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底下講,“問何法心言罔及爲不思議。”底下給我們解答,這是大師用問答的方式來給我們說明。“答,即解脫境界是。解脫境界,所以稱爲不思議者,具含四義。一事相,境界無邊,故不思議。”那麼這是講事相。“理性”是講理體,“境界深遠,故不思議。”一個是從;前面是俗谛上講,第二從真谛上講,叁四是從中道上講。第“叁,理事無礙,故不思議。四以性融相,重重無盡,故不思議。”那麼這是從叁谛叁觀看這個境界,境界不可思議。那麼從解脫呢,解脫是自在,“有二種,一作用解脫”,一種是“離障解脫”。作用就是我們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穿衣吃飯,這個裏頭得大自在,這個裏面得到真正之樂,真實之樂,得自在,就是生活上得大自在了,不受環境所轉了,這個才真正得自在。
第二是離障,離障要相當工夫,離障是離煩惱、離生死,這個才是真實地解脫。像前面第一種作用解脫,一般有智慧的人,有學問的人,他也能夠得到一部分。但是第二種得不到,第二種要真正修行人才可以得到。那麼講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個通稱,不是某一個人的專稱。凡是菩薩名號,統統是如此,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明了,在佛門裏面,菩薩有許多,佛也有許多;所說一切菩薩、一切佛,都說自己,都不是說別人,全是代表自己,爲什麼呢?自己本性裏頭萬德萬能,一個名稱只能表一個德。譬如說,你這個人多才多藝,那個名片一拿出來,幾十個頭銜;一個不就可以了,爲什麼要那麼多呢?一個不行,一個不能代表他的才藝,不能代表到完全,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要把我們自己本性裏面德能完全顯示出來,那就用無量的名稱。果上來說呢,就是佛名;因上來說呢,就是菩薩名。
所以譬如說,觀世音菩薩,他代表我們本性裏面的大慈大悲,這是我們的性德。觀音菩薩就是慈悲,地藏菩薩就是孝順。我們自己具有慈悲就是觀世音;我們自己孝親、尊師,就是地藏王;我們自己具足無量的智慧,就是文殊;我們能把這些德行應用在生活上,自行化他,就是普賢。所以菩薩的名號是表法的,不能指某一個人,而是人人都具足。那麼說到這個地方,最近幾天,有一個同修來給我說,他家裏新請了一尊佛像,問我要不要開光,要不要請人給它開光?我就問他;其實這樁事情我在過去跟諸位講過好幾次。佛像要人開了光,它才會靈,你拜這個人好了,何必拜那個佛像呢?對不對?我不給它開光,它就不靈,拜我好了,不要拜它,在家裏供像供我的像好了,何必供它的像呢?供我的像是直接的,供它的像是間接的,我還給它開個光,它才靈,顛倒啊!實實在在是顛倒啊!但是開光在佛門裏頭確確實實有,現在人把意思搞錯了。
開光是開我們自性光明,是藉著佛像開我們的光。你供觀音菩薩,看到觀音菩薩了,我對人要慈悲,你看,我們慈悲的光開出來了;供地藏菩薩,看到地藏菩薩,啊!我要孝順父母,我要尊敬師長,孝敬的光開出來了,是這個意思啊!是佛像開我們的光,不是我們去開佛像的光,我們凡夫那有能力開佛菩薩的光,那有這種道理,這現在人搞顛倒了!所以一定要懂得這個意思,開光是開自性光明。那麼開光儀式呢,要舉行是可以的,請法師來講解,來講解這個佛像代表的意思,要不然我們不知道嘛!我們供養阿彌陀佛,我們要怎樣供養?用什麼樣的心,什麼樣的態度,如何來學習,請法師說明這些道理,這是開我們自性的光明,是這麼個意思。不能弄錯,佛法裏頭沒有迷信的。所以現在很多搞顛倒了,搞錯了。
那麼普賢是個普通的名詞,普是普遍,這個裏面有解釋,在第十面第四行的當中。“言普賢行願者”,那麼在第五行裏頭末後一句,“普賢是人,行願是法”,依照這個方法修學的人,這個人就叫做普賢。那麼諸位今天在此地,真正肯發心,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那你們每一個人都是普賢菩薩,你們是初發心的普賢菩薩,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所以普賢菩薩有叁類,這個底下有了,這個意思這個地方也有,諸位看第六行,“此品以人法爲目”,目是綱目。“且人之爲法,俱堪稱爲普賢”,人是普賢人,法是普賢法;人是普賢菩薩,法是普賢法。那麼再過來看一行,“人普賢者有叁”,第一個是“道前普賢”,這就是我剛才說的,你只要是發心依照這個法門來修學,你是初發心的普賢菩薩。
這個道呢,是講證道。因爲你現在還沒證果,你在證果之前,叫道前普賢。那麼普賢菩薩是地上菩薩,諸佛菩薩是指地上菩薩而言的;但是在沒有登地之前也稱,叫做道前普賢,就是你地前,你還沒有登地。按照華嚴經,它一共是五十一個階級,前面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這都叫做道前普賢。那麼從初地到十一地,這個十一地就是等覺,這叫道中普賢。那麼後面還有一個叫道後普賢,道後普賢就是己經成佛了;成了佛之後,又退到菩薩位子上來,叫倒駕慈航,那叫道後普賢。那是究竟圓滿之後,完全回過頭來幫助衆生,幫助別人,這個人慈悲到了極處啊!那叫道後。
可是依照這個方法學,一定要認真,一定要認真學,決定能有成就,決定有成就。用十大願王,把十大願王變成我們實際的生活行爲。所以後面這一章,最主要的就是十大願;我們在此地研究探討,也是以十大願爲中心,這個我們要細說。那麼後面,它還有很長的偈頌,如果時間不夠,偈頌我們可以省略掉,我們特別著重在十大願,長行文裏頭十大願。諸位請看第十一面第叁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引華藏海衆,往生極樂。故古人拾取淨土叁經之下,爲淨土四經。時人多有作爲日課,深有見焉。”這個幾句話在此地很重要,因爲它代表整個的佛法。華嚴是佛教裏頭的根本法門,一切經都是華嚴的眷屬;好像一棵樹一樣,華嚴是根、是本,根本。其他一切經,一切法門,都是那些枝枝葉葉,枝葉花朵,都是從這個根生的,它是根本法。既然是根本法了,根本法裏的十大願王,根本的根本,我們要明白它這個意思,那麼十大願王既然導歸極樂,也就是整個佛法,修學都是以西方極樂世界爲中心。
我們如果在華嚴經上,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整部大方廣的經義,那你就都得到了;它的精華,你就得到了。我自己修學念佛法門,所以能夠有堅定的信心,一點猶豫懷疑都沒有,死心塌地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個信心是從華嚴經上建立的。我講華嚴經講了十幾年,算時間,超過叁千個小時,所以才知道淨土的可貴,才知道一切法門到最後統統歸淨土。如果沒有這十幾年的華嚴經,我對這個法門沒有辦法建立起堅固的信心。所以這個地方有這幾句,我特地在此地念給諸位聽聽。華藏海衆,這是講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就不是一個娑婆世界,也不是一個西方世界,這個裏面世界太多太多了。諸位要看大經,華嚴經華藏世界品,那一品經專門講宇宙世界狀況,這裏面說華藏世界有二十重世界;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跟西方極樂世界還同在一重。
好像二十層大樓,我們同在一層,西方世界距離我們十萬億個佛國度,原來很近嘛!在一層啊,不太遠,可見得這個世界之大,真是無量無邊。那麼通常我們講十方世界海,這個裏面有無量無邊的佛菩薩,普賢菩薩勸這些修行人,到最後統統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所以我在這裏得了一個結論。依照天臺家這個經;谛閑法師是天臺祖師,近代的天臺祖師。天臺判教是判四教、藏、通、別、圓、那麼成佛有藏教佛,有通教佛、有別教佛、有圓教佛。成佛,成那一種佛,那程度上相差很遠,不能一概而論。如果成佛成藏教的佛,通常我們在經上講叁大阿僧祗劫,都是講藏教佛。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在他方世界可以修成,沒有問題,華藏每一個世界裏面都能夠修得成。
可是你要修圓教佛,那就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要在此地要能看出這一點。假如在別的世界也能成圓教佛,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沒有意思了,就沒有意義了,別的地方一樣有成就,何必到這裏來?別的地方不能成就,才到這兒來呀!所以說圓教的佛一定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華嚴經上得到這麼一個結論。而圓教佛正是善財童子在請教善知識裏面,第一句話所說的,我已經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那麼這一句也是梵語音譯過來的,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藏、通、別佛,都是屬于正等正覺,因爲它上面還有上,不是到頂頭,它還有上,所以要成無上正等正覺,那只有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把這一個事實真相搞明白了,才曉得任何一個法門,你修學成功了之後,還是要到西方,那就不如我現在直接到西方多好呢!何必拐彎抹角呢!要明白這一個事實真相,我們對于這一個淨土法門就死心塌地了,才曉得任何一個法門比不上這一個法門。
如果有更好的法門,文殊菩薩不會教善財童子念阿彌陀佛,普賢菩薩也不會勸他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才曉得這根本法門裏面,給我們提出一個最根本的法門,就是念佛求生西方世界。許許多多人不懂這個道理,現在在外國,一窩蜂地學禅、學密,禅是口頭禅,密是邪門外道。認真地學密學上幾年都神經兮兮的,很不正常。到最後的結果,我們的結果到西方世界,他的結果到瘋人院,到神經病院,糟糕不糟糕!可憐啊!人都是好人,不是壞人,路走錯了,活的時候,走到神經病院作爲一個終了;死的時候還要入阿鼻地獄,可憐啊!實在是可憐。所以國外我不能不去,有很多人勸我不要出國,我說不能不去,看他們太可憐了。一些到外國的法師不敢提淨土,因爲淨土人家瞧不起,不敢提,不好意思說。
那麼我到國外,特別強調淨土,還有人相信,相信的道理什麼呢?他講密,我也懂得,我講它,比他還高明;他說禅,我那個六祖壇經講過很多遍,禅宗的大珠和尚語錄、永嘉禅宗集、證道歌、金剛經,我講過很多遍,我的口頭禅比他高,他講不過我。你們所會…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