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诸法无实如幻,则布施学道又有什么用呢?答曰:这是为得果之必要,不观察而说也。
世人见世俗,分别为真实,
而非如幻化,故诤瑜伽师。
世人以根识现见世俗诸法,便迷乱地分别计执为真实存在,而不认为是如幻化一般的虚假缘起现象,所以与许诸法如幻无实的瑜伽师发生争议。
癸二、与诸声闻的辩驳:
色等现量境,共称非智量;
彼等诚虚伪,如垢谓净等。
以根识现量成立的色声等境,是世人共同以名言分别施设而非理智量,这些现量境都是虚妄的计执,就像不净身体被世人称之为洁净可爱一样。
为导世间人,佛说无常法;
真实非刹那。岂不违世俗?
问:若色等诸法无有自性,则佛陀在经中所说的诸行无常,岂不是成无理吗?答:为了引导世间人打破常有执著,佛才在经典中宣说了无常教法,然而在实相中,诸法既非刹那,也非常恒。问难:如上所述,无常不是胜义,另一方面无常难道不也是与世俗相违吗?这样一来,无常既非胜义,也非世俗,你们的观点有大过失。
瑜伽量无过。待世谓见真,
否则观不净,将违世间见。
答:中观师之瑜伽量无有此过。若观待世间名言谛则可说,见到无常就是见到了真实,但这并不能说无常即是胜义,否则就像修不净观的瑜伽师,观见女身不净时,难道不是遮破了世间人许女身洁净的观点吗?而女身不净也并非无我胜义。
供幻佛生德,如供实有佛。
有情若如幻,死已云何生?
问:既然一切皆如幻无自性,供养如幻之佛如何能生功德呢?答:供养如幻佛陀可以生出如幻功德,就像你们主张供养实有佛能生实有功德一样。问:如果有情如幻不实,如同幻化人,那死后怎么会再投生呢?
众缘聚合已,虽幻亦当生。
云何因久住,有情成实有?
答:只要众缘聚合,纵然虚幻,有情仍会不断转生。问难:虽然如此,但幻化者总是在短时间出现,而有情自无始以来一直流转轮回,因此二者不可能相同。答:怎么会因为生命假象存在时间长久,而使有情成为实有呢?
幻人行杀施,无心无罪福。
于有幻心者,则生幻罪福。
问曰:若一切法无实如幻,则应如同幻人行杀施等,不成立一切罪福。答曰:幻化的人杀幻人或行幻施等,因无有发心,所以没有罪福。但是,有如幻之心者行杀施,则会生出如幻罪业或福德。
咒等无功能,不生如梦心。
种种因缘生,种种如幻物,
一缘生一切,毕竟此非有。
此等幻咒等物无有缘生如梦心识的功能,故幻人无心。要依种种不同因缘,种种如幻事物才能生起,而单一因缘产生一切现象,这种情形绝对不可能存在。
胜义若涅槃,世俗悉轮回,
则佛亦轮回,菩提行何用?
诸缘若未绝,纵幻亦不灭;
诸缘若断绝,俗中亦不生。
声闻:如果说世俗诸法本来即是自性清净涅槃,而世俗一切法皆属轮回,如此则轮涅同体,佛陀亦应转于轮回,那样为得佛果而修持菩提行又有何用呢?中观:并非如是,如果各种因缘尚未断绝,那么幻象等纵然虚幻,也不会消灭;如果各种业惑因缘断绝而趣入离垢涅槃,那么在世俗中也不会产生轮回幻象。
癸三、与唯识宗的辩驳:
乱识若亦无,以何缘幻境?
若许无幻境,心识何所缘?
所缘异实境,境相即心体。
真相唯识:如果一切法无自性,连迷乱识也不存在,那么能以何法去缘取幻境呢?中观:如果你们唯识宗不许虚幻外境,那心识又以何为所缘境呢?唯识:心识所缘非实在的外境,一切境相即是心识本身。
幻境若即心,何者见何者?
世间主亦言:心不自见心,
犹如刀剑锋,不能自割自。
中观:如果幻境即是心识本身,那么是谁见谁呢?世间唯一怙主——佛陀在《宝髻经》中说过:自心不能见自心,就像刀剑锋刃不能自己割自己一样。
若谓如灯火,如实明自身。
灯火非自明,其无暗蔽故。
唯识:就像灯火能同时照明自身和外境一样,心识同样也能明了自身及所现境相。中观:比喻不成。灯火本身并非自己照明的对象,因为它本来就没有暗蔽。
如晶青依他,物青不依他;
如是亦得见,识依不依他。
非于非青性,而自成青性。
唯识宗:如水晶的青色必须依其他缘才能映现,但青琉璃的青色却是本具,并不需要依靠他缘,同样,我们也能看出:某些心识需要依靠他缘成立,而自证分则不需要他缘即能自证自明。中观:此喻亦不成,因为青琉璃并非是从非青色的琉璃不依任何他缘而自成青色。
若谓识了知,故说灯能明。
自心本自明,由何识知耶?
如果说由异于灯的心识能了知“灯火自明”,所以说“灯火能明自体”,那么你们所说的“自心本自明”,又是由哪个异体心识了知而作如是之言呢?
若识皆不见,则明或不明,
犹如石女媚,说彼亦无义。
如果自他诸识都不能见到你们所承认的唯一实有心体,则观察它能否自明或不明,就像说石女儿身姿娇媚一样,没有任何意义。
若无自证分,心识怎忆念?
心境相连故,能知如鼠毒。
唯识:如果没有自知自明的自证分,那么心识怎能忆念过去的认知呢?中观:因为心境相连,所以一旦回忆所经验的外境,就能忆念起取境之识,就像冬季被毒鼠咬伤,而不知中毒,到春雷响时毒发,就能知道被咬同时所中的毒。
心通远见他,近故心自明。
然涂炼就药,见瓶不见药。
唯识:有他心通之人能了知远处他人的心思,而自心最近,所以更能自明自知。中观:不能成立,就像涂上炼成的眼药,可以远见地下的宝瓶,却不能看见近在眼睛上的药。
见闻与觉知,于此不遮除。
此处所遮者,苦因执谛实。
唯识:若无有自明自知的自证分,则心识于一切法也不能明知,如是则断绝一切名言,所以汝宗所许不应理。中观:世俗名言中的见闻觉知等,在此并非我们所遮破否认的对象。此处所要遮除的是,一切痛苦的根本原因——诸法实有执著。
幻境非心外,亦非全无异。
若实怎非异?非异则非实。
假相唯识:幻境不是心外另一相异的事物,但也非与心完全相同。中观:如果许心识实有,则外境为何不许非异,若许心境非异,则心亦应成无实也。
幻境非实有,能见心亦然。
轮回依实法,否则如虚空。
中观:就像所见幻境并非实有,却能作为所见,同样,如幻之心也无实有,而可作能见。唯识:轮回诸幻法必须依实有的依他起识,否则就会成虚空一样,不会有任何法。
无实若依实,云何有作用?
中观:如汝宗所许,无实之轮回法如果依于实有的依他起识,那怎么会有作用呢?
汝心无助伴,应成独一体。
若心离所取,众皆成如来。
施设唯识义,究竟有何德?
中观:汝宗许境相心体始终不异,如是则汝心无有所取之助缘,应成自证自明的独立体。若心离所取,则能取也不可能存在,自心离一切二取染污,那一切众生岂不是都成了如来!你们所建立的诸法唯识之宗,究竟有什么意义和利益呢?
壬二(辩驳道为空性)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癸一、略说:
虽知法如幻,岂能除烦恼?
如彼幻变师,亦贪所变女。
幻师于所知,未断烦恼习,
空性习气弱,故见犹生贪。
问难:虽了知诸法如幻化,但是怎可能依这样的空慧断除烦恼呢?就像幻变师,明知那些幻女是依幻术变出来的,也会生贪爱之心。答:幻术师对于所知,尚未断除执实烦恼习气,而且证空性之习气极为微弱,因此虽知是幻,见后仍会生起贪心。
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
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
若恒久修观诸法空性,必定会断除执诸法实有的无明习气,再进一步由观修一切有事无事皆无成实所有,其后亦能断除空性之执。
癸二、广说:
观法无谛实,不得谛实法。
无实离所依,彼岂依心前?
由观修诸法为无实有,最终也就得不到任何谛实法,既然无有谛实法,无实也就失去了所依,那时无实法又怎能显现在心智前呢?
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
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如果一切有实与无实之法,皆不住于心前,那时也不会有其他任何成实之相,心无有任何实执所缘,即是离戏之最寂灭境界。
壬三、辩驳果为利他:
摩尼如意树,无心能满愿;
因福与宿愿,诸佛亦现身。
就像摩尼宝珠与如意树,虽无分别心却能满足祈求者的愿望,同样,由于众生的福德与佛的宿愿力,无分别心的诸佛也能现身利益众生。
如人修鹏塔,塔成彼人逝。
虽逝经久远,灭毒用犹存。
随修菩提行,圆成正觉塔。
菩萨虽入灭,能成众利益。
就像有人为了消除龙病而修建鹏塔,并以咒愿力加持,塔成之后,那人即逝世了。虽然他已经逝世了很久,但是他所加持的塔,仍有息灭龙毒的作用。同样,诸菩萨随顺菩提大愿修证菩提,而圆满成就了利益有情的无上正觉宝塔,菩萨虽入寂灭涅槃,然而能成办众生的一切利乐。
供养无心物,云何能得果?
供奉今昔物,经说福等故。
供以真俗心,经说皆获福。
如供实有佛,能得果报然。
有事宗:供养无分别心的诸佛,怎能获得福德果报呢?中观:供奉住世真实之佛或其涅槃以后的舍利塔等,佛经中说过其功德相等。无论以清净离戏之心或世俗善心行持供养,经中说都能获得相应的福报。因此就像你们许以执实之心供佛能得实有果报一样,以如幻之心供佛,也能获得如幻福德果报。
辛三(成立大乘之殊胜)分二:一、大乘圣教成立佛经;二、道为空性成立对治。
壬一、大乘圣教成立佛经:
见谛则解脱,何需见空性?
般若经中说:无慧无菩提。
声闻:由现见四谛十六行相即得解脱,因而何必现见诸法无自性的空性呢?中观:佛在《般若经》中说过:“凡执实有相者,皆无三菩提之解脱。”没有般若空慧就不能证得三乘菩提,所以你们的观点不能成立。
…
《入菩萨行论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