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叁卷

  普賢行願品講記第叁卷

  淨空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第四面,從大字看起,《大方廣佛華嚴經》,從這以下呢,這是介紹經題。經題是全經的綱領,了解題目的意義,一部經的內容就可以能夠把握到了,那麼也曉得這一部經的意趣、歸旨所在。經頭在清涼大師疏鈔裏面,每一個字都有十種解釋,解釋得非常地詳細。如果依疏鈔來講呢,我們這七天,大概只可以講七個字,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此地簡略。那麼重要的地方,谛閑法師還是依清涼疏鈔所說的來給我們介紹,我們看這個注子。“合釋者,如清涼國師。”那麼底下都是疏鈔裏面的話,這種簡單的解釋可以說散在許多古德著述之中,因爲講得簡單明了。

  “極虛空之可量,體無邊涯。”這個是“大”。凡是文字的意思很明的,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的,我就不多說了。虛空太大了,無量無邊,那麼用這個大字來形容它。“竭滄海之可飲,法門無盡。方也。”滄海是大海,在我們地球上可以說面積最大的是海洋,海洋的面積占整個在球百分之七十,這是比喻,比喻什麼?法門無盡,比喻法門無盡。“碎塵刹而可數,用無能測。”這是“廣也”。那麼這叁個字,大是講本體,就是講我們的心性,我們的心本來就是這麼大。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個界就是時劫,我們今天講星球。

  太空當中多少星球呢?無量無邊,我們的心都能夠包容,這是你本來的心量。現在很可憐,兩個人在一塊都不能容納,糟糕不糟糕!兩個人住在一起還意見不合。沒有人跟他住,他一個人;一個人還生煩惱,你說糟糕不糟糕!連自己都不能夠相容,這真正可憐啊!迷惑顛倒,真是迷惑顛倒到極處了,我們一定要覺悟。爲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還是前面跟諸位說的,分別、執著。真心裏面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所以我們離開了分別、執著,你這個心就跟太虛空一樣,太虛空多大,你的心就多大,沒有一樣不能夠包容的。就像大海一樣,什麼都能夠容納,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我們必須要覺悟的;恢複自己本來面目,一定要曉得這個原理、原則。

  我們修什麼?無非是去分別、執著而已。離開分別、執著,盡虛空遍法界都在面前,都在你自己掌握之中,也都在你六根接觸之內。像大經裏面所講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而且這個知與能,決定正確而沒有錯誤,這就是經上講的佛的佛知佛見。一有分別執著,我們的知見不正,所以邪知邪見;我們自己要覺悟,本來是正知正見,現在變成邪知邪見。所以大方廣是自己的體相作用,體用一個大來稱贊他。相呢,用方。作用,廣,廣大無邊的作用。所以這叁個字都是贊歎本體,贊歎我們的自性。

  下面再看佛,“離覺所覺,朗萬法之幽邃,佛也。”佛是人;我們今天的病,就是覺與所覺,這是病,這是無明。在楞嚴經上,楞嚴經的第四卷,富樓那尊者請教釋迦牟尼佛,無明是怎麼來的?這是大問題,本性裏面本來沒有無明,無明從那裏來的?佛答得太好了,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的根本就是這個。我有知,我有見,有知有見就是無明。我也無知,我也無見,你真的無知無見嗎?你還是有啊!你有無知,還有個無見,那還是無明。佛知佛見,是見得清清楚楚,知得清清楚楚,這裏頭沒有加一個知見。那麼我們想想,加的是什麼知見呢?你要是聰明,一想就知道了。加的是分別的知見,加的是執著的知見,加的是妄想的知見,你加這些東西在裏面。你不加這個東西,就佛知佛見了。

  那麼我這個拿在手上,你們見到沒有?見到了。佛知佛見。見到這什麼?毛巾,那就錯了,這就無明了。它這個東西本來沒有名嘛!你要給它起個名;我說不是毛巾,偏偏是毛巾,還固執、還執著。所以是一切無明從分別、執著、妄想而生;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一切法確實是平等。所以衆生可憐,就是可憐墮落在無明裏頭,沒有辦法自拔。學佛的人一定要覺悟,佛,是覺悟了的人,就叫做佛。所以他離覺,是能覺;覺的對象是所覺,能所兩邊都不分別,都不執著;換句話說,都放下了。都放下了,你的心清淨了。智慧從那來?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

  你要是放不下,還是分別、執著,那個分別、執著,就像水一樣起波浪;所以古人把心比做水,水一起波浪,它照的作用就失掉了。如果水不起波浪,水是平靜的,它的作用像鏡子一樣,把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我們說這個照呢,就叫做知見;照呢,就叫做般若智慧。所以佛知佛見跟般若智慧,是我們自己本有的,不是從外面來的。凡是從外面學來的,都不是真正的知見,不是真智慧。所以佛法裏面的智慧,不是在文字上,這個諸位要曉得,不在文字上,是在清淨心裏面生出來的,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勉大家,聽經要會聽,看經要會看。會看的人,開智慧;會聽的人,開智慧。不會看不會聽,那就像清涼大師在這個經,那是四十華嚴的前面,最前面第一卷裏頭,經題裏面所講的,增長邪見。不會看的,看得越多,你知見愈多;那個知見,邪知邪見。拿我們中國俗話來說呢,記問之學,你看得多,記得多。記問之學,連儒家都說,不足以爲人師也。知見靠不住啊!不是你親證的,所以說道聽途說,不是你自己親證的,不是從你清淨心裏面生起來的。

  所以佛法的修學就是在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了,是無量的智慧,朗萬法之幽邃;幽邃是非常幽深,一般人見不到的地方,佛心清淨,照得清清楚楚。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他不知道的。你沒有問他的時候,他是無知,般若無知,寂靜的境界;你要去請教他,他無所不知。所以六百卷大般若裏頭,關鏈就是在這兩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講般若的本體,實在講就是清淨心,就是念佛法門裏頭所講的一心不亂,那就是真正的般若,般若之體。它起作用的時候,起作用不是它自己起作用,自己不起作用,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自己永遠是無知,不起作用,自己起作用就是清淨,所以佛菩薩自受用是清淨心。

  清淨,那真正叫有福啊!一點煩惱都不生,身心清淨,境界也清淨。那無所不知是什麼?對別人起作用,有人請教他的時候,有困難來請他幫助的時候,他是無所不知。所以無所不知是他受用,是般若的他受用,這是供養別人的,幫助別人的。般若的自受用是無知。我們現在又搞顛倒了,好像自己受用,我知,什麼都知道;別人的時候,什麼都不知道,顛倒了,樣樣顛倒,麻煩大了!所以諸位,佛法裏求真正的智慧;真正智慧,記住,不在文字裏面,也不在言語裏頭,而是在你自己清淨心中;然後拿經典來對照,看看相應不相應?相應了,與佛知見沒有兩樣。要不相應呢?要改過來,不相應是我們知見有錯誤了。所以經論印知見,印證的,它給我們作印證。我們的見解,我們的智慧,跟釋迦牟尼佛比較比較,看看有那些地方相同,那些地方不相同?相同的,我們就保留,繼續保留,證明自己見解沒錯;不相同的要改過來。

  這是佛。“芬敷萬行,榮耀衆德”,這是“華”,華是比喻。所以我們在佛前面供花,供花的意思,花代表因行,先開花後結果;所以見到花,就要想到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代表的萬行,行門。要像花一樣的清香,一樣的美麗,我們的行不能有染汙,取這個意思。花好,果一定好,所以花是代表因行,佛前面供的花代表這個意思。除了佛前供的花,無論在什麼地方,看到花都是表這個意思;乃至于畫的花、繡的花,或者是金銀做的寶花,全都代表這個意義。學佛的供花乃至于供香,燃燈,跟一般人供養的意義不相同,它有非常深的意思在其中。

  “圓玆行德,飾彼十身”,這是“嚴”,嚴是莊嚴,以萬花來莊嚴。所以我們看到這個經題,莊嚴什麼?莊嚴自己。自己的身,不只這一個身,自己有十個身,十身是代表圓滿,華嚴經裏面所說的十身。我們今天只曉得肉身是自己,除這個之外,我們有智慧之身,我們有威德之身,不只這一個肉身。一定要曉得,要以種種的行門來莊嚴自己圓滿的身相,像諸佛如來沒有兩樣。那麼從這個經題的大意,你就能看到這一部經,這一部經裏面所說的是自性體相用。在比喻上像一個大的花園,這花園裏頭,每一個種的品種統統具足,一樣都不缺。從這個意思照映前面所講的大方廣,它能容納,它不排斥,所以才能夠成就其大,成就它的廣,成就它萬德莊嚴。所以佛菩薩絕對沒有排斥人的,只有人排斥佛菩薩,人不接受;佛菩薩對一切衆生平等,衆生對佛菩薩不平等,這個就是佛與衆生差別的所在。

  下面再解釋這個經字,“貫攝玄妙,以成真經之彩”,這個是“經也”。那麼這是清涼用最簡單的詞句解釋經題,後面呢,還要詳細說明。那麼至于七立選題,這是佛學常識,此地寫得很清楚,諸位一看就明了,我不要多說。我們現在看第五頁第六行,那麼這是詳細地給我們說明經題所含的意趣,先解釋大方廣這叁個字。“大,以當體得名,離絕爲義。”體是本體,哲學裏面所說的,宇宙萬有的本體。但是自古以來,到現在這些哲學家,中國外國那些科學家,都在探討,可是到現在沒有結論,各人說各人的,從來沒有一家說得叫我們聽了心悅誠服,沒有,各說各的。佛法裏面所講的呢,的確讓我們真正能夠相信,能佩服。宇宙萬有的本體,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所以華嚴經給我們很大的一個啓示,宇宙怎麼來的?萬物怎麼生成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八個字就把這個問題解答得清清楚楚,實在是了不起。

  可是這八個字裏頭含的意思非常非常之深,這一部華嚴經,或者我們說一大藏的經教,也就是解釋這兩句話而已。所以心是本體,心是自己;禅宗,尤其是達摩傳來這一支,六祖大師發揚光大的南宗,修學的重點就是在心。所以說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心,所以它的目標是在明心見性;明心就是見性,見性就是明心。明心這兩個字從那裏…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