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莊嚴論釋▪P10

  ..續本文上一頁所敬仰的大德,造下彌天大罪。

  如果有人想:誹謗他人倒也是在所難免的事,又怎麼會誹謗自方的諸位大德呢?

  帶有片面性眼光的那些人,表面上吹噓自方的補特伽羅至高無上,實際上卻是莫大的诋毀。爲什麼呢?譬如,諸外道徒對于各自所推崇的本師自在天、遍入天等,大肆贊歎他們享受美女、摧毀他衆的嗔怒猛烈無比、狡詐手段如何高明,這在智者看來,完全是出于煩惱汙垢的驅使而評論的,因此純粹是诋毀之舉。同樣,此處所說的這些人,其實已承認了自方的那些修行人並沒有通達佛陀在所有最深經續中再叁說的“以觀察究竟實相的理智無有欺惑、不可否認而成立的離四邊戲論之本性”。正是爲了遣除曾出現、將出現的如此劣道,(全知法王無垢光尊者于)《如意寶藏論》中雲:“論說修勝無念智,深寂離戲之實相,違其劣道今猖狂,欲解脫者當棄之。”

  (二)所謂的“輕而易舉”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是指能夠迅速引生定解。換句話說,不費吹灰之力對大乘教義獲得定解,即稱爲輕而易舉。這部論典詞句簡明扼要,意義博大精深,也就是說,觀待極其豐富的內容,此論實在是短小精悍,卻如同火上加薪般能無余掃除包括唯識宗在內的內外道假立宗派的所有過失,以極其尖銳、勢不可擋之理證、觀察二谛之正量,對諸如《中論》與《釋量論》所包括的細致入微、最爲甚深的一切法義精髓無不予以闡明。其中的推理與詞語極其分明,因此說輕而易舉便可通達,誠如《中觀莊嚴論自釋》也說:“以明確的教理在此宣說,能點亮如牛王般佛陀之妙語明燈,……”

  總的來說,中觀論中共稱有五大因或四大因,居于榜首的理證之王要算是大緣起因,其余因雖說可歸屬其中,然而離一多因之理在這所有理證中恰似劍之鋒與矛之尖,正是由于離一多之理富有簡明易懂、便于思量、堅不可摧等多種特色及超勝之處,因此阿阇黎才唯一憑借此理將一切萬法抉擇爲實空。此種抉擇方法,猶如對症下藥或刃中要害一般,達到最爲關鍵的深處。誠如《中論》中荟萃其余二十六品實修精華的第十八品中宣說了離一多理、中觀的攝要《入慧論》(乃月稱論師所著的一部中觀論典)等中也唯以離一多因建立諸法無實,諸如此類,這一因堪稱是《俱舍論》等一切論典的理證中最爲銳利的鋒芒。由于一切萬法均爲緣起性,故是離一與多。正因爲離一與多,因此不是獨立自主成立,依緣而造如幻顯現,故是緣起;如果非爲緣起,而是本性成立,那麼不可能存在離一與多;假設一多實有,則緣起也不可能有立足之地,所以其余一切(因)實際上均可攝于此離一多因中。簡言之,如(《回诤論》)雲:“佛說空緣起,中道第一義,最勝無等佛,于彼稽首禮。”

  認清建立空性的所有因中能以一概全的要點歸根結底就是緣起,這是諸位中觀論師極需明確了知的要點。對此,本論《自釋》中雲:“宣說緣起道,解難忍念網,彼等如來前,恒常敬禮拜。”此論是切中二量精要的論著,因此已凝聚了點綴贍部洲之六莊嚴及追隨者所有善說的要義,只是通達此論,數十萬計的論著之難點便可迎刃而解,(修學此論者的)語言智慧蒙受文殊語獅子的加持,大大增上智力,如同妙藥與明咒的功效一樣,具有智慧者必會現量起信,何需再多繁述。如《本論自釋》中也雲:“受持此尊者,傳授與智者,自他普殊勝,皆令得滿足。有緣魯莽者,除自命清高,依辯無礙解,傲然居高處。深法真實性,宣說大能仁,聲譽傳諸方,廣弘一切處。”自己對正道獲得誠信後以攝受具緣者,以折服反方的辯才力勝諸方,弘揚佛法。

  (叁)如何獲得大菩提:駕馭著大乘道軌圓滿的坐騎,便可抵達菩提果位。也就是說,于叁寶獲得解信,通達無自性,從而斷除畏懼叁有、喜樂寂滅之心;以如幻的悲心與等同虛空的珍寶菩提心作爲因,孜孜不倦修行無垢二資糧道;最終成爲圓滿自他二利的法自在如來,這是無欺的因果規律。如此究竟果位,也是以修、思、聞慧次第相聯爲因果的。聽聞時也必須要依靠這樣無垢正理的途徑獲得定解,准確無誤加以抉擇。因此,聞受如是論典,思維所聞之義,再進一步串修通過深思熟慮所得定解的意義,逐漸對深道生起法忍,正像《月燈經》中論述叁安忍時所講的那樣。

  對于以上所有的必要,本論直接、間接加以明示的情節在解釋正文時將會了知。

  關于如此著論五本,有的論著中直接完整說明,有的論典中並未全面宣說,各不相同。但此論中,關于作者在跋文中已指明,“爲誰而著”通過受持深廣教義的法器已間接說明了,因爲本頌中有“乘二理妙車……”。其余叁本是正論的直接意義。如是通過五本之方式深入淺出地闡述了總義、辯論、必要等諸多內容。依靠以上文字也可對本論的絕妙之處略知一二。

  時惡境劣然我等,于大祖師無垢軌,

  未染傾向自宗過,明說微妙最深要。

  今士寡聞智慧淺,偏墮嫉妒慢心高,

  是故實難成利他,爲自心修善說著。

  金糞等同聖者前,供四洲富有何用?

  受持彼心銘刻法,必定滿足其意願。

  雪域一目彼怙主,暫時雖示圓寂相,

  大悲明眸永關注,苦難重重之蒼生。

  勝妙刹土寂靜眼,如蓮瓣飾笑盈盈,

  現量照見何者前,供此善說音令喜。

  甲二(所說論義)分二:一、真實分析所說論義;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講述開顯二谛真如之此中觀莊嚴論真實分析所說論義)分四:一、名義;二、譯禮;叁、論義;四、尾義。

  丙一、名義:

  梵語:瑪疊瑪嘎阿朗嘎繞嘎熱嘎

  藏語:哦莫堅戒策累哦雪巴

  漢語:中觀莊嚴頌

  如果將梵語藏語對應起來,則瑪疊瑪嘎爲哦莫(漢義爲中觀),阿朗嘎繞爲堅(漢義:莊嚴),嘎熱嘎義爲策色嘉巴或策累哦雪巴(漢義:偈或頌)。

  所謂的“中觀”是不住任何一邊的名稱,如果對由此名稱所趨入的意義進行分類,則有所诠義中觀與能诠句中觀兩種。其中所诠義中觀又分爲基中觀、道中觀與果中觀;能诠句中觀包括《般若經》等經典以及诠釋此等密意的《中論》等論著,又通稱爲文字中觀。

  “莊嚴”的意思是指美化或顯揚。

  那麼,此論是如何成爲中觀之莊嚴的呢?

  所诠義中觀相當于俊美之人的身體,而能诠文字中觀恰如作爲裝點的珠寶飾品。由于通過這種方式來加以開顯,所以此論好似能映出佩帶裝飾之身像的明鏡一般,起到點晴修飾(在詩文的前中末句裏用一個表明事物類型、動作、功能或屬品的言詞,使前後文含義全部明白突出以修飾其詞句,分爲十二類:首句類型、首句動作、首句功能、首句屬品、中句類型、中句動作、末句類型、末句動作、連珠、矛盾、一事和雙關)的作用。這部論典實是整個中觀的莊嚴,而並非是片面性的點綴。

  如果有人想:那麼,此論是否成爲中觀應成派的莊嚴呢?如果成爲,就必須承認這是應成派的論典;倘若不成爲,顯然就與肯定是整個中觀之莊嚴的說法相違了;尤其中觀最究竟的意趣就是應成派的觀點,如若不作爲應成派的莊嚴,也就很難談得上真正成爲中觀的莊嚴了。

  這部論著雖然能成爲應成派的莊嚴,卻不會具有是應成派論典的過失,因爲此論是重點講述以理建立後得有承認的相似勝義之論的緣故。如果抉擇後得二谛各自的實相,那麼依此便可輕易地確立二谛雙運、遠離承認的中觀,爲此只是泛泛宣講真實勝義這一點與應成派意趣是一致的。有關它們的要點在總義時已經宣說完畢。雖然我覺得有許多需要進一步分析的問題,可是對于具有智慧的人來說,只要籠統說明要義就足夠了,因而在解釋本論頌詞的此時只想以簡短的詞句加以講解。

  總而言之,懂得應成派與自續派僅是著重強調入定、二谛平等一味之階段與後得二谛分開顯現之階段尤爲關鍵,並且意義重大。切合中觀究竟的入定智慧決定爲應成派的觀點;切合後得二谛理的實相爲自續派的宗義。一切佛經也不例外,有些經中宣講遠離有無等一切邊、不可言思的真實勝義;有些經中宣說所謂“無色、無識”無遮單空的相似勝義。

  阿阇黎龍猛菩薩依照佛經的密意而建立一切因緣果法不存在實有,最終依理建立遠離諸邊之大離戲的本性。同樣的道理,應成派、自續派的諸位阿阇黎也是由分別著重強調入定與後得中觀而取名的,並非自續派論師沒有如實诠解經論的含義。

  如果一開始未曾依賴分開辨別後得二谛的這一中觀,則由于無因而難以獲得果入定中觀,也就是(《入中論》中)“名言真谛爲方便,勝義谛由方便生”,以及(《中論》中)“若不依俗谛,不得證真谛”所說的意義。不要將這裏所謂的名言當作是與相似勝義之對立的世俗,其實它是指心名用(使用名言的叁種情形:“此乃柱子”之想,爲分別心;呼“柱子”之聲,爲名言;“是柱子故能營造家宅”爲功用)之語言、分別的行境——二谛分開的這一顯現。爲此,相似勝義也包括在名言世俗的範疇內。

  觀待通達如是二谛之理的名言來說,遠離一切名言、不住一切的雙運大中觀或超心離戲中觀才可稱爲勝義谛或勝義也就是真實勝義。無論任何情況下出現“勝義”的字眼,那些長久聞思潛心專研論典中二谛法語等的人很容易理解成一個無遮,致使迷茫困惑,因此務必要分清不同的場合。勝義有真正勝義、假立勝義、大勝義、小勝義、相似勝義、真實勝義等諸多名稱,這與阿羅漢和涅槃相仿。此外也應當明確無生、空性等所有名詞。

  著重強調如是遠離一切名言承認的大勝義是應成派獨具特色的宗旨,但此論《自釋》中說:“無生等雖已歸屬在真世俗谛中,然而……”關于“生等無有故,(無生等亦無)……”前釋中說:爲什麼不直接說是勝義呢?勝義本是斷除了有實、無實、生、無生、空、不空等一切戲論網。由于無生等隨順趨入勝義,因此相近命名爲勝義(命名爲相近勝義)……”這其中已明顯地指出了(無生等也是真世俗的道理)。如此我們便可明白此論爲整個…

《中觀莊嚴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