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叁卷▪P2

  ..續本文上一頁,在中國當畜生道不行,要到外國去當畜生才行;你看外國人養的狗有狗的餐廳,有狗的理發廳、有化妝的,專門替狗剪毛,給他洗,出門也坐車,舒服極了,它真是享福啊!我看那些外國人都沒有狗享福,爲什麼?人要伺候狗,狗不伺候人,他那個養的都是玩的,所以寵物,到畜生道去享福去了,雖然有那麼大的福報,它是畜生。

  所以修福要有智慧,沒有智慧修的那個福,叁界有漏之福報並不在人天享受,一定要有智慧。我們看許多人修福,那個享受決定不在人天,他非常愚癡,非常自私,他怎麼會能到人天享福報。那麼佛告訴我們不但你要以智慧去修福,更重要的是修慧,福慧雙修這個才是對的。如果只偏重在修慧而疏忽在修福,也不圓滿,那麼這些事情我們在現實的社會裏面就看得很清楚,有很多大福報的人,真正有大福報,他不知道正法。你看像我們臺北市,臺北市有個很大的寺廟,我聽說是現在恐怕在全省也是最有錢的,福報最大的行天宮,福報大,拜拜的人多,尤其是過年,什麼節日的時候,聽說去拜拜都是幾百萬人,一天的收入大概都可能上千萬,那麼大的福報。前生修福,不知道正法,仍然不免六道輪回,那是神廟啊!

  可是佛寺裏頭冷冷清清的,沒有人來,所以佛法要想發揚,當然也要靠財力,沒有人財從哪來。鬼神要行他的邪道,幫助他的人非常之多,那麼這個呢?原因就是鬼神修福多,偏重在修福報上,他的福報大。佛門裏一般人疏忽了,都偏重在修慧,雖有智慧沒有福報,所以對于佛教的發揚光大,對于佛教的推展、開拓,總是有許多障礙,這是沒有福報。因此圓滿一定是福慧雙修,兩方面要兼顧,主要的我們要修慧;修福絕對不能夠疏忽,一定要修福,才能夠使佛法普遍地弘揚,發揚光大。

  在過去確實佛法是福慧雙修,你看無論在早期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都是些國王大臣來護持,傳到中國來可以說一直到滿清末年,佛法不衰,都是帝王國家來護持。佛法衰的確是衰在晚近,大概最近的一百年前,這個衰落得太快了,衰落的速度太快了,這是我們今天見到這個衰的相。但是在滿清以前佛教相當地興盛,那麼就是著重修福。尤其是我們要明了無爲法的可貴,有爲是事,無爲是性,通達教理的人,他會著重無爲,無爲的受用比有爲的享受要高得太多了。有爲是物質上的享受,無爲是精神的享受,今天物質的享受可以說普遍而不缺乏,缺乏的是精神上的享受。尤其在現在世界所謂是開發的國家,先進的國家,他在物質上真的不缺乏,缺乏的是精神,精神很痛若、苦悶,找不到皈依處。

  尤其是科技發達了,對于神的概念逐漸逐漸淡薄了,從前一切依靠神,像現在西方,西方年歲大一點的人,他對于宗教信仰很虔誠;年輕的人就不相信了,年輕的一代不相信。所以再有幾十年之後,西方宗教必定衰沒,爲什麼?大家不信了,現在靠一些中年以上的來維護著他們的教會,所以西方現在宗教也是一個危機;怎麼樣去宣揚,年輕人很少能夠接受的,他們現在滿腦袋是科技,不相信有上帝。所以天主教沒有辦法的時候,找佛教交談,無非是想從佛經裏面得到一些理論來充實他的教義。

  這是大概在二十年前,天主教大公會議的時候作出這個決定,主動地找佛教交談,所以他們也收集佛教的經典。我聽說我們臺灣印卍字藏經的時候,第一部藏經發行的時候,我們影印流通的時候,第一個來訂大藏經的就是東海大學,基督教的學校,他們頭一個來訂,比我們佛教徒還熱心。那麼有許多這些神父們都在那裏研讀佛經,雖然研讀,他有一個很大的障礙,很難明了佛法的真實義,那就是他那個神是一個大障礙,很大的障礙。要想解如來真實義不簡單,他比我們起來,他有叁重障礙,我們有煩惱障、有所知障,他還有教會那個神的障礙,他有叁障,我們有二障,他有叁障,相當不容易。

  那麼認真要研究這個東西,像華嚴所說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自己去研究很難,那麼一定要請法師去講解,這個他們也在做。我還在他們教會裏講過半年,輔仁大學後面多瑪斯修道院,我在那裏講過半年,學生都是些神父、修女,我在那裏講佛法的時候,講了幾次有不少的修女退席。有些同學們,輔大的些同學們就問她們,你們爲什麼不聽了?她們告訴同學們說,她說這個很有道理,我們再聽下去信心動搖了,不敢聽了,那麼這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所以精神生活的確是非常非常重要。

  下面他引用永嘉大師證道歌上的幾句話來說明,永嘉大師說“住相布施生天福”這就是著相。修布施修裏面,這是種福,福報裏面最大的是生天,生天的福報最大。“猶如仰箭射虛空”這有個比喻,好比向天空射箭一樣,箭可以能射得很高,可是射得高,它有一定的高度,它會往下面墜墮的,“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這幾句話是證道歌上的話,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修福在佛經裏面講叫叁世怨,第一生修福,第二生享福,在一般說享福的人很少繼續修福,這是古今中外都不乏這種例子。真正肯修福,肯幫助人,是中下階級的人;富貴人家所謂是特別顯得吝啬,他只知道享受,不肯再修福了,縱然修福,修得也不清淨。

  譬如說他到寺院來,他很有錢,出一點錢,出個十萬八萬的,在他那個十萬八萬,九牛一毛。而且貢高我慢瞧不起人,他有錢瞧不起別人,所以是以傲慢之心來修;而且修的時候沒有誠意,好像是憐憫這種意思,所以心不清淨,福修得不圓滿。而果報沒有人天福報,果報多半是在叁途去了,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那個貧窮人修福,他心誠,他謙虛,恭恭敬敬去修布施。雖然他布施得少,十塊八塊的,他虔誠;而那個十塊八塊對他來講數字相當之大,他收入少,十塊八塊可能是他一天生活費用,兩天生活費用,乃至于半個月一個月生活費用,他只有那麼一點點,在他布施的時候,比例是太大了。如果是貧窮要飯的,你看經典裏面講要飯的貧夫,討飯的,人家給他兩文錢,他這兩文錢拿去供養佛了,是他全部的財産,全部供養了,這個福報大了,是他全部的財産,全部拿出來了。那個有錢人拿個十萬二十萬,不是他全部,是他千分之一,萬分之一,那裏能夠比得上人家全部拿出來。你明百這個道理,不是貧人不能修福,貧人往往修的福報比富人不曉得大多少。所以天道真是公平,富人不會永遠富,貧人不會永遠貧,富人到來生就貧了,貧人來生就富了,真是風水輪流轉,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富貴不但學道難,修福也難;貧窮人修道容易,修福也容易。那麼爲什麼講叁世怨呢?就是第一生他修了福了,第二生享福,享福的時候他就不修福了,剛才講縱修福也不清淨。到來生的時候,這一生福報享完了,來生就要受苦了,叁世怨。這是佛勸勉我們一定要著重在修慧,慧裏面有福,那就不至于了;慧裏面有福,有福的人修更大的福報,這是他真正有智慧。印光大師在文鈔裏面,他贊歎叁個人,是我們中國曆史上的,第一位是孔老夫子,人家修的福是真大,孔老夫子修的是法布施、法供養,所以他的子孫一直到今天,他的家道不衰;我們現在考試院院長孔德成就是他的後代,生生世世家道不衰,在我們中國曆史上只有一個,找不到第二個。這個就是法布施、法供養功德之大,孔老夫子一生修法供養。

  那麼第二位是範仲淹,宋朝的一個宰相,他也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從小他家境非常清寒、貧困,諸位去宋史裏面看他的傳記,古文裏面你們也許念過義田記,那就是他家的事情。他在寺院裏面念書,家裏頭沒有書,生活困難,在寺院念書,所以從前寺院就是圖書館,必定有收藏著,不但有經典,世間經史子集都有收得很完備,而且出家人不但懂得佛法,也懂得世間法。在寺院裏面讀書,有書,書本不會缺乏,同時出家人都可以指導,有疑難都可以問,所以一般念書人都是在寺院裏面生活。那麼吃飯呢?他是自己做,範仲淹年輕時候很苦,沒有錢,叁餐飯吃不飽,所以煮粥,而且煮粥的時候,煮一鍋粥還要把它畫成四塊,一餐吃一塊,吃多了第二餐就沒有了,那麼樣的清苦。

  這個人實實在在了不起,他有一天在寺廟裏頭發現藏的金子,他是無意當中發現,有好幾壇不曉得什麼人埋藏在地下,他發現了。那麼窮的人要發現了,搬回家就發大財了,馬上就成了富翁了,那數量相當可觀。他無動于衷,這一點是他了不起,真正了不起,他沒有貪心,他也不告訴人,還用土給它埋起來,他也沒有告訴人,人家也不曉得。到他以後做了宰相了,這個廟年代久了,也有許多地方需要修理,當時廟裏住持一想,宰相從前在我們這裏念書,住了不少年,他現在做這麼大的官,我們去向他化緣,請他幫忙。找到他,他非常慷慨,拿到筆一寫,黃金多少罐,多少壇,廟裏好開心,果然宰相了不起,結果問他錢在那裏呢?他老人家光寫了又不拿錢,一文也沒有拿出來。結果他就告訴,你們到你們的寺廟的什麼地方,那一棵樹底下,土翻開,那個地方有好幾壇金子在那邊,你們修廟足夠了。回去寺廟的人把土翻開,果然不錯,發現一大筆的金銀財寶。所以這個人真正了不起,決定沒有貪財之心,所以他能成就這麼大的事業不是偶然的。

  那麼一生過清苦的生活,你們讀義田記就曉得了,幫助他的家族,幫助地方上優秀的年輕人,來教育他,把他自己的俸祿節省下來,他養活叁百多口,還要教化年輕的子弟,爲國家培養人才,一心一意是爲衆生造福。你看他死的時候,他有五個兒子,一個兒子是宰相,等于行政院長,有一個兒子是禦使大夫,等于監察院長,他死的時候連棺材都買不起。錢到那裏去了?兒孫都效法他,做社會慈善福利事業;他死的時候把他自己的家整個捐獻出來作寺院,完全奉給佛法了,他是個虔誠佛教徒。所以他一家家道,印光大師說八百年不衰,一直到清朝末年,代代都是好子孫,所以在我們中國看到是第二個人。

  一般人家能保持到叁代的都很少,現在我們看到有的人連自身都不保,中年發達了,晚年潦倒了,連一生都保不住。孔老夫子能夠保持兩千多年,範仲淹差不多到今天也將近有一千年,他的家道能保持一千年不衰。那麼在晚近的時候,印光大師還提到一個清朝初年的葉狀元,清初,他們的家道也保持到清朝末年,叁百年不衰,這個都是祖先積大德才有這個樣子。那麼現在我們還看到一個曾國藩,曾國藩的子孫到現在都非常之好,這個都是積德,積功累德修財布施,修法布施,才能得到這樣殊勝的果報。兒孫都這樣好,他自己那沒有話說;學佛必定有成就,不學佛的他也必定生天,這個是一定的,你從他的子孫上看,子子孫孫都這樣好,他自己不學佛必定生天,享受天福,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明白的。

  再往下看“如上今解,行者了達一香一華,無非中道,即空即假即中。正供養時,心中作觀,及以發願,則財供即成法供。維摩所謂,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于法等者,于食亦等。是爲鈍根人而設此校量,讀者幸勿滯文而害意也。”這是谛閑法師特別在此地點醒我們,一定要明白經意,不要曲解了經文的意思。那麼學佛所貴就是貴在財供養能夠把它轉變成法供養,使財供就是法供,這個樣子才真正是福慧雙修。怎麼個轉法呢?華嚴經完全教給我們這個方法,譬如說我們吃飯的時候食存五觀,吃飯的時候我們念供養咒,這個供養咒一定要用至誠心來念,那我們吃的飯也變成了法供養。今天在此地叁餐飯供養諸位。供養諸位這是財供養,可是希望諸位將來學成之後,弘法利生,那我們這個財供養都變成法供養。你們在佛法裏有成就了,你們那個成就也就是今天圖書館講堂的成就,所以財供就變成了法供,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

  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回家去,你在家裏面吃飯的時候,你們家裏面父母對你們養活裏頭,這個也是財供養,財供養也變成法供養,那你父母功德就大了。你父母不會變,你會變,這個是真正的孝順,這個是真正父母以財供養你,你倒過來以法供養他。家人聚會這是緣分,可是這個緣分諸位要會修。因爲正如前人所說的;我在香港光明講堂講經,講堂上有一幅對聯,那個對聯很值得我們反省,經上講一家人是四種緣組合的,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沒有這四種緣不會來的。那麼你們跟你們父母到底是報恩生到這家裏來的?還是報怨的?還是討債還是還債的?一定要有警覺,真正有警覺心能夠把家庭變作道場,使一家人都能變成同參法侶,這是菩薩家庭,這要靠自己去努力。

  那個對聯,夫妻是緣,緣分,有善緣有惡緣,怨怨相報。你們要提高警覺,這個不是開玩笑的,要提高警覺。在外國離婚率多大,那都是惡緣,怨怨相報。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真的是要深深反省。下課了,我們休息一會兒。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叁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