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講記第十卷
淨空法師講述
請掀開第二十五面,“複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禮敬、贊歎之後,接著講廣修供養。那麼這個裏面有兩樁事情,第一個是供養,其次講廣修。首先我們要曉得前面已經說過了盡虛空遍法界既然是自己性德所顯,所以佛法裏面講平等就基于這個基礎上而建立的,叁寶平等。那麼說到叁寶,諸位一定會想到佛、法、僧,叁寶是自己,不是別人。佛是自性覺,佛是覺悟的意思,自性覺,自性本來就覺,覺而不迷,可惜我們現在是迷了,變成迷而不覺了。那麼這也有同學提出來,無明怎麼起來的?幾時起來的?我叫他去讀楞嚴經,這個問題在楞嚴經第四卷裏頭,釋迦牟尼佛答覆富樓那,說了很多。
學佛就是恢複我們的自性覺,這叫皈依佛,皈是回來,是從不覺回過頭來,依是依靠,依覺,要依自性覺,這個才叫真正的皈依。假如我們不懂得這個道理;好,我們回過頭來了,我們依誰呢?去依釋迦牟尼佛,依他去,那就錯了,那這個佛教就變成宗教了。宗教是什麼?自己沒有辦法,要依靠神,要靠神來保祜,那就變成宗教了,就不是佛法,佛法是皈依自性覺。那麼覺呢,你要懂得覺的樣子,覺的相是什麼?這首先要明了的,覺心是不動的,所以覺心是清淨的。我們迷的時候,心是動的,迷一定是動的,迷是妄動。那麼我們把這個妄動的心息下來了,皈到靜了,這就是皈依覺,所以要曉得這個道理。
我們在境界裏面起心動念,這是妄動,這是迷;回過頭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把那些妄念都換了,取代了,把它換過來了,那麼阿彌陀佛就是自性覺,念阿彌陀佛就是自性覺,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就是念無量覺。那這樣我們念無量覺就好了,何必念阿彌陀佛呢?但是念無量覺,一種功德;念阿彌陀佛,兩種功德,不一樣。因爲阿彌陀佛確實有其人,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有四十八願;十方世界的衆生,只要執持他的名號,發願往生,臨命終時他一定要接引,所以有雙重功德,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那麼法寶是自性正;實際上自性覺,就是儒家講的誠意,自性正就是正心,誠意、正心,這是自性正,在佛法裏面講正知正見。什麼樣的見解是正知正見呢?我們簡單說個很粗的相,不帶著私心的見解都比較上正確一點,一加上自私,那個見解全就錯了。所以凡是一樁事情要想到自己切身利害,這個見解決定不正確,邪知邪見。
所以佛法教給我們,起心動念要想衆生,要想一切衆生的利害,不但當前衆生的利害,還要想到後世衆生的利害,這個見解就比較上要正確一點。我們今天俗語裏面講,客觀、主觀,凡是主觀觀念的,都有錯誤,有過失;客觀比較上要明朗一點,要正確一點,這是從初淺上來說。所以皈依法,法,狹義的指經典,經典是佛的知見,正知正見。我們要把自己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從那裏回過頭來,回過頭來要依佛知佛見,這是皈依法,所以佛法是自性正。因此我們修學佛法一定要消歸自性,這個才有用處;不能消歸自性,這個佛法是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與我們不相幹。
如何把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變成自己的佛法,這叫消歸自性。那麼第叁,皈依僧,僧代表清淨,代表和合,我們從與一切衆生不和,回過頭來要與一切衆生和合。世出世間沒有不能相處之人,如果有一個人不能相處,你皈依僧就沒有做到。因爲世出世間一切衆生都是自性顯現之物,有一個衆生不能夠相容,不能相和,自性不能顯現。換一句話說,不管你修得怎麼好。戒律持怎麼嚴,你不能見性,這個是一定的道理。所以要和睦,要清淨,唯有清淨心才能夠和睦;凡是不和睦,一定心不清淨,心生煩惱,這個是一定道理,僧代表淨,所以六和合,裏面是以淨爲主要的一個因素。所以我們自己要曉得自己有過失要改,要改過自新,這個叫做修行,那麼這就是皈依僧,是從染汙回過頭來,依自性淨,這個叫真正的皈依叁寶。
所以叁寶是平等的,人人都有自性叁寶,這叁寶是自性當中本來具足的。不但是一切人具足的,一切動物,十法界有情衆生,上自諸佛,下到惡鬼、畜生、地獄,沒有一個不具足,個個都具足。那麼佛從這一方面來看。所以才說一切衆生本來成佛,因爲他具足叁寶,每一個衆生都具足叁寶。所以我們自己平常造罪業的確很重,我們輕視一個人,看不起一個東西,就是迷失自己的自性叁寶,自己在那裏造罪業。那麼曉得叁寶平等了,不但在理上說、在事上說也沒有怨親,因此修平等心,要從怨親上開始。那麼講到六度,特別講到忍辱波羅密,諸位曉得忍辱非常重要,沒有忍辱,你就沒有功德。經上講得很清楚,火燒功德林,火是什麼?嗔恚之火,一發脾氣,心裏一不高興,功德完全沒有了。
所以你要說你有多少功德,你想想什麼時候沒有發脾氣,算到現在,你的功德時間就這麼長。如果一個鍾點發了脾氣,你的功德不過是十幾二十分鍾而已,從前你的功德都燒光了,都沒有了,所以功德很難成就啊!積功累德,無論什麼樣的逆境,都不能發脾氣;外頭境界,我忍無可忍了;外面境界什麼?境界不相幹,你要能忍,外面境界是佛菩薩,佛菩薩在考試你、考驗你;通過了,關關都通過了,你功德攢積下來了。你要是考了不及格了,外面境界是魔,所以說魔與佛是自心變的,與外頭境界不相幹。我能忍,外面境界是佛;不能忍,外頭境界是魔。什麼叫魔障?是內心裏頭有魔,看外面境界就是魔;內心裏頭是佛,看外頭境界都是佛。所以佛看一切衆生都是佛,佛沒有看到魔;衆生看佛都是魔,這沒有法子的。
所以我們講到廣修供養。先要講怨親平等,貴賤一如,這個樣子我們對人對物對事,誠意才能生得出來,然後我們的供養才能普遍,以內財以外財,才能夠修離相的布施。布施的目的是什麼呢?是得自己的平等,平等心,因爲我們的平等心是無量無邊的,所以我們的供養也是要遍供十方。你這個施,不管是多少,性周法界;供養叁寶,果超十地,果報超越十地菩薩,那麼諸位要記住,供養叁寶就是供養覺正淨。常言說得好,入道一定是以智慧爲根本,而智慧又是以福德爲基礎,所以一個人不能不修福。前面兩願,偏重在善根上,這一願偏重在福德上,善根、福德,總修啊!那麼供養非常重要,世出世間法都講求。
在世間法來說,在中國孔老夫子在世的時候,他老人家一生從事于教學,他沒有做其他的事業。換一句話說,他的生活沒有來源,沒有依靠。他教學是私人教學,那個時候政府沒有辦學校,國家又不給他薪水,他生活怎麼辦呢?學生供養。而學生供養是隨著學生的家境,老師決定不計較的,不像現在收學費,規定一定多少,沒有。你有能力,多供養一點;沒有能力,少供養一點;在非常清苦、清寒的學生,老師還要供養他,他是一個很可教的學生,但是家境太困難,沒有辦法生活,老師還要貼他。那麼佛法,諸位曉得更是一種盡義務的教學,絕對不講求報酬的;如果沒有人供養了,他只好走,此地沒有人供養,到別的地方去,爲什麼?這個地方活不下去了,生活不下去了,那只有到別的地方去,所以出家人是雲遊四海,那個地方有因緣;實在講就是那個地方人肯供養,他才可以住下來嘛!到這個地方沒有人供養,那沒飯吃,只好到別的地方去了,到處去托缽。
那麼我們要想真正把個好的善知識留下來,叫他住在這個地方,在那裏教學,那一定要修供養。供養不在多,這個諸位一定要明了,供養一多就害人了,就把人害慘了。初發心出家,真是個個都是菩薩,到最後一接受供養,供養多的時候,個個都還俗了,都回家了。出了家,他沒有産業,什麼都沒有,錢一多了,好,人家供養一個房子送給他,他有了家了,出了家,把他送回去,你回家好了,回了家了;銀行裏頭也有存款了,跟世俗人有什麼兩樣;出家人叫人瞧不起在此地,佛法的衰,衰在此地。佛規定的對出家人的供養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沒有聽說供養房子的,沒有,決定沒有。維持一個最簡單的生活,他什麼都沒有,心決定在道上;如果他有了,心裏就患得患失,他有貪欲,貪心也增長了,貪不到,嗔恚心也增長了,那造的罪業也太多太多了。
出家人爲什麼造那麼多罪業?每一個在家人供養的都有責任。所以佛法滅,滅在那裏?出家人固然不好,在家人害的呀!害慘啦!所以這個要知道。尤其是出家人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覺心,人家供養的時候又不能不收,收了怎麼辦呢?趕緊布施掉,不能留,留了之後決定墮阿鼻地獄,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毀滅佛法墮阿鼻地獄,萬萬不可。我在國內外講席上,我都勸勉大衆,供養是必須的,不能過分,要用智慧,不能用感情。而且供養要平等地供養,一個道場要興,一個地方上佛法要興,必定是高僧大德人數要多才能興。一個人兩個人,沒有辦法,所以僧團最低限度是要四個人,四個出家人以上才是一個僧團,不足四個人不能稱僧團。龍天護法護誰?護持僧團。
今天我們要找一個道場,四個人以上在一塊共住,能夠守六和敬,能夠同一羯磨,我們找不到。所以今天這個世界上沒有道場,沒有一個真正佛法的道場,我們感覺到非常地悲哀。佛法自從釋迦牟尼佛起,佛法生活方式是民主自由,他是真正做到了。所以羯磨呢,就是會議,它是民主製度,四個人在一塊,無論什麼大小事情,四個人開會,多數贊成通過,沒有說那一個人作主的。佛在世也是一樣,有什麼事情宣布,它這個通過的方法是默認,宣布之後大家不講話,就承認,就通過了;如果有意見,你就提出來說。羯磨是梵語,翻成中國現在的話來講就是開會,就是議決,在我們中國過去方法叫羯磨,就是開會、會議、決議,所以佛法是民主自由。不能守六和敬,不能做羯磨,就不是佛法的道場。
所以諸位你們將來看什麼樣道場,要從這個角度上去觀察,…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