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古印度中觀論著九種

  古印度中觀論著九種·序言

  哈爾哇·嘉木樣洛周仁波切序

  在佛教中,中觀是一個很重要的法門,可以認爲中觀就是顯教的精髓。

  顯教有兩大內容——方便與智慧,中觀講的就是智慧。藏傳佛教格魯派最重視的五大明論,其中最主要的一科就是中觀,學習俱舍與因明都是爲了學習中觀。先學因明,是因爲因明是學般若的眼目;後學中觀,是因爲中觀是學修般若的果實。學中觀的目的是要見道,是要得到清淨的中觀正見。中觀講的是事物的根本規律,掌握了這個規律,可以證悟空性,可以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可以斷除煩惱的根本。

  現在有些人有個誤會,以爲只有藏傳佛教才講中觀,而漢地不重視中觀。其實不然,在隋、唐以前,漢地有許多高僧大德翻譯和研修中觀學派,留下了許多很好的譯著,無論是傳承還是內容,都與西藏沒有區別。在漢傳佛教裏,中觀的傳承,是由龍樹菩薩而青目,青目而慧文,慧文而慧思,慧思而智者大師,並由智者大師結合龍樹菩薩的直接加持“短傳”,而開創了天臺性空宗。這些大德,對中觀法門,對中觀正見,都進行了很好的闡釋與教授。此外還有很多大德,如唐朝的清涼國師,也對漢地中觀的弘傳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在藏傳佛教宗喀巴大師的法脈中,清淨的中觀正見,也是由龍樹菩薩、月稱論師傳承而來的,在宗大師身上,也同樣有龍樹菩薩的直接加持“短傳”。由此可見,中觀學在漢地過去曾經是非常受重視的,只是後來逐漸地被淡忘了,今天則更難以尋見了,所以任傑老師此次翻譯這些中觀論著具有非常特別的意義和價值。

  現在還有一種看法,有些人似乎以爲密宗的特別之處就在于不需要任何的基礎,一修就能即身成佛。這也不對,其實密乘的基礎就在于顯教,特別是在于中觀。我們之所以認爲中觀那幺重要,一個很主要的原因,也就在于它是學、修密乘的基礎,只有得到了菩提心和中觀正見,才能真正進入密乘。

  在藏地,五大明論中,般若學得比較廣,一般要學五到六年,而中觀一般只需學兩年。這並不是說中觀比般若要簡單得多,而是因爲般若學是中觀的基礎,中觀正見是學般若的果實。學、修中觀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不具足福、智二資糧根本無法成就。尤其是實修中觀,更加地重要,也更加地困難。許多人熟讀經論,倒背如流,也自以爲得到了中觀正見,其實卻根本沒有。宗喀巴大師在四十歲以前就曾以爲自己已證悟空性,有一次他在定中向文殊菩薩詢問自己所證悟的空性屬于哪一派。文殊菩薩開示:你所證的什幺也不是,你還沒有證得究竟的空性。文殊菩薩還開示宗大師應詳閱經論、觀察思擇,以證得中觀正見。于是宗喀巴大師離開了他的七、八百個弟子,只帶著八大心子到深山裏苦修大禮拜叁十五佛忏和曼茶供等四加行,最終證悟了中觀的最高正見,也就是中觀應成見。宗大師在此後完成的著作,如《中論大疏·正理海》、《菩提道次第略論·止觀章》和《辨了不了義善說論藏》等,則成爲後來曆代格魯派大德學、修中觀法義最重要的依止。

  這些中觀論著的印行,可以增強漢地學者學習中觀的信心,提高大家學習佛法的理論水平,以及辨別是非的能力;引導大家遠離斷、常兩邊的執著,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任傑老師花費大量心血從藏文譯出的著作,我過去看了很多,這次又看了《古印度中觀論著九種》的漢文譯稿,從我現在的水平看,這些論著都翻譯得非常好,可以作爲學習中觀的基礎。但是因爲中觀非常深奧,很難講解,所以在藏地,像《中觀根本論頌》這樣的“根本論”,講得很少,主要是講西藏曆代大德,如宗喀巴大師、甲操傑大師和一世嘉木樣仁波切等,對“根本論”的解釋,所以我們特別希望任傑老師能夠多翻譯一些中觀學的著作以利益漢地的學人。【注一】

  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研究室主任

  哈爾哇·嘉木樣洛周仁波切

  【注一】本文于西元一九九八年六月十一日,由哈爾哇·嘉木樣洛周仁波切在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北京西黃寺)口授,弟子栗拙山據錄音整理而成。

  目 錄

  正 篇

  緣起心要論頌

  百字論頌

  大乘二十頌論

  轉有論頌

  未覺能覺論

  中觀破迷執論

  中觀入智論頌

  中觀略義頌

  中觀緣起論頌

  附 篇

  二谛建立及正見導文大寶鬘

  藏文正字學·智者生源·中觀法類

  正篇

  緣起心要論頌

  聖龍樹菩薩 造

  任傑由藏譯漢

  頂禮童真妙吉祥

  十二支差別,能仁說緣起,煩惱業及苦,盡攝叁種中。

  初八九煩惱,二及十是業【注一】,余七【注二】皆是苦,十二法攝叁。

  從叁生于二,從二生于七【注叁】,從七複生叁,有【注四】輪數數轉。

  諸趣因與果,此中無有情,唯從諸空法,還生于空法。

  我與無我法,誦燈鏡及印,火晶種梅聲,蘊結生相續,

  不轉智應觀。于深微細事,誰觀爲斷滅,彼即非智者,

  不見緣起義。此中無所顯,亦無少安立,于真性見真,

  見真即解脫。

  【注一】 初無明、第八愛、第九是取,爲煩惱攝。第二是行、第十是有,是業所攝。

  【注二】 七者爲: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是苦所攝。

  【注叁】 從叁煩惱惱生于二業,從二業生于七苦法。

  【注四】 有:欲、色、無色叁有。有情于叁有中流轉不息。

  譯後記:藏文《緣起心要論頌》及《釋》,爲聖龍樹菩薩造。漢文《因緣心論頌》及《釋》,亦爲龍樹菩薩造。漢文失譯者名,但譯筆嚴謹,同藏文《頌·釋》基本相符,藏義頌釋亦缺譯者名。《開元錄》與《貞元錄》所有經目都末入目,可能漢本是由藏本翻譯,何時翻譯尚待察考。

  漢文還譯有淨意菩薩造的《十二因緣論》一卷,後魏菩提流支譯、聖者郁楞伽造的《緣生論頌》及《釋》—卷,大隋南印度叁藏達摩笈多譯。聖者郁楞伽造的《大乘緣生論頌》及《釋》—卷,唐不空譯。

  以上諸論都是論十二緣支的,諸經《目錄》都編正目。後二論好象同本異譯。郁楞伽可能是龍樹的梵文那迦珠那之音譯。

  一九七六年七月

  百字論頌

  聖龍樹菩薩 造

  迦濕彌羅無比城童慧 譯藏

  後由論師阿難陀共西藏譯師名稱慧修改校正

  任傑由藏譯漢

  頂禮妙吉祥金剛

  諸法非一體。異體亦如是【一】。

  所立有自性。無性應成立。

  諸法非有因【二】。非者相待故【叁】。

  汝許則非有【四】。聲表不能立【五】。

  立因無意義【六】。所言有自性【七】。

  則有一體過【八】。異體是無法【九】。

  無能取功能【十】。瓶法非可見。

  有者不須作。有無等非生【十一】。

  無有有爲法【十二】。無爲唯一方【十叁】。

  世谛與夢同【十四】。名者非實法【十五】。

  與所立相同【十六】。百字論圓滿。

  【一】“如是”者,指非有。

  【二】若先有果,即非有因。

  【叁】待因立果,待果守囚;此破自性、自在、極微、時、方等無因,因果相待故,故不能成立。

  【四】汝許有,我許無,汝許有我,我許無我,無共許因。

  【五】破聲常、補特伽羅常,文字聲語等非是一因,要諸文字合。

  【六】所立宗法既不能立,能立立因法則無意義。

  【七】若立有我,必說有自性。

  【八】有我則有一體過。

  【九】破實、德、業、總、別、和合爲異體。

  【十】破瓶是實有。

  【十一】已有非生,已有故,已無作能生,是無故,所以有與無即非生。自生、他生、同時生,俱有過。

  【十二】有爲法生住滅相,次第牛或同時生,俱有過。

  【十叁】破無爲無方所遍一切處。

  【十四】立諸世谛如夢非實有。

  【十五】名字假立,當知無實,破名實有。如佛雲:世間唯有名,名如熱時災,詞句言說空,如貪鼓回聲。

  【十六】問:我所立有既破,我所立無,汝則無所破

  答:既有所立,則有所破,若本無自性,則無所破。

  譯後記:藏文《百字論頌》、《釋》別列,爲龍樹菩薩造。每一句均有句號,表圓滿詞。是作者破對方所立宗,立自宗之要點。與漢文《百字論》文義基本相符,不同的是:藏文爲龍樹造,頌釋別列,每句別分解釋,漢文爲提婆造,爲元魏菩提流支譯,有釋無頌,前皈敬頌與末結頌均說爲提婆造,此乃譯者所加。據察對後十頌其中有五頌半即是本論頌文,即“一切法無一”至“此是百字論”。藏文《釋》僅有漢文後十頌的前一頌“大人平等相……都無有止住”。由是可見,漢藏兩本翻譯先後不同,譯文也有繁簡之別,但按義理大致相同,漢文也可以釋此頌譯文,故不另譯頌釋。就文體論式,聖提婆造較爲確切,藏本聖龍樹菩薩造,似乎爲誤。

  一九七六年七月譯于北京中國佛協

  大乘二十頌論

  聖龍樹菩薩造

  古印度論師月童和西藏譯師比丘釋迦光譯藏

  任傑由藏譯漢

  頂禮童真妙吉祥

  證無染著佛,非能诠所诠,

  大悲現勝者,禮不思議力。

  勝義無生故,真中無解脫,

  佛陀如虛空,與衆生一相。

  彼此岸無生,自性涅槃無,

  有爲顯現空,遍智慧行境,

  一切法體性,現證影像同,

  清淨寂滅性,無二同真如,

  我無我非實。異生妄分別,

  觀待苦與樂,如惑與解脫。

  衆生六趣中。人天勝安樂,

  地獄極大苦,忍受彼諸境。

  由不善極苦。樂中無常老,

  然由諸善業,決定是妙果,

  證無生增長。現諸地獄境,

  如火燒罪林,如是如是幻,

  有情所行境,是衆生幻性。

  如是緣起法,如世繪畫師,

  畫夜叉怖畏,由彼自恐懼,

  如愚生死中。由自陷深泥,

  如有凡夫溺,陷落分別泥,

  有情不能拔。由見有無事,

  受諸大苦痛,于彼境識中,

  分別毒纏縛。由見彼不實,

  生智悲心意,爲利有情故,

  當作圓滿佛。世俗積資糧,

  得無上菩提,解脫分別縛,

  佛乃世間友。如是緣起法,

  誰觀真實義,智觀衆生空,

  永斷初中後。如是見生死,

   涅槃亦非實,無諸煩惱相,

  滅初中際性。領受皆如夢,

  不…

《古印度中觀論著九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四百論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