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一卷▪P2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愿,不这样地随喜,你的心胸没有办法开拓,局限在一个小范围之内,这样子你随喜的功德不能圆满,所以菩严的境界都是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这个心胸多么地开阔,敬本师毗卢遮那佛也一样礼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才能与普贤行愿相契合。

  如果只学本师,不学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不是普贤行愿,为什么呢?不普嘛!虽有行愿,不普,这成就就不圆满。那么在理上讲呢?注解解释于念念中,“言于念念中者,须知吾人自心,念念有佛成正觉也。”须知就是必须要知道,我们自己心性当中,念念都有佛成正觉,就是示现成佛,那么你相不相信呢?我不相信,我的心里那有什么佛?心里胡思乱想有什么佛?其实你搞错了,你胡思乱想是你的妄心,是你的分别心,不是你的真心;真心里头念念有佛示现成等正觉,真心变现出来的是法界,十方三世无量无边刹土,是我们自己真心所现之物。心太大太大了,心比太虚空大,太虚空无量无边的诸佛国土,什么时候没有菩萨示现成佛呢!你要明白这个道理,这是真正的事实。

  注解接下就说,“何以故”,为什么呢?这是一个征释,“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此心就是自己一念的心性。“自心即尔,一切众生心亦然”,一切众生心跟自己的心是一不是二。“佛者,觉也。一念觉即一佛出世,念念觉即诸佛出世。我念念思惟觉,即念念皆随佛学也。”这个意思不可不知,这是讲到真正的随喜功德,随喜诸佛,随喜诸佛里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念念觉,觉而不迷。可是诸位自己一定要记住,刚才我讲的那十种相,那是觉的相,如果我们没有前面十种相,那你是不觉,是迷。

  再看下面经文,“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段文跟前面是一个意思,我们也把它省略掉。再看第九愿,第九愿是“恒顺众生愿”。那么对上常讲所谓菩萨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叫菩萨,前面一愿就是上求佛道,这是常随佛学。这一愿就是下化众生,你要不恒顺众生就谈不上下化了,所以一定要修恒顺众生。“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那么大师此段的注子注得相当地精要,注得很好。“言恒顺者。恒,常也。顺是随顺。”可见得不但要求随顺,而且要求恒常随顺,这也是人之所难,所以菩萨道难行能行;尤其是在逆境、逆缘当中,我们暂时地随顺,还勉强忍一忍还能过得去,长时期的随顺不容易,这个长时期不是一生一世,而是生生世世。

  我们读法华经,读提婆达多品,释迦牟尼佛叙说他与提婆达多的关系,生生世世的怨家对头,不是怨家不聚头;换一句话说,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要生生世世恒顺提婆达多,这个事情麻烦;所以他才能够成佛,他才能够提前成佛,为什么呢?他肯恒顺众生。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在因地,他们两个是同学,而且弥勒菩萨是学长,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学弟,应当按照成佛的先后顺序,应当是弥勒菩萨先成佛,释迦牟尼佛后成佛,这个才对的。结果释迦牟尼佛提前了,在弥勒之先成佛,弥勒反而降下来做他的后补了,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就是释迦牟尼佛因地修行精进,真正能够随顺众生、恒顺众生,所以他超越了,他提前了,那么这些地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众生种类万别”,真是千差万别,太多太多了,“根性千差”,每一个众生根性都不相同,“若言恒常随顺,不几难乎。”这太难了,真的不是个容易事情。“前科”就是前面一段,对“于佛”来说,“言随学”,对佛我们要随学,我们要学佛,为什么呢?“谓诸佛因果之行,可宗可慕,顺于真理,故须连心仿学。”就是应当要效法。所以对于学佛、学菩萨,这没有问题,他们是至善之人,我们应当要学习,应当要效法的。可是讲到众生就不然了,众生固然有善的,但是恶的毕竟是占多数。“今于众生言恒顺者,众生善恶之行”,纵然是善,他也是迷,造恶固然是迷,众生修善修福还是迷,“不离迷心。粗犷乖道”,乖是违背,“非可轨持”,他不足以做我们的模范,换一句话说,不足以效法。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说不说学,不说是常随众生学,不是这个说法,只叫你恒顺。

  “然不坏假名,不灭假相,法无自性,一切皆如。常以同体大悲,融通物我,故云恒顺。”这就把为什么要恒顺众生的所以然的道理说出来了,你要不明了这个道理,你顺众生的时候会感觉到很痛苦,会感觉到很冤枉,不值得,这都是凡夫的情见,凡夫的执著。真正透彻这个道理了,你才晓得恒顺里头有无量的功德,成就自己,决定是叫自己定慧增长。那么这就是显露自己的同体大悲,真正能够达到平等法界,物我一如,所以恒顺众生是修这个,真正是修自己的性德,显发自己的性德,你明白这个道理那怎么能不修呢!这个太重要了!因此恒顺众生跟常随佛学,我们应当平等地重视,这个功德、这种成就绝对不在常随佛学之下,要明白这个道理,甚至于还有过之。怎么晓得它有过之呢?这十大愿王愈是在后,后面能包括前面,前不包括后,它这一愿是在常随佛学之后面。换一句话就是功德比常随佛学还要超胜,这是我们很多众生疏忽掉了,不晓得这个道理。所以我们纵然是学佛都学不好,学佛也没有成就,也没有效果,原因在那里?不肯恒顺众生,如果肯恒顺众生,你常随佛学才能真正学得到,不肯恒顺众生,学佛也学不成,那是个大障碍。

  为什么?你心不清净,你心不平等。正如昨天有个同学问我,法达禅师念法华经念了三千遍为什么不开悟?他就是心不平等,他对佛是很尊敬,常随佛学,他不恒顺众生,所以他三千遍也枉然,不要说三千遍,三万遍也不行,也不能开悟。由此可知我们要想读经开悟、念佛开悟,恒顺众生千万不能疏忽啊!比常随佛学还要重要啊!几个人能透彻这个道理?不管修那个法门,不管你如何精进用功,你不能在这一方面下功夫都不能成就。那么在这一节经文,这节经文讲得很透彻,有说话、有比喻,真正是普贤菩萨的苦口婆心教诫我们,点醒我们。

  我们再看注子,“在迷执行者”,这就是我们凡夫,迷惑、执著,“我心过坚者,固为难事”,我们今天恒顺众生难,难在那里呢?难在我执、迷惑。这个坚简单讲就是有很深的成见,有很坚固的成见,自以为是,这就很难很难了。“在悟心大士,见解融通者,诚易易也”,真正开悟的人,真正觉悟的人,他不难,他真能恒顺;像金刚经上举的歌利王割截身体,那别人太难太难了,可是在忍辱仙人他不难,他若无其事,在他很容易的事情。在我们看起来太难了,难行苦行,他没有觉得难,他也没觉得苦,他要觉得难,要觉得苦,他忍辱波罗密功夫还没到家。由此可知难易也没有一定的标准,苦乐也没有一定的标准,随著自己的境界,标准就有变化,凡夫与菩萨的标准是迥然不同,这是我们要明了,要学习。

  “自先以旷荡虚心,物我无二”,先要把自己的心量拓开,要能够容忍,要能够容物,要能够像诸佛如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没有一样容不下的。“自觉真性,凡圣不差”,佛能容,菩萨能容,为什么我不能容?“上合十方如来,下同六道含识”,是一不是二。上合十方如来就是前面一科所讲常随佛学,下同六道含识就是这一科所讲的恒顺众生。在楞严经上我们也念到观世音菩萨自己说,他讲他的成就的时候,他说上合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此理,也就是我们前一科的意思,常随佛学的意思。

  他又说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就是恒顺众生的意思。你看看那一个菩萨,那一个佛,他修成的时候舍弃了众生?他没有修恒顺众生,换一句话他就成就不了。那么说到这个地方,我就提醒诸位同修,这是华严经上说的,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成佛。你要修成一个声闻、缘觉,修成一个天人,修成一个权教菩萨,行!不修这个法门,行。你要想修成法身大士,要修成无上菩提,你不修普贤行就不行,没有法子,任何一个菩萨成无上道一定修普贤行。那么这十大愿王是普贤行的纲领,十大纲领,把握到纲领,行就有了方向了,就有了目标了,修行才能够得力,所以非常非常地重要。在此地我们特别要强调恒顺众生,我们修这么多年,学这么多年,一点成就都没有,毛病就生在不肯恒顺众生,所以不管怎么苦修,一事无成。纵然你学到一点皮毛之见,我们拿这个经仔细看看我们所造的业都是三恶道的业报,非常地可怕。好,我们下课。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一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