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五卷

  普賢行願品講記第五卷

  淨空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第十二面,第二段“明正出體”。我們看這一節文,“今所出之體,而非華嚴全部,乃出當品別行一卷之體也。名雖有異,體即不殊。”首先要跟諸位說明,這個出。古人常常用這一個字,這個字的意思就是,拿現在的話來講呢?就是顯的意思,就是說明,有說明的意思。出就說出,給大家說出,把這樁事情說明白,說出來,出是這個意思,將來諸位看經論,古德常常用這個字。這個地方說出來的理論依據,並不是全部經的,而就這一章來說的,就是這一卷,末後這一卷,這是特別說明。

  那麼這一卷呢,跟全經當然是一體的,不會是二體;但是也有一點不同,如果說完全一樣,那又何必說這一句話呢,這話就是多余的了,累贅的了。雖然一樣,裏面又有一些不同,不同在那裏呢?這一卷,末後這一章,特別是以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理論依據,特別重視這一點。前面說了,這是以一真法界爲體;而末後這一卷呢,在一真法界上又加了一點,加了一個什麼呢?“性具叁千”。昨天晚上我們在彌陀經裏面提示過,提示過一念叁千。我們此地,你們同修們,看來還是蠻有福報的,因緣很難得,正講到這個地方;早晨有個同學來,送了一個圖來,一念叁千圖,我們馬上就可以影印發給大家。這個一看就很明白,所以的確是有感應,不曉得他在那裏找的來的這麼一張,早晨送給我看。我一看,正好講到這個地方,這就省事多了。

  現在把它放大了,放大之後在這邊影印,馬上印好了之後分送給諸位,這是很好的參考資料。“論雲,一真法界性,具足十法界。依正本圓融,生佛無殊致。”這個論是起信論裏面所說的。一真法界性,性是體,體性。具足十法界;雖然具足,那顯與不顯是屬于事。譬如說,我們這個心是具足一切夢境,對不對啊?你天天會作夢嘛!夢是心變現的,具足一切境,夢境。夢境顯與不顯,那是緣,有這個緣,它就顯了;沒有這個緣,它不顯。其實夢境也不是無緣無故生的,佛在大經裏面講,夢境有四種因緣會作夢,就是心會現夢境。第一種是宿業,過去生中所造的。有時候夢中夢的這個境界,從來也沒有見過,也沒有想到過,爲什麼會作這個夢?這一生沒想到沒見過,前生曾經想過做過,你阿賴耶識裏頭有種子,種子起現行。

  諸位要曉得睡眠的時候,不如清醒的時候,清醒的時候,意志比較容易控製;睡眠的時候,意志不能控製。不能控製,所以在多生多劫之前的宿業,有的時候會現行,控製不住會現行,所以會作很多奇怪的夢,有這些夢境出現。那麼第二種是妄想,心散亂妄想會作夢。這個妄想的時候,我們也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有道理。那麼第叁種呢,有預兆的夢,就是未來的事情,明後天的事情,或者幾個月以後的事情,還沒有發生,你在夢中就出現了,是種預兆的夢。由此可知,叁世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要不通叁世,怎麼會預先有預兆呢?這個預兆就是未來的事情,怎麼未來的事情已經知道了?所以說是因果決定通叁世,過去、現在、未來。

  第四種,鬼神入夢,鬼神來托夢,這個也是有因緣的。假如我們要是夢到過去的,或者是家親眷屬朋友,那地藏經上有,說得很明的。凡是夢到這些,都是他有困難,他有痛若的時候,想來求你幫助。那夢到這個,我們學佛的人知道,曉得這個情形。那麼到第二天,我們可以給他念一卷經,或者給他念幾百聲,念一千聲佛號,給他回向,這個就是對他幫助。那麼還有他好像非常看到貧窮可憐,愁眉苦臉的樣子,可以誦經;在鬼道裏頭,也可以燒一點紙錢給他,這個是鬼神入夢的。

  我在過去,好像是在大概總有二十年前了,我有一個朋友,他來給我說,他說他夢到他的鄰居。那個鄰居也是他的同事,鄰居的太太過世了,他在一個星期當中夢過叁次,看他很苦,問他要錢,求他幫助。他就很奇怪,夢中的時候,忘了作夢,也忘了他死掉了,所以他還給她講,他說你怎麼會問我要錢?你沒有錢用,應該找你先生要才對呀!他說我先生沒有錢,求他幫忙。夢醒的時候;他是個基督教徒,他先生是個基督教徒,基督教徒不燒紙錢的,她一定落在惡鬼道,才沒有錢用。所以他就來告訴我,他一個星期夢到叁次,都來討錢。我就告訴他,你給他燒點紙錢;燒了紙錢之後,再夢不到了,可見得她是來求幫助的,這是鬼神入夢,求幫忙的。所以夢境有四種,這個四種因緣。

  所以心具足一切夢境,必須要遇到緣,它才起現行。那麼性具,就是本性裏頭本來具足,具足一真法界,具足十法界。十法界是一現九隱,一個法界現前,九法界不現前。但是在我們這個人間,我們能夠看到兩種,這個人法界是完全現前,畜生法界是部分現前,畜生種類非常之多,我們見得不完全,只見得一部分。那麼其余八種法界我們見不到,這個是緣上的關系,那就屬于事造了,事造的叁千。這幾句話不但說明這個道理,更要緊的是後面這兩句,依正本圓融,生佛無殊致,這個兩句話很重要。依正圓融也就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天地與我是一體,所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是圓融的,這是諸佛與大菩薩,果地上的境界,這是真實的。

  而我們在這個圓融裏面起妄想、分別、執著,把本來是圓融的,在我們現在不圓融了,變成無量無邊的障礙,這是錯誤,這個絕對不是真正的事實,這是迷的現象。生佛無殊,生佛是一體,生是講衆生,佛是講諸佛,諸佛與衆生是一體,是一不是二。因此佛度衆生,經上常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緣是條件。無緣是無條件,佛對于衆生愛護、慈愛,沒有條件的,爲什麼沒有條件?因爲是一體,所以沒有條件的,無緣大慈。可是我們衆生迷了本性之後,我們對一切人之愛是有條件的,喜歡他才愛他,對他才慈悲,不喜歡他,就討厭他,厭惡他,起了分別心了,那麼一真就迷失了。

  下面有四句是描寫、形容心性的本體,“寂寥包博,虛曠沖深,總赅萬有,即是一心。”那麼這幾個字都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講的。寂是寂靜,就是心性的真相,它本來是這樣的,這是我們的真性,本來是寂靜的,裏頭一念不生,所以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到本來無一物,那個心才叫真正清淨;有一物,心就不清淨了。那麼我們修念佛法門,主要就是修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寂靜的境界,恢複我們本來的面目,那麼這是應當要曉得的。包博是講它容量,無有一法不包;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老子也說,有容乃大。佛稱爲大人,他大在那裏呢?他有度量,他能夠包含,沒有一樣,他不能容。

  那麼在事相裏面,常常用海來作比喻。大海,它能容量,它什麼都可以容,什麼都不嫌棄,決定是清淨平等地包容,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地藏經裏頭,把心比作地;地也是能包容,好的、醜的、香的、臭的,它都能包容,它不排斥,它不拒絕。所以我們心要如大地,能容萬物,能生萬物,所以菩薩的心都用大地來作比喻,菩薩心地。那麼在整個菩薩修學階段當中,你看叁賢位的菩薩,那心量當然比我們大;其實,我們從別教上講,他還沒見性,別教的叁賢菩薩沒有見性。那麼登了地了,十地菩薩了,他爲什麼叫地了,心如大地,他到這個境界了,所以稱登地。我們心對于一切法,還有一法不能忍受,不能夠容納,你的修行功夫證明決定沒有登地,不是地上菩薩。地上菩薩,初地以上的。是初地以上的菩薩,心如太虛,心如大地,無有一法不包,無有一法不容,總赅萬有,即是一心。念佛法門直接了當,修這個一心。

  那麼底下幾句話,統統是說明這個境界,我們把它念一念,這幾句很重要。“性絕有無”,性就是性體,真心本體,這個裏頭沒有有,也沒有無,連抽象的概念都沒有。“相非生滅”,相指一切萬相,諸法實相,不生不滅,這是真的,一點都沒有錯。但是這個非常非常難懂,我們明明看到花有開有謝,人有生老病死,怎麼說不生不滅呢?我們常講,有情有生老病死;無情裏面,像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地球有成住壞空,這也是佛說的。這個說是方便說,隨順我們的常識來說,不是真的。所以佛說法,他是以真俗二谛說法度生,說真谛,那就是他的境界,跟我們講真相,諸法實相。我們沒有辦法接受的時候,才不得已講俗谛,俗谛隨順衆生,叫方便說,隨順我們的常識,隨順我們的知見來講的,那就是俗谛,這是我們在佛法裏頭常常看到的,我們很容易接受。

  但是這個是假相,不是真的,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相,這不是真實的。真實的,是一切相不生不滅。那麼佛在法華經裏面就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菩薩要入這個境界了,就叫得無生法忍;法是一切萬法,拿我們現在歸納的時候,動物、植物、礦物,乃至于虛空自然現象,都要包括在裏面,一切法;這一切法不生不滅。你要是證實了,真正見到了,那麼你就叫得無生法忍了。忍這一個字的意思,是同意的意思,認可的意思;佛這樣說,我同意,佛這個說法,我贊成,我認可。爲什麼呢?佛說的,我也見到了,我也證明了,證實了,所以忍有這麼多意思在裏面,就是心對理論境界決定不動搖了。那麼證得無生法忍,決定是見性的菩薩,在別教是初地以上,圓教是初住以上。雖然是講證得無生法忍,那是初證,並不是深證。

  如果講到深證,像仁王經裏面所說的,那個地位就相當高了。仁王經裏面,把五十一位菩薩,它分作五忍,分作五大類。無生法忍是第四大類,這個裏面有上品、中品、下品。上品的是九地菩薩,中品是八地菩薩,下品是七地菩薩,這是無生忍位,你看看這個地位多高。無生忍位再上去,叫寂滅忍位,那是如來的境界了;也有叁品,下品的寂滅忍是十地菩薩,叫法雲地,中品是等覺菩薩,上品是如來果位上,這是仁王經裏面講的無生法忍。這個地位太高了,入這個境界,…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