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一卷▪P2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願,不這樣地隨喜,你的心胸沒有辦法開拓,局限在一個小範圍之內,這樣子你隨喜的功德不能圓滿,所以菩嚴的境界都是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叁世,這個心胸多麼地開闊,敬本師毗盧遮那佛也一樣禮敬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才能與普賢行願相契合。

  如果只學本師,不學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這不是普賢行願,爲什麼呢?不普嘛!雖有行願,不普,這成就就不圓滿。那麼在理上講呢?注解解釋于念念中,“言于念念中者,須知吾人自心,念念有佛成正覺也。”須知就是必須要知道,我們自己心性當中,念念都有佛成正覺,就是示現成佛,那麼你相不相信呢?我不相信,我的心裏那有什麼佛?心裏胡思亂想有什麼佛?其實你搞錯了,你胡思亂想是你的妄心,是你的分別心,不是你的真心;真心裏頭念念有佛示現成等正覺,真心變現出來的是法界,十方叁世無量無邊刹土,是我們自己真心所現之物。心太大太大了,心比太虛空大,太虛空無量無邊的諸佛國土,什麼時候沒有菩薩示現成佛呢!你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是真正的事實。

  注解接下就說,“何以故”,爲什麼呢?這是一個征釋,“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此心就是自己一念的心性。“自心即爾,一切衆生心亦然”,一切衆生心跟自己的心是一不是二。“佛者,覺也。一念覺即一佛出世,念念覺即諸佛出世。我念念思惟覺,即念念皆隨佛學也。”這個意思不可不知,這是講到真正的隨喜功德,隨喜諸佛,隨喜諸佛裏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念念覺,覺而不迷。可是諸位自己一定要記住,剛才我講的那十種相,那是覺的相,如果我們沒有前面十種相,那你是不覺,是迷。

  再看下面經文,“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段文跟前面是一個意思,我們也把它省略掉。再看第九願,第九願是“恒順衆生願”。那麼對上常講所謂菩薩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叫菩薩,前面一願就是上求佛道,這是常隨佛學。這一願就是下化衆生,你要不恒順衆生就談不上下化了,所以一定要修恒順衆生。“複次善男子,言恒順衆生者”,那麼大師此段的注子注得相當地精要,注得很好。“言恒順者。恒,常也。順是隨順。”可見得不但要求隨順,而且要求恒常隨順,這也是人之所難,所以菩薩道難行能行;尤其是在逆境、逆緣當中,我們暫時地隨順,還勉強忍一忍還能過得去,長時期的隨順不容易,這個長時期不是一生一世,而是生生世世。

  我們讀法華經,讀提婆達多品,釋迦牟尼佛敘說他與提婆達多的關系,生生世世的怨家對頭,不是怨家不聚頭;換一句話說,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要生生世世恒順提婆達多,這個事情麻煩;所以他才能夠成佛,他才能夠提前成佛,爲什麼呢?他肯恒順衆生。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在因地,他們兩個是同學,而且彌勒菩薩是學長,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學弟,應當按照成佛的先後順序,應當是彌勒菩薩先成佛,釋迦牟尼佛後成佛,這個才對的。結果釋迦牟尼佛提前了,在彌勒之先成佛,彌勒反而降下來做他的後補了,原因在什麼地方呢?就是釋迦牟尼佛因地修行精進,真正能夠隨順衆生、恒順衆生,所以他超越了,他提前了,那麼這些地方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衆生種類萬別”,真是千差萬別,太多太多了,“根性千差”,每一個衆生根性都不相同,“若言恒常隨順,不幾難乎。”這太難了,真的不是個容易事情。“前科”就是前面一段,對“于佛”來說,“言隨學”,對佛我們要隨學,我們要學佛,爲什麼呢?“謂諸佛因果之行,可宗可慕,順于真理,故須連心仿學。”就是應當要效法。所以對于學佛、學菩薩,這沒有問題,他們是至善之人,我們應當要學習,應當要效法的。可是講到衆生就不然了,衆生固然有善的,但是惡的畢竟是占多數。“今于衆生言恒順者,衆生善惡之行”,縱然是善,他也是迷,造惡固然是迷,衆生修善修福還是迷,“不離迷心。粗犷乖道”,乖是違背,“非可軌持”,他不足以做我們的模範,換一句話說,不足以效法。正因爲這個緣故所以說不說學,不說是常隨衆生學,不是這個說法,只叫你恒順。

  “然不壞假名,不滅假相,法無自性,一切皆如。常以同體大悲,融通物我,故雲恒順。”這就把爲什麼要恒順衆生的所以然的道理說出來了,你要不明了這個道理,你順衆生的時候會感覺到很痛苦,會感覺到很冤枉,不值得,這都是凡夫的情見,凡夫的執著。真正透徹這個道理了,你才曉得恒順裏頭有無量的功德,成就自己,決定是叫自己定慧增長。那麼這就是顯露自己的同體大悲,真正能夠達到平等法界,物我一如,所以恒順衆生是修這個,真正是修自己的性德,顯發自己的性德,你明白這個道理那怎麼能不修呢!這個太重要了!因此恒順衆生跟常隨佛學,我們應當平等地重視,這個功德、這種成就絕對不在常隨佛學之下,要明白這個道理,甚至于還有過之。怎麼曉得它有過之呢?這十大願王愈是在後,後面能包括前面,前不包括後,它這一願是在常隨佛學之後面。換一句話就是功德比常隨佛學還要超勝,這是我們很多衆生疏忽掉了,不曉得這個道理。所以我們縱然是學佛都學不好,學佛也沒有成就,也沒有效果,原因在那裏?不肯恒順衆生,如果肯恒順衆生,你常隨佛學才能真正學得到,不肯恒順衆生,學佛也學不成,那是個大障礙。

  爲什麼?你心不清淨,你心不平等。正如昨天有個同學問我,法達禅師念法華經念了叁千遍爲什麼不開悟?他就是心不平等,他對佛是很尊敬,常隨佛學,他不恒順衆生,所以他叁千遍也枉然,不要說叁千遍,叁萬遍也不行,也不能開悟。由此可知我們要想讀經開悟、念佛開悟,恒順衆生千萬不能疏忽啊!比常隨佛學還要重要啊!幾個人能透徹這個道理?不管修那個法門,不管你如何精進用功,你不能在這一方面下功夫都不能成就。那麼在這一節經文,這節經文講得很透徹,有說話、有比喻,真正是普賢菩薩的苦口婆心教誡我們,點醒我們。

  我們再看注子,“在迷執行者”,這就是我們凡夫,迷惑、執著,“我心過堅者,固爲難事”,我們今天恒順衆生難,難在那裏呢?難在我執、迷惑。這個堅簡單講就是有很深的成見,有很堅固的成見,自以爲是,這就很難很難了。“在悟心大士,見解融通者,誠易易也”,真正開悟的人,真正覺悟的人,他不難,他真能恒順;像金剛經上舉的歌利王割截身體,那別人太難太難了,可是在忍辱仙人他不難,他若無其事,在他很容易的事情。在我們看起來太難了,難行苦行,他沒有覺得難,他也沒覺得苦,他要覺得難,要覺得苦,他忍辱波羅密功夫還沒到家。由此可知難易也沒有一定的標准,苦樂也沒有一定的標准,隨著自己的境界,標准就有變化,凡夫與菩薩的標准是迥然不同,這是我們要明了,要學習。

  “自先以曠蕩虛心,物我無二”,先要把自己的心量拓開,要能夠容忍,要能夠容物,要能夠像諸佛如來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沒有一樣容不下的。“自覺真性,凡聖不差”,佛能容,菩薩能容,爲什麼我不能容?“上合十方如來,下同六道含識”,是一不是二。上合十方如來就是前面一科所講常隨佛學,下同六道含識就是這一科所講的恒順衆生。在楞嚴經上我們也念到觀世音菩薩自己說,他講他的成就的時候,他說上合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此理,也就是我們前一科的意思,常隨佛學的意思。

  他又說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就是恒順衆生的意思。你看看那一個菩薩,那一個佛,他修成的時候舍棄了衆生?他沒有修恒順衆生,換一句話他就成就不了。那麼說到這個地方,我就提醒諸位同修,這是華嚴經上說的,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成佛。你要修成一個聲聞、緣覺,修成一個天人,修成一個權教菩薩,行!不修這個法門,行。你要想修成法身大士,要修成無上菩提,你不修普賢行就不行,沒有法子,任何一個菩薩成無上道一定修普賢行。那麼這十大願王是普賢行的綱領,十大綱領,把握到綱領,行就有了方向了,就有了目標了,修行才能夠得力,所以非常非常地重要。在此地我們特別要強調恒順衆生,我們修這麼多年,學這麼多年,一點成就都沒有,毛病就生在不肯恒順衆生,所以不管怎麼苦修,一事無成。縱然你學到一點皮毛之見,我們拿這個經仔細看看我們所造的業都是叁惡道的業報,非常地可怕。好,我們下課。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一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