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講記第十一卷
淨空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七面,注解裏面谛閑法師假設了一個問答來給我們說明。“問,如上所列多多供品,如何辦得?”怎麼能辦到呢?“假使能辦,又如何者常供養如上所列多多佛耶?”怎麼能夠供養像前面所說的無量無邊的諸佛?“答”,下面就是答覆,“須知一香一華,無非中道。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故,盡虛空界。即假故,如雲普遍。即中故,一亦法界,多亦法界。一一品物,無不稱于真理,各各等虛空界。即以全法之身,遊諸刹土。稱真之物,供養諸佛。是故菩薩,不虛行于所修,常值諸佛,恒不失時。一切品物。常稱真而成就也。幸勿生疑。”那麼這個注解裏面有事有理,事容易懂,理確實有相當地深度。
但是我們每一章裏面都是以這種原理,這個原理,不外乎一念叁千,明白了一念叁千,華嚴境界確確實實不難現前。下面要給我們校量,比較供養具,“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這個非常要緊,也是我們修供養供裏面最主要的一個部分。那麼財供養,就是些物品供養,物品供養裏面要是加上觀想,那個財供養也是法供養。譬如我們供養燈、供養香,就是財供養、物質供養,可是從這個供養當中我們曉得燈表智慧光明,表般若智慧,是以般若智慧來供養。香表戒定,表清淨信心,以這個來供養。諸佛,前面曾經說過,這要記住的,我們以般若智慧,以清淨心地待人接物,就是供養諸佛;這個是財、法兩種都有了。
供養裏面特別偏重在法供養當中,這是不但佛在這個經上這麼說,諸位常常念的金剛經,裏面校量功德也是說大千世界微塵的七寶布施都不及爲人說四句偈的功德。可見得法供養的殊勝,決定不是財供養能夠比得上的。底下一段舉幾個例子,一共舉了七個例子,“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那麼既然舉了這七個例子,這七個例子當然是法供養裏面最重要的七個項目,每一個項目裏面自然包括了許許多多的法門,那麼這是說明七大類的供養。第一這一定是最重要的,擺在第一個決定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要如說修行,如誰所說呢?如佛所說的。這一條太要緊了,假如我們不能夠如說修行,我們就對不起佛了,佛一生的教導,結果我們一句話也不聽,都沒有照做,這很對不住的。
縱然是四事供養得很周到,如說的衣食、臥具、醫藥,統統都供養到了,但是他教給我們,我們並沒有去照做,這個不是真正供養。真正供養甯願在事供養裏面有欠缺,甚至于全缺,一樣也沒做到,就是財物上的供養,一樣也沒做到;但是真正照佛所講的來修行,這還是真供養。佛給我們說了這麼多,就是叫我們要修行,佛對我們的期望,期望我們各各人早一天成佛,跟他一樣;能夠滿足他的大願,這才叫真供養佛,這是諸供養當中第一供養,那麼我們要曉得。如說修行包括的範圍就非常廣大,以本經就這一章而說,主要的就是講十條大願,這個十條大願,每一條你都要做到,這就是如說修行供養。
你怎麼能做到呢?一定要甚深信解才行,如果不能甚深信解。它這十個名目的意義、境界,決定達不到。所以對這個經要真正下功夫去研究去理解,要把它變成我們自己實際上的生活。禮敬,我們要以真誠清淨之心對待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這是修禮敬諸佛。我們的言詞一定是有益于一切衆生,有利于一切衆生的,出自于至誠,這就是贊歎如來的供養。我們有力量必須要幫助人,無論是用我們智慧去幫助別人,用我們的才藝幫助人,用我們體力幫助人,用我們的財富幫助人,這都叫供養,這個都是廣修供養。以智慧助人,這是法供養;以我們的體力去幫人家服務,這是內財供養;他金錢財物去幫助別人,叫外財供養,身外之財,一定要盡心盡力去做,這叫如說修行供養,這個是對佛的真正供養。
那麼佛給我們講的法門太多太多了,說到修行,是不是這些法門都要學呢?這是個問題。佛講了許許多多的經,這些經我們是不是都要讀呢?這個問題很大。可是我們在佛法裏面一定要細心去觀察,看看佛陀在世,他的弟子們怎麼修的?看看那些諸菩薩們怎麼修的?你就明了了,佛說一切法是度一切人;記住,度一切人,不是度我。佛要度我只說一法,所以無量無邊的法門是爲無量無邊衆生而說的,因此我們就明了了,我們要在無量無邊的法門裏面,只取一法,那就行了。佛在世的時候好辦,太容易了,你要是遇到佛了,你向他請教,他給你說一個法門,你依教修行就成功了。
現在我們最大的困難,佛不在世,我們沒法子問他,留下來這些經典都是他老人家從前在世替一切人說修行的方法,這些記錄,記載下來的東西。所以我們今天看一些經典,就如同看大夫的處方一樣,這個大夫從前在世的時候替人看病,人家來了,他馬上替人家開個方子,一吃就好了。現在大夫也不在了,那些治好的人也不在了,藥方堆了一大堆,堆在這個地方;我們今天看到就是一堆藥方,大藏經就是一堆藥方,是他從前治別人的一堆藥方。所以我們今天看這些東西很頭痛,那一個藥方對我合適?我們都有病,你要是把所有藥方統統都用,准死無疑!這諸位要記住哦!你說大藏經我統統要搞,准死無疑,絕對不會開悟的,沒有人這種試法的;所以佛法能救人也能害死人。它這個經典確實就是藥方,你要取舍得法了,真的適合于自己病況了,那這個方法你很靈,非常靈驗,藥到病除。所以我們選擇法門,這個法門選擇了去修,修個一兩年不合適,就趕快換;就好像吃藥一樣,你吃藥當然是害病去吃藥,這藥吃了不對症,你會警覺了這個不對症,大概吃錯了,趕緊找大夫重新來調整。我們修行沒有結果,就得要調整,這個是要注意的,要特別提高警惕。
可是我們人壽命有限,這個警覺性要很高;自己沒有辦法選擇,就去找這些真正有修有學的法師、居士們,那麼請他們提供一些經驗來供給我們作參考,幫助我們在法門上決定取舍,這一點也非常地重要;他是修行過來人。可是善知識難遇,真正是難遇,俗話常說可遇不可求,到那裏去找善知識?遇不到善知識,我們自己去搞,真的是盲修瞎煉。你要是遇到一個惡知識,那糟糕了!碰到他,他也給你介紹,教給你的都不是正法,反而走到邪道上去了,這個事情就麻煩了。所以從前有師承,現在沒有了,現在沒有法子了。
所以現在人,你在世間求一點科技的知識,你能夠做到,真正講求學問就很難了,求道就更難了。真正好的老師找不到學生,這個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找不到學生,佛法之衰,衰在這個地方。有資格做一個學道的學生,不容易呀!相當地不容易。他要具備許多的條件,裏面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對老師要有決定的信心,要有至誠恭敬心,這才能成功;佛家、儒家都是如此。所以過去講求的是師承,對這個老師敬仰、愛慕,而且有恒心,有長遠心;老師的教導百分之百地依從,老師怎麼教,你就怎麼做,這種學生你們想到那裏去找去?找不到啊!我給諸位同學說,我過去求學就是這樣求的,所以我還有師承的邊緣。輪到我找個學生,我找不到啊!找不到像我這個學生。
我從大陸到臺灣,那個時候我廿叁歲,離開學校跟著軍隊到臺灣來,嘗到失學的痛苦。那麼有這麼一個機緣,認識方東美先生,他是老一代的了,你們現在年輕同學可能都沒有跟他見過面。他在那個時候,在叁十九年、四十年的時候,他是臺大哲學系的系主任,也是很有名的一個教授。我那個時候對哲學很有興趣,我寫了一封信給他,還寫了一篇文章送給他看;人沒有見過面,不認識,寄給他,目的是希望能到學校去旁聽,聽他的課,當然對這個人我非常景仰,非常地尊重。方先生收到我的信之後,我記得好像只有一個星期,他回一封信找我,要我到他家裏去見他。見面之後,第一次見面,我們談了有兩個小時,一見面,他就問我學曆,我初中畢業,高中念了半年,我就這麼個學曆。
到臺灣來了,跟軍隊到臺灣來了,因爲抗戰期間,我們是流亡學生,抗戰時候我失學叁年,嘗到失學的痛苦。雖然沒有能上學校,可是沒有離開書本,我喜歡讀書。方先生也是看了很久,好像不太相信。他告訴我,我給他寫的信,以及我寫的文章,他說臺灣大學的學生寫不出來。那麼最後告訴我,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要到學校去旁聽,一定會大失所望。我聽了這幾句話,好像是拒絕了嘛!不讓我去旁聽,心裏也就涼了半截。可是很難得,過了沒多一會兒,他看看我的態度好像很失望。但是向學心切,他很慈悲,好了,這樣子,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裏來,我給你上兩個鍾點課。這是我沒想到的,所以我跟方先生學哲學的時候,是在他家裏,學生只有我一個人,我這個課是在家裏上的,每一個星期天兩個小時。那麼我學佛就是從哲學裏面進去的,就是講到哲學最後一個部分,是講佛經哲學,他結論上有兩句話,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裏面的最高峰,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兩句話很動聽。
這樣我才知道佛教裏面有這麼好的東西,原先我最排斥的是佛教,佛教迷信嘛!看看寺院裏一天到晚超度死人,討厭得不得了,聽到佛教就討厭,就得要罵它幾句,那裏曉得佛教裏頭有這麼好的東西,不知道;是經過他的介紹,他要不介紹給我的話,你說寺廟一般法師來給我說佛教怎麼好怎麼好,我會反駁的,我不會相信的。所以我的佛法是方先生接引的,方老師接引的,那麼接觸到以後,一直到今天叁十多年了,的確,正如方老師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啊!所以我對他老人家非常感激,念念不忘好老師。那麼當我接觸佛法之後,大概不到一個月,我就認識章嘉大師,這個因緣也非常非常殊勝,章嘉大師教我,跟方先生教我一樣,也是一個星期兩個小時,到他的辦事處。他是跟…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