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理解,只理解一個皮毛而已,談不上深度,甚至于真正的意思,都很難體會。那麼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那些菩薩爲什麼天天講經說法,教化衆生,他爲什麼要這樣做法?世間教學是有報酬的,你們學校裏這些教員,天天給你們上課,他要拿薪水的,如果說是你們學校不發給他薪水,他來不來上課?他不來了。菩薩沒有人發給他薪水,他天天都來,他教得很起勁,他爲什麼?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他爲的是要求甚深勝解,所以教學就是求學,教跟求,是一不是二。爲什麼呢?在教學當中,你如果自己去求學,有許許多多的裏面的問題不能發現,發掘不出來,你自己想不到。你跟大家在一塊兒的時候,比如講這一段東西,有許多人發問,有許多人來質疑,這個質疑、發問裏很多很多東西,自己想不到。所以是老師教導學生,學生幫助老師,師資道成,學生資助老師的甚深勝解,的確是相輔相成,教學相長,雙方面都有進步。
菩薩爲了要求甚深勝解,所以他才不疲不厭地教化衆生。現前知見,就是前面是如對目前,非常地親切。那麼這一句經文,谛閑法師注子裏面講,跟前面禮敬諸佛這一段來比較看,它這個地方比較簡略;文字上簡略,意思上一樣,意思完全是一樣的,那麼這一句我們要重視。菩薩教化衆生,特別是在無量壽經裏面所說的,菩薩做一切衆生不請之友。所以佛爲什麼不教化衆生?佛是老師的身分,老師代表尊嚴,尊師重道,代表尊嚴;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你說往教,尊師重道這個心就沒有了,所以求學,你來求,老師沒有到你家裏去教你的,不會找你來教你的,這個不可能的。那麼這個樣子,教化就不能普遍了,就不廣了;爲了要達到教化普遍、廣大,怎麼辦呢?學生去,學生沒有關系嘛!學生跟大家都是朋友一樣,所以做不請之友,可以到你家裏去教你。你不求學,這個學生會找到你,拉到你去學去,學生可以,老師不行。所以成佛之後,他要退到菩薩地位上,他就方便了,可以做一切衆生不請之友了,他把他的身份降低一等,道理就是在此地。
可是你們聽了之後,要認真去做,在此地七天聽這一部經,要認真地聽,爲什麼呢?聽了之後,要去講給別人聽,不一定是在講堂裏講,有叁個同學、五個同學,一個同學都可以,把他拉來,每一個星期給他上一堂課,這樣才行,這個做不請之友,這個能教學相長。他如果有興趣,你就跟他講,互相在一塊討論,要不斷地去講,這一遍講完了,再講第二遍,第二遍講完了,再講第叁遍。如果你一生當中,不要說一生,就是你學了這個七天,不斷地去講上個七年,你就是普賢菩薩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一部東西講熟了,熟透了就變成自己的。
所以我過去在求學當中,我也有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就告訴他們,我們在老師那裏學了一部經之後,至少要講十遍,就是連續不斷講過十遍,我們再學第二部。爲什麼呢?如果不熟透,接著學第二部,頭一部忘掉了,第二部不熟,前頭一部忘掉了,很難成就。所以你能夠學了之後就講,連續不斷講十遍,這個就有一點印象了,不至于忘掉,能夠講的遍數多當然更好。假如你們學了之後,怕記不住,講的時候沒有把握,不要緊,這都有錄音,錄音帶在此地。你們每一個人可以拷貝一套錄音帶帶回去,天天聽;你要跟同學講的時候,我現在教學就是這樣,一個星期就聽一個帶子,我今天上這一堂課,一個星期就聽這一堂,聽一個帶子,早晨聽一遍,晚上聽一遍,一個星期六天,你就聽十二遍了;一天跟別人去講,沒有講不好的啊!要是找老師,講了一遍,老師你再給我講一遍,老師不耐煩啊!現在有錄音帶,你放一百遍一千遍,他不會不耐煩,他是不疲不厭。
所以大家要認真,要好好地學,讀到這個地方,這就給我們啓發,我們要發心,我們要教別人,不是自己學了之後就算了,一定要教別人。那麼底下一段呢,是“辨能贊舌相”,“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于法界,無不周遍。”這個贊歎最重要的是舌根,是要用舌根的。所以諸位要真正發心,講經說法是贊歎,贊歎佛法,這是屬于贊歎;將來在果報上,就是得叁十二相的廣長舌相,微妙舌根。各,經文裏頭各,是指每一個人;像我們現在在講堂裏面,每一個同學,每一個人都要學的。都能夠以這個出,就是超出,過是越過,這個意思就說,比辯才天女微妙舌根還要殊勝,還要超過。
辯才天女是佛在經上說的,她的辯才幾乎跟如來差不多了,所以佛對她非常地贊歎。普賢菩薩在此地就引用她來作一個例子,我們不但要像她,而且還要超過她,自己一定要發這個願。舌根就是妙有之舌根,微細妙好,即一即多,舌之體是一,舌之用,功用,無量無邊。一個舌頭,你看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講那麼多的經典,所以一是體,用是多,即一即多,這是從俗谛上說。如果從真谛上講,那就是非一非多。亦一亦多,盡虛空遍法界無非是一個微妙舌根,這個是從真谛上說,從性具上講,那麼這些通通與一念叁千的理論有密切的關系;所以懂得一念叁千的道理,經上這許多境界,你才能夠體會得到,才不致于懷疑了。
普賢身遍法界,這講法身,佛有法身,普賢菩薩有法身,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法身。雖有法身,你自己迷了,不敢承認,那沒有辦法;你要覺悟了,你就能夠體認,才曉得一切法是自己,才能夠體認。雖然體認之後,你在一切法裏得自在,可是你在接引衆生的時候,又必須要隨著他的程度,要把你的程度立刻降低下來,要跟他合光同塵,爲什麼?這個才能夠教化衆生,才能夠攝受衆生,就是經典裏面常說的,應以什麼身分,教化衆生的時候,就示現什麼身分。其實我們現在這個身分就很多很多。譬如說,對你父母說,你是子女的身分;對你弟弟來講,你是哥哥姊姊的身分;對于你哥哥姊姊,你又是弟弟妹妹的身分;對老師講,你是學生的身分;將來對你自己學生講,你又是老師的身份,身分太多太多了。最基本的五倫十義,所以五倫是我們基本的社會組織,就有十種不同的身份。
如果在社會上,你事業多了,身分就更多了。在教化一切衆生上,那是無量無邊的身分。正是應當用什麼身分來辦事,來教學,就用什麼樣的身分,隨時在那裏變化的,而不是自己變化,是隨著境界來變化,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的效果,才能夠成就一切佛法事業,佛事啊!佛事就是覺悟衆生的大事,幫助衆生破迷開悟,這叫佛事,佛是覺悟的意思。那麼做佛事裏頭,最重要的要靠舌根,因爲我們娑婆世界是音聲爲教體;衆生的根性,耳根最利,你寫東西給他看,他不一定能看得清楚,他一聽就明了了,所以耳比眼還要靈。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完全是用舌根來講學,孔老夫子在我們中國出現的時候,也是一生講學。
那麼我們看曆代祖師大德,儒家的曆代宗師,都是講學,那麼講學一定要用舌根。所以既然法身是遍法界,當然舌根也遍法界,要明白這個道理,那麼一切有情無情的音聲,你自自然然能體會得到都是菩薩色塵贊歎諸佛的音聲,所以我們在大自然的音聲當中,往往能夠開悟,就是這個道理。而大自然的音聲,從來沒有止息過,換一句話說,諸佛說經從來沒有中止過;問題就是看各各衆生的緣分,看緣分。因緣要巧合了,在音聲裏面就可以大徹大悟;因緣要不合,這個音聲也就空過了,所以一切的境界都是唯心所現。因此贊佛人耳深處,必定成爲稱贊之耳。所以修普賢行願,特別是修稱贊如來這一願的人,我們不能不知道普賢境界廣大無邊;那我們聽一切音聲,無論是風聲雨聲,外面這些車馬聲,一切的言語音聲,要明白沒有一個音聲不是贊歎如來之聲。如來是什麼?是我們自己的本性,性德,都是從性德裏面流露出來的音聲,還贊歎性德,本性裏面的德能無量無邊,我們常講是萬德萬能。
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然後你讀彌陀經,你才能夠了解西方世界六塵說法,水也會說法,風也會說法,樹葉相碰撞的音聲也會說法,鳥也會說法,六塵說法;這個境界念佛念熟了,所以外面的境界都隨心所轉。譬如你真的果然阿彌陀佛這個佛號念熟了,聽什麼音聲都是阿彌陀佛,不管聽什麼聲音都是阿彌陀佛,盡虛空遍法界統統在念佛,這個境界跟諸位說,這叫功夫達成一片了。什麼叫功夫成片,他不曉得,他沒有能夠體會到;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音聲,你就聽那個節奏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境隨心轉,音聲是六塵境之一,也隨境轉,所以盡虛空遍法界一片念佛的音聲。
那麼這一段文,慈舟法師的注解注得多,也注得詳細,他引用了些小故事,非常有趣味,你們自己可以做參考,給人講的時候,參考書多一點,材料就豐富了。所以學華嚴跟學其他的經,的確不一樣,華嚴很有趣味,很生動,不會學得很呆板,很枯燥,不會是。華嚴是活活潑潑,那麼善學華嚴的人,他能夠做到把十方叁世所有的境界,都能夠收到一心。慈舟法師說,諸位如果你們要不會的話;這是講佛門修行的大原則,不管是宗門教下,佛與凡夫對于一切事物的看法不相同,拿現在的話說,就是人生觀跟宇宙觀不一樣。佛法觀察的時候,一定用觀照,你看我們世間人講觀察佛講觀照。觀察是用心意識,就是用分別心,用執著心,用阿賴耶識;而觀照呢?它不用,其實在觀照還是用,到照住、照見就不用了,真正講不用心意識是照見,所以這是有叁個層次,最初是觀照,然後照住,再照見;這叁個層次怎麼樣區分,怎麼樣修學?
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裏面說得非常詳細,很大的篇幅來解釋這叁個層次,境界不相同,那麼諸位自己也可以去查出來去研究,作參考。那麼你不懂得觀照的話,你就可以觀想,你推理,一切音聲從那裏來的?你就追究這個,去思惟這些,音聲從什麼地方來的?你認真一追究,音聲沒有來處。正如同楞嚴經上釋迦牟尼佛叫阿難去找心在那裏?認真一找,就找不到了,不曉得心在那裏。既沒有來處,你就能夠悟出這個音聲是空寂的。所以佛在楞嚴上說,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拿這一個公式套上一個音聲,性音真空,性空真音,這才能發現到音聲原來是自性清淨心中之物;那麼這個跟禅宗裏面的參究,沒有兩樣。能夠如是回光返照,就曉得一切音聲都是法身隨緣,法身是體,隨緣是用,觀想要得力了,才真正能夠契入體用不二,這是真正的贊歎出來。也是要這樣的修法,就是修這個法門,我們的法身全體才能夠顯現,這個法門修學的成果才能夠得到;考試的時候,才能得個滿分。否則的話,法身是法身,音聲是音聲,法身顯不出來;普賢行願雖修沒有成就,像你雖然在念書,考試得個零分,書天天在勤苦地念,考試都不及格,這很冤枉,你沒有心得,沒有得到東西。
普賢行願,願願要顯示,顯出自己清淨法身的體相作用。所以這個贊歎,這真贊歎,這真正了不起。末後這一段我們把它念下去,這一段不要講,因爲每一段後頭都是一樣的,前面第一段講過了,後頭都不要說了。“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贊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它注解也說可以略前,跟前面講法意思完全相同。好,我們下課。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九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