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從心想生。”人爲什麼生病?他天天想病;想病,病就來。這裏痛,那裏不舒服,越想病就越重。假如把病忘掉,往健康方面去想,像佛身心清淨,內外透明,哪來的病!佛法修行,觀想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常作如是觀,身體就透明,就沒有一點病痛。你爲什麼不去想佛?爲什麼不去念佛?爲什麼去想病、想老?想老就老了,想病就病了,能把老、病從內心去掉,永遠沒有這個字眼,永遠沒有這個印象,就永遠不老,永遠不衰退。
大福德光明雲:福是佛陀教我們修學的。學佛的人不能沒有福報,福報最大的是佛陀。歸依佛,二足尊。“足”是圓滿、滿足;“二足”是福報圓滿、智慧圓滿。所以學佛的人要福慧雙修。福與慧都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如果沒有修德,則性德不能透出來
雖有性德,不起作用,得不到受用。要想性德快速的現前,我們就要在修德上真正用功。福從那裏修?從利益衆生上修。念念想自己則福報有限。念念想衆生,念念爲佛法,把諸佛衆生的福報與自己的小福報集合成一個,就變成大福報。好像講堂的燈光一樣,我們自己有一盞燈,光明有限,光與光互照,整個講堂的燈變成一片光明,自他不二,自他一如,光明就遍照,福報就大了。所以心量越大,福報就大;心量越小,福報就小。修福是從心量上來觀察。福德跟功德不一樣。
大功德光明雲:功是功夫,德是收獲。具體而言,功德是戒定慧。持戒是功夫,定是所得到的
因戒得定。修定是功夫,開智慧是德。智慧開了之後,智慧是功,在生活上得大自在,那是德。對人對事對物沒有一樣不自在,沒有一樣不圓滿,那是德。功德是要靠自己認真修學,跟福德不一樣;福德可以跟人家共享,功德沒有辦法分給人。佛在楞嚴會上跟阿難講得很明白,阿難認爲他跟釋迦牟尼佛是堂兄弟,自己可以不要修行,到時候,佛就把功德給他。遭了摩登伽女之難後,才曉得佛的功德沒有辦法給他。由此可知,福德可以送人,功德一定要自己修學。前面八句是性德圓滿的總綱,爲我們說出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以及一切經教之理論依據。末後這兩句,當然還是離不開圓滿的性德,但是它說的是方法,性德裏流露出來圓滿的方法。
大歸依光明雲:歸是回頭,依是依靠。這個方法非常重要。凡夫初學,只有從一切境界裏真正回頭,依靠一個老師。善知識難遇。我從前遇到李老師,李老師不承認我過去所學,要我舍棄,這是回頭;把過去修學的統統舍棄,回過頭來,依靠他一個人,這是方法,這是成敗的關鍵。今天,我們找不到善知識,怎麼辦?真正的善知識都很謙虛、不炫耀,自認爲不如人。我們找不到善知識,就找古人。我在臺中,李老師很謙虛,教我學他的老師
印光法師,教我以印光法師爲老師。印光法師已經不在了,但他的文鈔在,教我每天讀文鈔,依照文鈔的教訓去改過修行。孟子私淑孔子,以孔子老夫子的著作來作功夫。司馬遷學左丘明(左傳之作者),唐朝韓愈學司馬遷,皆私淑古人,以古人爲師。在佛門裏,蕅益大師以蓮池大師爲老師,專讀蓮池大師的著作,依蓮池大師的教訓來修行,他也成爲一代祖師。這就是今人不認識,找古來的祖師大德爲師,但是要學一家,若學很多家就學亂了。一家至少學五年至十年,根基奠定,然後再廣學多聞。我介紹同修以阿彌陀佛爲老師,依照無量壽經來修行,做阿彌陀佛的學生。決定不錯。我也是依阿彌陀佛爲老師,我們是同學、同參道友。
大贊歎光明雲:贊歎就是宣揚,我們自已得到佛法利益之後,一定要把這殊勝法門介紹給別人,普遍弘揚,輾轉介紹,使一切衆生都能得到正法殊勝的功德利益,這是大贊歎光明雲。十種光明雲沒有一樣不是自性圓滿的表現,所以這十句不僅是地藏經的理論依據,是所有一切佛法的根據。明白這個意思,才知道一切佛法從哪裏來的?究竟有些什麼好處?我們爲什麼要修學?爲什麼要普遍宣揚介紹?這些答案統統得到。
在序品中,我們看到世尊放光之中所顯示性德的圓滿,這不僅是果證的圓滿、說法的圓滿,乃至于事事法法無一不圓滿。這樣的境界,只有法身大士才能很清楚的見到。沒有證得法身的人,雖然聽說了,也很難體會真實的境界。因此,修學就非常的重要,在佛法裏稱之爲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爲。行爲,實在說,也是無量無邊。佛在經論之中,將無量的行爲歸納爲叁的類:第一類是身體的造作,我們一舉一動是身的行爲。第二類是言語,口業的行爲。第叁類是思想見解,意業的行爲。我們的行爲有了錯誤,把錯誤的行爲修正過來,叫做修行。修行是修正身口意叁業的行爲。行爲的錯誤與正確以什麼做標准呢?佛門裏不但有標准,而且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標准。因爲修行不是一開始就能圓滿的,正如同在學校裏接受教育一樣,有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修學層次不相同,它的標准當然就不一樣。觀經叁福就是明顯的叁種不同的標准。第一福是講人天標准,第二福是二乘(聲聞、緣覺)的標准,第叁福是大乘菩薩的標准。雖然層次標准有很多不相同,但它有一個原則是永遠不變的,這個原則是一稱性。換句話說,與真如本性相應的。這是佛陀教我們修行的准則,與心性不相應的就是錯誤的,相應就是正確的。因此,我們修行下手一定要依靠經論,要善于選擇法門。在還沒有選擇法門之前,地藏本願的法門是修行的基礎,無論你將來學哪一宗、哪一派、哪一個法門,統統是以地藏本願做基礎。換句話說,學佛就是從地藏本願下手,從這個地方開始。
修行的六大綱領-六度
又出種種微妙之音,所謂檀波羅密音、屍波羅密音、羼提波羅密音、毗離耶波羅密音、禅波羅密音、般若波羅密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脫音、無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師子吼音、大師子吼音、雲雷音、大雲雷音。
佛菩薩放光獻瑞,不是我們凡夫能夠理解的,只有那些高程度的人,法身大士,在華嚴經裏圓教初住菩薩以上,他們懂得;圓教初住以下要靠言說,這就是以音聲爲佛事。佛教導大衆,一定是用音聲、語言。接著,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開口。開口,經上所講的還是原理原則。經文裏說些什麼音聲呢?一開端講六波羅密(六度),接著講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地藏法門是大乘法門,所以從六度說起,從這個地方開始學。
布施:我在早年剛接解佛法時,有一個機緣認識章嘉大師,他是密宗的大德。第一次跟他老人家見面,我向他請教:“我現在知道佛法非常殊勝,非常之好,我很想能很快的入門,請大師指點我入門的方法。”問題提出之後,章嘉大師沒有說話,一直看著我,看了半個小時,一句話都沒有說,兩個人都像入定。他看著我,我看著他,我在等他回話。半小時後,他說話了,說了一個字:“有。”之後又不說話。等了五分鍾,然後開口給我講了六個字:“看很破、放得下。”第一次見面,兩小時裏,眼睛看眼睛,沒有話講,這種攝受的力量非常強大,一生都不會忘記。他老人家的言語簡單,簡短有力量,沒有一個字的廢話。我接著請教:“從哪裏下手呢?”差不多等了二十分鍾,說了兩個字:“布施。”第一次見面,只談這麼幾句話,真是一個字也沒忘掉。我向他告辭,他老人家送我到門口,非常慈祥的囑咐我,說:“我今天教你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那時學佛才一個月,居然真聽話,回去照做,學布施。開始學布施很難,那時候物資缺乏,待遇微薄,生活清苦,布施比割肉還痛苦。可是老師教我,我只好學。最初布施自己不要的東西,用舊的、不喜歡的,可以割愛給別人。過了一、二年就進步了,自己用的、喜歡的東西也可以布施。最後就更進一步,有些東西自己還沒用,別人有缺乏,我也能布施。
我做了六年,布施得幹幹淨淨,只剩下換洗衣服與睡覺的鋪蓋,此時,出家的因緣成熟了,非常不可思議。那時候,老師沒有把理論告訴我,我是受他慈悲的攝受,對他非常敬仰,他的話我句句都聽,句句都去做,把它在生活當中做到。
布施就是放下。放下很難,因爲沒有看破;如果看破,放下就容易。看破是智慧、是學問,放下是真正的功夫。我們初學只曉得把財物、身外之物放下舍掉;其實,菩薩布施真正的功夫,是要把內心的煩惱布施掉。把煩惱、憂慮、牽挂放下,統統布施掉。把病痛布施掉,身體就健康了。我們有生死,生死也布施掉,就能不生不死。這才是布施的真實義。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如果心裏什麼都不想,一切法就不生了。只要有念頭,就是生滅。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這叫生滅心,如此,就有生死,有輪回。生死輪回從生滅心變現出來的。佛常說:“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寂滅是如來果地上真實境界。要想把光明雲裏現的大圓滿境界統統呈現在我們眼前,必須要把生滅心舍掉。這是真實達到究竟根本的一層。我們今天是凡夫,這一層功夫不可能做到。那麼,從哪裏做起?從身外之物舍起,逐漸把我們的貪嗔癡慢先淡薄,然後才能舍離,最後才能夠根本舍棄,這才能證得大圓滿。我們自性的功德,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自自然然就現前。佛教菩薩修行的六大綱領(六度),完全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從早晨起來到晚上睡覺,處世、待人、接物教你統統放下;放下之後,你的清淨心、真心自然現前。菩薩修行的方法很多,所謂是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六大綱領。我們一定要知道它的重要性,要認真去做。不僅身外之物要放下,最重要的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把所有一切念頭放下;因爲妄想、執著是我們修學最大的障礙。我們念佛,爲什麼不能得一心不亂?爲什麼不能得念佛叁昧?我們參禅,別說開悟,連禅定都得不到。我們研教不能夠大開圓解,我們持咒學密得不到叁密相應。你仔細找找毛病究竟出在哪裏?就是妄想、執著。這些首先要把它布施掉、舍掉。不把這…
《地藏經的啓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