自身,那时该怎么办呢?

  死时所怀惧,犹如待宰鱼,

  何况昔罪引,难忍地狱苦。

  如婴触沸水,灼伤极刺痛,

  已造狱业者,云何复逍遥。

  临死时所受的畏惧,犹如挣扎待宰的活鱼,那么宿罪引来地狱众苦,其难忍的怖畏痛苦更就不用说了。好比为沸水烫着的时候,细皮嫩肉的婴儿一定会疼痛至极,那么已造下热地狱之罪者,为何还如此逍遥度日呢?

  不勤而冀得,娇弱频造罪,

  临死犹天人,呜呼定受苦。

  不肯精进修习却希冀得到安乐成就;娇弱不能忍苦,造罪却频繁不休;明知老死将至仍然如天人一样放逸度日,这三种人一定会饱受痛苦折磨。

  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

  此筏难复得,愚者勿贪眠。

  依靠这宝贵的人身舟筏,能帮助我们渡越生死大苦海,这样珍贵的人身筏,来生很难再得到,所以愚笨的人啊,不要再贪睡了!

  壬二、对治耽劣事懒惰:<, /p>

  弃舍胜法喜,无边欢乐因,

  何故汝反喜,散掉等苦因?

  勿怯积资粮,习定令自主,

  自他平等观,勤修自他换。

  喜爱正法是无边欢乐之因,你为什么要舍弃这种殊胜的喜爱,反而去喜欢散乱掉举等无尽痛苦之因呢?我应毫无怯懦地勤聚福慧二资,修习禅定使自身心调柔堪能,然后精勤观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的法门。

  壬三、对治自轻凌懒惰:

  不应自退怯,谓我不能觉,

  如来实语者,说此真实言:

  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

  若发精进力,咸证无上觉。

  我不应怯弱畏缩,怀疑自己不能证得无上菩提,如来是实语者,他在《妙臂请问经》中说过这样的真实语:所有的蚊虻、蜜蜂和各种昆虫、蛆类如果发起精进之力,都可以证得无上菩提。《妙臂请问经》中云:“复次菩萨如是正直随学,作是思维,随于狮子虎狼雕鹫鹅鹤乌鸦枭鸟蚊虻蜂蚋一切身中,悉能成就无上菩提,况我现得人身,亦应勤精进,求证无上菩提也。”

  况我生为人,明辨利与害,

  行持若不废,何故不证觉?

  何况我生而为人,能明辨是非善恶、利害得失,如果在菩提道上精进修持,不半途而废,哪有不证得无上正觉的道理呢?

  若言我怖畏,须舍手足等;

  是昧轻与重,愚者徒自畏。

  如果说虽然精进能成佛道,但此过程中必须修持施舍手脚肢体等苦行,因此我很害怕,这是由于愚昧不知利害轻重,愚者自生无端的困惑与恐惧。

  无量俱祗劫,千番受割截,

  刺烧复分解,今犹未证觉。

  吾今修菩提,此苦有限期;

  如为除腹疾,暂受疗割苦。

  在无量俱胝劫的轮回中,我曾无数次堕入地狱,受着割截、刀刺、火烧和分解肢体等痛苦,然而至今尚未证得菩提解脱苦海。今生我为了解脱而修习正法,此中所受的痛苦短暂而有限,就像病人为了除去腹腔内的肿瘤,而暂时忍受切割手术的痛苦一样。

  医皆以小苦,疗治令病除,

  为…

《入菩萨行论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山法宝鬘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