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它是真正的道場,還是虛有其表的道場,不難得知啊!供養說廣修,因爲它的範圍非常之廣泛,剛才跟諸位說了,因爲你性德廣大,你要不廣修,性德不能夠顯現。前面跟諸位說明十願,願願都是顯性德的,那麼這個地方所說的,注解上偏重在事,其實理事它都具足,這個注解在事相上,“廣羅五塵貴品。修飾百味珍馐。陳供法界如來。奉養十方海會。”這些講的都是說在事相上。諸位聽我剛才所說的似乎只是我們在家信徒對出家法師要供養,我們學生對老師要供養,那麼出家法師跟做老師怎麼樣呢?他也要廣修供養,供養之後有多余的呢?就要布施,不能放在那個地方。
那麼還有人說,我供養的錢放在銀行裏,攢,攢到一筆相當數字了,我再來做一個好事情,這樣好不好呢?不錯啊?實際上不可以。爲什麼呢?你的心已經攀緣了,心不清淨。隨手布施,心清淨,不攢積,有多小舍多少,清淨,這樣才如法。底下一段講境界相也非常地廣大,跟前面一樣“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這個也是叁種無盡,佛刹無盡、諸佛無盡、菩薩海會無盡,都是我們供養的對象。“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這是能供之心,跟前面兩段意思也相同。
如果沒有普賢行願的法力加持,自己甚深信解就做不到,所以這個十大願王的的確確不是一般人能夠修學的,爲什麼?他沒有這麼大的心量。這個心量實在是太廣大了,決定用的是清淨心、平等心來修這個法門。那麼下面舉所供之物,“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爲供養。”這一句是總說,底下就舉幾個例子。“所謂華雲,鬘雲。”這是花,鬘也是花,花穿成花環就叫做鬘,印度人有這個習俗,花穿成一串套在脖子上,這是花鬘。“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柱,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那麼這是舉幾個例子,在這一段注解裏面寫得很詳細,諸位自己去看。
經文裏面有幾個字是必須要曉得它表法的意思,這是我們在經上常常會看到的,它用雲,花雲、鬘雲、天音樂雲,它都用一個雲, 在華嚴經上我們見到太多,一切經上也常常看到。雲代表非有非無,我們看到雲彩,坐個飛機到上面去看沒有了,代表非有非無。我們要不要用這些供呢?要供。能不能執著呢?不能執著。誠心誠意去修供養而不執著,無分別無執著,雲是取這個意思,這叫真正供養,才能顯自己的性德。那麼世間人供養,他著相了,著相有沒有福?有福。著相的福小,福報小,人天善果,小果,不能稱性。因爲普賢十願,願願都要顯性,著相就障礙了見性,所以它用這一個字。而且還有一個常用的字,就是用天,天不但是有尊貴的意思、高顯的意思,同時有自然的意思,天然之物。這個取隨緣而不攀緣,這個就是天然,就是自自然然地供養,不要刻意去尋求,刻意尋求又是攀緣心了。
攀緣,心就不清淨;隨緣的心是清淨的,所以它有這個意思在。供花,花代表因,所以所有供養,諸位要曉得都是供養自己的法性,依養自己的自性,見到花想到自己要修因,花代表因行。花非常美,想到我們現在自己有許許多多煩惱,煩惱是迷失自性而生的、變現出來的,所以煩惱與性德是一個東西,迷了是煩惱,悟了是性德,性德美呀!真善美呀!所以覺悟之後,把所有醜陋的煩惱都變成真善美慧的性德。那麼它在具體代表在經上講,代表六度,代表十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如果加上十度就後面是,方便、願、力、智,這個就十波羅密,也就是菩薩修學的十個綱領;所以供花代表這個意思,看到花了,念念不忘修六度因行。所以它供在那裏不是好看的,它裏面代表有意義的,是提醒自己,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讓自己迷失了自性,它取這個意思,所以供花。
那麼供音樂,前面說過了,音樂是表稱贊如來的意思。所以我們用梵呗、歌詠、贊佛,這是音樂;前面跟諸位講過很多,它的作用非常廣大,效果非常地殊勝。傘蓋,傘跟蓋是兩種東西;傘是遮太陽的,遮陰的,也可以遮雨的,古時候傘圓形的,諸位在寺廟裏面你還能看得到。蓋是寶蓋,蓋是防灰塵的,那麼這也是裏面有表法的意思,這就是預防五欲六塵,不讓五欲六塵染汙了自性,取這個意思,你一定要懂得。所以佛門裏一切的陳設全是教學的藝術,它叫你一看,你心裏就體會了。我們在這個世間,無論在什麼所在,心地要清淨,一塵不染,這就是你自性上好比就有了傘了,有了蓋了,取這個意思。
衣服表忍辱,忍辱衣。衣是禮,在儒家是禮,行禮的時候,要穿上禮服。衣服遮羞的,有忍辱的意思,所以見了衣,穿上衣,就要曉得修忍辱波羅密,就是曉得修禮敬諸佛,它代表這個意思。所以供養衣服。香代表的意思尤其是多,我們贊子裏面有戒定真香,所以香表戒、表定、表慧,五分法身相,表解脫,表解脫知見。在我們初學人來講,它表性香,它又代表性,所以佛門裏頭香用得非常廣泛;家裏面有佛像的時候,可以燃香,在佛像前面燃香,它代表這個意思。如果自己聞到香、燃香的時候,心裏面不能想到戒、定、慧、五分法身香,你這個香沒有供佛。這供佛是供自性佛,你能夠想到這些,提醒你自己信解,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它能提醒你這個,這就是供養自性真佛。
燃香供佛是供這個,這個彩畫、泥塑、木雕的佛,它不須要供啊!這個是代表形象,表法的;真真是自性要能夠回光返照,那麼這種設施才能收到教學上的效果。所以處處提醒自己自性要覺,不能迷;自性要正,不能邪;自性要淨,不能染,沒有一樣設施不是提醒自己的。所以供佛你要曉得是供自佛,不是供他佛;因爲自佛常常會忘掉,用個他佛,一看那個,哦!我也是佛,常常能夠警覺,能夠醒悟,是這個意思。種種是多,香的種類很多。塗香,我想你們女同學天天都要用,香水、香粉塗在身上,都是塗香。你們塗了有什麼用處呢?有沒想到戒定慧,有沒想到性香?沒有想到,所以你們迷失了。從今天起就要覺悟了,噴一點香水要想到這是供養佛,供養自性真佛。凡是塗在身上的都叫塗香,無論香粉、香水都是一樣的。
那麼燒香是燃的香,像我們佛堂燃的香是燒香。這個裏頭品種也非常之多。末香是粉末一類的,粉末一類也可以燒也可以塗的,這個裏面種類就很多了,舉出這個叁大類。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這是講香數量之多;香數量特別多,它表法的意趣特別之深。這個表法裏頭最重的是五分法身香,千萬不要把這個忘記,因爲五分法身是我們修學的目標,是我們之所要證得的。叁皈是修行的總綱領,五分法身香是我們修行的總目標,我們將來證果,證什麼?就是證五分法身。 那麼下面講燃燈,燈也有很多種,它代表自性的般若光明,所以我們學佛的人,每天不能忘記燒香燃燈。這些也無須刻意去求,前頭跟諸位說明了,天然的意思。
其實那一個人每天不燃燈呢?你回家去,按了電流,開了電燈是燃燈。尤其是現在科學發達,夜晚都是一片光明,凡是見到光明要想到自性光明; 我們對人對事,是不是光明磊落?自性清淨心裏面是一片光明。假如我們對人對事還有隱瞞的,還有不可告人的,那是黑暗,那是無明。燃燈就是要照破黑暗,照破無明,取這個意思;我們見到一切光明,想到我們心裏頭還有沒有黑暗存在,你要明白這個道理。無明是黑暗,無知是黑暗,煩惱是黑暗;如果不能把這些東西統統把它改過來你那個燈叫白燃了,燃了沒用處。這個蠟燭也是光明,所以在講經的時候,作法會的時候。已經電燈這麼亮了,爲什麼前面還要點兩支蠟燭?特別提醒你,因爲燈你天天見,見慣了,忘掉了,特別點個油燈,點個蠟燭,你一看的時候,提醒自己,取這個意思。那麼蠟燭跟油燈,它還有另外一個意思,代表燃燒自己,照耀別人,它代表這個意思,菩薩身身世世都能舍己爲人,這個是燃燈。
凡是供養具,剛才說了,不必勉強。但是要盡心盡力,不須刻意去搜求,刻意搜求那這個是錯誤了,給我們帶來煩惱了,盡心盡力是我有多大能力,我要供養好的。買香,我們買好香,我有這個能力買一千塊錢一斤的香,我就買一千塊錢。如果我是買個幾拾塊錢一斤的,這個對不起自己。如果有叁、四千塊錢一斤的香,我買不起,我也不要去借高利貸去買去,那個錯誤了,那個增加自己的負擔,沒有意思。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心盡到了,力量也盡到了,這個功德是圓滿的。超過了自己心力的,有很多人在佛門裏做功德,他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去借高利貸來做功德。爲什麼呢?要面子,他想別人出了功德,我出少了不好意思;自己實在也沒有錢,去借高利貸,後頭就背利息,苦不堪言,這個錯誤了,是絕大絕大的錯誤,這佛門裏頭不許可的。
佛法絕對是個平等法,人人盡心盡力了,他就平等了;所以在心力上平等,不是在事相上平等,事相上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要在心境上平等,這個是真正的平等。所以諸位一定要懂供養具裏面,它所代表的意義。經上舉例不多,只舉了幾個例子,而且在供養當中,除了你明了表法的意思之外,最好還能夠發願。你要不會發願呢,經裏面有例子可以提供你參考,自己不會呢,就依照經上例子來做。譬如說此地也舉了幾個,第二十七面,“行者當供養時,一一俱當發願。”這是告訴我們,你這個供養就沒有白供,與普賢行願就相應了。“塗香時,作是願言,願無漏塗香,磨蓥熱惱者,脫彼諸地獄,一切炎蒸苦。”那麼底下有燒香,有供燈,所以不管供養什麼,自己都有願,那麼有願要盡心盡力去做到;發願與回向願雖然都是願,意思不相同。發願,這個願未必能做到,事上做不到,我心裏有這個願,事上我沒有這個機緣,緣不足,願做不到。做不到不能沒有願,譬如說我們要有普度一切衆生的願,像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你一定要有這個願,但是你能不能做到?做不到。
做不到不能沒有這個心,我能做多少做多少,天天在做,時時刻刻在做,做多少算多少。那麼回向這個願是已經做到的,已經做到的,把這個功德回向十方,回向衆生,那跟發願不一樣。發願等于說支票開出去還沒有兌現,那個回向是已經兌了現的了,這是有這麼一點不相同的地方。那麼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願是由自己發的,也有個別之願,有特別的願望,也是個個人不相同的。自己實在不會呢,找經裏面看看諸佛菩薩他們是怎麼個發願,這是提供你作參考。你照他這個方法學習,行;不照這個方法也行。譬如說我們見到燈,我們自己發願我們犧牲自己,爲一切衆生服務,這個願也非常之好;用燃燒自己照耀別人這個意義,用我們的智慧,用我們的能力,用我們的體力,盡心盡力去替社會大衆服務,貢獻于社會大衆,這個就是燃燈、燃燭的意思;叫我們不要忘了自己這個本願,時時刻刻提醒他明白這個意思就好。
再看底下一段,“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爲供養。”那麼這是正明供養,就是說明正式的供養。在這一段裏頭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常,說明供養不能間斷。一花一香都與體性要相應,只要與體性相應,一也是多,爲什麼呢?體是心,心包太虛。香花是物,雖然是一物,這一物是從體性裏面生的,這一物就是自己的體性。所以華嚴經上常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無礙,道理就在此地。所以我們看到經裏面講的供養具,數量無量無邊,好像我們怎麼能做得到呢?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做到了。
所以古德教給我們,修普賢行願的人,只要你安心觀行,一就能化成無量,無量也能夠歸納成一,與經上所講的境界無二無別;法喜才能現前,所以法喜充滿,才能得到真正的樂趣;也正是孔老夫子在論語裏頭第一句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我們現在學,習是做到;做到之後,喜悅從內心生出來,不是外面的刺激,從內心裏面分出來,就是我們佛法裏面講的法喜充滿,所以學佛真的離苦得樂,破迷開悟,不假啦!愈學愈快樂,愈學愈自在,世間第一等的樂事在佛法裏頭。如果你學佛覺得痛苦,那你學錯了,你曲解了經意,你方法有錯誤,理論有錯誤,所以你才愈學愈苦。如果理論方法正確,愈學愈快樂,這個是真的,心開意解。好,我們講到此地。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