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五卷▪P2

  ..續本文上一頁真正見到諸法實相,相非生滅,沒有生也沒有滅。“莫尋其始,甯見中邊。”沒有始終,沒有內外,諸法實相本來就是這個樣子。“迷之則生死無窮”,迷了諸法實相,迷了一心,這才有六道輪回,這才有無窮的生死。“解之”,解之就是你覺了,你要是覺悟了,“則廓爾大悟,諸佛證之,妙覺圓明,現成菩提,爲物開示。”這是講覺悟,解之就是我們常說的大徹大悟。諸佛,這個諸佛裏面的含義很多。

  江味農居士注解金剛經,他有一本金剛經講義,那真是權威的注解。這些人都是我們學佛的模範,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上用了四十年的功夫,一生專門研究一部經,他這個金剛經注解,自古到今,金剛經的注子,他是第一權威,他用的時間多啊!用四十年的時間,專門搞金剛經。他提倡的,他的口號是教宗般若,行在彌陀,他是念阿彌陀佛求往生的,那也是真正往生西方世界了。

  他的女兒,現在在紐約,恐怕也有八十歲了。我們見面,她常常談她爸爸的事情。她說她年輕的時候,她爸爸學佛很虔誠,往生瑞相很好,那個時候她自己不相信,現在想想很有道理,但是怕自己功夫不夠,沒法子往生,現在很著急。學佛一定要趁年輕,你看看自古以來,修行證果的人,都是年輕人;年紀老了,沒有法子了,老了,不行了,修道沒有本錢了。打個佛七。嚴格地講,佛七是七天七夜一句佛號不斷,年輕有這個體力,行啊!年老了,不行啊!念了一天就累了,第二天沒有精神了;參禅也是如比,須要體力。六祖大師開悟證果的時候,二十四歲。所以你看看佛教史裏頭,修行證果的人,一般都是四十歲以前,四十歲以後很少很少,有還是有,太少了,大概百分之八十都是四十歲之前,所以你們年輕要努力,你們本錢很厚。

  這個諸佛呢,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裏面講的,就是圓教,從初住到如來的果地,一共是四十二個位次,四十二個位次都叫做諸佛,爲什麼呢?初住菩薩就可以示現佛身,修普門品裏面講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爲說法。他就可以示現八相成道,你不能說他不是佛,他能示現佛身。所以從圓教初住起就叫做佛,那麼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十個位次,等覺、妙覺,所以四十二個階級統統叫佛,這個諸佛是這樣叫法的。說到觀音菩薩,這大家都很熟悉,楞嚴經上的觀世音菩薩是初住菩薩,這個諸位要曉得,他就是以初住菩薩的身份出現,爲什麼呢?剛剛證得,他是講他修證的方法。

  那麼從耳根圓通,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他是從這裏證入的,所以那是圓教初住菩薩的身份。那麼在華嚴經裏面也有,就是我們這個本子上的,一看你就曉得;第七回向,是以第七回向位的菩薩,這種身份示現給善財童子看。那麼普門品裏面所講的,等覺菩薩,可見得觀世音菩薩,他可以示現各種不同,淺深高下不同的境界來接引衆生。那麼這個諸佛就是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諸佛證之。那麼底下又講,妙覺圓明,這個妙覺是等覺之上,這個是無上正等正覺,圓教的佛,佛果,前面諸佛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現是示現,現成菩提,就是示現成佛,像八相成道,釋迦牟尼佛降生的時候,示現八相成道。爲物開示,這是教化衆生。

  爲什麼不說爲人呢?是爲物呢?如果說爲人,這六道裏頭只有人道有分,其余五道沒份。爲物,那這六道都有了,不但六道也有了,聲聞、緣覺、菩薩,也有了,九法界統統包括了。物,包括的範圍大;人,包括的範圍太小了,只能包括一道。所以物,我們人也是物的一種,動物嘛!也包括在裏面。如果說人呢,那其他的不能包括了。所以佛教化衆生是每一道、每一類,他都去的。他教化那一道、那一類的衆生,示現同類身。佛要教化人,一定示現人身;佛要教化畜生,就示現畜生身,跟它同類;那麼他要教化惡鬼,就現惡鬼身。

  你看放焰口;我們星期天圓滿那一天記住,這是我們大專講座也是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最初你們同學們提議的,很難得,我覺得不容易。一般大專講座圓滿,舉行一個同樂晚會,或者去郊遊一番,你們同學不肯,要放一個大蒙山祭祖,太難得了,太好了,所以以後我們每一次大專講座圓滿,都放大蒙山祭祖,這個很好。那麼放大蒙山祭祖,我們這是供一個牌位,焦面大師,那是鬼王。放焰口的時候,做一個紙的鬼王,青面獠牙,看到很恐怖的,那是誰呀?觀世音菩薩,在惡鬼道現鬼身,他到那一道就示現那一道身,示現鬼王的身份,在惡鬼道裏度惡鬼道的衆生。在天上,他就示天人的身份,這是我們要曉得的,爲物開示。

  那麼下面文就不必念了,這個自己去看去。再看第十叁面第一行裏頭講到“性具叁千,言叁千者,假名一千。”“實法一千”,“國土一千”,這個裏頭又有理具,又有事造。圖印好了之後發給同修,這一段也就不必講了,表裏面列得很清楚,一看就明了了。我們現在看十叁面倒數第叁行,它的小題目是“明決微疑”,明是顯明,決是決斷,疑是疑惑。因爲聽了前面所說的恐怕還有疑惑,疑能障信心,能障礙信心,所以一定要斷疑生信。大師很慈悲,惟恐我們疑心不斷,所以特別爲我們解釋。“此品是華嚴經最後之一”,最後的一章,這一品是華嚴經最後一品,而我們現在所讀的,是這一品裏面最後的一章。“原名入法界品”,這個原名是講六十華嚴跟四十華嚴,這個品題都叫做入法界品。

  而在四十經裏面所翻譯的,沒有用入法界,而是用“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入法界簡略,那麼這個題目詳細。不思議境界就是一真法界,普賢行願是能入,前面說過了,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入通能所。“既是華嚴,宜但用法界二字爲體,足矣。”就可以了嘛!“何須前添一真,後加性具叁千呢。”疑問就在此地。如果講全經,全經是以法界爲體;那麼講到這一部分,講到最後一章,或者講到最後這一品,那麼在法界上,上面加一個一真,後面加一個性具叁千,這個就是與全經同裏頭又有一點點不同,有一點不同,特別強調性具叁千。爲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呢?有理由,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理由,這就底下所說的,“以別行品”,別行品就這一卷,就是四十卷這一卷。這一卷是清涼大師翻譯完成之後,特別提出來單獨流通。所以如果說是沒有時間,沒有能力讀全經的,你念這一章就好,所以這一章是華嚴經的精華,是華嚴經的總結論,所以這一章特別提出來單獨流通,稱之爲別行品。

  那麼它的殊勝在那裏呢?“貴在願王,導歸極樂。而願王導歸,是此卷之妙宗。”這個幾句話非常非常重要,也就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的理論,依據,是從此地建立的;華嚴經最後是歸西方淨土,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妙宗,宗就是修行的方法,所以宗是宗旨,是講修行的方法。妙是最殊勝的、最微妙的,一切法門裏頭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好的,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妙的,這是講修行方法。所以如果,這是講真話,在八萬四千法門裏面,不知道選淨土,不能死心塌地修淨土,真的,像印光法師所說的,這人福報不夠啊!能夠真王選擇淨土,死心塌地修學,而沒有疑惑的,這個人是無量無邊的大福報,善根、福德、因緣具足。我過去跟諸位說過,我對淨土的相信是華嚴經得來的,我講了十幾年的華嚴經,我的心得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我如果不講這麼多年的華嚴經,雖然信淨土,信心不堅固;這個堅定的信心,清淨信心,從華嚴經上生的。我自己得到這個殊勝的利益,所以我也發願這一生專門講華嚴,講彌陀經。

  我現在,我今年六十歲,六十以後別的經不講了,只講兩部經。而華嚴呢,我只講四十華嚴,八十也不講,只講四十華嚴,只講彌陀經要解跟疏鈔演義,其他的都不講了。如人請我講,他可以請別的法師去,我自己不講,爲什麼呢?我要好好地修淨土,講也是講淨土,修也是修淨土,自行跟化他,合而爲一,要辦自己的事情了。所以這個幾句非常重要。“宗非體而不立”,立是建立,特別是信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信心怎麼樣能夠建立?一定要懂得體,換一句話說,一定要明白一念叁千,特別是性具叁千,要明白這個道理,要真正了解一真法界,性具叁千,你對于西方淨土才沒有疑惑。

  那麼這個很有感應,你們這個今天早晨,你看人家送來;這是香港一個居士,我是去年在香港講經,有一個居士送了廿幾本佛法的小冊子,都是民國二、叁十年,大陸上這一些法師居士的著作,非常地珍貴。現在這些小冊子都找不到了,很難得到。那有心人他收藏的,我從香港回來的時候,他全部送給我,要我翻印流通,所以現在我帶回來的時候,重新再給它翻印。那麼現在也是准備印這個小冊子,今天早晨拿來給我看,我順手一翻,就翻到這一章,馬上就把它影印出來,先供養諸位,這是有感應。“意顯”,意思是顯“生佛之假名”,這就是一千假名;“五陰之實法”,這一千實法;“淨土之依報”,這一千的國度,叁千就從這個來的,“皆吾人心性本具之叁千。”常言說得好,所謂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這兩句話說得沒錯,但是很難懂。如果你懂得一念叁千,這兩句話你才能體會得到,淨土與彌陀也是我們自性顯現的相分,不是外面來的。既然是自性的淨土,那有不能生的道理,當然得生,所以我們生淨土的信心具足。

  問題就是你願不願意去,好比這個地方是你自己的家,你自己家你當然可以能去嘛!你不願意回家,有什麼法子呢!你願意回家,決定沒有人拒絕你,要明白這個理,你這個心就沒有懷疑了。不要以爲我過去造的罪業太多,像我這個罪業的人還能往生嗎?恐怕到那裏去,阿彌陀佛把我趕出來了,不會的,你不要有這個懷疑,你有這一念懷疑,障礙你自己生淨土。你看佛在觀經裏面所講的,五逆十惡,臨命終時,一念回心,一念十念都能夠往生,那是講下品下生的,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的人。我們雖然造罪業,還沒有造那麼大的罪,所以諸位不往生則已,要往生絕對不是下品下生,因爲你們沒有造那麼重的罪業,你們至少也是下品中生以上,不會是下品下生,這一點要曉得,自己一定要有信心,這一生決定生淨土。

  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這是出來觀光旅遊,娑婆世界是一站,我們在此地是過客,客人。這個世界一切的一切,都不是自己的,所以用不著去留念,用不著去操心。換一句話說,必須要看破,一定要放下,你才得大自在,才能成就西方淨土殊勝崇高的品位。淨土往生,我從學佛以來,親耳聽人說的,就是現前的事實,決定不是虛妄的,我知道有四個,往生很自在的,其中有一個是站著往生的,統統都是預知時至,實實在在的瑞相了不起。爲什麼有這種成就呢?放得下,心裏面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毫無牽挂,他成功了。有一絲毫的牽挂,那就是障礙,就是麻煩,所以要一切放下。放下的人真正有福啊! 放不下的人沒福。

  那麼下面就說出真正的目的了,這個就是叫“修淨業的人,而讀誦此經,庶幾不起外求之念。須知一真法界即心性之異名。”我們這一段就念到此地。底下一段呢,這是講明宗,宗是宗旨,就是修行的方法。接著看“前顯體,顯性德”,你本性裏頭本來具足的。“今明宗,明修德”,就是說明修行的方法。“性屬于理,修屬于事。”我們今天在事相上,應該如何來修學,然後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我們看底下第二個小段“正明宗”,“宗,趣也”,趣向,就是方向、目標。不能沒有目標。如果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你所有的修爲到後來沒有結果。你有方向有目標,它將來有結果,這才是真正的殊勝,真正的難得。

  那麼在這一段裏面也有幾句重要的話,倒數第五行第二句,這一句非常重要,“此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爲宗”,這一句諸位要牢牢地記住。以後人家問,普賢行願品,我們現在流通這個別行普賢行願品,它的宗旨是什麼?這一句是它宗旨,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宗旨。末後有幾句,我們也念一念,“須知極樂世界爲法界藏土,亦即稱性之淨土也。以稱性願王爲因,即是以不生不滅爲本修因。以稱性極樂爲果,即所謂然後圓成果地修證。”這個幾句與楞嚴、與圓覺,完全相同。楞嚴跟圓覺,是禅密修法最高的指導原則,我們念佛不例外;而且這個方法比禅密還方便,還穩當,隨時隨地都可以修,實實在在適合于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真的事事無礙、理事無礙,所以這個法門實在是妙絕了。

  你要是不讀華嚴,真的,不容易接受淨土,所以弘楊淨土從那裏入門?從華嚴經入門,大家沒有話說,他這真正能相信了;華嚴是理論講得透徹,我們信心容易生起。好,我們現在下課。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五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