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講記第二十一卷
淨空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四面。我們將經文念一遍。“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度。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爲布施,剝皮爲紙,折骨爲筆,刺血爲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爲重法故,不惜生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昨天呢?我們將注解也念了一大段,今天我們繼續看這個注子裏面,我們看這個布施。在四十五頁倒數第叁行,布施有叁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裏面有內財、有外財,經上舉的以生命布施,這是內財;以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這屬于外財。這叁種布施得叁種福報,財布施是得財富,果報是財富,我們今天世間有許多擁有資財的人都是前生修財布施所得到的果報。
法布施是得聰明智慧的果報,我們也看到有許多,確實有非常高的智慧,智慧雖高,有的他沒有財富,他的生活很艱苦,這一類就是前生當中他修法布施,沒有修財布施。有很多發大財的,大公司的老板、董事長,小學都沒有畢業,他發了大財,億萬的豪富,那他就是前生專修財布施,沒修法布施;所以他沒有聰明,沒有念過什麼書,福報大,底下辦事可能都是些博士替他做事,因爲這些人有智慧沒有福報,沒有財富。
那麼無畏布施的果報是健康長壽,因此我們懂得因與果,實在說這叁種布施都要修,這福報才算是圓滿。底下這麼長講了一段因緣,這因緣是經裏面所說的它引用最勝仙人的一段故事,來說明內財的布施難行能行,這個故事諸位自己去看,我們不耽誤時間。
翻開四十六面倒數第叁行,“是故當知,若人能恭敬求法,佛于其人不入涅槃,法亦不滅。雖在異土,常面見佛,得聞正法。”這幾句話很重要,諸位把前面這段因緣讀了之後,這幾句話的意義你就明了了。在第二行講觀心的解釋,這解釋是兩層解釋,前面是因緣釋,下面是觀心釋,“謂觀察此身”,這是用智慧去觀照,“若皮若骨,都無定實。”爲什麼?是因緣所生法,既是因緣生法,它沒有自性,也就是沒有自體,正是佛法裏面常講的當體即空。“無我我所”,在五蘊法裏面,覓我了不可得,既然我都沒有了,那裏有我所有呢?當然我所有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所以我與我所,實在講是一種虛妄的情執,絕對不是個真實的,可是世間人以爲是真實的,這個可以說是根本的過失,就是在這個虛妄的執著。
“雖見似有”,這個有是假有,佛經裏也稱爲妙有,不是真的有。“如泡如焰,如聚沫、如芭蕉”,佛經上有許多的比喻,金剛經上把它比作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說明有沒有這個相呢?有這個相。是不是真有呢?不是真有,是幻有。“既無自體,原同法界”,我們要追究它的確沒有自體,一一法都沒有自體,那麼它體是什麼呢?體就是一真法界,體就是真如本性,的確一切法同一個根源裏面發生的,就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萬法同一個根源。“如是一一推征,叁谛具足”,即空、即假、即中。“依而修之,即成叁觀。诠此義時,聞已生解,契圓理機,便是寫經,經是诠表生解義故。如其不觀不推,迷心取相,寫亦奚益哉?”,寫經又有什麼利益呢!那麼這個解釋完全是從理上來觀察,可以說是最爲深入,真正能夠得佛法的精髓,比因緣解釋要透徹得太多了。
但是這不是一般初學人能夠達得到的,可是我們一定要明白佛經裏面真正的意趣是在這個地方,那麼這一段經文是講寫經,主要提的是寫經,用生命布施寫經,那麼這就講到發心的相狀。在大智度論裏頭說,如果有人發願,願自己將來作佛要度一切衆生離苦得樂,這個人就是發了菩提心了。可是發了菩提心,他心既然不一樣了,他的言行也就變了;我們曉得我們的言語、行爲都是受心的指揮,所以心清淨,我們的身口都清淨,心是個佛菩薩的心,他的言語行爲沒有一樣不像佛菩薩,會改變的。如果說心發了,言行還沒有改變,那不是真發心,真正發心一定改變,他不一樣,我們可以在行動裏面,能看得出來。
大智度論裏面給我們舉了十個例子就是說明發菩提心之後,他的態度就不相同了,我們今天所謂是風度、儀表,他自自然然就起了變化;現在也所謂是氣質不一樣了,變了,不是凡夫的氣質了,是佛菩薩的氣質了,不相同了。那十種呢?第一種親近善友,他所交往的都是真正的善知識,都是身心清淨、正知正見,他跟這些人往來。當然與這些善知識往來,常常受善知識的熏陶,氣質那有不變的道理,一定會變的。第二,他知道供養諸佛,供養諸佛不必多說,我們十大願王第叁願就是供養佛。
第叁,修習善根,這在前面都說過了,叁善根是無貪、無嗔、無癡,再加上大乘的善根精進,他認真地修學。第四,他有非常殊勝的志向,他要求最殊勝的法門,這是能夠看得出來的。在一切法裏面那一個法門最殊勝,這是不言可喻,在華嚴經裏面給我們講得非常地清楚明了,那是念佛求生西方世界,這是最殊勝的法門,真正發了菩提心,沒有不求生西方淨土的。第五,在待人接物當中,心地清淨、慈悲、柔和,不會有暴躁的行爲。第六,遇到苦難能忍,決定不會怨天尤人。第七,慈悲深厚,待人接物真正的慈悲。第八,深信平等,平等是佛給我們講的生佛平等,衆生與佛平等,萬法平等。如果你能夠深信佛所講的平等的理,你在一切境緣當中,決定不會起貢高我慢的心,謙虛恭敬的心才能夠生得起來。第九,愛好大乘佛法,能夠以大乘佛法幫助一切衆生。第十,求佛智慧,一定是求如來果地上的無上正等正覺。這是講發心的十個樣子,十種相,我們也應當要知道的。這些在慈舟法師普賢行願品親聞記裏面都引用的有,大疏裏面是更詳細。
我們接著看下面經文,在四十七面,“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衆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衆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衆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衆會道場。或虛刹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衆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衆會道場。處于如是種種衆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衆生。乃至示現,入于涅槃。”這一段經文當中有省略,看一個頭,看一個後面;頭呢?是成菩提樹下示現正道,末後呢?是講入于涅槃,這是講佛一生八相成道,是他一生示現弘化利生的事業。
而文裏頭特別把弘化的事業說得多,那就是法會,法會就是講經說法,以種種不同身分,或者是對菩薩說法,對聲聞、辟支佛,乃至于對人非人等,這些小注裏都有,我們不要細說。那麼從這一段文裏面,我們能夠體會到佛也像孔老夫子一樣有教無類,不管是什麼人;孔老夫子教的是人,人裏頭有教無類,不論是什麼樣的人,佛的範圍大,他是九法界的衆生都包括在其中了,上面到菩薩,下面到叁惡道,人非人等;這是比孔老夫子教學的範圍要廣大得太多了,也是有教無類。那麼須要提一提就是此地是處于如是種種衆會,以圓滿音,這叫圓音說法,經上常說佛以一音而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這是不可思議的本領,我們人做不到的,佛在那裏講經說法,大衆是很多不同類人在那裏聽,他都聽得懂,用不著翻譯。
譬如說佛在這裏說法,聽衆裏頭各國人都有,他們每一個人聽的時候,都佛說他自己本國的言語,這個妙極了,用不著翻譯的,佛用神變把他的音聲都能變成他自己的語言,六道鬼神來聽亦複如是,這不可思議,這種音才叫圓滿音。其實諸位要曉得這個能力是我們自己的本能,而我們本能今天把它喪失掉了,我們今天去學外國語言的時候,學得好辛苦。本能不需要學的,真正得大自在,大自在裏頭,這個裏頭有障礙,諸位想想看跟華嚴裏面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語言裏面就有障礙,怎麼說無礙呢?必須要到這個時候身心清淨一切無礙,一切語言不需要學全都通達,所以我們一定要信,要深深地相信,我們自性清淨心實在是萬德萬能,一切無礙,要相信,這些能力都是本來具足的。
如大雷震,這是比喻佛說法能夠震動人心。隨其樂欲,樂是樂好,他歡喜的、他愛好的;欲是希望,他所期望得到的,他喜歡的,那麼佛所說的話正是他愛好的,正是他歡喜的,所以他能夠接受,他能夠聞法歡喜,這樣才能夠成熟衆生。那麼這一段我只跟諸位說這一句,其余的你們在注解裏去看,這一段注得很詳細。再看下面經文,“如是一切我皆隨學”,佛是凡夫修成的,我們今天也是凡夫,他能成佛,我們也能成佛,一定要做到見賢思齊,那麼大師注解裏面有兩句話勉勵我們非常之好,“彼既丈夫我亦然,不應自輕而退屈。”這兩句話希望我們多念幾句,要把它記住。
丈夫,在此地這個丈夫不是專指男人,是指真正能夠做到了生死,出叁界,成佛作主,這叫大丈夫,女子做到也叫大丈夫,要明白這個意思。那麼也叫做大英雄,你看釋迦牟尼佛,供養釋迦牟尼佛的大殿,匾額上大雄寶殿,雄就是英雄。什麼人稱爲英雄呢?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能辦到,這稱爲英雄。了生死、斷煩惱、證菩提,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他能做得到,所以我們稱他爲大英雄,這是我們應當要效法的,隨學就是效法。
再看下面一段“隨諸佛學”,“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隨學。”注解裏“首句,承前結指。意謂我所以雲皆隨學者,如今本師世尊毗盧遮那是也。”毗盧遮那佛是我們的本師,就是指的釋迦牟尼佛,因爲前面是講學本師,這是我們隨學第一個對象,我們的老師,我們要學他。下文的老師一樣嘛!這樣的大善知識在十方世界裏面不知道有多少個,太多太多了,這都是諸佛世尊;我們要學本師,十方叁世一切如來我們統統要學,就像學本師一樣地學,一樣地來隨喜。爲什麼要發這個願呢?要這樣地學習呢?你不發…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