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古印度中观论着九种▪P5

  ..续本文上一页(六)异熟受生差别;

  (七)得地预兆及梦兆差别;

  (八)对治烦恼修治功德差别有八种。

  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十二地者,谓在十地上加未生菩提心地及普光地二种,即成十二地。

  愿心所学者,谓忆念发心的功德,一日六次发心,不舍一切众生心,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断四黑法及学四白法。

  四黑法者:

  (一)妄言欺诳和尚阿阇黎等;

  (二)于所作善法生起追悔;

  (三)不听闻发心言说;

  (四)谄诳行。

  四白法者:

  (一)于诸众生断除妄语;

  (二)正直而住;

  (三)于一切菩萨作大师想;

  (四)自己安立堪能成熟发心。

  四摄法者:

  (一)布施;

  (二)爱语;

  (三)利行;

  (四)同事。

  六波罗蜜多者,谓:

  布施波罗蜜多分:法施、财施和无畏施三种。

  戒波罗蜜多分: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三种。

  忍波罗蜜多分: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和谛观法忍三种。

  精进波罗蜜多分:披甲精进、无上精进和能作众生利益精进三种。

  静虑波罗蜜多分:身心乐住静虑、现前功德成就静虑和能作众生利益静虑三种。

  般若波罗蜜多分:通达世俗般若、通达胜义般若和通达能作众生利益般若规则三种。

  发心增长四白法:

  一,舍命故也对上师等不说虚妄语;

  二,对大乘所化加行即所化确定大乘;

  三,对菩萨作大师(佛)想;

  四,于众生以增上意乐而行。

  十二种行戒者,谓身行戒、受用、三无漏善根、舍、守护、清静、四增长【五】而分有十二种。

  六波罗蜜多九律仪:自性施,一切施,难性施,一切门施,一切士夫施,一切行相施,贫困所欲施,此与为他安乐施,清静施,其余五种亦相同。

  十波罗蜜多者,谓于六波罗蜜多上加其余四种波罗蜜多。此即:

   第七善巧方便波罗蜜多分:

  (一)见一切众生具足悲心;

  (二)如实了知自性;

  (三)乐欲无上菩提;

  (四)不舍眷属;

  (五)由无有烦恼而于生死轮回;

  (六)乐欲佛陀的炽燃精进。

  【六】内有当成就佛法的善巧方便六种。

  (一)转化无量众生弱小善根;

  (二)弱小力时成就大善根;

  (三)破除诸仇视教法的忿恨心;

  (四)引导一切众生安住圣教;

  (五)已入圣教者能令成熟;

  (六)已成熟者能令解脱。

  【七】外有当成熟众生所作事业的善巧方便六种。

  【八】共有十二种。

  第八愿波罗蜜多分:发菩提心愿、出生愿【九】、行境愿、真实愿、大愿者有五种。又有:供养承事一切佛胜者大愿、受持正法大愿、往佛刹土大愿、修一切菩萨行大愿、成熟一切众生大愿、入一切世间界大愿、严净佛刹大愿、深入大乘大愿、利益一切众生行大愿,修习大乘相续不断的大愿有十种,彼一种中有百千无数大愿,一一中各有十种。

  第九力波罗蜜多分为:意乐、增上意乐、总持三摩地、真实圆满、自在辩才、愿波罗蜜多、大慈、大悲、法性、由一切如来加持力者有十种。

  第十智波罗蜜多所作利益有十一种:

  (一)能作事业与苦助伴作用;

  (二)方便愚痴作用;

  (三)利益作用;

  (四)怖畏损害作用;

  (五)愁苦逼恼作用;

  (六)资具贫困作用;

  (七)能依处所作用;

  (八)欲乐同心作用;

  (九)趣入真实作用;

  (十)趣入颠倒作用;

  (十一)就神变门而利益所化众生作用。

   有十一种行相。

  菩萨戒堕罪有:他胜罪和恶作罪二类。

  一,他胜罪【十】十八:

  (一)贪着财物而赞己毁他;

  (二)于有苦无依怙者悭吝不舍财法;

  (三)内怀忿恨不受他诲谢反作打辱;

  (四)舍弃大乘法而宣说相似法,从《菩萨地》所说有四,若分即为八;

  (五)盗窃三宝财物;

  (六)背舍正法;

  (七)损害出家僧;

  (八)作无间罪;

  (九)执持邪见;

  (十)破坏村庄等;

  (十一)于非法器宣说甚深法;

  (十二)退失大乘法舍别解脱戒;

  (十三)谤声闻乘;

  (十四)自赞毁他;

  (十五)妄说证上人法;

  (十六)取三宝财物;

  (十七)依恶戒;

  (十八)盗取安住真实财富受用。

  弃舍愿心三种算为一种的他胜罪有十四种者,如《集学论》所说。若与《菩萨地》第一,与《集学论》第十二,二者合为一起有十七种。

  共四支者,谓不遮贪欲行、不遮庆幸欢喜行、不生惭愧、不见过失。以差别支安立而分下中上三缠犯,不具备他胜罪支分者,即是有漏下中缠犯。

  二,恶作罪【十一】分:有恶无恶二种,有烦恼无烦恼二种,分下中上三品等。

   恶作罪有四十六种:

   (一)不供养三宝;

  (二)随贪欲心转;

  (三)不恭敬耆德老年;

  (四)不好答问;

  (五)延请不往;

  (六)不受布施;

  (七)不施乐求法者;

  (八)弃舍忧愁犯戒者;

  (九)他有信故而不共学;

  (十)于众生利益安住少事;

  (十一)执五邪命;

  (十二)使放逸掉举等;

  (十三)一心趣向生死;

  (十四)不弃舍恶声誉;

  (十五)于他义利粗恶行解而不制止;

  (十六)远离四沙门法;

  (十七)于他嗔忿不放舍;

  (十八)他来忏谢拒不接受;

  (十九)怀忿恼心相续持;

  (二十)以贪求供事摄受眷众;

  (二十一)不克除懈怠懒惰等;

  (二十二)贪说绮语无义语;

  (二十三)不求三摩地义;

  (二十四)不舍五盖;

  (二十五)着静虑味见为功德;

  (二十六)轻谤声闻乘;

  (二十七)过分弃舍自法而于彼而不精勤;

  (二十八)专勤外道论;

  (二十九)勤喜于外论;

  (三十)诽谤菩萨藏;

  (三十一)赞己谤他;

  (三十二)为解说正法而不往;

  (三十三)毁谤说法师而依文舍义;

  (三十四)需要助伴而不往助;

  (三十五)见他有病不供养承事;

  (三十六)他有病苦而不拔除;

  (三十七)不于放逸者宣说正理;

  (三十八)于有恩者不酬报;

  (三十九)于他忧愁不开解;

  (四十)于求财物不给施;

  (四十一)不行利益徒众事;

  (四十二)不能恒顺他心转;

  (四十三)他有功德不赞扬;

  (四十四)顺他过失而不调伏;

  (四十五)不现神通作怖畏;

  (四十六)时至具悲而不作身语七支开许。

   有四十六种。不算此后者亦有作四十五种。

  生起堕罪四门者:

  (一)不恭敬;

  (二)放逸;

  (三)无知;

  (四)多诸烦恼。

  上说五邪命者:

  (一)诡诈;

  (二)虚谈;

  (三)诈现威仪相;

  (四)方便研求;

  (五)假利求利。【十二】

  五盖者谓:掉举盖、昏沉盖、嗔恚盖、贪欲盖、疑法盖。

  精进调伏三圆满者,谓意乐圆满、加行圆满、昔因圆满。

  第二般若分

   依《十地经》中所说十平等者,

  (一)一切法无相平等性;

  (二)如是类推;

  (三)无生;

  (四)无起;

  (五)寂静;

  (六)本来清净;

  (七)无戏论;

  (八)无取舍;

  (九)一切法如幻、如梦、如阳焰、如谷响、如水月、如影象、如化事平等性;

  (十)有法无法平等性。

  《菩萨地》中出现的十平等性者,谓无相状、无性相、不自生、不从因生、本来寂静、无戏论、离取舍想、寂静、如幻如化、有法无法无二平等性。

  对于所破分为:道所破及正理所破二种。

  一,道所破分为:烦恼障、所知障和定障三种。又有:贪障、着障和劣障三种。

  二,正理所破分为:颠倒见和执彼颠倒见之识二种。

  邪见【十三】有十六:我在过去时有、无有、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见四种。世间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有非无常见四种。此八是依前际。

   我在未来时有、无有、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见四种。世间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见四种。此八是依后际。

  我见有二十:色在我中见、我具色见、色中有我见、我中有色见。如是结合余四蕴【十四】类推即成二十种我见。若加我异色等见,即成二十五种我见。

  所破的我分为:补特伽罗我和法我二种,彼一一中各有俱生我和遍计我二种。于补特伽罗常一自在实有,我离蕴实有,独立实物有,蕴与性相不同的独立实有,谛实有由自相有。俱生萨迦耶见缘我执和我所执有二种。此有三句:是补特伽罗我执非俱生萨迦耶见句,二俱是句,二俱不是句有三种。

  法我者:若如唯识师所说,所取能取异体实有,无方分极微积集的粗尘实有,别有所取,色外境有,于自能取分别耽着事上由自相有等,此与后者是分别耽着事由自相有,二者不一。

   若如自续师所说,于心无损害不是唯以显现境为增上而安立境,是从自己不共真理前为实有。

   若如应成派所说,不是唯由分别假立而由自相有。胜义中有、真实中有、谛实有等是一义。由自相有,由自性有,由自体有,自己面前实有(主观),能立有,实物有,真理前有等是一义。由彼无谛实等,由自相无等应为一义,亦当了知。

   若如有些中观师所说,于胜义中有:于观察真理的理智前作为胜义中,于圣者根本前作为胜义中,于谛实有作为胜义中有三种。

  又,胜义分为:正胜义和顺胜义亦可说有二种。

   又,胜义分为:义胜义、得胜义、和修胜义三种。

  世俗亦可说为:假名世俗,了知世俗和解说世俗三种。

  实物有【十五】,若就言诠正理门分有:以道理证成实有,坚固实有,作用实有,自立实有,稳重实有,谛实实有六种。

   假有…

《古印度中观论着九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观四百论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