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五卷▪P2

  ..续本文上一页真正见到诸法实相,相非生灭,没有生也没有灭。“莫寻其始,宁见中边。”没有始终,没有内外,诸法实相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迷之则生死无穷”,迷了诸法实相,迷了一心,这才有六道轮回,这才有无穷的生死。“解之”,解之就是你觉了,你要是觉悟了,“则廓尔大悟,诸佛证之,妙觉圆明,现成菩提,为物开示。”这是讲觉悟,解之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彻大悟。诸佛,这个诸佛里面的含义很多。

  江味农居士注解金刚经,他有一本金刚经讲义,那真是权威的注解。这些人都是我们学佛的模范,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上用了四十年的功夫,一生专门研究一部经,他这个金刚经注解,自古到今,金刚经的注子,他是第一权威,他用的时间多啊!用四十年的时间,专门搞金刚经。他提倡的,他的口号是教宗般若,行在弥陀,他是念阿弥陀佛求往生的,那也是真正往生西方世界了。

  他的女儿,现在在纽约,恐怕也有八十岁了。我们见面,她常常谈她爸爸的事情。她说她年轻的时候,她爸爸学佛很虔诚,往生瑞相很好,那个时候她自己不相信,现在想想很有道理,但是怕自己功夫不够,没法子往生,现在很著急。学佛一定要趁年轻,你看看自古以来,修行证果的人,都是年轻人;年纪老了,没有法子了,老了,不行了,修道没有本钱了。打个佛七。严格地讲,佛七是七天七夜一句佛号不断,年轻有这个体力,行啊!年老了,不行啊!念了一天就累了,第二天没有精神了;参禅也是如比,须要体力。六祖大师开悟证果的时候,二十四岁。所以你看看佛教史里头,修行证果的人,一般都是四十岁以前,四十岁以后很少很少,有还是有,太少了,大概百分之八十都是四十岁之前,所以你们年轻要努力,你们本钱很厚。

  这个诸佛呢,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里面讲的,就是圆教,从初住到如来的果地,一共是四十二个位次,四十二个位次都叫做诸佛,为什么呢?初住菩萨就可以示现佛身,修普门品里面讲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他就可以示现八相成道,你不能说他不是佛,他能示现佛身。所以从圆教初住起就叫做佛,那么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十个位次,等觉、妙觉,所以四十二个阶级统统叫佛,这个诸佛是这样叫法的。说到观音菩萨,这大家都很熟悉,楞严经上的观世音菩萨是初住菩萨,这个诸位要晓得,他就是以初住菩萨的身份出现,为什么呢?刚刚证得,他是讲他修证的方法。

  那么从耳根圆通,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他是从这里证入的,所以那是圆教初住菩萨的身份。那么在华严经里面也有,就是我们这个本子上的,一看你就晓得;第七回向,是以第七回向位的菩萨,这种身份示现给善财童子看。那么普门品里面所讲的,等觉菩萨,可见得观世音菩萨,他可以示现各种不同,浅深高下不同的境界来接引众生。那么这个诸佛就是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诸佛证之。那么底下又讲,妙觉圆明,这个妙觉是等觉之上,这个是无上正等正觉,圆教的佛,佛果,前面诸佛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现是示现,现成菩提,就是示现成佛,像八相成道,释迦牟尼佛降生的时候,示现八相成道。为物开示,这是教化众生。

  为什么不说为人呢?是为物呢?如果说为人,这六道里头只有人道有分,其余五道没份。为物,那这六道都有了,不但六道也有了,声闻、缘觉、菩萨,也有了,九法界统统包括了。物,包括的范围大;人,包括的范围太小了,只能包括一道。所以物,我们人也是物的一种,动物嘛!也包括在里面。如果说人呢,那其他的不能包括了。所以佛教化众生是每一道、每一类,他都去的。他教化那一道、那一类的众生,示现同类身。佛要教化人,一定示现人身;佛要教化畜生,就示现畜生身,跟它同类;那么他要教化恶鬼,就现恶鬼身。

  你看放焰口;我们星期天圆满那一天记住,这是我们大专讲座也是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最初你们同学们提议的,很难得,我觉得不容易。一般大专讲座圆满,举行一个同乐晚会,或者去郊游一番,你们同学不肯,要放一个大蒙山祭祖,太难得了,太好了,所以以后我们每一次大专讲座圆满,都放大蒙山祭祖,这个很好。那么放大蒙山祭祖,我们这是供一个牌位,焦面大师,那是鬼王。放焰口的时候,做一个纸的鬼王,青面獠牙,看到很恐怖的,那是谁呀?观世音菩萨,在恶鬼道现鬼身,他到那一道就示现那一道身,示现鬼王的身份,在恶鬼道里度恶鬼道的众生。在天上,他就示天人的身份,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为物开示。

  那么下面文就不必念了,这个自己去看去。再看第十三面第一行里头讲到“性具三千,言三千者,假名一千。”“实法一千”,“国土一千”,这个里头又有理具,又有事造。图印好了之后发给同修,这一段也就不必讲了,表里面列得很清楚,一看就明了了。我们现在看十三面倒数第三行,它的小题目是“明决微疑”,明是显明,决是决断,疑是疑惑。因为听了前面所说的恐怕还有疑惑,疑能障信心,能障碍信心,所以一定要断疑生信。大师很慈悲,惟恐我们疑心不断,所以特别为我们解释。“此品是华严经最后之一”,最后的一章,这一品是华严经最后一品,而我们现在所读的,是这一品里面最后的一章。“原名入法界品”,这个原名是讲六十华严跟四十华严,这个品题都叫做入法界品。

  而在四十经里面所翻译的,没有用入法界,而是用“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入法界简略,那么这个题目详细。不思议境界就是一真法界,普贤行愿是能入,前面说过了,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入通能所。“既是华严,宜但用法界二字为体,足矣。”就可以了嘛!“何须前添一真,后加性具三千呢。”疑问就在此地。如果讲全经,全经是以法界为体;那么讲到这一部分,讲到最后一章,或者讲到最后这一品,那么在法界上,上面加一个一真,后面加一个性具三千,这个就是与全经同里头又有一点点不同,有一点不同,特别强调性具三千。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有理由,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理由,这就底下所说的,“以别行品”,别行品就这一卷,就是四十卷这一卷。这一卷是清凉大师翻译完成之后,特别提出来单独流通。所以如果说是没有时间,没有能力读全经的,你念这一章就好,所以这一章是华严经的精华,是华严经的总结论,所以这一章特别提出来单独流通,称之为别行品。

  那么它的殊胜在那里呢?“贵在愿王,导归极乐。而愿王导归,是此卷之妙宗。”这个几句话非常非常重要,也就是说西方极乐世界的理论,依据,是从此地建立的;华严经最后是归西方净土,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妙宗,宗就是修行的方法,所以宗是宗旨,是讲修行的方法。妙是最殊胜的、最微妙的,一切法门里头没有比这个法门更好的,没有比这个法门更妙的,这是讲修行方法。所以如果,这是讲真话,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不知道选净土,不能死心塌地修净土,真的,像印光法师所说的,这人福报不够啊!能够真王选择净土,死心塌地修学,而没有疑惑的,这个人是无量无边的大福报,善根、福德、因缘具足。我过去跟诸位说过,我对净土的相信是华严经得来的,我讲了十几年的华严经,我的心得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我如果不讲这么多年的华严经,虽然信净土,信心不坚固;这个坚定的信心,清净信心,从华严经上生的。我自己得到这个殊胜的利益,所以我也发愿这一生专门讲华严,讲弥陀经。

  我现在,我今年六十岁,六十以后别的经不讲了,只讲两部经。而华严呢,我只讲四十华严,八十也不讲,只讲四十华严,只讲弥陀经要解跟疏钞演义,其他的都不讲了。如人请我讲,他可以请别的法师去,我自己不讲,为什么呢?我要好好地修净土,讲也是讲净土,修也是修净土,自行跟化他,合而为一,要办自己的事情了。所以这个几句非常重要。“宗非体而不立”,立是建立,特别是信心,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信心怎么样能够建立?一定要懂得体,换一句话说,一定要明白一念三千,特别是性具三千,要明白这个道理,要真正了解一真法界,性具三千,你对于西方净土才没有疑惑。

  那么这个很有感应,你们这个今天早晨,你看人家送来;这是香港一个居士,我是去年在香港讲经,有一个居士送了廿几本佛法的小册子,都是民国二、三十年,大陆上这一些法师居士的著作,非常地珍贵。现在这些小册子都找不到了,很难得到。那有心人他收藏的,我从香港回来的时候,他全部送给我,要我翻印流通,所以现在我带回来的时候,重新再给它翻印。那么现在也是准备印这个小册子,今天早晨拿来给我看,我顺手一翻,就翻到这一章,马上就把它影印出来,先供养诸位,这是有感应。“意显”,意思是显“生佛之假名”,这就是一千假名;“五阴之实法”,这一千实法;“净土之依报”,这一千的国度,三千就从这个来的,“皆吾人心性本具之三千。”常言说得好,所谓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两句话说得没错,但是很难懂。如果你懂得一念三千,这两句话你才能体会得到,净土与弥陀也是我们自性显现的相分,不是外面来的。既然是自性的净土,那有不能生的道理,当然得生,所以我们生净土的信心具足。

  问题就是你愿不愿意去,好比这个地方是你自己的家,你自己家你当然可以能去嘛!你不愿意回家,有什么法子呢!你愿意回家,决定没有人拒绝你,要明白这个理,你这个心就没有怀疑了。不要以为我过去造的罪业太多,像我这个罪业的人还能往生吗?恐怕到那里去,阿弥陀佛把我赶出来了,不会的,你不要有这个怀疑,你有这一念怀疑,障碍你自己生净土。你看佛在观经里面所讲的,五逆十恶,临命终时,一念回心,一念十念都能够往生,那是讲下品下生的,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的人。我们虽然造罪业,还没有造那么大的罪,所以诸位不往生则已,要往生绝对不是下品下生,因为你们没有造那么重的罪业,你们至少也是下品中生以上,不会是下品下生,这一点要晓得,自己一定要有信心,这一生决定生净土。

  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这是出来观光旅游,娑婆世界是一站,我们在此地是过客,客人。这个世界一切的一切,都不是自己的,所以用不著去留念,用不著去操心。换一句话说,必须要看破,一定要放下,你才得大自在,才能成就西方净土殊胜崇高的品位。净土往生,我从学佛以来,亲耳听人说的,就是现前的事实,决定不是虚妄的,我知道有四个,往生很自在的,其中有一个是站著往生的,统统都是预知时至,实实在在的瑞相了不起。为什么有这种成就呢?放得下,心里面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毫无牵挂,他成功了。有一丝毫的牵挂,那就是障碍,就是麻烦,所以要一切放下。放下的人真正有福啊! 放不下的人没福。

  那么下面就说出真正的目的了,这个就是叫“修净业的人,而读诵此经,庶几不起外求之念。须知一真法界即心性之异名。”我们这一段就念到此地。底下一段呢,这是讲明宗,宗是宗旨,就是修行的方法。接著看“前显体,显性德”,你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今明宗,明修德”,就是说明修行的方法。“性属于理,修属于事。”我们今天在事相上,应该如何来修学,然后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我们看底下第二个小段“正明宗”,“宗,趣也”,趣向,就是方向、目标。不能没有目标。如果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你所有的修为到后来没有结果。你有方向有目标,它将来有结果,这才是真正的殊胜,真正的难得。

  那么在这一段里面也有几句重要的话,倒数第五行第二句,这一句非常重要,“此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宗”,这一句诸位要牢牢地记住。以后人家问,普贤行愿品,我们现在流通这个别行普贤行愿品,它的宗旨是什么?这一句是它宗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宗旨。末后有几句,我们也念一念,“须知极乐世界为法界藏土,亦即称性之净土也。以称性愿王为因,即是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以称性极乐为果,即所谓然后圆成果地修证。”这个几句与楞严、与圆觉,完全相同。楞严跟圆觉,是禅密修法最高的指导原则,我们念佛不例外;而且这个方法比禅密还方便,还稳当,随时随地都可以修,实实在在适合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真的事事无碍、理事无碍,所以这个法门实在是妙绝了。

  你要是不读华严,真的,不容易接受净土,所以弘杨净土从那里入门?从华严经入门,大家没有话说,他这真正能相信了;华严是理论讲得透彻,我们信心容易生起。好,我们现在下课。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五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