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略釋▪P8

  ..續本文上一頁夜當各叁,誦讀叁聚經,

  依佛菩提心,悔除墮罪余。

  在每天早上和夜晚,應該各誦叁次《大乘叁聚忏悔經》,依靠佛和菩提心,忏悔清除根本墮罪以外的其余罪墮。

  爲自或爲他,何時修何行,

  佛說諸學處,皆當勤修習。

  爲了自己或者他人的利益,不論在何種狀況修何種法,都應按佛所說的學處去精勤修學。

  佛子不需學,畢竟皆無有;

  善學若如是,福德焉不至?

  對佛子而言,不需學的大小五明等知識是沒有的,能如是善巧方便修學一切學處的行人,福德怎麼不會接踵而至迅速增長呢?

  直接或間接,所行唯利他;

  但爲有情利,回向大菩提。

  不論是直接或間接,一切作爲都應該是唯一爲了利他,而且爲了利益有情,應將一切功德都回向無上大菩提。

  舍命亦不離,善巧大乘義,

  安住淨律儀,珍貴善知識。

  應如吉祥生,修學侍師規,

  此及余學處,閱經即能知。

  我甯願舍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遠離精通大乘法義並守持清淨菩薩律儀的珍貴善知識。應該如《華嚴經》中吉祥生傳所說那樣,去修學依止上師的方法。關于這些侍師法及其余菩薩學處,只要閱讀大乘經典就可以知道。

  經中學處廣,故應閱經藏;

  首當先閱覽,尊聖虛空藏。

  亦當勤閱讀,學處衆集要;

  佛子恒修處,學集廣說故。

  或暫閱精簡,一切經集要。

  亦當偶披閱,龍樹二論典。

  經藏中廣泛宣說了菩薩學處,所以應勤于閱覽經藏。其中首先應閱覽詳述根本墮和忏罪法的《聖虛空藏經》。此外,亦應當再叁研讀《一切學處集要》這部論典,因爲菩薩通常修學的學處,在《學集論》中有詳廣的論述。或者可以暫時先閱讀比較精簡的《一切經集要》。如果有余力,亦應參閱龍樹菩薩所著的《學集論》和《經集論》這兩部論典。

  經論所未遮,皆當勤修學。

  爲護世人心,知已即當行。

  凡是經論中未遮止之處,菩薩都應精勤地修學。爲了維護世人對叁寶的信心,所有了知的學處都應該認真行持。

  庚二、認本體而攝品義:

  再叁宜深觀,身心諸情狀;

  僅此簡言之,即護正知義。

  于一切時處,以智慧再叁審觀身心叁門之狀態,總攝而言,此即是守護正知的要義。

  法應恭謹行,徒說豈獲益?

  唯閱療病方,疾患雲何愈。

  這些學處需要身體力行,只是口頭上說說,怎麼能獲得利益呢?就像只是閱讀治病的藥方,疾病怎麼可能會治愈呢?

  第六品 安忍

  丙二之丁叁(于菩提心支相違之嗔恚者安忍品)分二:一、品名;二、正論。

  戊一、品名:安忍。

  戊二(正論)分叁:一、除嗔恚;二、修安忍;叁、恭敬有情。

  己一、除嗔恚:

  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

  對菩薩生起一念嗔恚,就會摧毀千劫以來,布施、供養諸佛等一切善行所積聚的福德善根。

  罪惡莫過嗔,難行莫勝忍;

  故應以衆理,努力修安忍。

  沒有哪種罪業像嗔恨那麼惡毒,也沒有一種修法像安忍那麼難行,所以應當以種種正理、方便,努力修持安忍。

  若心執灼嗔,意即不寂靜,

  喜樂亦難生,煩躁不成眠。

  如果一個人內心執持著嗔恚熱惱,那麼他的心意得不到甯靜,身心的喜樂很難生起,而且會心煩氣躁,坐臥不安。

  縱人以利敬,恩施來依者,

  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

  盡管有人能以名利惠施來依附他的人,但是,如果他容易嗔怒,反而會遭到受惠者的殺害。

  嗔令親友厭,雖施亦不依。

  若心有嗔恚,安樂不久住。

  嗔恚會導致親人朋友對自己生厭離,雖然自己施惠拉攏,他們也不願依附。總之,如果心懷嗔恚,安樂的生活即不會久住。

  嗔敵能招致,如上諸苦患,

  精勤滅嗔者,享樂今後世。

  嗔恨煩惱敵能招致如上所說的種種過患和痛苦,反之,精勤致力于消滅嗔恨煩惱者,定能在今生和後世享受安樂。

  強行我不欲,或撓吾所欲,

  得此不樂食,嗔盛毀自他。

  故應盡斷除,嗔敵諸糧食,

  此敵唯害我,更無他余事。

  他人強硬地做我不喜歡的事情,或是阻撓我做所欲的事情,遇到這些不樂食——生長嗔惱的因緣後,嗔恨心便會盛發起來,毀滅自己和他人。所以我應盡全力,徹底斷除滋養嗔敵的“糧食”(即不樂意),這個怨敵除了傷害我外,再不會有其他的事了。

  遭遇任何事,莫撓歡喜心,

  憂惱不濟事,反失諸善行。

  若事尚可爲,雲何不歡喜,

  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

  無論遭遇到任何逆境違緣,都不要擾亂歡喜振奮的心境,因爲憂惱心不但于事無補,反而會使人失壞許多有益的善行。如果事情還可以補救,爲什麼不保持歡喜心呢?如果事情已至無法可施的地步,生氣憂惱又有什麼益處呢?

  乙二(修安忍)分二:一、認嗔境;二、真修安忍。

  庚一、認嗔境:

  不欲吾與友,曆苦遭輕蔑,

  聞受粗鄙語,于敵則反是。

  我不樂意自己和親友遭受痛苦,爲他人輕蔑,聽受當面的粗惡語與背後毀謗的卑鄙言詞,但是對于敵人卻剛好相反,總不希望他們能擺脫這些苦境。

  庚二(真修安忍)分叁:一、于造不欲者修安忍;二、于所欲阻礙者修安忍;叁、于誹謗吾者修安忍。

  辛一分四:一、令吾受苦而修安忍;二、于斥責吾者修安忍;叁、于吾友造不欲者修安忍;四、于敵造福者修安忍

  。

  壬一分叁:一、痛苦領受之安忍;二、于法定心之安忍;叁、怨害不嗔之安忍。

  癸一、痛苦領受之安忍:

  樂因何其微,苦因極繁多,

  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

  在輪回之中,産生安樂的因何其稀微,而導致痛苦的因緣極其繁多,然而沒有痛苦就不會生起出離心,因此自心應堅毅地安忍痛苦!

  苦行伽那巴,無端忍燒割,

  吾今求解脫,何故反畏怯?

  那些苦行外道和伽那巴(指印度南方某地的信奉外道者,他們常于月食時燒割自身以求悉地),尚且能忍受毫無意義的灼燒、割身等痛苦,現在我爲了追求究竟解脫的大利,爲什麼反而要畏懼受苦呢?

  久習不成易,此事定非有;

  漸習小害故,大難亦能忍。

  長時間練習而不變成容易適應,這種事情絕對沒有;漸漸修習忍受小損害,一旦大的苦難臨頭,也一定能夠安忍不動。

  蛇及蚊虻噬,饑渴等苦受,

  乃至疥瘡等,豈非見慣耶!

  日常生活中,蛇咬、蚊虻叮噬、饑餓幹渴等苦受,乃至于生疥瘡等常見的病痛,難道我們不是都已經習慣忍受了嗎!

  故于寒暑風,病縛捶打等,

  不宜太嬌弱,若嬌反增苦。

  因而對寒熱風雨等惡劣的天氣,以及疾病、捆縛、捶打等傷害,不應該太嬌弱以至不能忍受,如果內心脆弱不堅忍,傷害苦受反而會增加。

  有人見己血,反增其堅勇,

  有人見他血,驚慌複悶絕。

  此二大差別,悉由勇怯致,

  故應輕害苦,莫爲諸苦毀。

  有人見到自己爲敵所傷而流血,反而會增強堅毅和勇氣;有人看到他人流血,也會驚慌害怕,甚至嚇得昏死過去。這二者的巨大差異,完全是由于心理堅毅和懦弱而導致,因此應該藐視傷害痛苦,不要太執著苦受而爲之擊潰。

  智者縱曆苦,不亂心澄明。

  奮戰諸煩惱,雖生多害苦,

  然應輕彼苦,力克貪嗔敵。

  製惑真勇士,余唯弑屍者。

  真正的智者縱然遇苦,也能安忍,不會攪亂內心的澄淨清明。在與煩惱奮力作戰中,雖然會産生很多傷害和痛苦,但我們應藐視這一切苦受,奮力降伏貪嗔煩惱敵。能夠製服煩惱敵才是真正的勇士,其余那些世間人所稱的勇士,只不過是會砍殺活動屍體的俗漢而已。

  苦害有諸德,厭離除驕慢,

  悲愍生死衆,羞惡樂行善。

  傷害和痛苦對堅忍的修行人有許多益處,它能助長厭離心,除掉驕矜傲慢,使修行人悲愍陷于生死苦海中的衆生,羞于作惡、樂于行善。

  癸二、于法定心之安忍:

  不嗔膽病等,痛苦大淵薮,

  雲何嗔有情!彼皆緣所成。

  倘若你不會嗔恨風、膽、涎病等,這些痛苦的不斷出生之處,那爲什麼要嗔恨有情衆生呢?他們也都是各種因緣聚合而成的呀!

  如人不欲病,然病仍生起,

  如是不欲惱,煩惱強湧現。

  心雖不思嗔,而人自然嗔。

  如是未思生,嗔惱猶自生。

  如同人們雖然不希望患病,但業感疾病仍會生起,同樣,人們雖然不想生煩惱,但是在業緣逼迫下煩惱仍然會湧現出來。內心雖然不想生起嗔恨,但人們仍然會自然地嗔惱起來。同樣內心雖然沒有作意生起嗔惱,但嗔惱還是習慣地自動生起。

  所有衆過失,種種諸罪惡,

  彼皆緣所生,全然非自力。

  彼等衆緣聚,不思將生嗔,

  所生諸嗔惱,亦無已生想。

  所有的大小過失,各種各樣的輕重罪惡,它們都是因緣所生,完全沒有自主的力量。那些聚合在一起能引生嗔惱的衆多因緣,沒有“要生嗔恨”的動機,而因緣所生的嗔等煩惱本身,也沒有“我已産生”之類的主體執著念。

  縱許有主物,施設所謂我,

  主我不故思,將生而生起。

  雖然數論外道主張有所謂的“主物”(即自性),而且也施設了所謂的“我”,但是“主”和“我”都不會自主地去作意“我將要生起某種法”而産生諸法。

  不生故無果,常我欲享果,

  于境則恒散,彼執永不息。

  既許主物(自性)是常而不生,那麼它就沒有所生的果,常有不變的我,如果要享受自性所生的果法,那麼它將永遠散亂地執著于境,而且這種執著也將永遠不會止息。

  彼我若是常,無作如虛空,

  縱遇他緣時,不動無變異。

  如果勝論派所許的“我”是常恒不變的,那麼它就應該像虛空一樣毫無作用,縱然遇到其他外緣,也不會影響它的不變異性。

  作時亦如前,則作有何用,

  謂作用即此,我作何相幹!

  如果說在遇緣發生作用的時候,“我”仍和從前一樣,那麼這種作用對它又有什麼功用呢?如果說它的作用就是如此,那麼“我”和“作”又有什麼關系呢?

  是故一切法,依他非自主,

  …

《入菩薩行論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山法寶鬘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