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略釋▪P17

  ..續本文上一頁若爲吾從仆,

  唯予資生酬,其余悉霸取。

  他所有的財富,我一定設法奪取,如果他淪爲仆從爲我工作,我將只給他剛剛能維生的酬報,其余全部霸占爲己有。

  令彼乏安樂,恒常遇禍害。

  彼爲墮生死,百般折損我。

  我要想方設法使他失去安樂,恒常遭受禍害痛苦的折磨,因爲他是使我墮落生死輪回、飽受苦害折磨的禍首。

  癸叁(換已如何修持)分二:一、以溫和而教誡;二、以粗暴法製伏。

  子一、以溫和而教誡:

  汝雖欲自利,然經無數劫,

  遍曆大劬勞,執我唯增苦。

  心意啊,你雖然想追求自利,然而經過了無數億劫努力,更飽嘗了無盡痛苦與艱辛,但是這種自我愛執只能讓你增加痛苦而已。

  是故當盡心,勤行衆生利。

  牟尼無欺言,奉行必獲益。

  所以,你一定要盡心盡力修習正法,精勤于利益衆生的菩薩行爲,本師釋迦牟尼佛絕無欺人之言,依教奉行必然會獲得安樂利益。

  若汝自往昔,素行利生事,

  除獲正覺樂,必不逢今苦。

  如果你從往昔至今,一直修習舍己利他的菩薩行,那麼除了獲得究竟圓滿的正覺大樂之外,必定不會遭逢現在的煩惱痛苦。

  故汝于父母,一滴精血聚,

  既可執爲我,于他亦當習。

  總之,既然你能將父精母血聚合而成的身體,執著爲自我,那同樣對其他衆生,也應如是修習相換,當成自己一樣去愛護。

  應爲他密探,見己有何物,

  悉數盡盜取,以彼利衆生。

  自他相換後,我應該成爲他人的密探,只要發現自身有任何他人所需之物,立刻全部盜取,用以利益衆生。

  我樂他不樂,我高他卑下,

  利己不顧人,何不反自妒?

  如果我安樂而別人不安樂,我高高在上而別人寒微卑屈,我只顧自利而不照顧別人,那麼爲何不轉而嫉妒自己,關懷別人呢?

  吾當離安樂,甘代他人苦;

  時觀念起處,細察己過失。

  我要主動地舍離安樂享受,心甘情願地取代別人所受的痛苦,時時內觀一言一行的發心動機,細細檢查自己大大小小的過失。

  他雖犯大過,欣然吾頂替;

  自過縱微小,衆前誠忏悔。

  雖然是他人犯下的大過錯,我也應樂意頂替他承擔責任,自己如果有過錯,即使微小也應在衆人面前誠懇地發露忏悔。

  顯揚他令譽,以此匿己名;

  役自如下仆,勤謀衆人利。

  我要廣泛地宣揚他人的名譽功德,藉此隱藏自己的名聲,我要像役使仆從一樣奴役自己,爲衆人精勤地謀求利益。

  此身過本多,德寡奚足誇?

  故當隱己德,莫令他人知。

  自己本來就是罪過深重之人,暫時生起的小功德有什麼值得宣揚呢?所以我要盡力隱藏德學,不讓任何人知道。

  往昔爲自利,所行盡害他;

  今爲他謀利,願害悉歸我!

  總之,以前爲了謀求自身利樂,我所作的盡是傷害他人的惡業;現在爲了他們謀求幸福,願這一切禍害都歸于我自己!

  莫令汝此身,猛現頑強相,

  令如初嫁媳,羞畏極謹慎。

  如是修行時,千萬不要讓自身行爲猛烈地表現出粗暴頑固的態度,應該像剛剛嫁人的新娘子一樣,略帶羞澀,畏人譏笑而謹慎地約束言行舉止。

  堅持利他行,切莫傷衆生。

  妄動應製止,逾矩當治罰。

  你一定要堅持利益有情,千萬不能再傷害任何衆生,如果妄念蠢蠢欲動,應及時製伏止息,如果心念違越了戒規,應當嚴厲處罰。

  子二(以粗暴法製伏)分二:一、製伏意識;二、製伏身體。

  醜一、製伏意識:

  縱已如是誨,汝猶不行善,

  衆過終歸汝,唯當受治罰。

  昔時受汝製,今日吾已覺,

  無論至何處,悉摧汝驕慢。

  心啊,雖然我已經如是教誨過你,如果你還不肯依教行善,那麼將來一切過失都將歸咎于你,那時你所得到的只有嚴厲處罰。往昔我愚笨無知,完全爲你控製,如今我已經覺曉了你是一切罪惡痛苦的根源,所以無論你到哪兒,我都要將你的狂妄我執驕慢摧毀無余。

  今當棄此念:尚享自權益。

  汝已售他人,莫哀應盡力!

  現在你應該舍棄尚可享有自主以自我享受爲主的想法,因爲我已經將你賣給所有衆生了,你不要悲傷難過,盡力去服務衆生主人吧!

  若吾稍放逸,未施汝于衆,

  則汝定將我,販與諸獄卒。

  如是汝屢屢,棄我令久苦。

  今憶宿仇怨,摧汝自利心!

  如果我稍微不留意,沒有將你布施給衆生,那麼你一定會執著自利而造惡業,最終將我出賣給地獄獄卒。我曾經多次因大意疏忽而被你出賣,並且因此而長久地受苦。如今回憶起這些宿世仇怨,氣憤難平,我一定要徹底消滅你這自私自利的惡心!

  若汝欲自惜,不應自愛執;

  若汝欲自護,則當常護他。

  如果你想珍惜自己的安樂,那就不要再頑固地愛執自己了;如果你真想保護自己以免受苦難,那麼就應當恒常愛護他人。

  醜二、製伏身體:

  汝愈獻殷殷,護此不淨身,

  彼愈趨退墮,衰朽極脆弱。

  身弱欲愛增,大地一切物,

  尚且不魇足;誰複惬彼欲?

  對此不淨穢身,你越殷勤保護得周到,它就會愈來愈趨向于衰朽脆弱,變得對小苦也不堪承受。身體如是脆弱下去,欲望就會不斷增加,就算擁有大地上一切事物也滿足不了,那樣還有誰能滿足欲望呢?

  逐欲未得足,生惱複失意;

  若人無所求,彼福無窮盡。

  追逐欲樂永遠無法得到滿足,只會帶來煩惱和失望、沮喪;如果一個人對世俗欲塵心無所求,他的福德快樂將會無有窮盡。

  樂長身貪故,莫令有機趁;

  不執悅意物,厥爲真妙財。

  貪圖安樂只會增長對身體的貪執,所以不要讓自身有享樂的機會,只有不貪執任何世俗悅意之物,那才是我們最珍貴而真實的財産。

  可怖不淨身,不動待他牽,

  火化終成灰,何故執爲我?

  無論生與死,朽身何所爲?

  豈異煤等物?怎不除我慢?

  這可怕的不淨汙垢之身,自己無法動彈,完全要靠心意牽動,死亡火化後它最終會成爲一堆灰塵,爲什麼要執著這無實的髒東西爲我呢?不論生前之身或死後之身,這種腐朽身軀能有什麼用呢?它與煤炭等卑微事物有何區別?既然如此,爲何不除卻執身爲我的我慢呢?

  奉承此身故,無義集諸苦;

  于此似樹身,何勞貪與嗔?

  因屈從身執而侍奉這個身體,我毫無意義地積聚了許多苦惱,然而色身就像樹木一樣,無情無義不知報恩,我又何苦爲它生起貪愛嗔恨呢?

  細心極愛護,或棄鹫獸食,

  身既無貪嗔,何苦愛此身?

  無論是細心愛惜保護身體,或者把它丟棄給禿鹫野獸分食,它既不生貪也不會生嗔,一點都無所謂,既然如此,我又何苦貪愛著它呢?

  何毀引身嗔?何贊令身喜?

  身既無所知,殷勤何所爲?

  有什麼誹謗能引起身體嗔恨呢?有什麼贊譽能引起身體喜悅呢?身體自己既然對毀譽毫無所知,那我又何必殷勤地爲執愛它而執著毀譽呢?

  若人喜我身,則彼爲吾友。

  衆皆愛己身,何不愛衆生?

  如果說:身雖無知,但是執愛保護好它,能使他人喜歡我,成爲我的好朋友。那麼所有人都喜愛自身,我爲何不同樣去愛護他們呢?

  故應離貪執,爲衆舍己身,

  此身雖多患,善用如寶筏。

  因此,應該遠離貪執自身的惡習,爲了謀求衆生利益而施舍自身,自身雖然會引生許多過患,但將它看成渡越苦海的寶舟而善加運用,仍有必要。

  庚叁、教言成等持方便:

  愚行足堪厭,今當隨聖賢,

  憶教不放逸,奮退昏與眠。

  往昔那些愚昧散亂行爲,足以使人厭倦了,今後我要追隨聖賢智者的足迹,恒時牢記聖教而不放逸,努力擊退昏沈和睡眠。

  如佛大悲子,安忍所當行;

  若不恒勤修,何日得出苦?

  我要像大慈大悲的佛子一樣,忍苦耐勞地勤修所應修持的正法,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地精勤修行,何時才能使自他脫離痛苦輪回大海呢?

  爲除諸障故,回心避邪途;

  並于正所緣,恒常修叁昧。

  總之,爲了消除取證無上菩提道上的諸種障礙,我要徹底扭轉我執惡習,遠離一切邪道,並依止上述的正所緣境(即自他平等、自他相換菩提心),經常修習叁昧。

  第九品 智慧

  丙叁之丁叁(勝義菩提心能增上爲智慧品)分二:一、品名;二、正論。

  戊一、品名:智慧。

  戊二分二:一、略說生起智慧;二、彼者廣說。

  己一、略說生起智慧:

  此等一切支,佛爲智慧說。

  故欲息苦者,當啓空性慧。

  前面的發心、靜慮等一切學處,皆是佛陀爲了真實智慧而說的。因此,想要息滅一切煩惱痛苦的人,應當精進引生空性智慧。

  己二(彼者廣說)分四:一、抉擇正見;二、以修行持;叁、以理斷除增益;四、證空性之作用。

  庚一分叁:一、建立二谛;二、于彼辯駁;叁、成立大乘之殊勝。

  辛一分叁:一、二谛之分類;二、二谛之法相;叁、抉擇二谛之補特伽羅。

  壬一、二谛之分類:

  世俗與勝義,許之爲二谛。

  輪涅所攝的一切法分世俗谛與勝義谛,這是佛法中所認許兩種層面的真實。

  壬二、二谛之法相:

  勝義非心境,說心是世俗。

  勝義谛不是二取執著分別心的境界,心及心所之境被稱爲世俗谛。

  壬叁、抉擇二谛之補特伽羅:

  世間見二種:瑜伽及平凡。

  瑜伽世間破,平凡世間者。

  複因慧差別,層層更超勝。

  抉擇二谛的有情世間有兩種,已得寂止勝觀的瑜伽士和未得勝觀之平凡世人。其中,瑜伽士能破遮一般凡夫的觀點,而瑜伽士當中,又因通達空性智慧的差別,上上者能超勝諸下下者的見解。

  辛二(于彼辯駁)分叁:一、辯駁基爲二谛;二、辯駁道爲空性;叁、辯駁果爲利他。

  壬一分叁:一、與平凡世間的辯駁;二、與諸聲聞的辯駁;叁、與唯識宗的辯駁。

  癸一、與平凡世間的辯駁:

  以二同許喻,爲果不觀察。

  或有人反駁說:許一切法無實的瑜伽世間怎能破斥平凡世間的見解呢?答曰:以二者共同承認的比喻即可成立。又問:若…

《入菩薩行論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山法寶鬘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