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古印度中观论着九种▪P7

  ..续本文上一页经把我对这些译着的价值与翻译水平的看法作了一些说明,既然都是从藏传佛教、藏文佛典中译出来的论着,在这里,我还想对现在汉地学习佛教,尤其是学习藏传佛教的情况,讲一点自己的看法。

  藏汉佛教的交流是一件值得赞叹的事情。在这方面,汉传佛教走在了藏传佛教的前面,这是值得藏传佛教学习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共同作用,尤其是民族心理与历史背景不同的缘故,汉地在学习藏传佛教的过程中,已经很多发生了很多很严重的问题,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说是背弃了释尊的本怀。

  第一、尚空谈不尚实际。许多人的“学佛”就是神聊瞎侃,全无利益。得到了一本现观方面的书,就认为自己掌握了现观;得到了一本中观方面的书,又认为自己掌握了中观。殊不知真正学好现观、中观都是很困难的事,这里面最重要的增上缘,除了书本以外,更有传承与教授。没有传承、教授就能掌握佛法的人,几乎难以找到。

  第二、仪轨的作用,最初是为了方便观修而设。而观修是在一定层次上才能进行的。如果没有广大的闻思,根本不了解仪轨的内涵,却终日忙于烦琐的仪轨念诵,口诵而心不知其义,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没有时间闻思和观修,那就完全失去了仪轨的正面作用。为仪轨而仪轨,这种现像,藏地佛教到了后期就已有了倾向,现在在汉地一些学习藏传佛教的人身上,似乎更明显。

  第三、辩经的作用,本来是为了在辩论中加深认识。可是现在汉地有些人的所谓“辩经”,根本不是如此,反而成了吵架骂人、神聊瞎侃!这种“辩经”,不会令人智慧增长,而只能让嗔心与慢心增长起来。须知腹中无物,何谈辩经

  !仅仅为了压倒别人而“辩经”,又何谈修行

  !在藏地学人们也是要在第十三到第十五年级才能进入辩经场的!

   第四、智人以理生信,万民以事生信。真要弘扬佛陀教法,真要让广大众生生信,真正的定境,具有最强的效果。但是现在一些学人不知修持,徒竞口说,实际上没有任何的修行意义。我们不是说学问没有用,学问非常非常重要,没有学问、没有闻思,根本无法学佛,但是光有学问,那不叫佛法!

   讲了这幺多问题,有没有办法解决呢

  我看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学习全面的佛教,不偏执于一端,全面的佛教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戒定慧必须并重才行。能海法师的全集,第一册名为《戒定慧基本三学》,第二册名为《戒定慧基本三学讲录》,这说明能海法师是非常重视戒定慧三无漏学的,是三学并重的。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把佛法傅下去,让众生得到最大的受益。现在汉地许多大德,都是当年能海法师座下的弟子,这说明能海法师弘法的方式不仅如理,而且深深地契上了汉地贪生的根机。具有非常的典型意义,值得学习。

  最后还有两条补充。

   一、任杰居士此次翻译藏文典籍中的中观论着,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印度大德们的著作上,放在了圣龙树、圣提婆、圣月称等等为释迦佛授记的大菩萨僧的著作上面。编排上把印度著作放在前面,把藏人的著作放在后面。这也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目前汉地在学习藏传佛教时,一部分人似乎忘却了藏传佛教也是从印度传来的,也是从印度、汉地、西域几个地方传来的,忘却了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上的佛法,最近一段时间中最兴盛的时期,是释尊住世,及释尊灭度后的正法千年时期的古印度;一味地照搬藏人著作,不是学佛而是学藏,学藏是成不了佛的,想要成佛只有靠学佛。并不是说学藏与学佛完全矛盾,而是说,就是西藏的诸大善知识们也是把印度佛教放在首位来弘扬佛法的。尊重法源,尊重正理,尊重古印度龙树、提婆、无着、世亲、陈那、法称、月称等大菩萨僧,本身就是佛弟子应有的传统,任杰居士此次译、集《古印度中观论着九种》,秉承了这一传统精神,值得赞叹。

   二、翻译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佛弟子,尤其是佛弟子中的青年知识分子,如果真要学习藏传佛典,还是应该学习藏文;如果真要学习龙树、提婆、无着、世亲等大菩萨僧的著作,还是要学习梵文。直接用原典文字读原典,这绝不是说翻译的水平不够——前面已经讲过,任杰居士的翻译水平非常高,——而是说多学一门语言就是在心灵上多开了一个窗口。一门语言代表了一种特定的思惟模式,有时候根本无法用别的语言替代,学习语言对开发智慧有很大的帮助,学习语言的作用在这里,学习声明的作用也在这里。

   任杰居士译稿的校样,我仔细地看了两遍,极个别的地方有些不同的看法,大多是“考虑读者”方面的看法,我都已经用铅笔标在校样上了。请任杰居士再斟酌一下,不一定就按我说的改。我不是认为任杰居士的翻译不好,而是认为既然让我看,就要负责任,不能当个“好好先生”了事。通过看任杰居士的译稿,我认为任杰居士的水平和态度都很值得赞叹,我也在进行一些藏汉翻译工作,如果任杰居士愿意,我非常希望将来能请任杰居士帮我也润润文、改一改,我相信任杰居士也一定会认真员责、每错必纠。

  

  【注一】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教务长丹迥·冉那班杂仁波切

  注一:本文于西元一九九八年六月三十日,由丹迥·冉那班杂仁波切口授,弟子栗拙山听受整理而成。

  

  

《古印度中观论着九种》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中观四百论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