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古印度中观论着九种▪P6

  ..续本文上一页者谓从彼实有相反的法,必须了知,适应时机,各各论中所说,独立实有与能执独立实有,二者非一。

  能破的正理:有他共许或自共许之应成,及二种因。对于因,有破坏外境俱所缘决定因;破谛实均衡因;能观察因,破实事师邪分别山如金刚屑因;能观察果,破有因无因生因;能观察因果二者,破四句生因;能观察一切事物体性,远离是一是异因;能观察一切分正理王的缘起因。

  破补特伽罗我,主要是以五相正理观察与七相正理观察。【十六】

  四边生者谓:自生、他生、自他共生、无因生。

  破有因无因生四种者:因时有果生,因时无果生,因时亦有果亦无果生,因时非有果非无果生,皆不生故。

  四句生者谓:从多因唯生一果,从一因生多果,从一因唯生一果,从多因生多果。

  有边、常边、增益边是一义。无边、断边、损减边是一义,远离彼二边者即名中道。

  对于中观,若以言诠分为:教、道、果三中观。

  二谛事【十七】分为:世俗谛、名言谛、方便谛、此岸谛等是一义。胜义谛、殊胜谛、从方便所生谛、真谛等是一义。

  世俗谛分为:正世俗、倒世俗二种。若如应成派所许,正倒二者唯在名言识前安立。正者谓不由瞬间错乱因所损害的境及六有境(即六境六识),倒者谓有错乱因损害。梵语世俗说为能障真实及虚诳义。

  胜义谛者谓:涅槃,微细灭谛,空性,自性身等。法性、空性、法界、大手印、诸法的本性【十八】、自性、体性、真性、真如、实际等是一义。空性若分有: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无际空、毕竟空、无散空、本性空、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无性自性空,有十六空。若加上他性空、有性空、无性空、自性空四种,即有二十空。又若就言诠分有:现空二聚【十九】的非遮空,及唯决断谛实的无遮空二种。

  对于通达空性的智,若如应成派所许,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有:闻思修三理智;由总义理趣而现证的根本智;及圣者后得智等。无漏有:三乘有学圣者现证空性的根本智及佛智四种。又有二现与无二现的智二种。

  中观应成派十二种不共他宗的特法:

  (一)在名言中亦不使用自相语;

  (二)于实执等一切烦恼分粗二种不共轨则;

  (三)许二种微细无我不共轨则;

  (四)唯由分别名言假安立许为缘起义不共轨则;

  (五)于业果所依事安立我的轨则不共;

  (六)安立外境轨则不共;

  (七)不许阿赖耶、自证和自续轨则不共;

  (八)安立二障和断除二障轨则不共;

  (九)许声闻圣者悉证法无自性轨则不共;

  (十)许异生凡夫有瑜伽现量轨则不共;

  (十一)许灭法等安立三时轨则不共;

  (十二)许佛的所知智轨则不共。

  主要有此十二种,微细差别无边。

  中观论着中有许多名相差别,当见应成宗派总建立处。此宗的量和因【二十】所需要的名相差别,当见因明处说,此为略摄中观论着主要所诠内容的名相差别。

  注释:

   【一】章嘉․若比多吉:西元1717-1786,格鲁派著名活佛。

   【二】生缘悲:不分无常无我,唯缘有情的悲心。

   【三】法缘悲:具有通达无常慧的悲心。

   【四】领受:证受。

   【五】四增长:即发心增长四白法:一、宁舍身命终不对上师说虚妄语;二、对大乘所化加行即所化确定大乘;三、对菩萨作大师(佛)想;四、于众生以增上意乐而行。

   【六】这里省略掉了“此六种为”四字。

   【七】这里省略掉了“此六种为”四字。

   【八】这里省略掉了“以上内、外两种”六字。

   【九】出生愿:来世出生何处愿。

   【十】他胜罪:根本罪。

   【十一】恶作罪:微细罪,不善行。

   【十二】现译:诈现威仪、谄媚奉承、旁敲侧击、巧取讹索、赠微博厚。

   【十三】邪见:即恶见。

   【十四】四蕴:受想行识。

   【十五】实物有:实有,实体中有,即实有的事物,不依靠他,自身能确定的事物,如瓶。

   【十六】以五种道理观察(寻求)门破我,即:蕴非我,蕴不依我,我亦非依蕴,不见无蕴单独有我,我与蕴非如薪火相杂。以七相道理寻求我不可得:如车与支分(零件):是一,是异,是零件依车,是车依零件,是车中有零件,是零件积累为车,是其总形为车?如是确定车(法)无自性,或人无自性。

   【十七】二谛事:事物本身。

   【十八】诸法的本性:真理。

   【十九】现空二聚:现分与空分,谓方便与智慧。

   【二十】道理,理由。

  

   一九九七年一月译于北京

  

  

  

  跋:写在任杰居士译《古印度中观论着九种》书后

  任杰居士把他这些年来从藏文翻译出的中观论着交给我看,让我提出个看法来,我考虑了一下,大概有这幺几点。

  第一、翻译的价值。

  大乘佛教中观宗在藏传佛教中无疑地是占据着最主要的地泣,虽然藏传佛教中也有讲瑜伽行派唯识思想的,但总体上看在藏传佛教占主导地位者,仍属中观。尤其是开创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整顿了整个的藏传佛教,抉择、确立了以月称论师为代表的中观应成见为修习佛法的理论基础。而此后的藏传佛教是以格鲁派为主流的,从而也就使得中观派,尤其是中观应成派的作用更加地突出了。这一点是与汉地有所不同的。在汉地,虽然很早就有鸠摩罗什译出了许多中观论着,僧肇法师也精辟地阐释了中观宗的根本思想,后来又有天台智者大师建立了以中观思想为核心的天台宗佛教,但是在此后的一千余年中,汉地佛教仍以唯识为主流。藏汉佛教之异同,是众生共业之所感,也与玄奘大师、义净大师去印度求法时,正是瑜伽行派兴旺时期,而佛教传入藏地时则是印度晚期大乘和密乘兴旺时期有最密切的关系,印度晚期大乘的特点即在于中观,密乘的理论基础更是中观。所以说:现在你们大家学习藏传佛教的确要重视中观;而你们大家学习中观,也的确要重视藏传佛教。这很重要。

  藏传佛典分两个部分,大藏经和藏地大德的文集。大藏经又分为甘珠尔与丹珠尔,在藏传佛教中,能被载入大藏经的都是翻译作品,藏人的著作是不会被列入藏经的,只能以文集的形式保存下来,这与汉文大藏经的编辑原则不同。在甘珠尔、丹珠尔和文集中,有许多文献是汉传佛典里所缺如的,像现观庄严论类、宗派论类、后期大乘中观类,以及内外五明之学等等,都是很难在汉文佛典中寻见的,而汉文大藏经中也有许多典籍在藏文里没有。这就需要汉藏之间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翻译。从近现代的情况看,在这一点上,汉地佛教走在了藏地佛教的前面,能海法师、法尊法师、观空法师、郭和卿居士……都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任杰居士的翻译也是如此。此次任杰居士译出了这幺多重要的论典,这对于大家学习藏传佛教、研究藏传佛教,对于藏汉佛教的交流,对于汉文佛典的丰富,可以说,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与价值。

  第二、翻译的水平。

  我个人认为,翻译只有两个原则:第一是要忠实原著;第二是要考虑读者。用世间的语言讲,叫做翻译作品的内容与翻译作品的形式并重;用佛教的话讲,就是如理与契机要并重。翻译必须忠实于原著,不能以己意改之,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任杰居士的翻译绝对是忠实地表达了中观应成见,毫无问题。

  另一方面,现在佛典翻译讲如理的多了一些,讲契机,讲要考虑读者方面,似乎少了一点。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基本的道理,翻译的目的是要让读者懂而不是只要译者懂,是要让多数人懂而不是只要少数人懂。否则,译了等于没译!甚至,如果有些读者去“硬啃”那些枯涩难懂的译文,产生了误解,在世间学问的翻译上尚且会被认为是译者失了职,在佛典而言,则更有无穷的过患。譬如,最近我读了一本新近从梵文译成汉文的佛典,其中有一句译作“或意识如所知”,本来讲的是“有人认为“识”和“所知”是一样的”,但确很容易被误解为是““意识”和“所知”是一样的”。如果是古人的译着,尚且可以理解,而在今天还这样翻译,就有忘记了翻译要考虑读者这一原则的嫌疑。任杰居士的翻译,无疑是考虑了读者的,不仅在翻译原文时加以注意,而且还对读者不易理解的文句加以注释,不仅是加了注释,而且把这些注释放在了与被注文字同一页的页尾,令读者一目了然,实在是好。

  其实,在这一方面,古今都有作出了榜样的大德。最典型的,就是唐代的玄奘、义净两位大译师和近代汉地的大德能海法师。玄奘、义净两大译师的翻译,都设有庞大的译场、许多道工序,最后有一道,就叫做“润文”,这非常重要!这使得他们的译着,有些时候可以说是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在世界翻译史上也不多见。任杰居士以后的翻译工作,似乎也可以在最后请人来润润文。至于能海法师的翻译,有没有这道工序,我不知道。但据我的所见,在近代的几位译师中,能海法师的翻译,在使用汉语语汇上是最成功的,文字是最优美的。我常说“善说是学问;会说是艺术;不说有两种,或者什幺都不懂,说不出来,或者是明哲保身;最可怕的是神聊瞎侃,那是在浪费自己和别人的生命”,而在佛教翻译里,可以说一般的翻译是学问,善巧的翻译是智慧,是内证功德的流露。能海法师的著作与翻译,无疑是内证功德的流露,太值得所有的翻译工作者去学习了!可惜的是现在还有一些人讲佛法、译佛典,如同神聊瞎侃。那就不单单是在浪费自己和别人的生命,而且还是在浪费自己和别人的慧命!现在真正能像任杰居士的译着这样,既忠实于原著,又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读者的著作,是非常罕见的。

  上面已…

《古印度中观论着九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观四百论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