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略釋▪P18

  ..續本文上一頁諸法無實如幻,則布施學道又有什麼用呢?答曰:這是爲得果之必要,不觀察而說也。

  世人見世俗,分別爲真實,

  而非如幻化,故诤瑜伽師。

  世人以根識現見世俗諸法,便迷亂地分別計執爲真實存在,而不認爲是如幻化一般的虛假緣起現象,所以與許諸法如幻無實的瑜伽師發生爭議。

  癸二、與諸聲聞的辯駁:

  色等現量境,共稱非智量;

  彼等誠虛僞,如垢謂淨等。

  以根識現量成立的色聲等境,是世人共同以名言分別施設而非理智量,這些現量境都是虛妄的計執,就像不淨身體被世人稱之爲潔淨可愛一樣。

  爲導世間人,佛說無常法;

  真實非刹那。豈不違世俗?

  問:若色等諸法無有自性,則佛陀在經中所說的諸行無常,豈不是成無理嗎?答:爲了引導世間人打破常有執著,佛才在經典中宣說了無常教法,然而在實相中,諸法既非刹那,也非常恒。問難:如上所述,無常不是勝義,另一方面無常難道不也是與世俗相違嗎?這樣一來,無常既非勝義,也非世俗,你們的觀點有大過失。

  瑜伽量無過。待世謂見真,

  否則觀不淨,將違世間見。

  答:中觀師之瑜伽量無有此過。若觀待世間名言谛則可說,見到無常就是見到了真實,但這並不能說無常即是勝義,否則就像修不淨觀的瑜伽師,觀見女身不淨時,難道不是遮破了世間人許女身潔淨的觀點嗎?而女身不淨也並非無我勝義。

  供幻佛生德,如供實有佛。

  有情若如幻,死已雲何生?

  問:既然一切皆如幻無自性,供養如幻之佛如何能生功德呢?答:供養如幻佛陀可以生出如幻功德,就像你們主張供養實有佛能生實有功德一樣。問:如果有情如幻不實,如同幻化人,那死後怎麼會再投生呢?

  衆緣聚合已,雖幻亦當生。

  雲何因久住,有情成實有?

  答:只要衆緣聚合,縱然虛幻,有情仍會不斷轉生。問難:雖然如此,但幻化者總是在短時間出現,而有情自無始以來一直流轉輪回,因此二者不可能相同。答:怎麼會因爲生命假象存在時間長久,而使有情成爲實有呢?

  幻人行殺施,無心無罪福。

  于有幻心者,則生幻罪福。

  問曰:若一切法無實如幻,則應如同幻人行殺施等,不成立一切罪福。答曰:幻化的人殺幻人或行幻施等,因無有發心,所以沒有罪福。但是,有如幻之心者行殺施,則會生出如幻罪業或福德。

  咒等無功能,不生如夢心。

  種種因緣生,種種如幻物,

  一緣生一切,畢竟此非有。

  此等幻咒等物無有緣生如夢心識的功能,故幻人無心。要依種種不同因緣,種種如幻事物才能生起,而單一因緣産生一切現象,這種情形絕對不可能存在。

  勝義若涅槃,世俗悉輪回,

  則佛亦輪回,菩提行何用?

  諸緣若未絕,縱幻亦不滅;

  諸緣若斷絕,俗中亦不生。

  聲聞:如果說世俗諸法本來即是自性清淨涅槃,而世俗一切法皆屬輪回,如此則輪涅同體,佛陀亦應轉于輪回,那樣爲得佛果而修持菩提行又有何用呢?中觀:並非如是,如果各種因緣尚未斷絕,那麼幻象等縱然虛幻,也不會消滅;如果各種業惑因緣斷絕而趣入離垢涅槃,那麼在世俗中也不會産生輪回幻象。

  癸叁、與唯識宗的辯駁:

  亂識若亦無,以何緣幻境?

  若許無幻境,心識何所緣?

  所緣異實境,境相即心體。

  真相唯識:如果一切法無自性,連迷亂識也不存在,那麼能以何法去緣取幻境呢?中觀:如果你們唯識宗不許虛幻外境,那心識又以何爲所緣境呢?唯識:心識所緣非實在的外境,一切境相即是心識本身。

  幻境若即心,何者見何者?

  世間主亦言:心不自見心,

  猶如刀劍鋒,不能自割自。

  中觀:如果幻境即是心識本身,那麼是誰見誰呢?世間唯一怙主——佛陀在《寶髻經》中說過:自心不能見自心,就像刀劍鋒刃不能自己割自己一樣。

  若謂如燈火,如實明自身。

  燈火非自明,其無暗蔽故。

  唯識:就像燈火能同時照明自身和外境一樣,心識同樣也能明了自身及所現境相。中觀:比喻不成。燈火本身並非自己照明的對象,因爲它本來就沒有暗蔽。

  如晶青依他,物青不依他;

  如是亦得見,識依不依他。

  非于非青性,而自成青性。

  唯識宗:如水晶的青色必須依其他緣才能映現,但青琉璃的青色卻是本具,並不需要依靠他緣,同樣,我們也能看出:某些心識需要依靠他緣成立,而自證分則不需要他緣即能自證自明。中觀:此喻亦不成,因爲青琉璃並非是從非青色的琉璃不依任何他緣而自成青色。

  若謂識了知,故說燈能明。

  自心本自明,由何識知耶?

  如果說由異于燈的心識能了知“燈火自明”,所以說“燈火能明自體”,那麼你們所說的“自心本自明”,又是由哪個異體心識了知而作如是之言呢?

  若識皆不見,則明或不明,

  猶如石女媚,說彼亦無義。

  如果自他諸識都不能見到你們所承認的唯一實有心體,則觀察它能否自明或不明,就像說石女兒身姿嬌媚一樣,沒有任何意義。

  若無自證分,心識怎憶念?

  心境相連故,能知如鼠毒。

  唯識:如果沒有自知自明的自證分,那麼心識怎能憶念過去的認知呢?中觀:因爲心境相連,所以一旦回憶所經驗的外境,就能憶念起取境之識,就像冬季被毒鼠咬傷,而不知中毒,到春雷響時毒發,就能知道被咬同時所中的毒。

  心通遠見他,近故心自明。

  然塗煉就藥,見瓶不見藥。

  唯識:有他心通之人能了知遠處他人的心思,而自心最近,所以更能自明自知。中觀:不能成立,就像塗上煉成的眼藥,可以遠見地下的寶瓶,卻不能看見近在眼睛上的藥。

  見聞與覺知,于此不遮除。

  此處所遮者,苦因執谛實。

  唯識:若無有自明自知的自證分,則心識于一切法也不能明知,如是則斷絕一切名言,所以汝宗所許不應理。中觀:世俗名言中的見聞覺知等,在此並非我們所遮破否認的對象。此處所要遮除的是,一切痛苦的根本原因——諸法實有執著。

  幻境非心外,亦非全無異。

  若實怎非異?非異則非實。

  假相唯識:幻境不是心外另一相異的事物,但也非與心完全相同。中觀:如果許心識實有,則外境爲何不許非異,若許心境非異,則心亦應成無實也。

  幻境非實有,能見心亦然。

  輪回依實法,否則如虛空。

  中觀:就像所見幻境並非實有,卻能作爲所見,同樣,如幻之心也無實有,而可作能見。唯識:輪回諸幻法必須依實有的依他起識,否則就會成虛空一樣,不會有任何法。

  無實若依實,雲何有作用?

  中觀:如汝宗所許,無實之輪回法如果依于實有的依他起識,那怎麼會有作用呢?

  汝心無助伴,應成獨一體。

  若心離所取,衆皆成如來。

  施設唯識義,究竟有何德?

  中觀:汝宗許境相心體始終不異,如是則汝心無有所取之助緣,應成自證自明的獨立體。若心離所取,則能取也不可能存在,自心離一切二取染汙,那一切衆生豈不是都成了如來!你們所建立的諸法唯識之宗,究竟有什麼意義和利益呢?

  壬二(辯駁道爲空性)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癸一、略說:

  雖知法如幻,豈能除煩惱?

  如彼幻變師,亦貪所變女。

  幻師于所知,未斷煩惱習,

  空性習氣弱,故見猶生貪。

  問難:雖了知諸法如幻化,但是怎可能依這樣的空慧斷除煩惱呢?就像幻變師,明知那些幻女是依幻術變出來的,也會生貪愛之心。答:幻術師對于所知,尚未斷除執實煩惱習氣,而且證空性之習氣極爲微弱,因此雖知是幻,見後仍會生起貪心。

  若久修空性,必斷實有習;

  由修無所有,後亦斷空執。

  若恒久修觀諸法空性,必定會斷除執諸法實有的無明習氣,再進一步由觀修一切有事無事皆無成實所有,其後亦能斷除空性之執。

  癸二、廣說:

  觀法無谛實,不得谛實法。

  無實離所依,彼豈依心前?

  由觀修諸法爲無實有,最終也就得不到任何谛實法,既然無有谛實法,無實也就失去了所依,那時無實法又怎能顯現在心智前呢?

  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

  彼時無余相,無緣最寂滅。

  如果一切有實與無實之法,皆不住于心前,那時也不會有其他任何成實之相,心無有任何實執所緣,即是離戲之最寂滅境界。

  壬叁、辯駁果爲利他:

  摩尼如意樹,無心能滿願;

  因福與宿願,諸佛亦現身。

  就像摩尼寶珠與如意樹,雖無分別心卻能滿足祈求者的願望,同樣,由于衆生的福德與佛的宿願力,無分別心的諸佛也能現身利益衆生。

  如人修鵬塔,塔成彼人逝。

  雖逝經久遠,滅毒用猶存。

  隨修菩提行,圓成正覺塔。

  菩薩雖入滅,能成衆利益。

  就像有人爲了消除龍病而修建鵬塔,並以咒願力加持,塔成之後,那人即逝世了。雖然他已經逝世了很久,但是他所加持的塔,仍有息滅龍毒的作用。同樣,諸菩薩隨順菩提大願修證菩提,而圓滿成就了利益有情的無上正覺寶塔,菩薩雖入寂滅涅槃,然而能成辦衆生的一切利樂。

  供養無心物,雲何能得果?

  供奉今昔物,經說福等故。

  供以真俗心,經說皆獲福。

  如供實有佛,能得果報然。

  有事宗:供養無分別心的諸佛,怎能獲得福德果報呢?中觀:供奉住世真實之佛或其涅槃以後的舍利塔等,佛經中說過其功德相等。無論以清淨離戲之心或世俗善心行持供養,經中說都能獲得相應的福報。因此就像你們許以執實之心供佛能得實有果報一樣,以如幻之心供佛,也能獲得如幻福德果報。

  辛叁(成立大乘之殊勝)分二:一、大乘聖教成立佛經;二、道爲空性成立對治。

  壬一、大乘聖教成立佛經:

  見谛則解脫,何需見空性?

  般若經中說:無慧無菩提。

  聲聞:由現見四谛十六行相即得解脫,因而何必現見諸法無自性的空性呢?中觀:佛在《般若經》中說過:“凡執實有相者,皆無叁菩提之解脫。”沒有般若空慧就不能證得叁乘菩提,所以你們的觀點不能成立。

  …

《入菩薩行論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山法寶鬘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