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卷▪P2

  ..續本文上一頁現在就可以展開經文了,我們現在依照經文,注解是谛閑法師所注的,那麼這是近代天臺宗的一位祖師,很了不起的人,他是清朝末年的人,清末,民國初年圓寂的,是近天臺宗的一位大師。《大方廣佛華嚴經》,它這個注子啊,我們不能按照注子說;按照注子說,耽誤時間太長,我們只能夠提它的綱領,注子讓給同學們自己去研讀,有問題在講堂裏面提出來,提出來我們共同來討論。那麼他解釋經的方式,是遵守天臺家講經,或者是注解的程式,它有一定的程式,從五重玄義講起。那麼首先呢,講“標名”,表示經的名題。那麼在注解的前面兩行,先把名題,這個是很重要的,這個是一部經的總綱領。

  “人法兼喻叁事具足爲名”。佛經取這個題目,它有一定的規則,那就是用人,或者是用法,或者是用比喻。你看一切佛經,它這個題目不出這叁個範圍,那麼有單人的,單法、單喻,有兩個合起來的,所以有叁單叁複;那麼有一個有具足,就是叁個都有,人、法、喻,都有,所以一共有七種規則,叫七立選題。本經是七立選題裏面的具足選題,就是叁個都有。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比喻,所以這是人、法、喻,統統具足,說明經名。那麼第二呢,“一真法界性具叁千爲體”,這在此地把名字介紹給諸位,後面也講。

  第叁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爲宗”,這一點就非常非常重要了。所以我說華嚴經是廣說的阿彌陀經,就是這個道理;華嚴經最後是歸到西方淨土,實實在在不可思議,這是妙極了。那麼在這幾天我要跟諸位來討論這個問題。第四。“拔衆生苦與佛果樂爲用”,拔苦與樂,拔是拔除,也就是離苦得樂,得真正之樂,這是這一部經的作用,你學了有什麼用處呢。第五,“圓頓大乘第一乳味爲教相”,這個到後來再跟諸位介紹。注解剛才說了,希望大家利用課余的時間,一定要好好地去看,你有問題,你把它記錄下來,在講堂裏面我們逐條地來研究討論。那麼可是它這個裏面引用大經的經文,這個我們須要念一念。

  第叁頁倒數第二行,從當中看起,“引證者”,從這裏看起,“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這是經的本文,但是不在這一卷,在上一卷,我們這是第四十卷,這一段經文在第叁十九卷,說明如來的功德,說不盡的。如來是誰呢?這個要知道,如來就是自己的本人。現在我們迷失了如來,變成生死凡夫,苦不堪言;把不可說不可說無量無邊的功德,變成了無量無邊的煩惱,變成無量無邊的罪惡,是愚癡啊!所以我說這個經沒有說別人,全說的自己。就是一念之間,你看這個轉變,轉變得太大了。那麼華嚴經的宗旨目標,就是希望你再轉變回頭,恢複你自己無量無邊的功德。這種功德,叁世諸佛都說不盡啊!真說不盡。

  下面經文又說,“虛空界盡,願王乃盡。而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願王亦無有盡。”那麼這是講到經的本體。所謂體,就是理論的依據,經是教科書,佛所講的這些話,這個教科書根據什麼理論而說的,這點很重要。如果理論不正確,我們修學不但沒有好處,恐怕要受它的害,所以一定要有非常正確的理論,我們才能相信。這一部經的理論,是依一真法界,一就是不二,真就是不妄,是真實不是假的。那麼我們講十法界,講無量法界,那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給你說,法界只有一,一真,法界原來就是一真。難道真的有十法界有無量無邊的法界嗎?沒有,實在沒有。那個十法界是從你的妄念當中變現出來的,十法界有差別,差別從那裏來的?從分別心裏頭變出來的,從分別、執著、妄想裏頭變出來的;但是你的真心裏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也沒有妄想。

  那麼什麼是真心呢?楞嚴經上說得很清楚,你看楞嚴經的前叁卷,就是講這個問題,辨別真心跟妄心;特別是十番顯見那麼長的經文告訴我們真心。它舉一個例子,舉見性,我們眼睛能見,這種能力,就是見性。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它是一,它不是二。見性裏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那麼分別、執著、妄想,從那裏生的呢?是從迷妄當中産生的,本來沒有,因爲你迷了。所以就迷失了見性,于是才有眼識,才有第六意識,才有第七末那識,才有第八阿賴耶識,迷了才有現這個現象啊!這個現象是妄相,不是真實的。雖然不是真實的,但是它確實存在。

  譬如我們眼睛,眼睛長了毛病了,害了眼睛了,我們看那個燈,燈上有個圓圈,如果害過眼睛的人都有這個經驗。燈上確實有沒有呢?沒有。好眼睛的時候沒有,可是你眼睛有病了,看了真有,真有這個東西,但是它確實是假的,決定不存在,但是在你感覺當中,它真有。到你眼睛好了,沒有了,再看沒有了;那麼我們現在就是病態當中,迷就是病態。那麼在本經,法門雖然是無量無邊,到最後,兩千法門太多了,我們也記都記不清楚,怎麼能修呢?所以菩薩真正大慈大悲,把它歸納,歸納成十條,十條我們可以記得住的。十條一展開,就是兩千法門,再一展開就無量法門。

  所以每一條裏頭包含著無量無邊的境界,每一條裏面都是以一真法界爲本體,每一條裏面都含攝著從初發心到佛,果地上圓滿的境界,所以這個十條,我們決定不能夠輕視,就是十大願王。能夠真正懂得,而且你會修,那你這一生受用實在是無有窮盡啊!不但帶給你現前最美滿,最幸福的生活,你將來死了之後必定生西方淨土,穩穩當當,決定生西方淨土;這樣殊勝的法門,我們怎麼能不學呢?不但自己要學,而且要大力地弘楊,勸勉別人也要來學;那除非他不背接受,那沒法子。能夠接受,一定要勸他,一定要勉勵他來修學。所以這是本體。

  底下從作用上也引本經上的一段文字,我們繼續看,在第四面的第一行末後一句開始,“是人命終,最後刹那,世間一切,無複相隨”,就是世間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夠帶得去,你要覺悟。“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那麼這個是以願王導歸極樂爲本經的宗旨,那麼這個經不是彌陀經是什麼呢?所以我們的道場所提倡的,就是華嚴、彌陀這兩部經。我今天在各各地方講經,勸勉一般人修學的,也是依這個兩部經。其他的太多太雜了,耽誤我們的時間,我們己經沒有那麼多時間來修學了,這一點諸位同修也要留意。譬如說你用十年的時間來學佛,你十年學二十種經論,平均起來,一樣才半年,那個半年學一樣東西很生疏,不精;勉勉強強能夠拿得出去,有沒有人欣賞呢?不見得。人家聽你講的,看你寫的,平平常常,不重視啊!如果你十年學一樣東西,你成爲專家,走到那個地方,人家都向你低頭,你是專家,沒有人能超得過你。這不是講聰明智慧,這是講時間,所以學東西學一樣,決定不能搞多。

  那麼選擇呢?就要慎重,很慎重地選擇,選擇之後,決定不改,一門深入。那麼我現在選擇是華嚴跟彌陀經,這兩樣東西是一,它這是導歸極樂嘛!所以拿華嚴經來補充彌陀經的不足,彌陀經太短了;太短了,講的理論方法不夠詳細,把華嚴經來補充,把它兩個合而爲一,所以兩部經實際上就是一部經,這樣使彌陀經的內容更充實,更豐富。其實這種事情古人做過,蓮池大師的疏鈔就是這一個構想寫成的,我們看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他引用華嚴經地方非常之多。那麼我們這一次原本是想利用晚上時間,跟諸位介紹彌陀經大意,那麼有一些同修告訴我,每天講六個小時太辛苦了,怕我太累,所以叫我還是照原來的計劃,把行願品好好地介紹給諸位。

  晚上呢,諸位也可以調劑調劑,那麼學唱念,念佛,那麼也是進修的方式。但是一叁五我們的講經,就是平常道場講經不中止,還繼續進行,那麼我們一叁五就是講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疏鈔相當之長,我這一次是第叁遍,第叁遍啓講。那麼第二遍所講的錄音帶有保留的,一共是叁百叁十五個錄音帶,你看一部彌陀經,九十分鍾的錄音帶,一共是叁百叁十五個把彌陀經講圓滿。而我第叁遍所講的,時間一定超過,比第二次一定多,這個彌陀經不簡單啊!所以我在國外勸人修淨土,我就是把這個錄音帶給他看一看,他就相信了。哎呀!原來對彌陀經小看,沒瞧得起,薄薄得那麼一點,這裏頭有些什麼東西啊?就看到我這麼多錄音帶,嚇到了。哦!原來淨土有這麼多東西在。

  我就告訴他,我才疏學淺,我對彌陀經知道的,滄海之一滴,講這麼一點點。彌陀經的經義,說不盡的,絕不亞于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不能夠輕視,應當認真地修學。所以諸位選經,選一種。如果你要選了一部彌陀經,你一生專門研究,專門講,你講上十年,大家見到你都稱你阿彌陀佛,你是阿彌陀佛,活阿彌陀佛,你是彌陀經專家了。我自己是個過來人,我講經講了二十七年,過去也是什麼經都講,只要人家來找我,請我講,我都講,爲什麼呢?學習。其實也吃了大虧;如果當年一發心就講彌陀經,我彌陀經講了二十七年,今天在全世界走到任何地方,人家恭恭敬敬向我頂禮,阿彌陀佛來了,真的。所以講了許多經,沒有專門的,成不了阿彌陀佛了。一定要專,一門深入,自己有成就,也能夠幫助別人。所以這是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爲宗旨。

  再繼續,我們把底下的文看看,“若人誦此願王”,在第叁行,“諸佛菩薩之所稱贊,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供養。此人不久,當入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叁十二大丈夫相。”這個就是成佛,這是等覺菩薩,妙覺菩薩,妙覺就是佛,這是說明它這個作用不可思議。作用,好處啊!果報啊!依照這個修學,果報、功德、利益,不可思議。沒有任何一個法門能夠比得上,千真萬確的事實。諸位一定要記住,要好好地修學,要循規蹈矩。現在的佛法,妖魔鬼怪滲透在佛法裏頭,就把整個佛法擾亂了,邪正很難辨別。諸位真正有善根有福德,你遇到一個好的老師,遇到一個真正善知識帶領你,你這一生還有希望。如果要是錯了門頭,吃虧的是自己。

  至于這些妖魔鬼怪,縱然有真善知識,也只能輕描淡寫點一點,看你自己能不能覺悟;不便直說,爲什麼呢?惡勢力太大了,今天實在講是正不勝邪啊!邪的力量太大。但是對自己修學來講呢,那是邪不勝正,你走正路,決定成正果;可是對于整個佛法來講呢,是衰,但是不至于滅,佛法還不至于滅。佛的法運,末法時期,一萬年;現在才值末法才過一千年,所以佛法不至于滅,但是極度的衰敗,這種情形是有的。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那是很不幸;但也很幸運,如果在這個時代能夠護持正法,無量無邊的功德。極度衰敗的時候,你能夠保持,能夠護持著,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個也是個機會,也很難得遇到的。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