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古印度中觀論著九種▪P5

  ..續本文上一頁(六)異熟受生差別;

  (七)得地預兆及夢兆差別;

  (八)對治煩惱修治功德差別有八種。

  十地: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十二地者,謂在十地上加未生菩提心地及普光地二種,即成十二地。

  願心所學者,謂憶念發心的功德,一日六次發心,不舍一切衆生心,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斷四黑法及學四白法。

  四黑法者:

  (一)妄言欺诳和尚阿阇黎等;

  (二)于所作善法生起追悔;

  (叁)不聽聞發心言說;

  (四)谄诳行。

  四白法者:

  (一)于諸衆生斷除妄語;

  (二)正直而住;

  (叁)于一切菩薩作大師想;

  (四)自己安立堪能成熟發心。

  四攝法者:

  (一)布施;

  (二)愛語;

  (叁)利行;

  (四)同事。

  六波羅蜜多者,謂:

  布施波羅蜜多分:法施、財施和無畏施叁種。

  戒波羅蜜多分: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叁種。

  忍波羅蜜多分: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和谛觀法忍叁種。

  精進波羅蜜多分:披甲精進、無上精進和能作衆生利益精進叁種。

  靜慮波羅蜜多分:身心樂住靜慮、現前功德成就靜慮和能作衆生利益靜慮叁種。

  般若波羅蜜多分:通達世俗般若、通達勝義般若和通達能作衆生利益般若規則叁種。

  發心增長四白法:

  一,舍命故也對上師等不說虛妄語;

  二,對大乘所化加行即所化確定大乘;

  叁,對菩薩作大師(佛)想;

  四,于衆生以增上意樂而行。

  十二種行戒者,謂身行戒、受用、叁無漏善根、舍、守護、清靜、四增長【五】而分有十二種。

  六波羅蜜多九律儀:自性施,一切施,難性施,一切門施,一切士夫施,一切行相施,貧困所欲施,此與爲他安樂施,清靜施,其余五種亦相同。

  十波羅蜜多者,謂于六波羅蜜多上加其余四種波羅蜜多。此即:

   第七善巧方便波羅蜜多分:

  (一)見一切衆生具足悲心;

  (二)如實了知自性;

  (叁)樂欲無上菩提;

  (四)不舍眷屬;

  (五)由無有煩惱而于生死輪回;

  (六)樂欲佛陀的熾燃精進。

  【六】內有當成就佛法的善巧方便六種。

  (一)轉化無量衆生弱小善根;

  (二)弱小力時成就大善根;

  (叁)破除諸仇視教法的忿恨心;

  (四)引導一切衆生安住聖教;

  (五)已入聖教者能令成熟;

  (六)已成熟者能令解脫。

  【七】外有當成熟衆生所作事業的善巧方便六種。

  【八】共有十二種。

  第八願波羅蜜多分:發菩提心願、出生願【九】、行境願、真實願、大願者有五種。又有:供養承事一切佛勝者大願、受持正法大願、往佛刹土大願、修一切菩薩行大願、成熟一切衆生大願、入一切世間界大願、嚴淨佛刹大願、深入大乘大願、利益一切衆生行大願,修習大乘相續不斷的大願有十種,彼一種中有百千無數大願,一一中各有十種。

  第九力波羅蜜多分爲:意樂、增上意樂、總持叁摩地、真實圓滿、自在辯才、願波羅蜜多、大慈、大悲、法性、由一切如來加持力者有十種。

  第十智波羅蜜多所作利益有十一種:

  (一)能作事業與苦助伴作用;

  (二)方便愚癡作用;

  (叁)利益作用;

  (四)怖畏損害作用;

  (五)愁苦逼惱作用;

  (六)資具貧困作用;

  (七)能依處所作用;

  (八)欲樂同心作用;

  (九)趣入真實作用;

  (十)趣入顛倒作用;

  (十一)就神變門而利益所化衆生作用。

   有十一種行相。

  菩薩戒墮罪有:他勝罪和惡作罪二類。

  一,他勝罪【十】十八:

  (一)貪著財物而贊己毀他;

  (二)于有苦無依怙者悭吝不舍財法;

  (叁)內懷忿恨不受他誨謝反作打辱;

  (四)舍棄大乘法而宣說相似法,從《菩薩地》所說有四,若分即爲八;

  (五)盜竊叁寶財物;

  (六)背舍正法;

  (七)損害出家僧;

  (八)作無間罪;

  (九)執持邪見;

  (十)破壞村莊等;

  (十一)于非法器宣說甚深法;

  (十二)退失大乘法舍別解脫戒;

  (十叁)謗聲聞乘;

  (十四)自贊毀他;

  (十五)妄說證上人法;

  (十六)取叁寶財物;

  (十七)依惡戒;

  (十八)盜取安住真實財富受用。

  棄舍願心叁種算爲一種的他勝罪有十四種者,如《集學論》所說。若與《菩薩地》第一,與《集學論》第十二,二者合爲一起有十七種。

  共四支者,謂不遮貪欲行、不遮慶幸歡喜行、不生慚愧、不見過失。以差別支安立而分下中上叁纏犯,不具備他勝罪支分者,即是有漏下中纏犯。

  二,惡作罪【十一】分:有惡無惡二種,有煩惱無煩惱二種,分下中上叁品等。

   惡作罪有四十六種:

   (一)不供養叁寶;

  (二)隨貪欲心轉;

  (叁)不恭敬耆德老年;

  (四)不好答問;

  (五)延請不往;

  (六)不受布施;

  (七)不施樂求法者;

  (八)棄舍憂愁犯戒者;

  (九)他有信故而不共學;

  (十)于衆生利益安住少事;

  (十一)執五邪命;

  (十二)使放逸掉舉等;

  (十叁)一心趣向生死;

  (十四)不棄舍惡聲譽;

  (十五)于他義利粗惡行解而不製止;

  (十六)遠離四沙門法;

  (十七)于他嗔忿不放舍;

  (十八)他來忏謝拒不接受;

  (十九)懷忿惱心相續持;

  (二十)以貪求供事攝受眷衆;

  (二十一)不克除懈怠懶惰等;

  (二十二)貪說绮語無義語;

  (二十叁)不求叁摩地義;

  (二十四)不舍五蓋;

  (二十五)著靜慮味見爲功德;

  (二十六)輕謗聲聞乘;

  (二十七)過分棄舍自法而于彼而不精勤;

  (二十八)專勤外道論;

  (二十九)勤喜于外論;

  (叁十)誹謗菩薩藏;

  (叁十一)贊己謗他;

  (叁十二)爲解說正法而不往;

  (叁十叁)毀謗說法師而依文舍義;

  (叁十四)需要助伴而不往助;

  (叁十五)見他有病不供養承事;

  (叁十六)他有病苦而不拔除;

  (叁十七)不于放逸者宣說正理;

  (叁十八)于有恩者不酬報;

  (叁十九)于他憂愁不開解;

  (四十)于求財物不給施;

  (四十一)不行利益徒衆事;

  (四十二)不能恒順他心轉;

  (四十叁)他有功德不贊揚;

  (四十四)順他過失而不調伏;

  (四十五)不現神通作怖畏;

  (四十六)時至具悲而不作身語七支開許。

   有四十六種。不算此後者亦有作四十五種。

  生起墮罪四門者:

  (一)不恭敬;

  (二)放逸;

  (叁)無知;

  (四)多諸煩惱。

  上說五邪命者:

  (一)詭詐;

  (二)虛談;

  (叁)詐現威儀相;

  (四)方便研求;

  (五)假利求利。【十二】

  五蓋者謂:掉舉蓋、昏沈蓋、嗔恚蓋、貪欲蓋、疑法蓋。

  精進調伏叁圓滿者,謂意樂圓滿、加行圓滿、昔因圓滿。

  第二般若分

   依《十地經》中所說十平等者,

  (一)一切法無相平等性;

  (二)如是類推;

  (叁)無生;

  (四)無起;

  (五)寂靜;

  (六)本來清淨;

  (七)無戲論;

  (八)無取舍;

  (九)一切法如幻、如夢、如陽焰、如谷響、如水月、如影象、如化事平等性;

  (十)有法無法平等性。

  《菩薩地》中出現的十平等性者,謂無相狀、無性相、不自生、不從因生、本來寂靜、無戲論、離取舍想、寂靜、如幻如化、有法無法無二平等性。

  對于所破分爲:道所破及正理所破二種。

  一,道所破分爲:煩惱障、所知障和定障叁種。又有:貪障、著障和劣障叁種。

  二,正理所破分爲:顛倒見和執彼顛倒見之識二種。

  邪見【十叁】有十六:我在過去時有、無有、亦有亦無、非有非無見四種。世間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有非無常見四種。此八是依前際。

   我在未來時有、無有、亦有亦無、非有非無見四種。世間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見四種。此八是依後際。

  我見有二十:色在我中見、我具色見、色中有我見、我中有色見。如是結合余四蘊【十四】類推即成二十種我見。若加我異色等見,即成二十五種我見。

  所破的我分爲:補特伽羅我和法我二種,彼一一中各有俱生我和遍計我二種。于補特伽羅常一自在實有,我離蘊實有,獨立實物有,蘊與性相不同的獨立實有,谛實有由自相有。俱生薩迦耶見緣我執和我所執有二種。此有叁句:是補特伽羅我執非俱生薩迦耶見句,二俱是句,二俱不是句有叁種。

  法我者:若如唯識師所說,所取能取異體實有,無方分極微積集的粗塵實有,別有所取,色外境有,于自能取分別耽著事上由自相有等,此與後者是分別耽著事由自相有,二者不一。

   若如自續師所說,于心無損害不是唯以顯現境爲增上而安立境,是從自己不共真理前爲實有。

   若如應成派所說,不是唯由分別假立而由自相有。勝義中有、真實中有、谛實有等是一義。由自相有,由自性有,由自體有,自己面前實有(主觀),能立有,實物有,真理前有等是一義。由彼無谛實等,由自相無等應爲一義,亦當了知。

   若如有些中觀師所說,于勝義中有:于觀察真理的理智前作爲勝義中,于聖者根本前作爲勝義中,于谛實有作爲勝義中有叁種。

  又,勝義分爲:正勝義和順勝義亦可說有二種。

   又,勝義分爲:義勝義、得勝義、和修勝義叁種。

  世俗亦可說爲:假名世俗,了知世俗和解說世俗叁種。

  實物有【十五】,若就言诠正理門分有:以道理證成實有,堅固實有,作用實有,自立實有,穩重實有,谛實實有六種。

   假有…

《古印度中觀論著九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四百論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