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理而略說:
如親精卵聚,本非吾自身,
串習故執取,精卵聚爲我。
如是于他身,何不執爲我?
自身換他身,是故亦無難。
就像父精母卵聚合而成的受精卵胚,本來不是我的身體,但因無始以來俱生我執串習的原因,自己錯誤地將它執取爲我。同樣,由精卵聚合而長成的他人身體,爲何不能觀爲我呢?以自身替代他身受苦,按道理不應有任何困難。
自身過患多,他身功德廣。
知已當修習,愛他棄我執。
自身是衆多禍患的淵薮,他人是廣大功德之源,認清這個道理後,就應當精勤修習斷棄對自身的執愛,而慈愛他人。
壬二(廣說修法)分叁:一、總說相換法;二、分說對治區別;叁、換已如何修持。
癸一分四:一、取受他者;二、舍自愛;叁、自他爲主之德患;四、是故必要相換。
子一、取受他者:
衆人皆認許,手足是身肢。
如是何不許:有情衆生分?
于此無我軀,串習成我所;
如是于他身,何不生我覺?
每個人都會把手腳等肢體當成爲身體的一部分,那麼爲何不同樣把每一位有情,都當成衆生整體的一部分而保護呢?因長久串習,在無我的身軀上竟然産生了“我”的錯覺,同樣對其他有情觀修爲我所,有什麼理由不能生起我的感覺呢?
故雖謀他利,然無驕矜氣;
如人自喂食,未曾盼回報。
因此菩薩雖然一心爲人謀利,卻無絲毫驕矜之氣,就像人們給自己喂飯一樣,從來沒有希求回饋或善報。
微如言不遜,吾亦慎回護;
如是于衆生,當習悲護心。
對微如他人不遜言詞的痛苦,我也會謹慎小心地防範以免受傷害,對衆生的任何痛苦,我也應該同樣地對待,常修慈悲和愛護。
怙主觀世音,爲除衆怖畏,
湧現大悲心,加持自聖號。
因此大悲怙主觀世音菩薩,甚至爲了消除衆生畏懼大衆等不安恐慌,慈悲地加持自己的名號,使稱念聖號者獲得平安甯靜。
聞名昔喪膽,因久習近故,
失彼竟寡歡,知難應莫退。
以前連聽到名稱都害怕的事,由于長久親近串習,現在偶一失去,反而會覺得憂悶不樂,所以要對自他相換耐心修習,千萬不要知難而退。
若人欲速疾,救護自與他,
當修自他換,勝妙秘密訣。
如果有人想以迅速有效的方法,救護自他衆生以免除一切痛苦,那他應當修習自他相換菩提心這種殊勝秘密的成佛妙訣。
子二、舍自愛:
貪著自身故,小怖亦生畏。
于此生懼身,誰不似敵嗔?
由于貪著自己的身體,導致我們對微小的險難也會生起畏懼痛苦。對這恐懼痛苦之源的身體,哪個智者會不當作怨敵一樣嗔恨呢?
千般需療除,饑渴身疾者,
捕殺魚鳥獸,伺機劫道途。
或爲求利敬,乃至殺父母,
盜取叁寶物,以是焚無間。
貪愛自身的人,會千方百計地爲了解除饑渴、疾病,而不惜捕殺池魚與飛鳥走獸,甚至埋伏于道途中伺機劫奪行人。更有甚者爲了財利與別人的恭敬,乃至不惜造作殺害父母、盜取叁寶財物等極重的罪業,以此而導致墮落無間地獄爲烈火焚燒。
有誰聰智者,欲護供此身?
誰不視如仇?誰不輕蔑彼?
有智慧的人,誰會貪執愛護與供養這個身體呢?哪位智者會不把它視如怨仇呢?哪位智者會不輕視厭離它呢?
子叁、自他爲主之德患:
若施何能享?自利餓鬼道。
自享何所施?利他人天法。
如果全部布施了,自己怎麼會有享受之物呢?這種自私自利的悭吝想法是餓鬼之道。如果自己享用完了,拿什麼布施呢?這種利他的善念,是人天善道之法。
爲自而害他,將受地獄苦。
損己以利人,一切圓滿成。
如果爲自利而傷害別人,那一定會感受地獄惡趣的苦報。如果爲了利益別人而不惜損失自己的一切,那樣就會圓滿福智資糧,得到一切成就。
欲求自高者,卑愚墮惡趣。
回此舉薦他,受敬上善道。
那些只求自己高高在上的傲慢者,來世一定會卑賤愚昧,甚至墮落惡趣。如果扭轉這種自高的心態而薦舉尊敬他人,那麼將在人天善趣中備受恭敬。
爲己役他者,終遭仆役苦。
勞自以利他,當封王侯爵。
爲了自己安樂而役使他人者,最終要遭受轉成仆役倍受被奴役的苦痛。爲了利益他人而不惜勞碌自己的人,將來定當轉爲王侯,享有官爵權勢。
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
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
所有的世間安樂,都是從利益他人的善法而生;所有世間上的痛苦,都是由非法謀求自我利樂而形成。
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
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
這何需再多費口舌解說呢?凡愚者自始至終在追求自利,而得到的只有痛苦,能仁一心利益衆生,終成正覺,只要觀察此二者的差別便可明白自己該何去何從。
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
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
如果不能以自身安樂,真實地替換別人的痛苦,那麼不但不能成就佛果大安樂,在生死輪回中也不會有快樂幸福。
後世且莫論;今生不爲仆,
雇主不予酬,難成現世利。
暫且不論自私自利者來世果報如何,在現世,如果一個人不願委屈自己爲人勞作,雇主也不願支付酬勞給他,這樣就連今生的小利樂也無法成辦。
利他能成樂,否則樂盡失;
害他令受苦,愚者定遭殃。
利他,能使自己成就今生後世的安樂;自利,則會失去一切圓滿安樂。如果爲了自利而傷害他人使他受苦,這種愚人一定會遭受災殃。
子四、是故必要相換:
世間諸災害、怖畏及衆苦,
悉由我執生,此魔我何用?
世間一切災害、恐怖和痛苦,都是從我執而生起,那麼我還留著這個我執大惡魔做什麼呢?
我執未盡舍,苦必不能除;
如火未抛棄,不免受灼傷。
故爲止自害,及滅他痛苦,
舍自盡施他,愛他如愛己。
假如不能完全舍棄自我愛執,必然不能根除一切自他的痛苦,就像不抛棄手中的火,便難免受灼傷一樣。所以爲了止息我執造成的自我傷害,也爲了永遠滅除衆生的種種痛苦,我應當將自己完全施舍給他人,愛護衆生如同愛惜自己一樣。
意汝定當知:吾已全屬他。
除利有情想,切莫更思余。
心意啊,你一定要了知:自己已經完全屬于他人,因此除了利益有情外,千萬不要再想其余事了。
不應以他眼,成辦自利益;
亦莫以眼等,邪惡待衆生。
你不應再用屬于他人的眼等肢體,成辦自己的利益,更不能以屬于他人的眼等身肢,造作惡業傷害衆生。
故當尊有情;己身所有物,
見已鹹取出,廣利諸衆生。
總之,應當尊重有情,以有情利樂爲至上,自己所有東西,在發現後應盡量取出布施,廣泛地利益其他衆生。
癸二(分說對治區別)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子一、略說:
易位卑等高,移自換爲他,
以無疑慮心,修妒競勝慢。
將自己與卑下、相等及高于己者叁種對象交換易位,然後毫無疑慮地以易位後的身份,對易位前的自己生起嫉妒、競爭、我慢,藉此而對治煩惱,修習悲護之心。
子二(廣說)分叁:一、于卑者換修嫉妒;二、與平等者換修對比心;叁、與高者換修傲慢。
醜一、于卑者換修嫉妒:
蒙敬彼非我,吾財不如彼,
受贊他非我,彼樂吾受苦。
他受人尊敬,而我卻沒有;我的財産遠遠不如他豐裕;他受人稱贊,而我備受辱罵;他稱心如意而我卻飽受痛苦。
工作吾勤苦,度日彼安逸;
世間盛贊彼,吾之身名裂。
我必須勤苦工作,而他卻安逸度日;他廣受世人贊譽,而我卻身敗名裂。
無才何所爲?才學衆悉有,
彼較某人劣,吾亦勝某人。
如果我毫無才學,那該怎麼辦呢?其實人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些本事,他雖然比我強,但勝他一籌的大有人在,而我雖卑劣,但還會有某些人比我更低劣,因此他又有什麼了不起呢?
戒見衰退等,因惑而非我;
故應悲濟我,困則自取受。
我戒律廢馳、見解退失等是情有可原的,因爲那是由于煩惱所催而非我的意願,所以他作爲有悲心的修行人,應該盡力救助我,如果在中間遇到了困難,他也應該安忍。
然吾未蒙濟,竟然反遭輕;
彼雖具功德,于我有何益?
然而我不但沒有得到他的濟助,反而遭到輕視,這種人雖然有才學功德,但對我又有什麼益處呢?
不愍愚衆生,危陷惡趣口,
向外誇己德,欲勝諸智者。
他對無知無能、身陷惡趣口中的衆生,視若無睹,毫無悲愍之心,反而還在向別人虛誇自身功德,想以此勝過其他智者。
醜二、與平等者換修對比心:
爲令自優勝,利能等我者,
縱诤亦冀得,財利與恭敬。
爲了使自己優越超勝,對那些在財産能力等各方面與自己相等的人,縱然發生爭吵也不惜,只希望能贏得更多的財利與恭敬。
極力稱吾德,令名揚世間;
克抑彼功德,不令世間聞。
複當隱吾過,受供而非他;
令我獲大利,受敬而非他。
我將盡力宣揚自己的功德,令名聲傳揚世間各方,而對他要千方百計壓製,使世人聽不到他有任何優點功德名譽。我更要設法隱藏自己的過失,使自己廣受供養,而對他要完全相反,盡力顯露其過失使他得不到分毫利養,使我今後獲得名利地位,倍受恭敬,而不讓他獲得任何名利恭敬。
吾喜觀望彼,淪落久遭難,
令受衆嘲諷,競相共責難。
我自己心懷安樂,而希望看到他長久淪落苦難,慘遭不幸,我要使他成爲衆人嘲諷的笑柄,成爲衆人競相責難的對象。
醜叁、與高者換修傲慢:
據雲此狂徒,欲與吾相爭,
才貌與慧識、種姓甯等我?
故令聞衆口,齊頌吾勝德,
毛豎心歡喜,渾然樂陶陶。
據說,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徒,要想和我一爭高低,難道他的見聞、才智、相貌、種姓、財富等,能和我相比嗎?因此我要使他看到世人都異口同聲地贊頌我的功德,我因此而汗毛直豎、欣喜若狂,完全沈浸在喜樂之中。
彼富吾奪取;…
《入菩薩行論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