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講記第十四卷
淨空法師講述
請看經文“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這一段爲我們解釋法供養的真實義,一切諸佛沒有不尊重法的,爲什麼呢?諸佛之所以能成佛都是依法修學而成就的,所以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是弘法利生,法寶之所在就是如來的住處,這個是佛在大乘經典裏面常常爲我們說的。那麼如說修行,出生諸佛,佛從那裏來的?佛從修行來的,如法修行,你就能成佛了,那麼他如法修行,他也成佛了,所以這些新的佛都是從如法修行當中而出生的。
佛願一切衆生各各成佛,快快地成佛,所以對于法就看得特別重了,只要能修法供養,那是真正供養如來,所以諸菩薩們沒有一個不是積極熱心地在弘揚佛法,爲什麼呢?那就是真正的供養如來,這個意思我們要懂得。我們今天如何能供養十方如來呢?你要是積極地依教修行,弘法利生。弘法在前面跟諸位說過方法非常之多,並不局限在講堂裏面講經這一樁事情,真是方便有多門,自己要用智慧,要隨時隨地都能夠攝受一切衆生,都能夠幫助一切衆生接觸到佛法,理解佛法,修學佛法,全都是屬于法供養,我們要這樣地修,這才是真正地修普賢菩薩的供養大願。
再看下面一段經文,“此廣大最勝供養”,這就是指前面的法供養。“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個是總結供養願的一段。我們特別著重就是最勝供養,一定要懂這個理,要懂怎麼個供養法,必須要修學。如果不修供養也是沒有法子成就的,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夠利益衆生,那麼這一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再看下面第四段忏悔業障願,“複次善男子,言忏除業障者。”這個忏悔是修學裏面重要的一個科目。十願,前四願的確是修行的根本,你要是沒有盡心就不能入門;沒有稱揚贊歎之心不能去我們的障礙,不能親近善友,不修供養,那沒有福,沒有福也不行,都要修福。那麼現在講到要忏除業障,因爲業障忏除之後,這才成爲一個法器,才有資格接受佛法。否則的話,縱然遇到善知識、遇到佛法,自己本身業障太重,遇到了也沒有用;人家給你了,你沒有法子接受,所以必須要修忏除業障。忏這一個字從梵文裏面翻過來的,梵文叫忏摩,意思就是悔過,悔是中國字,所以忏悔是梵華合譯,上面一個是印度話,下面一個是中國字。那麼一般的解釋,忏是發露的意思,是我們自己所造的罪業絕無隱瞞,露是表露出來,讓大家都知道,大家都看到,大家都見到,我們在造罪業。那麼別人看到了免不了會責備你、指責你,指責就是消業,業就報掉了,所以罪業要發露,發露很容易就報掉了。
你做的些善事好事別讓人知道,爲什麼呢?你要讓人知道了,人家贊歎一下、恭唯一下,也都報掉了,馬上就報掉沒有了,一下就沒有了。現在人造作,他相反的,他善事要馬上就報,馬上就得到人家贊歎,恭唯贊歎表揚,立刻就報掉了。惡事隱藏不讓人知道,那個罪在後頭攢,越攢越多,以後到那裏報呢?到惡道去報。善呢?現世就報掉了;惡要到來生、到後世、到惡道裏去報。愚癡啊!這是愚人。聰明的人,惡事現在馬上報掉,報掉就沒有了嘛!罪就沒有了嘛!善事不要讓人知道,所以叫積陰德,陰德就是我做的好事、做的善事,不願意讓人知道;所以人家不曉得也不會贊歎,也不會恭唯,也不會表揚你,你這個福德越攢越多,將來福報就大了。
那麼說到忏悔,注解裏面諸位自己去看,那麼我跟大家講注解以外的一些意思,忏悔有叁種,第一種叫伏業忏,實際上伏業忏就是忍辱的功夫,忍辱功夫得力了,能夠把業障伏住,讓它不起作用,這是一種。罪業實在講太多太多了,這一生所造的就說不盡,不但我們身造的,言語上造的口業,最嚴重的就是意業,心裏面起了些念頭,一切不善的念頭,不善的造作,統統是罪業;一切自私自利的念頭、造作,也全是罪業。何況我們人不只這一生,我們有前生,前生還有前生,無量劫以來積的這些罪業,佛在經上說過如果這些罪業要是有形象的話,那怕它再小,甚至于比微塵更小;無始劫來所造的罪業,盡虛空也容納不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學佛不知道罪業之多,不曉得罪業之重,不知道罪業後果之可怕,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才曉得忏悔是我們修行裏面最重要的一門課程。
學佛從那裏學起?從忏除業障學起,首先就是要能夠把這些業伏住,伏令不起,用什麼方法呢?譬如我們現在用念佛法門,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伏業,就能把一切業伏住。真能伏得住了就是功夫成片,所以叫做帶業往生,業沒有忏除得掉,只是伏住而已。你這一句佛號得力,你對于西方極樂世界信心得力了,這個佛號得力,信願行這叁個條件有力,把你無始劫以來,以及今生所造這些業障能伏住,叫它不起作用,不起現行,現行就是作用,雖有,不起作用,這叫帶業往生。
第二種叫轉業,能把業轉過來,轉業比前面伏,那就要高明了,轉也有斷的意思,轉變了,也就是把業障斷掉了。這個要用念佛功夫來說就是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是斷見思煩惱;功夫成片是伏見思煩惱,像石頭壓草一樣,壓住了,沒有斷根。到事一心永遠不起了,見思煩惱永遠不起了。不但不起,而且能夠把它轉變爲善了,怎麼會轉變呢?這就是你用智慧去運用它,它不但不作惡業,它能夠利益一切衆生,那麼這個事情也許諸位乍聽不太明白這意思,我舉個例子給諸位說。譬如一個人做小偷,他做了多少年小偷,很有經驗,偷東西本事很高,造罪業啊!現在一下後悔了,曉得自己錯了,不但以後不再偷盜了,他去當警察去了,專門捉小偷。因爲他很有經驗,他把他自己做小偷那個本事再來捉小偷,那保護大家的治安,保護大家的生命財産,那他就變成無量功德了,他可以轉,這個轉就是這種意思,真是轉惡爲善,他能夠轉業,那一轉變就變成無量的功德了。所以佛在經上常講煩惱即菩提,迷的時候你用它是煩惱,覺悟之後用煩惱,煩惱就是菩提。
所以善惡真的叫沒有標准,善惡沒有標准,標准是從迷悟當中分,悟了的時候,惡也是善,迷了的時候往往善都是惡,因爲它後果不好。這是我們要懂得第二種的忏,就是轉業忏,轉業忏決定不墮惡道。第叁種更高,叫滅業忏,那是智慧現前了。以念佛法門來說,要念到理一心不亂,不但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也沒有了,無明也破了一分了,破無明見本性,這個時候業才能夠滅。好像注解裏面末後一行裏頭所說的,在叁十二面第五行最後一句,這是“理忏,如普賢觀經雲,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就是大徹大悟之後,業才能滅得了。
那麼昨天也跟諸位說了,滅罪,心地清淨光明完全顯露了,可是在事上還是有,像佛成佛之後,他還有些果報,這個講定業啊!佛都不能免,但這種現象現前,佛也表示有頭痛的事情,他頭真痛不痛?他真的不痛,那是示現,他有特別的用意,佛那裏會受果報呢!特別用意就是告訴我們惡業決定不能造。還有就是決定不能殺生,殺生欠人是命債,將來總要還的;非法之財決定不能取,取了之後你欠人的錢一定要還錢,欠命決定要還命。你這一世逃過了,你來世逃不過,來世逃過了,後世逃不過,生生世世這個債務決定要還。所以不要想著我占了別人便宜,這是我聰明他愚笨,沒這個道理的;你今生占了他的,來生還要被人家占你的便宜,沒有辦法的事情,一飲一啄決定是避免不了的,他有果報的,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通達叁世因果他對于自己造作就謹慎了,決定不造惡業。所以滅業忏,那個罪業就好比黑暗,智慧好比是燈明,不怕黑暗久遠,千年暗室,你隨時點一盞燈就照明了。這個意思就告訴我們無始劫以來所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怕的是你智慧不開,智慧開了統統照破了,這個業才能滅得了。那麼在忏悔方法上講有兩種,一種叫事忏,一種叫理忏,這是有事有理,事是在事相上,那麼佛在一切經戒裏頭告訴我們,如果犯遮罪可以做法忏悔。什麼叫遮罪呢?罪有兩大類,遮罪與性罪,性罪不管你受不受戒,你造作了都是罪。遮罪呢,你是受了戒犯了戒,那麼這才有罪,你要沒有受這個戒,你犯沒有罪,那個叫遮罪。
譬如五戒裏面前面四條是性罪,不管你受不受戒,你犯了都有罪,不能說我沒有受過戒,我犯了就沒有罪,這個講不通的,那是性罪,殺、盜、淫、妄,這性罪,不管你受戒不受戒。那麼第五條是飲酒,你不受戒,你飲酒不犯罪;但是你受了五戒,不飲酒這一條,那你飲酒你就有罪了。但是飲酒這一條叫遮罪,遮罪可以事忏,那麼戒律裏面屬于遮罪的也很多,有很多條,所謂遮就是預防,是一種防範的意思。
酒爲什麼也列在重戒之一?你看看凡是犯殺盜淫妄與酒都有關系,酒醉亂性了,自己控製不了自己了,才去犯性罪;他要不飲酒,保持頭腦清醒,有的時候他就不會犯這些罪。所以酒是預防的,酒本身沒有罪,怕你喝醉了以後犯別的戒,是這個意思,所以它列入重戒,道理在此地。那麼做法就是發露忏悔,就是決定不隱瞞,那麼在佛法裏面講做羯磨,就是大衆僧在一起的時候,你自己把你自己的過失說出來,受大家的責備,下一次不能再做了,用這種方法來忏除自己的業障。如果是犯性罪這就重了,性罪一定要起行,起行這有兩種要用修行的功夫上來忏了,功夫裏面也分事理兩種,但這兩種最好統統都有。在事忏的方面不但是要發露,不像遮罪,遮罪一發露,那你以後不做就可以了,就沒有事情了。
性罪發露之後還要性修法,那麼修法裏面最常用的就是拜佛,譬如說訂的一個時期,或者訂七天,或者是訂叁七二十一天,每一天拜叁千拜佛,…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