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麼一個構想,我們自己建一個電臺,二十四小時就是播放阿彌陀佛,那麼你打開收音機就行了,打開收音機就能夠聽到佛號。
所以我到美國去跟別的法師不一樣,他們要不答應我搞這些事情,我不會去的呀!我去幹什麼?到那邊去真正建一個念佛的道場,大家在一起共修,到那邊去建念佛堂去的,那麼這是護法非常重要。先護自己,護自己的法就是護釋迦牟尼佛的法,護釋迦牟尼佛的法就是護諸佛正法,那麼自己有能力的時候必須要盡力地來弘揚,把佛法發揚光大,普遍地勸導一切衆生。第九啊!念十方佛,這個十方佛諸位要曉得;十方佛或者是說念諸佛,或者經上看到諸佛名字,這些字樣統統都是講的阿彌陀佛。十方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十方佛,所以阿彌陀佛是十方一切諸佛的總名號,你記住這個,他的含義是無量覺。那一尊佛不是無量覺呢?因此阿彌陀佛也是諸佛名字,也是諸佛的通號,這個一定要明了。
否則的話一看到念十方佛,好了,你就找萬佛名經;我們過年圖書館打算拜千佛忏,那叁千佛名經,好,你要是念那個,心都念亂掉了,到後來不曉得要跟那個佛走好,這麼多的佛。萬佛名經裏面一萬二千多尊佛的名號,到後來你會無所適從。你要曉得十方佛諸佛名號就是阿彌陀佛。那麼最後一條是講觀罪性空,這個是對治妄計人我,起于身見,對治這一條的,這是一定是以智慧的觀察,能夠真正地破見思煩惱。如果我們真正能具足修學這十條,這十條修成了是無罪不滅,那麼這是真正的忏悔,理事都有了。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菩薩自念,我于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
這個是講行願之相。身語意,這身口意是造作惡業的工具,惡業是它造的,那麼忏悔還要它來忏悔。谛閑法師這個注也注得很好,他說“貪嗔癡是業因,惑也”,迷惑啊!“身口意是業緣”,因如果沒有緣不會結果,因沒有緣他不會造作,這個果就是造作。所以內有貪嗔癡,外藉身口意來造作,那麼所造作的業一共有叁類,一個是善業,一類是惡業,一類是無記業,他這個地方講不動,就是無記業,無記業說不上善惡。那麼忏悔,當然善業不需要忏悔,無記業就是說不上善惡的也不需要忏悔,所以忏悔是專對惡業。不過在此地又有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善與惡的標准很難辨別,這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情,不但在我們不容易區別善惡,就是整個佛法裏面善惡也有好多層次的標准。
譬如通常我們講五乘佛法,這是講了最簡單的,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這是五乘佛法,五乘佛法就五種不同的標准,善惡五種不同的標准。有些高標准的善,大善,在我們看起來是惡,怎麼對他是善呢?實在沒有標准。嚴格地講標准從心地生的,可以說一個原則,這個原則是永遠不變的,不管有多少層次,不管是叁乘五乘,都是守這個原則,能夠叫自他身心清淨的就是善,能令自己、能令別人身心清淨,就是能夠達到覺正淨的,這是真正的善。如果叫自他心地染汙的,就是迷惑,迷邪染,那統統是惡。
由此可知不論境界,也不論事相。只論我們自己心地感受是覺正淨,這就善法;如果說染邪迷,這決定是惡法,你要能把握這個大原則,實在講善惡不難辨別。譬如講我們上午跟諸位舉的,像提婆達多,像歌利王這些,那在我們看是大惡,可是在菩薩他是善,在菩薩感受當中,他是善,大善知識。爲什麼呢?他成就他的覺正淨。諸位要仔細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善惡才能夠辨別得清楚。因此忏悔必定是從自己心地裏面改過自新,而不是在外面境界上,因爲外境沒有善惡。這個意思六祖大師說得很透徹,他老人家在壇經裏面教戒學人,他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是不是真修道?你要真修道的人,他看不到世間人的過失。
釋迦牟尼佛修道的人,提婆達多想種種方法去陷害他,他眼睛裏看提婆達多是大善知識,沒有看到他的過失。他在行菩薩道作忍辱仙人,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他沒有把歌利王看作惡人,他沒有見到歌利王有什麼過失,他說歌利王是個大好人,大善知識,幫助他成就他的忍辱波羅密。他的忍辱波羅密是圓滿了,那是最後一個忍辱波羅密圓滿的相,如果沒有他,忍辱波羅密不能圓滿。六祖的話我們要好好地去體會。他老人家又說,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你見到別人過,是你自己有過失,因爲你自己有不善的惡心,與外面境界相感,那個過是自己不是他。外面境界相感應的時候,你自己如果是善心、清淨心,你在外面感的心愈清淨、愈善;自己心有惡,遇到外緣相感的時候,你這個惡念起來了,惡生了,所以是自己惡,不是他人惡,他人不惡,自己惡。幾個人明白這個道理?幾個人能夠回光返照?你不能這樣回光返照,不錯你是修行人,你不是真修行人,真修行人決定是事事能夠回光返照,這個是真正修行人,他在這一生修持當中,決定有了不起的成就,念佛能得一心不亂,學禅能得禅定。
如果常常見別人的過失,跟諸位說,念佛決定不能得一心,因爲一心是清淨心,常常看到別人過失,你的心定不下來。持戒也是如此,戒律自己持得再嚴,看到這個人又犯了戒了,那個人又破了戒了,你們想想他能不能得定?他不會得定嘛!他心裏面起伏太大了。自己覺得我很了不起,他們都不如我,我的戒律很嚴,你看這個人又破戒了,那個又犯戒了,其實他自己糟糕了。持戒的目的是什麼?是要得定,持戒而不能得定,這個戒律是福報,人天有漏的福報。所以持戒是手段,得定是目的;但是得定並不是最後的目的,定還是手段,開智慧是目的。
阿羅漢持戒修定,他只達到禅定,九次第定,沒有開智慧,所以最後一個目的他沒有拿到。因此我們明了戒律在佛法裏乃是手段之手段,定是手段,它是幫助得定的;要幫助得定,戒律只有律自己,決定不戒別人,決定不是戒別人的。你要把戒律是叫別人持戒,你自己雖持戒不能得定。應該怎麼樣修呢?自己持戒,別的人都是佛菩薩。所以你看看華嚴經裏面講學佛修行人只有一個,善財只有一個,學生只有一個;除一個學生之外,所有的都是老師,都是善知識,善知識就是菩薩,就是老師,學生只有自己一個人,他才會成就啊!他才能夠真正修十大願王,禮敬諸佛,一切恭敬,爲什麼?都是我老師嘛!如果有一個是同學,十大願王就修不成了,爲什麼?你跟我是同學嘛!馬虎一點,隨便一點,我們兩個差不多,我爲什麼對你恭敬?禮敬諸佛裏漏了一個不行啊!漏了一個,你的功德就不圓滿了。
所以諸位一定要明了,華嚴經裏面成就人,它的理論就是建立在這一個基礎上,學佛必定是一個人,就是自己一個人,除了自己一個人之外,統統是老師,統統是善知識。所以要以平等心、清淨心禮敬贊歎供養,決定不能有差別。差別心不是真心,不是菩提心,前面說了不能忘失菩提心,菩提心裏面是平等的。可是我們凡夫心就是不平等,有高下,有遠近,所以他不能成就,學就要真學,要認真地去幹。六祖末後還有兩句,這也是警惕我們,真的是別人有過了,別人難道真沒有過失嗎?別人是有過失啊!與我不相幹嘛!所以他說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他有過,他造罪業,與我不相幹,我沒有過失。
他造的種種善業也好,惡業也好,都是做給我看的,都是幫助我修行的,叫我看了怎麼樣呢?叫我看了在心裏頭有沒有波動?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個就是修禅定;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是長智慧,定慧雙修。所以一切順逆境界、善惡現象,統統是善知識。如果你在這裏面著相、取相、動心了,是你自己有過失,你自己心不在道上。那個幾句話說得非常之好。
再看下面經文,“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這個意思我在前面跟諸位提到過,這是講罪業、業障如果有體積、有形象的話,我們無始劫造作到今天確確實實盡虛空界都容納不下,這個話說得並不過分。所以忏悔一定要把業障忏得清淨,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法器。我們念佛必定要修忏悔,雖然是帶業往生,總是希望帶的業愈少愈好;因爲愈少,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愈高;品位高,成佛就快呀!成佛就早啊!所以在現前這個階段要盡量地去忏悔,那麼首先對于事理要明了,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把它做到,尤其是最殊勝的修學機緣,決定不能把它錯過。佛法也是自始至終講緣,因緣,我們自己修學需要好的因緣;你看彌陀經裏面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可見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要好的因緣。
我們這邊同修,我這次到美國住的時間久一點,我也聽到有人對我責備,說我把大家丟掉了,跑到美國去了,說了很多閑話。我聽了笑笑,假如在美國的因緣要不比這個地方更殊勝,我們何必去呢?用不著去嘛!學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說老實話沒有生死,所以我到那麼去的時候,希望就是這叁年之內建一個道場,那麼這個道場建立起來了,在佛教是開了一個新的境界。我是准備在那邊買一塊地,大概叁十英畝到一百英畝,相當之大。初步計劃准備有一百戶,聚集念佛的同修我們自己住在一起,我們這一個區等于一個社區一樣,這個社區裏建兩個活動中心,一個是一般性的活動中心,一個是佛堂,念佛堂。所以我這個念佛堂裏面就有廣播電臺,有閉路電視,圍繞著念佛堂裏面是一百棟房子,一戶是一棟,我們是求最低的價錢,現在估計是不超過四萬塊錢,美金不超過四萬塊錢,這樣一般退休的老人都有能力買得起。
這個社區裏面也有市場,有醫院、有銀行、有郵局,就是一個小城一樣;名字我都起好了,就叫阿彌陀佛,所以將來新興都市在美國地圖上有個阿彌陀佛,你看看人家查著地圖,阿彌陀佛,他也得念一聲嘛!他不能不念嘛!這就是集合在美國那些華僑,以華僑爲中心,希望他們退休之後;有些子女跟父母相處的時候,在美國很明顯地看出有代溝,在臺灣不太容易看到,在美國太明顯了,所以住的都不很愉快,有的相當痛苦。回來又不好意思,在此地房子也賣掉了,什麼産業都變賣到美國去了,跟兒女處不好,痛苦也不好意思回來,回來好像沒有臉見人,很苦。所以我們要替他解決這個問題,使大家都能住在一起,彼此互相是個照顧。我們想了很多,將來我們自己有意願往生的時候,我們也有一個特別做一個房間,人在病重的時候放在裏面助念,那麼這個房子裏面四周畫著西方極樂世界變相圖,一進去之後就等于看到西方世界一樣,幫助他能夠往生。這個是確確實實想在那裏建一個純粹淨土宗的念佛道場,是這麼個意思。
建好了之後,我就找人發心去做住持,找真正發心念佛的人到那裏去領衆。所以我那裏建好之後就走路,到別的地方再去建去,要多多地建,希望在美國幾個大城市附近都能夠建這樣的道場,這也是替美國政府解決老人福利的問題。所以我們做這個事情,美國政府非常歡迎,他地方太大了,希望你開發,建立新興的都市。那麼如果不是志同道合的,就不能在一起共修,可以參學不能共修,來訪問來研究,互相觀摩,這個是很好的,應當是非常歡迎的。共修不行,行門不一樣,所依據的經典不相同,像這些地方都應當要想到要明了,真正一個道場建立是非常殊勝的因緣。
底下一句說“我今悉以清淨叁業”,這是能忏之心。過去我們用身口意叁業,無惡不爲;現在我們用身口意叁業來忏除業障,這個就是心存恭敬、心敬,身禮拜,口贊歎,這是忏除叁業的過失,也就是前面所講的逆流的十心,十種惡心。古德關于忏悔的事情說得很多,因爲這個行門關系非常之大,就是不管你修那一宗、那一派,都要以清淨叁業才能夠有感應。如果叁業不淨,再殊勝的道場,再好的老師,自己都得不到利益。所以我們自己能不能得到利益,或者你得到幾分的利益,可以說完全在你自己心地有幾分清淨,一分清淨得一分利益,十分清淨就能得十分利益。所以一樣的道場,一樣的老師,許多同學在一塊共學,每個人得的利益不一樣,原因在那裏呢?果然是像印祖所說的對老師的恭敬心有差等,實在講就是自己清淨心上有差等,不一樣。那個恭敬心是從清淨心生出來的,心不清淨要叫他生恭敬心決定不可能,因爲恭敬,敬是性德,他性有染汙,他怎麼能生出敬心呢?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要真正講修恭敬,還是要清淨叁業,因此這個問題古德就講得多了。
像孔老夫子教給我們,他曾經說過以直報怨,直是正直,怨是怨怼;他來給我作對,來常常找我麻煩,我不能以怨報怨,決定不能有報複的心裏,有報仇這個心理,孔老夫子不主張這個。以直。直就是以正理,以正當的理,我們講理。以德報德,這個德就更厚了。佛法裏頭常講的怨親平等,比孔老夫子講的還要高一層。那麼真正講到忏悔,講到叁業清淨,必須要做到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人事境界之中,不著相,就是金剛經上講的不取于相,在一切現象裏面、境界裏面,特別是人事境界裏面,不生愛憎,這個重要;和諧心意的,不起貪愛心,不順自己意思也不起憎恚心,你這叁業才能清淨。最好在一切境界裏沒有取舍心,你就自在了,有取舍就有得失,所以人的煩惱患得患失;如果一切境界沒有得失,他的煩惱我可以說已經就去掉百分之八、九十了,這沒有得失嘛!這個人多自在啊!得失是從取舍來的,不取不舍,一切隨緣,隨緣就自在啊!那麼如果再進一步呢,就是佛法裏面所講的一相叁昧,心在境界裏清淨、恬淡、平等、自在,這就是一相叁昧。
六祖大師教學的目標,他講了兩種叁昧,一相叁昧、一行叁昧,那麼說了一行叁昧就是一切處,行住坐臥,只有一個心,真心,清淨心。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這個心呢?就是一行叁昧。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五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