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講記第十叁卷
淨空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八面,經文末後一句不離菩提心供養,舉的七個例子當中,這是最後一個。這一條凡是舉例那麼第一是很重要,最後一條一定也是很重要的,這個是一般慣例都是如此。注解裏面我們先把它念一遍,在廿九面第叁行“第叁言不離菩提心者。文雲,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故以不離菩提心是爲真法供養也。大部經雲,善男子,汝應如是解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非以世間財寶飲食名供養也。何以故,如來恭敬尊重法故。”那麼這個末後幾句是總結這一段的法供養。首先我們要曉得什麼叫菩提心,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依菩提心爲基礎,所以小乘人沒有菩提心,大乘菩薩跟小乘不一樣的就是有菩提心。菩提是梵語,也是音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覺悟,菩提心就是覺心,覺而不迷,那麼怎樣才叫做覺?怎樣是迷?這個我們要搞清楚。覺的標准是要破二障,我們的真心本來是覺悟的,所以在大乘起信論裏面馬鳴菩薩給我們講本覺本有,這個本覺就是菩提心,是本來有的;不覺本無,不覺就是迷了,迷的心本來沒有。怎麼迷的呢?因爲你本覺心裏面起了二障,起了兩種障,這個兩種障一種叫煩惱障,一種叫所知障,只要有這兩種障,你這個心就不覺了,就迷了。
二障在此地跟諸位略說一下,煩惱本身就是障,所以叫做煩惱障。那麼說到煩惱,它的頭數太多了,真是無量無邊,四弘誓願裏面說煩惱無盡誓願斷。那麼佛經裏面有說八萬四千種煩惱,這個是真的,一條一條確實有這數字的,不是隨便講的,諸位在佛學大辭典跟教乘法數裏面都可以查得到,確確實實列了有八萬四千條。可見得八萬四千條還不能包括,還不是完全的數字,已經佛就說了這麼多了。但是在教學來說,八萬四千一條一條地說不勝其煩,太麻煩了,所以就把它歸納,歸納成百八煩惱,歸納成一百零八,將八萬四千歸納成一百零八類,那麼這個在研究討論當中就比較方便得多了。可是百八這個數字還是多,我們要講起來還是占很長的時間,還是很啰嗦。那麼天親菩薩爲了便利于初學,所以又將它歸納,歸納成廿六,這是我們平常一講到煩惱都說這個廿六類。廿六類裏面有六種叫根本煩惱,廿種叫隨煩惱,就是隨同根本煩惱而起的,那麼這個在百法明門裏面,它就是這樣的歸納法。
那麼根本煩惱裏面就是貪、嗔、癡、慢、疑這個五種。另外一種叫惡見,就是不正當的見解,錯誤的見解,不但錯誤,很惡劣,叫惡見。其實這個惡見就是見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就是這個五大類。通常我們講見思煩惱,見思煩惱就是百法裏面講的六種根本煩惱,有了這些東西我們的心就迷了,就不覺了。除了煩惱障之外,還有一種叫所知障,譬如說阿羅漢、辟支佛,他煩惱障斷了,爲什麼他還沒有菩提心呢?因爲他有所知障,他所知障沒破,所以阿羅漢沒有菩提心。但是比我們那他是高明太多,我們是兩種障礙,他只有一種,就是說他的障礙比我們輕得多。所知不是障,所知本身不是障,那麼障礙所知的這一種障礙,我們叫它做所知障。
所以它跟那個煩惱不一樣,煩惱本身是障礙,所知不是障礙;所知是我們本能,依照佛在經典裏面所說的,宇宙人生,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法都是我們自己本來知道的,不必要學的,我們的的確確有這個能力。要拿一般宗教家贊歎那個神的話來說,全知全能。誰全知全能?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全知全能,這是佛告訴我們,可是我們現在的全知全能都喪失掉了,現在只剩下一點點的知,一點點的能,那麼這些爲什麼會喪失掉呢?就這個二障障礙了,所以成佛要破二障。那麼二障的根本,佛告訴我們,煩惱障的根本就是我執,這個我執很麻煩;所知障的根源是法執,所以佛法自始至終破執著而已。
只要你對于你自己本身不執著,你的煩惱障就不難斷掉;對于一切法不執著,所知障也能夠突破,破了二障,菩提心,這個覺心就顯現出來了,那麼這個叫做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本心,真心本性本來具足的般若德用,般若是智慧,智慧的作用,是我們的本能不是從外面求得來的。那麼在儒家它也講這個道理,那個時候佛法並沒有到中國來,像禮記裏面的大學中庸就發明這個道理。這個叁綱八目裏面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誠意、正心,就是菩提心;那麼佛說的不離菩提心供養,拿儒家來說不離誠意、正心供養,跟這個意思是一樣的。可是儒家講的誠意、正心,實在講也是相當不容易。
我們今天意不誠,所以才提出誠意的這種教學;心不正了所以才提出正心,如果意也誠、心也正,再說這個話不是累贅了,沒有意義嘛!那麼如何能夠做到誠意正心呢?前面兩條就重要了,格物、致知。曆代有許多學者對格物說法就很多,究竟怎麼個格法呢?司馬光說得很好,司馬光能夠說得好,是因爲他學佛,他懂得佛法的道理,回過頭來再看儒家東西,那眼睛就放光了,他就看出來了。物是什麼?物就是煩惱,物欲呀!格是什麼?格是克服,格殺,跟我們佛經裏面講阿羅漢的叁個意思,阿羅漢的叁個意思裏頭有一個叫殺賊,賊是什麼呢?煩惱賊,就是要把煩惱斷掉,要把煩惱賊殺掉。
所以有一些人不懂得,甚至于很多學者,這大學教授們看到佛經的注解阿羅漢殺賊,佛教不殺生,阿羅漢還開殺戒?他搞錯了,他弄錯了,那個賊是指煩惱賊,並不是指外面的做強盜的,做小偷的,不是指他們。煩惱賊。所以格物就是格殺物欲,換一句話說,叫我們在一切五欲六塵的境界裏面不起貪心,不起貪嗔癡,這個就是格物。所以司馬光,我相信他這個靈感是從佛經裏面得到的,那麼拿這個來解釋格物,這個就太明顯了,真的是意思非常地明確,明白正確,那麼與後面的誠意正心真正能夠相應。而致知正是破所知障,跟佛法講的實在是不謀而合,格物就是佛法裏面斷煩惱障,致知就是破所知障,這兩種障礙除了之後,菩提心就現前了,所以誠意正心才能夠現前。
因此對我們現前這個階段來說,我們一定要修菩提心,修菩提心一定要從格物致知上下手。否則的話光是嘴皮上天天講發菩提心,菩提心永遠不能夠現前,這個是要自己努力去做,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真正要去做功夫的。那麼大乘經裏也常說,如果菩薩失掉菩提心而做一切,就是修一切的六度萬行都叫做魔事,都不叫佛事。那麼由此可知所謂佛事必定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礙上,只要用菩提心,待人接物、穿衣吃飯都是佛事;如果失掉了菩提心,天天講經說法,弘法利生都是魔事,都不是佛事,因此這一條非常地重要,念念不離菩提心。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經文。時間過得很快,我以爲是第叁天,同學告訴我今天第四天,我們要趕進度了,“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這一段經文是將財供養,前面是講財,那麼此地是講的法。財供養像前面講的香花、衣服、傘蓋、油燈,舉的那些例子,換句話就是物質上的供養。
那麼金剛經裏面講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供養,那也是財供養,財供養比不上法供養,金剛經上說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爲人說經裏面的四句偈,那個功德大。爲什麼呢?聞法不管他解與不解,他要能夠理解,能開悟,那個功德那是不得了,的確是不能比的。即使是他不解、不悟,那個功德也超過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供養,原因在那裏呢?一曆耳根,永爲道種,這一個聞法的機緣很不容易得到,開經偈裏面講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個財寶是時時可以遇到的,生生世世你不會離開的,就是多少的問題,物質的取用多少的問題。能夠聞到佛法的機緣不容易,我們在臺灣好像很普遍,聽個佛法沒什麼了不起。
諸位要到外國去看一看,哦!那就稀有了,多少外國人他一生從來沒有聽過佛法,連佛這一個字也沒有聽說過,你曉得多難。全世界四十多億人口,要拿聞佛法跟不聞佛法要作一個比例,差太遠太遠了,簡直不成比例,你就曉得聞法機緣之難得。那麼講到七寶財富,這四十多億人,人人都能夠享受得到,只是多少不同,貧富不均而已。所以佛法難聞啊!所以布施佛法,就是給人家講解佛法這種法供養的功德絕不是財供養所能夠比的。所以我們要修最殊勝的供養,我們今天沒有財,沒有這個力量,但是你懂得佛法,你比那個財富供養還要殊勝,你自己要能夠珍惜這一點,要能夠珍惜。
那麼經上講的這些比喻都是一些數目字,這些數目字注解裏頭有,數目字太大了,都是些天文數字,沒法子計算的,那麼諸位看注解就可以了。翻開叁十面,注解裏面第四行,“正意者”,這就是真正校量比較用意之所在,“經中正意,所以設此校量者”,爲什麼要把財法兩種供養來作一個比較,它一定有道理。“唯恐鈍根行者,只知以能供財多,所供佛多,獲福必多。但著事行,不修理觀。樂著有爲,不信無爲。”這個道理在此地,世間人確確實實修福的人多,所以佛法會變成宗教就是因爲求福的觀念太濃厚了,所以把佛教變質了,變成宗教了;把佛菩薩都當神明去看待,所以燒香供養,這是塑造金身、祈祀廟宇,爲什麼呢?都是求福。這種求福能不能求得到呢?能求得到,不是求不到,真正可以得福。但是這個得福到那裏去享受就不一定了,這一樁事情知道的人不多。
有很多人種的福,佛門裏修的福,不是在人間享受,而在惡道裏頭享受。鬼道裏面,他去當了土地公了,去當了城隍爺了,我們本省很多王爺宮,他就做那個東西去了。那個有福報,你看多少人初一、十五,都給他拜拜,都給他燒香,去供養他,他有福報,鬼道裏面去享受去了。那麼還有畜生道裏面享受去了,畜生道裏頭很多有福的,大概在畜生道裏面享受…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