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略释▪P13

  ..续本文上一页众善业,

  心应极耽着,乐彼无餍足。

  就像孩童一心一意快乐地游戏一样,我们的心应非常热衷于投入自己所修的种种善法,而且要乐于其事,永不满足。

  世人勤求乐,成否犹未定,

  二利能得乐,不行乐何有?

  世人为了追求无义的欲乐而努力,却不一定能因此而获得快乐,自利利他之事一定能带来安乐,但是知而不行怎能获得安乐呢?

  如嗜刃上蜜,贪欲无餍足;

  感乐寂灭果,求彼何需足?

  世人贪求五欲如同贪食剑刃上的蜜汁一样,永无餍足之时,对能招感寂静涅槃果报的善业,我当孜孜勤求,为何要对它们生起满足的感受呢?

  为成所求善,欢喜而趣行;

  犹如日中象,遇池疾奔入。

  为了圆满成办心中所求的善法,应当以欢喜心踊跃投入二利善行,就像日中酷热难当的大象,遇到清凉的水池时欣喜奔入一样。

  癸四、说舍助缘:

  身心俱疲时,暂舍为久继。

  事成应尽舍,续行余善故。

  当长久修持导致身心都疲乏时,为了持之以恒,应该暂时把事情搁置下来休息。如果事情完成了,就该毫不眷恋地放下,以便再继续修习其余的善法。

  壬二(出二力)分二:一、实行力;二、控制力。

  癸一、实行力:

  沙场老兵将,遇敌避锋向;

  如是回惑刃,巧缚烦恼敌。

  好比沙场上身经百战的老战士,遇到敌人攻击时,能巧避锋芒而施技战胜对方,和烦恼作战时也应如此,先避开烦恼锋刃不为所伤,而后巧妙地对治消灭烦恼。

  战阵失利剑,惧杀疾拾取;

  如是若失念,畏狱速提起。

  在战场上失落了手中利剑的战士,都会害怕被杀而立刻拾起剑来,同样,如果忘失了对抗烦恼、精进修行的正念之剑,应该畏惧地狱的恐怖而迅速提起正念。

  循血急流动,箭毒速遍身;

  如是惑得便,罪恶尽覆心。

  就像为毒箭所伤者,箭毒随着血液循环很快就会漫及全身,同样,如果烦恼逮到了机会,罪恶染污就会立刻遍覆自心。

  如人剑逼身,行持满钵油,

  惧溢虑遭杀;护戒当如是。

  好比有人为剑所逼,捧着注满油的钵行进,如果油溢了出来,他立刻就要血溅当场,这时捧钵者一定全神贯注地捧钵而行,同样,持戒者也应如此谨慎专注地护心。

  复如蛇入怀,疾起速抖落,

  如是眠懈至,警醒速消除。

  又如毒蛇入怀时,人们会立刻起身将它抖落出去,同样,当我们察觉到睡意和懈怠生起的时候,就应立即警醒过来把它们消除。

  每逢误犯过,皆当深自责,

  屡思吾今后,终不犯此过。

  每次遇到疏忽而误犯过错时,都应当深刻自责,然后再三提醒自己:以后我一定不再犯这种错误。

  故于一切时,精勤修正念,

  依此求明师,圆成正道业。

  总之在任何时候,都要精勤修持正念,以防罪过发生,并且以这样的心态向善知识求学,完成菩提正道的修行大业。

  癸二、控制力:

  为令堪众善,应于行事前,

  忆教不放逸,振奋欢喜行。

  如絮极轻盈,随风任来去;

  身心若振奋,众善皆易成。

  为了有能力堪任种种善行,应该在行事之前,忆念有关教言而谨慎不放逸,努力振作精神,欢喜愉悦地去进入行动。就像丝絮能随风吹送而来去自如轻盈地飞舞,倘若身体轻安,为振奋的心意带动,一切善法都易于成就。

  第八品 静虑

  丙三之丁二(世俗菩提心能增上为静虑品)分二:一、品名;二、正论。

  戊一、品名:静虑。

  戊二分三:一、略说连接下文;二、绝断静虑之违品;三、修真实之静虑。

  己一、略说连接下文:

  发起精进已,意当住禅定;

  心意涣散者,危陷惑牙间。

  修行人发起精进以后,应该将心意安住于禅定,因为心意沉掉涣散的人,如同居住在烦恼巨兽的利齿之间,危险万状。

  己二(绝断静虑之违品)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庚一、略说:

  身心若寂静,散乱即不生,

  故应舍世间,尽弃诸俗虑。

  如果身心远离了世俗尘嚣和欲望获得寂静时,种种散乱就不会生起,所以应舍离世间,进而完全抛弃一切尘俗的思虑。

  庚二(广说)分二:一、断世间;二、舍妄念。

  辛一分四:一、需断世间之理由;二、绝断贪于内有情界;三、绝断贪于外财等世间;四、断已依止寂静处。

  壬一、需断世间之理由:

  贪亲爱利等,则难舍世间;

  故当尽弃彼,随智修观行。

  如果贪恋亲友,爱执名利等俗事,自己则很难舍离世间,所以应当完全舍弃一切世俗贪爱,并依循智者所说的方法去思维修习。

  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

  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

  依靠禅定所生的胜观,才能灭尽种种烦恼种子。知道了这个道理后,应当首先努力求得寂止,而想修成寂止又须先使内心远离世间贪著。

  壬二、绝断贪于内有情界:

  自身本无常,犹贪无常人,

  纵历百千生,不见所爱人。

  自己的身命本来就是无常易坏之法,如果还要贪爱无常的亲友而造罪,那只有堕入恶趣,纵然历经百千次的转生,也没有机会遇见自己所喜爱的人。

  未遇则不喜,不能入等至;

  纵见不知足,如昔因爱苦。

  如果不能亲近所爱的人,心里则闷闷不乐,无法趋入等持;即使见了面,也不会知足,仍然像未见时一样因永无满足的贪爱而痛苦。

  若贪诸有情,则障实性慧,

  亦毁厌离心,终遭愁叹苦。

  如果贪执有情,则会障蔽洞见诸法实相的智慧,也会毁坏导向解脱的厌离生死之心,最终要遭受轮回诸苦的逼迫而忧恼。

  若心专念彼,此生将虚度,

  无常众亲友,亦坏真常法。

  如果一心思念所贪爱的亲人,今生将毫无意义地虚度,而且所贪爱的众亲友,还会破坏对真常安乐法的证悟。

  行为同凡愚,必堕三恶趣;

  心若赴圣境,何需近凡愚?

  如果自己的行为和凡愚者一样,那必定会堕向三恶趣,自心如果向往解脱圣境,何必亲近愚痴凡夫而增加逆缘呢?

  刹那成密友,须臾复结仇,

  喜处亦生嗔,凡夫取悦难。

  刹那之间,他们会成为密友,而不小心得罪了,须臾间又会变成仇敌,对于本应欢喜信受的善行也会生起嗔恚,异生凡夫真是难以取悦啊!

  忠告则生嗔,反劝离诸善,

  若不从彼语,嗔怒堕恶趣。

  进献忠言时,他们不但要生嗔恨,还会反劝我们放弃各种善法,如果不听从他们的恶言,他们便会大发嗔怒而堕入恶趣。

  妒高竞相等,傲卑赞复骄,

  逆耳更生嗔,处俗怎得益。

  对胜于自己者生嫉妒;对与自己相等者,则争强好胜;对卑微的人又生傲慢;受到称赞又会骄矜自满;听到逆耳之言更是怒气冲冲,与这样的凡夫俗子交往怎会有利益呢?

  伴愚必然生,自赞毁他过,

  好谈世间乐,无义不善事。

  与凡愚者亲近交往,必定会导致自己犯下自赞毁他的罪过,并且喜好闲谈世间的欲乐盛事,与一些无聊之事,伤风败德的不善之事。

  是故近亲友,徒然自招损,

  彼既无益我,吾亦未利彼。

  总之,和愚昧的亲友交往过密,只会给自己带来损害,他们对我的修行没有什么利益可言,我也不能给他们真正的利益。

  故应远凡愚,会时喜相迎,

  亦莫太亲密,善系君子谊。

  因此应该远离凡愚俗人,一旦遇上了,应和颜悦色地善待他们,但是不要过于亲密,应善巧地采取君子之交的不亲不疏。

  犹如蜂采蜜,为法化缘已,

  如昔未谋面,淡然而处之。

  就像蜜蜂采蜜一样,修行人为了维持修法而外出化缘,以后也应如同素昧平生,以平常淡然之心与他人相处。

  壬三、绝断贪于外财等世间:

  吾富受恭敬,众人皆喜我,

  若持此骄慢,殁后定生惧。

  我的利养丰厚,又受人尊重,很多人都喜欢我,如果因此而生起骄慢,死后一定难逃堕落恶趣的恐惧痛苦。

  故汝愚痴意,无论贪何物,

  定感苦果报,千倍所贪得。

  因此,不辨利害得失的愚痴意识啊!今生无论你贪图名闻利养等任何事物,将来必定会感得千倍所贪得事物的痛苦报应。

  故智不应贪,贪生三途怖。

  应当坚信解,彼性本应舍。

  所以有智慧的人,千万不要贪著外境财利,贪著这些将引生堕落三恶道的恐惧。应该坚定地相信了解:从本性来看,名利等事物都是应舍离之物。

  纵吾财物丰,令誉遍称扬,

  所集诸名利,非随心所欲。

  即使我的财物利养丰富,美名也传扬十方,但是今生中努力聚集的名利,却无法随心所欲地伴我而行。

  若有人毁我,赞誉何足喜?

  若有人赞我,讥毁何足忧?

  如果有人毁谤我,那么再多的赞美怎值得高兴呢?如果有人赞美我,那么讥讽毁谤又怎值得忧伤呢?

  有情种种心,诸佛难尽悦,

  何况劣如我?故应舍此虑。

  有情众生有种种不同性向和爱好,就连诸佛也难以使他们全部称心满意,何况我这样卑劣无能的凡夫呢?所以我应该放弃讨好世人的念头。

  睥睨穷行者,诋毁富修士;

  性本难为侣,处彼怎得乐?

  世人对清贫的苦行者非常蔑视,对利养丰厚的修行人,又经常诋毁,凡愚的本性就难以结为法侣,和他们在一起,怎么能得到快乐呢?

  如来曾宣示:凡愚若无利,

  郁郁终寡欢,故莫友凡愚。

  如来曾经开示说:如果不能得到所欲的名利,愚痴的凡夫就会闷闷不乐,因此不要与凡俗之辈交往。

  壬四、断已依止寂静处:

  林中鸟兽树,不出刺耳音,

  伴彼心常乐,何时共安居?

  山林中的树木、飞鸟和走兽,不会发出刺耳烦心的言词声音,与它们相伴,内心会非常安乐平静,何时我才能和它们一起快乐地安居呢?

  何时住树下,岩洞无人寺,

  愿心不眷顾,断舍尘世贪?

  何时方移栖,天然辽阔地,

  不执为我所,无贪恣意行?

  何时我能心无挂碍地安住在树荫下、岩洞中或无人干扰的寺庙里修行呢?愿我的内心能以此不再眷念家宅和亲友,断舍一切对尘世的贪欲。何时我才能迁居于辽阔的自然环境中,不执著它是我所…

《入菩萨行论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山法宝鬘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