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略释▪P19

  ..续本文上一页大乘若不成,汝教云何成?

  二皆许此故。汝初亦不许。

  何缘信彼典,大乘亦复然,

  二许若成真,吠陀亦成真。

  中观:如果大乘经典非佛说,不能成立,那么你们小乘教典又怎能成立呢?声闻:因你我两宗共许四部阿含是佛亲宣,故可成立。中观:依据不成立,因为在你等初生之时,你不是也没有承认小乘经典为佛亲宣吗?你凭什么理由相信小乘经典为佛语,我也可以用同样的理由成立大乘经典。如果说,两个人认同了就算真实,那么许多外道承认的四吠陀,岂不也成了真理?

  小诤大乘故。外道于阿含,

  自他于他教,二诤悉应舍。

  声闻:小乘无有是否佛说之争,而大乘却有如是争论,故大乘不是佛说。中观:不然。外道对内道的阿含经有争论,而内道中自他各宗派亦相互执为他教而争议,按你们的观点有争皆应舍弃,都不能成立为佛说。

  比丘为教本,彼亦难安立;

  心有所缘者,亦难住涅槃。

  本来比丘是佛教的根本,然而没有般若空慧就很难以安立真正的比丘,因为心有所缘实执者,难以住于或得到涅槃。

  断惑若即脱,彼无间应尔,

  彼等虽无惑,犹见业功能。

  如果比丘仅断烦恼即能得到涅槃解脱,那么在断惑的无间就应得到如是之果,然而那些阿罗汉虽然无有我执烦恼,但仍然可见他们要受宿业的功能,由此可见他们所证并非究竟涅槃。

  若谓无爱取,故定无后有;

  此非染污爱,如痴云何无?

  如果说他们无有无明我执爱取,决定不会有后有,不会再转生世间,所以应许得究竟寂灭解脱。然而那些非由我执所染污之爱,如对时、境之事不能知晓之无明痴心,又怎么会没有呢?

  因受缘生爱;彼等仍有受,

  心识有所缘,彼仍住其中。

  因为有受缘,即可生起爱著,而阿罗汉有感受,其心识仍有所缘执著,所以他们仍然住在爱执之中未得究竟寂灭。

  若无空性心,灭已复当生,

  犹如无想定,故应修空性。

  如果只修习四谛而无证悟空性的智慧,那么染污心识虽然会暂时被伏灭,但还会再度复生,就像入无想定一样,所以应修习根除一切边执的离戏大空性。

  若语入经藏,即许为佛语,

  三藏大乘教,云何汝不许?

  若因一不摄,一切皆有过;

  则当以一同,一切成佛语。

  声闻:如果教言编入或符合经藏,就可以承认为佛语。中观:那么多数大乘教典与小乘三藏相同,为何你们不承认为佛语呢?如果因一部不摄于小乘经藏的大乘不共经典,便认为一切大乘教皆有过或非佛语,那么同理推测,应当以一部与小乘经义相同的大乘教典,成立一切大乘教典为佛语。

  诸圣大迦叶,佛语未尽测,

  谁因汝不解,废持大乘教?

  大迦叶等诸大阿罗汉,尚且没有透彻了解所有的佛语,谁让你们因不理解大乘经典,就认为大乘教不应该接受奉行呢?

  壬二、道为空性成立对治:

  为度愚苦众,菩萨离贪惧,

  悲智住轮回,此即悟空果。

  为了救度愚痴苦恼的众生,已远离贪惧的菩萨,以大悲大智留在轮回中,而不堕有寂二边,这就是证悟空性的作用。

  不应妄破除,如上空性理。

  切莫心生疑,如理修空性。

  不应轻妄地破斥如上所述的空性教理,应该心不生任何怀疑,如理如法地修习空性。

  空性能对治,烦恼所知障,

  欲速成佛者,何不修空性?

  空性能对治障碍解脱成佛的烦恼障与所知障,因此想要迅速成就佛果者,为什么不努力修习空性呢?

  执实能生苦,于彼应生惧;

  悟空能息苦,云何畏空性?

  执著诸法实有会产生轮回痛苦,所以应对它生起畏惧,而证悟空性能止息一切轮回痛苦,那为什么要害怕修习空性呢?

  实我若稍存,于物则有惧;

  既无少分我,谁复生畏惧?

  实有自性的我如果存在少分,则对外物自然会有种种畏惧,然而实相中无有任何真实存在的我,那么又有何种法会生畏惧呢?

  庚二(以修行持)分二:一、修人无我;二、修法无我。

  辛一分二:一、修俱生我空;二、修遍计我空。

  壬一、修俱生我空:

  齿发甲非我,我非骨及血,

  非涎非鼻涕,非脓非胆汁;

  非脂亦非汗,非肺亦非肝,

  我非余内脏,亦非屎与尿;

  肉与皮非我,脉气热非我,

  百窍亦复然,六识皆非我。

  牙齿、毛发和指甲不是我,我也不是骨骼、血液、唾液、鼻涕,不是脓液,也非胆汁;我不是脂肪,也不是汗水,不是肺脏也不是肝脏,我也不是其余任何内脏,更不是大便和小便;肌肉和皮肤不是我,运行于脉络中的气、体温不是我,眼等百窍不是我,六识也都不是我。

  壬二(修遍计我空)分三:一、破我许为意识;二、破我许为无情;三、辩驳无我之义。

  癸一、破我许为意识:

  声识若是常,一切时应闻;

  若无所知声,何理谓识声?

  无识若能知,则树亦应知;

  是故定应解:无境则无知。

  如果了别声音的识是常恒,那么任何时刻都应该听到声音;如果没有所了知的声音,那么凭什么道理说有识能闻知声音?如果没有了知而可安立为能知,那么树木也应成为闻声等能知,所以应该理解:如果没有所知外境,则没有相应的能知。

  若谓彼知色,彼时何不闻?

  若谓声不近,则知识亦无。

  如果说前时闻声之识,后时虽不闻声,但能了别色等余法,故彼识是常有。既然闻声之识常有,那么在它知色之时为何不闻声音?如果说因声音不在附近故不闻,那就应知无境则了知其境之识也无有。

  闻声自性者,云何成眼识?

  一人成父子,假名非真实。

  中观:再说,自性成立的闻声之识,怎么会变成取色的眼识呢?数论外道:如同一人,既可为父,也可为子,如是一识,既可闻声,也可取色。中观:比喻不成。一人安立父子二者,是不同观待之假名,不能在胜义中真实成立。

  忧喜暗三德,非子亦非父。

  彼无闻声性,不见彼性故。

  汝宗所许的忧喜暗三德平衡之自性,既非为子亦非为父,同样眼识也不具闻声自性,因为不可找到其中的闻声自性。

  如伎异状见。是识即非常。

  谓异样一体,彼一未曾有。

  外道:就像艺伎,一人能现多种形象,闻声之识也可以显现其他状况而见之。中观:如果是这样,则彼识应成非常有。外道:表现不同而自性却为同一,所以是常。中观:这种所谓的表现不同、自性为一之常法,从来不曾有过。

  异样若非真,自性复为何?

  若谓即是识,众生将成一。

  如果异样的显现不真实,那么异样之中的真实自性又是什么呢?如果说即是神识本身,那么所有众生也将成为一体。

  心无心亦一,同为常有故。

  差殊成妄时,何为共同依?

  此外,汝宗所许的有心之神我与无心之自性等二十五谛,也应成为一体,因为它们同为常有之法。各种差殊不同之法成立为非真实,此时怎么能成立彼等之中有共同所依或唯一总体呢?

  癸二、破我许为无情:

  无心亦非我,无心则如瓶。

  谓合有心故,知成无知灭。

  无有情识也就不是我,因为没有心,就会像瓶子等物一样。如果说“我”本身虽然无知,但与识会合时即会有心识了知,那么由无知成为知,无知我的观点也就坏灭了。

  若我无变异,心于彼何用?

  无知复无用,虚空亦成我。

  如果我是常恒不变之物,那么心识对它又有什么作用呢?如果我无知也无作用,虚空也应该可以成为我。

  癸三(辩驳无我之义)分三:一、辩驳无我者不应理因果;二、辩驳无我者不应理大悲;三、不破假立之我。

  子一、辩驳无我者不应理因果:

  若我非实有,业果系非理;

  已作我既灭,谁复受业报?

  问难:如果没有真实不变的我存在,那么业果之间的联系就不合理,因为业在完成的下一刹那,我若无实即会无常变灭,那么应由谁承受业报呢?

  作者受者异,报时作者亡。

  汝我若共许,诤此有何义?

  答:今生造业者和后世受报者是不同的,果报显现时造业者早已坏灭,如果这是你我两宗共许的观点,那么争论这个问题又有何意义呢?

  因时见有果,此见不可能。

  依一相续故,佛说作者受。

  如果有造业者受果,那就是在因位时即可现见果,这种现见是不可能的。佛陀说造业者受报,是依世俗名言假立的同一五蕴相续而言。

  过去未来心,俱无故非我。

  今心若是我,彼灭则我亡。

  犹如芭蕉树,剥析无所有;

  如是以慧观,觅我见非实。

  过去心、未来心俱不可得故不是我,而现在心如果是我,那么当它消逝时,我岂不是也会消亡吗?譬如将芭蕉树干一层层剥开,会发现无有任何实质,同样以智慧观察寻找,就会发现我也非实有。

  子二、辩驳无我者不应理大悲:

  有情若非有,于谁起悲愍?

  立誓成佛者,因痴虚设有。

  问:如果有情不是真实存在,那么菩萨对谁起悲愍呢?答:为度化众生而立誓成佛之事,也是基于愚痴虚假设施而有。

  子三、不破假立之我:

  无人谁得果?许由痴心得。

  为息众生苦,不应除此痴。

  问:若无有真实的自性我,谁能证悟佛果呢?答:在名言中观待痴心可许有证果之幻事存在。为了息除如幻众生的痛苦,这种痴心虽属无明分别,暂时也不应消除。

  我慢痛苦因,惑我得增长。

  谓慢不能除,修无我最胜。

  执著实有自我的我慢,是一切轮回痛苦之因,也会使我执烦恼得以增长。如果说我慢不能根除,那么修习无我是最殊胜的根治方法。

  辛二(修法无我)分四: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

  壬一分三:一、总观察身体;二、分观察分支;三、故除贪身。

  癸一、总观察身体:

  身非足小腿,腿臀亦非身,

  腹背及胸肩,彼等复非身;

  侧肋手非身,腋窝肩非身,

  内脏头与颈,彼等皆非身;

  此中孰为身?

  身体不是足、小腿,大腿、臀部亦非身,腹背与胸、肩膀这些部位也不是身体,两侧的肋骨与手臂不是身体,腋窝、肩头不是…

《入菩萨行论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山法宝鬘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