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自己不懂,介紹懂得的人去幫助他,應該是如此。可是介紹也要負責任,你介紹那個善知識,是不是真正的善知識?他到那個地方會不會有成就?如果你介紹到那邊去,他到那邊還是沒有成就,那麼你介紹人有過失,雖沒有罪,有過失,爲什麼呢?耽誤了他的時間,浪費了他的精力,我們這個介紹人,實在講也對不起人,所以這一點也是相當不容易的,代衆生苦是從這些地方說的。
那麼看到衆生受苦受難,我們自己要加倍精勤努力來修學,希望自己學成之後,能夠爲大衆解決這些苦難。下面一句是勤修善根供養,我們先要講善根,然後再講勤修。什麼叫善根呢?在佛法裏面講世間善根與出世間善根,也就是講凡夫的善根與菩薩的善根;而且凡夫裏面有內凡有外凡,內凡是指六道凡夫,外凡是指小乘聲聞、緣覺,爲什麼?他沒有見性,沒有見性都叫凡夫,乃至于權教菩薩,都是沒見性的。沒有見性的是以六識爲主,就是第六意識主宰,這是凡夫,他的善根有叁種,無貪、無嗔、無癡,這叫叁善根,一切善法都從叁善根出生的。叁善根的反面叫叁毒,那就是無量無邊的煩惱、罪業,都是從叁毒生出來的,這個叁毒就是貪嗔癡。
所以我們學佛首先要修叁善根,于一切法不貪,一切的順境不起貪心,這個非常非常地重要。一切逆境裏面,不順的境界裏面,不生嗔恚心;一切境界不迷惑,樣樣清楚,這就不愚癡,不貪、不嗔、不癡,這是叁善根,這個要認真地修學,這個在修行人來講,這叫根本法。叁毒的果報是叁惡道,嗔恚是地獄道的業因,人不嗔了就決定不墮地獄;貪愛是惡鬼道的業因,不貪了,決定不墮惡鬼道;愚癡是畜生道的業因,就以佛法來說,現在佛法有真的、有假的,這裏頭有邪有正,有是有非,你要是不能夠辨別,這是愚癡。你要是能在佛法裏頭,那是正法,那是邪法,是非善惡邪正,清清楚楚,不被迷惑,這是有智慧,這個不愚癡。
先要修這個,要修叁善根,要勤修,勤是要精進,要努力,要認真地去修學,這個對你自己是決定有好處,各位必須要記住,人的壽命很短,不要以爲哦!壽命很長的,那你就錯了。壽命很短,幾十年真是一彈指就過去了,我是二十二、叁歲到臺灣的,想想當時的情景就跟昨天一樣,時間過的太快太快了,那麼往後還有沒有這麼長的時間呢?沒有了。人生苦短啊!不要貪戀啊!眼前要是貪戀這個,得不償失。爲什麼呢?你將來這個果報在叁惡道,這個事情就太麻煩了,眼前對于這些五欲六塵,你能夠舍棄,順境不貪,逆境不嗔,樣樣明了,將來得大好處啊!能夠得真實的理,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明了的。那麼我舉一個小的例子,給諸位說。年輕人喜歡玩樂,我年輕的時候也喜歡玩樂,可是什麼呢?我就看得比較遠一點,我看到許多老人,很苦、很可憐,想到什麼呢?自己將來要老啊!不老就短命啊!簡單得很嘛!那不想短命一定要老,這總是免不了的事情,所以愈想愈不對勁。我在沒有學佛之前,我還學了幾個月的算命,所以我那個時候也會排八字,不過時間很短,學了幾個月就學佛法了,學了佛法,那個東西就丟掉了,所以我知道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他的運會轉的,有五年最好的運,有五年最壞的運,那麼一般人是要受命運的支配,但是如果你自己信心要具足,你就能轉命運。
所以我在我學佛叁十多年過程當中,我所體驗的,轉變命運沒有訣竅,就是信心,你自己信心堅強,你的命就轉掉了。所以那個時候我想年輕的時候要吃點苦頭,要多多地努力,把好玩的時候,應當放在晚年,那多自在呀!年輕的時候吃點苦,算不了什麼,有體力、有精神,能扛得過去,所以我年輕的時候就學佛、讀書,那些遊樂的場所決定找不到我,一年難得看一次電影。我年輕的時候,而且我很吝啬,要我去買一張票看電影,我舍不得,因爲那個錢花得浪費,沒有意思,所以看電影要有人請客我才去,我自己不花這個冤枉錢,也有很多朋友知道我這個脾氣。而且我條件很苛刻,我絕對不排隊買票,因爲那個受罪,排隊買票很受罪,我看了場電影要排一兩個鍾點隊,我不幹,決定不幹。如果位子坐得不理想,邊邊,我也不幹,所以要票買好,位子很適當,要擺在當中,看得很舒服,那這個可以,我才同意,否則的話,請我看一場電影都不容易,我都不幹的。
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在班上,我們同事都叫我書呆子,這個人念書念呆了,呆頭呆腦的,好像很消極的樣子。現在碰到我了,都說哎呀!你的路子走對了。他們都退休了,退休拿了一點退休金,有很多跟人家合夥作生意,沒作幾個月都被人騙走了,苦不堪言,我那些老朋友苦不堪言。他看到我現在好消遙自在,哎呀!你這個路走對了。我說當時我們在一塊,叁、四十年前,我就告訴你了,我們玩的時間調換了,你是年輕玩,我是老來玩,我現在全世界到處走,走到那裏,人家什麼都給我預備好,帶我去遊覽去觀光,這個多自在!我們把時間調換了一下,就得這個自在,你自己要能夠決定呀!不能被命運支配呀!
一生最好的五年,五年放在最後,不要在年輕的時候把那個五年用掉了,那太可惜了,那到老的時候要受罪了;要放到最後,愈老愈自在,愈老愈快樂,你們想想這樣好不好?如果晚年苦是真苦,年輕的苦不覺得苦,晚年的苦是真苦,希望晚年能夠得大自在,這個要你自己去做決斷,現在決定不能夠貪圖歡樂,要努力,要奮發,要向上,要勤修叁善根,佛在經典裏面給我們說得很詳細,而且佛所說的每一句話決定是真實的,他不會欺騙人的。
世間人最難舍的財,難舍。財從那裏來的呢?財是你前世修財布施所得到的,換一句話說,你命裏面有的,命裏有的來了,來了我不要。不要,永遠存在那個地方,沒動用嘛!現在來了,現在來了你不接受,那麼你永遠存在,永遠用不盡。來了的時候,好,你統統照收了,而且在享受的時候又不肯再修布施,你這個財就用盡了,用得盡的,你們去愈用愈少了。所以有財,除了自己衣食夠了之外,而且還要節儉,最好是要能節儉,不趕時髦,這個是聰明人,我把我多余的財富布施,布施什麼?布施就是真正的儲蓄。儲蓄在銀行裏,銀行會倒閉,靠不住啊!布施是什麼?是存在法界裏面,法界不會倒閉,你的財用永遠不會缺乏,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放心大膽這樣去做。
而且你真正很節儉,給諸位說,你身心愉快,所以財一定要舍,不舍的時候,不但有煩惱,而且還有疾病,爲什麼呢?你要去看醫生,要花一筆醫藥費,爲什麼?因爲你有錢嘛!你要沒有錢了,就不害病了,沒有錢怎麼?沒有錢害不起病。病魔來找你是因爲看到你有錢,你這個錢又不肯花,他就來找你,非讓你花掉不可,還要吃好多苦頭,你爲什麼不把它舍掉呢?舍掉就不生病了。所以你看我一年到頭, 到臺灣叁、四十年了,沒有害過病,所有醫院沒有我的病曆,爲什麼呢?沒錢,害不起,病魔他知道,他不找我,害不起病。這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
我從前勸過別人,有些人是出家人,好朋友,常常吃藥,我就勸他布施掉,他不敢,我說你不敢,你的病就不會好,天天要吃藥,天天要花那麼多錢;你要統統布施掉了,就沒事了,病就好了,也不要看醫生,也不必吃藥,布施掉就好了,舍嘛!病也可以舍得掉,也可以布施掉,不肯布施那就沒法子了。所以財富要攢在法性裏,不要存銀行,攢在法性裏面,那就多做慈善的事業。而好事裏面最殊勝的我們在此地講法供養爲最,你就做這個,修法供養。那麼法供養第一個就是印經,選擇好的經書,好的注解,我們印了送給別人,這是法供養,也是財供養,財供養跟法供養聯合在一起,那財就變成了法供養,這個供養最爲殊勝。
那麼另外一個方法,就是請法師講經,這個也要花錢,不一定在寺院,我們租一個講堂,租一個地方或者租一個星期,或者租一個月,看我們有多少錢,自己做一個功德主,出錢出力租一個地方,請法師來講經,這好事,這是好事情。所以我在國外講經的時候多半都是華僑一些同學,大多數都是我們從前大專講座的同學,在國外留學,定居下來,都有成就的,他們每年找我去講經。我們都是租借地方,在洛杉矶我們每一年都是借他們的市議會,美國人從前蠻可愛,他議會不開會的時候空在那裏,他很樂意借給我們使用,只有一個條件要保持整潔,所以我們聽衆有兩、叁百人。可是去年去講的時候不行了,他大概看到我們每年人那麼多,要求我們要收費,一次要五百塊,很可觀,五百塊美金一次,所以去年我們就沒有借他的議會了,價錢太高了。
我們借了一個旅館,旅館裏面一個會議廳,也很大,那個旅館很好,是我們臺灣同修他開的,他免費借給我們,借了幾天,這個是最好的財法供養。當然像這種情形,先要做宣傳工作,報紙、雜志、廣播,都要花一點宣傳的費用。請法師講經,印送經書,分送給大衆,你要想把財儲蓄下來,這個方法最好不過了。而且這個財決定用不盡的,真正有利息,我自己學佛叁十多年來,親身體驗的。我是人家供養,我也統統馬上就散掉了,可是這散掉沒有幾天又來了,每來一次比前一次要多一點,都有利息,我很明了很清楚,永遠用不盡,越來越多,多了怎麼?多了大家有福,大家享受。
如果我這些財要自己享受,那可麻煩大了,一定要吃藥、打針、看醫生,什麼毛病都來了。所以讓大家去享受,修無貪、無嗔、無癡,修叁善根。那麼菩薩呢?那沒有話說了,菩薩決定是具足叁善根,他沒有叁善根,他怎麼能成得了菩薩呢?那麼成了菩薩之後,他還要不要修善根呢?還有一個,唯一的一個善根,他能成佛,菩薩要成佛,他要修善根,什麼叫善根呢?精進,菩薩的善根只有一條,精進,決定沒有懈怠,那麼這是把善根說出來了。“勤修”,注子裏頭有說,“不舍勤修一切善法,善法若不勤修,便不能利樂衆生,即與佛心相違,故以勤修善根是法供養也。”
供養一切諸佛,那麼這是和世出世間一共就是四善根,無貪、無嗔、無癡、精進;精進是天天幹,要找機會,要鍛煉自己。前面也曾經跟諸位介紹過,佛法裏面精進最好的方法就是上臺來講經,爲什麼呢?叫許多聽衆逼著你不得不精進,逼著你要上臺,你要沒有充分的准備,你就下不了臺,就很難爲情了。這個比應付考試還要認真,這個方法很好很好。那麼要製造上講臺的機會,有這個機會決定不放棄,沒有這個機會要想辦法製造機會,爲什麼呢?磨煉自己,要磨煉自己,使自己常常有機會來練習,而且叫這些機會不要中斷,自己才能夠成就。
那麼在講臺上好處很多,前面跟諸位說了,教學相長,天天勸別人行善,也就是勸自己;自己許許多多的毛病,天天在講,天天在講,自自然然就改了,不改怎麼辦?心裏難過,天天勸別人,自己都沒做到,總是難爲情,說出來那個口氣都不肯定,模棱兩可的,爲什麼模棱兩可呢?自己心裏有愧呀!自己要做到了,那語氣都不一樣了,所以天天勸別人,天天勸自己,這個好,逐漸逐漸確實能夠收到很大效果,有異想不到的利益功德。那麼第六句講不舍菩薩業供養,業就是事業,菩薩的事業就是教化衆生,弘法利生是菩薩的事業。菩薩沒有別的事情,是一個職業的老師,菩薩是天人師範,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一生從事于教學,孔老夫子也是如此。但是孔老夫子他曾經一度想從政,沒人用他,他沒有法子只好去教學。
如果當時要有人肯用他,他做官去了,他就不教學了;因爲周遊列國沒有人敢用他,認爲孔老夫子智慧太高了,學生裏頭能幹的人太多,恐怕用他,他一發起個政變,政權馬上就被他搶去了,所以沒人敢用他,這是真的,一點不假。但是孔老夫子是個很講道德的人,絕對不會搞政變,不過在當時一些人對他不放心,因爲他確實有這個能力,他有這些幹部,那麼這一生從事于教學。菩薩決定沒有政治野心,純粹是從事于教化衆生的工作,所以教學就是菩薩事業。那麼寺院講到這個地方我要告訴諸位,這個寺現在我們佛教道場稱之爲寺,寺就是教育機構,寺不是廟,今天把寺跟廟連起來稱,寺就是廟,廟就是寺,真正糟糕了,把佛法糟蹋盡了。
這個名稱的起源是佛教到中國來,是中國的漢朝,漢明帝,等于是派特使在西域迎請過來的。那麼到中國來由政府招待他,接待這些外國的法師,那個時候負責接待的是鴻胪寺,鴻胪寺相當于現在的外交部,專門管外交的。所以中國過去政治製度,君權跟相權也相當地清楚;宰相他不管外交,他只管內政,所以宰相底下一級單位機構的名稱叫部,在漢朝時候六部,部長稱尚書,次長稱侍郎,侍郎等于現在的政務次長,部長是尚書,帝王的皇室君權,皇帝底下也有一級辦事的機構,它的名稱稱寺,所以皇帝底下有九寺,寺的長官叫卿,公卿。所以當時辦外交的是直屬于皇帝的,就是皇帝底下專門管外交的叫鴻胪寺,鴻胪寺卿就是現在的外交部長。但是它不歸相,現在歸行政院、歸宰相,那個時候不歸首相,是歸皇帝,所以是由國家來接待。
到最後看到佛法太好了,我們也舍不得讓他走,希望他長住下來,長住下來總不能說把鴻胪霸占了,這個不可以的,外交部賓館暫時招待客人,不能永久招待。于是這不得已怎麼辦呢?在皇帝下面再設一個寺,本來是九個寺,就變成十個寺,那麼那個寺叫什麼名字呢?白馬寺,那個時候首都在洛陽,洛陽白馬寺是第一個寺,是直屬于皇帝底下,跟九個寺平等排列的,是皇帝底下一級辦事的機構。辦什麼事情呢?辦教育。所以宰相底下有一個教育部,禮部,是辦教育的,那是辦國家傳統的教育;那麼皇帝底下這一個寺專門辦佛陀教育,現在也可以說辦社會教育。于是乎中國就有兩個教育部,一個直屬于皇帝的,一個直屬于宰相的,你要懂得這個性質。當時白馬寺的事業是翻經講經,指導人修行,純粹是做教育工作。
與超度死人念經,絕對沒有這個東西,這個東西不曉得什麼時候起來的,而且起來得很晚,因爲在唐朝中葉以前,我們在曆史上都看不到,都沒有這個東西存在。所以這是變質了,現在是愈變愈不像樣了,真正是喧賓奪主,佛教的本來面目我們完全看不到了,但是這個名稱一直延留到現在。現在總統府底下一級單位稱局,它不叫寺了,但是佛教這個寺的名稱一直保存到現在,你要知道它的根源,曉得它從前辦的什麼事業,是菩薩事業,是社會教育,這個一定要曉得,所以佛教是教育,決定不是宗教。好,我們下課。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二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