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四卷

  普賢行願品講記第四卷

  淨空法師講述

  第八頁倒數第二行,《唐罽賓國叁藏般若奉诏譯》,這是翻譯的人,叫人題。這個譯經,是一個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在我們中國曆代翻經的工作,幾乎全部都是國家來辦的。因爲佛法是帝王從外國請來的,到中國來都是國師的身分。譯經的時候,規模也非常之大,那麼在傳記裏面所記戴的;這個二十五史,曆史裏頭都有,羅什大師的譯場就有四百多人,它這個編製,可見得規模是相當之大。玄奘大師的譯場有六百多人,真正是國立編譯館。那麼一個人的名字,就是他是館長而已,他是負責人,主持的人,他下面的人非常之多,從事于翻譯的工作。

  而且翻譯的程序也很多,譬如第一步先從梵文把它翻成中文,第一步的工作全用音譯。像現在我們這個咒語一樣,完全是用音譯過來的。那麼第二個步驟呢,再從音裏面去翻它的意思。譯出來之後,還要經過證譯,就是通達梵文跟中國文的來作證明,看他翻譯的意思有沒有錯。那麼到最後一層的手續是韻文,韻文就是完全在詞句上,用字妥不妥當,使文字能夠美化,意思又要能夠保全。所以它經過許許多多的程序,這些東西才能翻得出來。

  今天有許多翻經的這些事,都是一個人、二個人在搞,所以翻出來東西沒有辦法流通。特別是這些年來,有很多人發心把佛經翻成英文,都是個人在搞,完全是依文字翻;那個佛法裏頭本來就說,依文解義,叁世佛冤,叁世諸佛都喊冤枉。爲什麼呢?佛法是意在言外,很不容易表達。你看它一句,一個名詞,一個字,含的許多意思,你怎麼翻法?在外國的詞彙裏頭,能不能找到一個適當的字,也能夠包含這個意思,太難了,相當不容易。我到紐約大學圖書館去參觀,沈家祯居士花了不少年,花了不少金錢、精神,請了不少人翻英文的佛經譯本,原稿一大堆堆在那裏;他告訴我,沒有辦法,不能出版,真冤枉啊!有許多都從臺灣做的,臺灣過去在新竹青草湖那裏辦了個譯經院,都不能用,這個工作難。

  那麼今天要做,怎麼做法呢?必須也要真正通達中英文的,真正懂得佛經經義的,還要請些外國人,大家合在一起要開會,共同來譯書,這樣才行,這個裏面當然也要請一個主席。譬如說翻普賢菩薩行願品,一定請個法師來講這一部經,凡是參加翻譯的,統統要來聽。聽了以後,互相研究討論,逐句逐句討論,意思要完全正確,然後才可以選用外國的詞彙,這樣才能把它翻出來。那麼再找些外國人來讀,讀的時候,叫他講給我們聽,看他體會這個意思有沒有錯誤。也要經過好多層的程序。這個英譯本要是流通出去,必定能夠受外國人歡迎。一個人、兩個人,閉門造車,搞不出來的。如果是僅僅通達中文跟英文,不懂得佛法的,那是根本沒有辦法翻,這種情形現在外國,流弊很多。

  有一年有一個外國人,大概也學佛的,到臺中去訪問李老師;李老師講個笑話給我們聽。那麼李老師;他問東西,李老師跟他談,他聽了不滿意,無法接受。那麼李老師問他,他談的那一套,李老師也不能接受,彼此都不能接受,談得很不愉快。最後是看他帶了本書,李老師問他,你帶的是什麼東西,厚厚的一大本。他說這是英譯的佛學字典。李老師說,好,難得,那我請教你兩個問題,什麼叫二足尊?佛經裏頭術語二足尊。他就翻,查了半天翻出來了,兩條腿裏面最尊貴的。李老師一聽,好了,行了,我們不要談了,你請走吧!這沒法子說了嘛!依文解義,二足,他翻得沒錯,二是兩條嘛!足是腿嘛!尊是尊貴嘛!兩條腿裏面最尊貴的。

  還問了一個問題,什麼叫實相?這是佛學裏頭重要的名詞,他也查出來了,真實的外表。實,實在的;相是外表,真實的外表。李老師聽了這兩句,你們去吧!你們的佛學,我明白了。沒法子啊!真是大笑話。所以在國外弘揚佛法,實在是不容易,相當不容易。我在美國的時候,也是想定期跟這些外國人舉行座談會,沒法子講經;座談會,提出問題來解答。那麼我在那裏解答的時候,給我作翻譯的就叁個,一個翻譯不太可靠,怕他會錯意思,叁個翻譯,他們商量會同,然後再答覆,叁個人小組開會怎麼個翻法,再答覆。那麼這一段呢,曉得從前譯場規模,才能夠深信中文譯的經譯得好。

  那麼也有人曾經跟我談過;像最近回來的時候,某某法師,他們也曾經到大陸去訪問過,在美國很多法師到大陸訪問過,尤其是從前玄奘大師譯經的道場。他們現在感覺到很大的困惑的地方,就是從前梵文的經典,從印度大量地傳到中國來,現在一部都找不到,到那裏去了?其實這個問題在廿年前,方東美先生就給我談到過這個問題,也是沒有法子,找不到結論。方先生大概很聰明,他老人家有一次給我說,他說我想大概是我們中國人自信心太強了,中國過去的中國人實在了不起。梵文經典傳到中國來,我們翻成中文了,不但意思一點沒錯,而且文字比它原文還要美,還要好,讀中文就可以了;那可以不要了。我們中國人的自信心實在了不起,中國的古人真是了不起。所以不用了,不要了,無須要收藏了;收藏中文的譯本就好了。

  所以我們應當要懷念我們的祖先,那種智慧、自信心,所以五千年來的立國完全憑借這個精神。而這個精神,今天我們喪失了,所以我們這一代,尤其是諸位年輕一代,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恢複民族的自信心,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國家民族才不至于滅亡。那麼唐是代表年代,唐朝,注解裏頭有,這是唐朝代宗貞元年間;代宗跟德宗,年代非常地近,貞元十二年,在第九頁第五行,“代宗貞元十二年”。貞元十二年就是公元七百九十六年,那麼講公元,大家印象比較上清晰一點。今年公元是一千九百八十六年,一九八六年,那麼這個經翻譯是在七百九十六年開始翻譯的,一共翻了二年。到七百九十八年,就是十四年;它的日期記得很清楚,貞元十二年六月五日開始翻譯,到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完成,翻譯完成。

  那麼其他的,諸位自己看就可以了,我們再看下面的品題。品是品例,凡是在理論、修行,屬于同一類的就歸納在一起。有如我們中國過去書籍的篇,篇章,所以一品,等于像是一篇一樣,歸納在一起。那麼我們現在念的這一部分,這一品經一共有四十卷,相當之長。所以我們現在讀的這一部分,其實是一章。我們這一個本子一共是四十華嚴有兩章,前面一章是觀自在菩薩章,所以觀世音菩薩與我們緣分很深;觀音菩薩的經一共是有四種,就專講觀音菩薩的有四種。那麼大家最普遍的就是法華經裏面的普門品,說普門品,大家都曉得。除普門品之外,大家還曉得有心經,心經是觀自在菩薩說的。心經。除這兩種之多,楞嚴上有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專門講觀世音菩薩。那麼華嚴裏面也有一章是專門講觀音菩薩的,就是善財童子去參訪觀世音菩薩,那麼這一章在前面。

  後面呢,這最後一章;最後一章清涼大師在科目裏頭題的叫重示普因,重示普因章,就是我們現在流通的別行一卷,叫做行願品,其實是行願品裏面,重示普因這一章。那麼既然是一章,它是一品裏面的一部分,所以品題也是不能夠缺少的,這個品題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入”是“證入”,證入呢,“有能”證,“有所”證。能證就是普賢行願;修普賢行願,你就能證。所證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這個不思議解脫境界在八十經裏面講,叫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解脫,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自由自在。那麼下面呢,這有注解,注子裏面講;當然特別著重在普賢行願,因爲這是能證,能入。

  “言不思議者,心言罔及故”,就是心與言都達不到,這個叫不可思議。心不能思,口不能說;心要能思,必定落在心意識。這講一念,一念是不可思議;二念,可思可議,一念不可思議。因爲你起一念,你起一個念頭,那一念就沒有了,就是二念了,所以能夠說得出來,能夠思惟的,是第二意,不是第一意。第一意不能夠思惟,也不能夠議論,那是真心本體,那是真正的一心不亂。可是更深一層地來說,思議與不思議,是一不是二,這才是真正地不可思議。否則的話,都落在一邊,可思可議是一邊,不可思議又是一邊,兩邊。不可思議,真谛;可以思議是俗谛,一定還有個中谛,還有個中道。中道就是思議與不思議,言說與無言說,是一不是二。那麼釋迦牟尼佛教誡衆生,他用中谛。對他自己本身來說,確實他沒有思也沒有議,他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也沒有言說。但是他四十九年說了這麼多的經,說了這麼多東西,人家記錄下來已經有這麼多了,還有許多沒記錄,更多。這叫什麼呢?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說與無說,是一不是二。對他自己來說,沒說;對別人來說,有說,這個話也很難懂。

  譬如我們這個磬,磬有沒有聲音?沒有聲音,本身沒有聲音;你敲一下,它馬上就響,大扣則大嗚,小扣則小嗚,不扣就不嗚。雖然嗚的時候,它本身不嗚;所以佛雖然說法,本身沒有說,本身確實沒有動一個念頭。人家向佛請教一個問題,佛絕對沒有,哎!我想一想,這個問題該怎麼答覆。沒有。如果他想一想呢,就有思有議有說,佛沒有。隨問隨答,所答的恰到好處,所以佛一生沒有說法。佛在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誰要說佛說法了,叫謗佛。佛真的沒說法,佛一生沒說法。爲什麼有這麼多法呢?是因爲有人問他。所以鍾鼓,它的確沒有音聲,是別人敲它,它才有聲音。佛,你問他,他隨你的語來答覆你,絕對沒有通過思惟想像的,所以他是真智慧。對自己來講,永遠他是般若無知,他心清淨。別人來請教他的時候,這是他起作用,這是他的反應,非常地自然,真是大扣大嗚,小扣小嗚,不扣不嗚。所以我們一定要懂這一個道理,這個叫完完全全的中道;我們了解中道,認識中道,要學習中道,自己才能在佛法當中得到真實的受用。

  那麼…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