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些東西舍掉,道業永遠沒辦法成就,所以這是修學的第一個科目放下,要舍。
持戒:妄想、執著舍掉之後,心清淨,以清淨心修持戒波羅密。持戒不是專指佛給我們講的戒條,守那些戒條是教小學生的方法。不僅僅是戒律,佛所有一切經裏對我們講的教訓統統是教誡,我們都要遵守。我們這個身體,沒有離開這個世間,住在這個世間的時候,世間的法律要遵守。法律沒有規定的風俗習慣、人情事故、道德觀念,也要遵守,這才叫持戒。佛講叁聚淨戒,其中律儀戒有條文,其他都沒有。但是,戒律的精神包括世間許多應該遵守的我們都要遵守。例如:我們每到一個國家地區,要遵守當地的法令規章與道德風俗習慣。更重要的,學佛一定要遵守佛陀教我們的方法來學,才能成就。不依照佛陀的方法去修學,成功的希望很少。不遵守教誡,就是背師叛道,這就是不孝父母。
佛陀教我們修學的四個層次。在四弘誓願裏,先教發心
發廣大心,舍己爲人。這個廣大心就是菩提道上的動力。一般人每天非常勤奮的工作,甚至于假日還加班。爲什麼這樣勤奮?因爲有利可圖。利在推動;有名有利可得,大家就努力做。佛菩薩舍棄名聞利養,不斷的自行化他,什麼力量在推動?這個動力就是大願力
衆生無邊誓願度。沒有德行、沒有學問,怎麼能幫助衆生?怎麼能解決他的困難?所以,爲了要救度一切衆生,自己要努力修學。爲什麼要斷煩惱?因爲要度衆生,不是爲自已。若爲自己,懶惰懈怠無所謂,那是個人之事。現在爲這麼多衆生,我不敢懈怠,不敢墮落;我若懈怠墮落,他們有苦難,沒有人幫他們解決;是這個大願力在推動。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衆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力達到最深一層。先發此願心,有了推動的力量,然後認真修學。修學從斷煩惱學起,斷煩惱就是修養品德。佛法是教育,發心從事弘法利生工作者是老師。爲了給大衆作榜樣,不能不講求威儀、品德,這些不是爲自己,是爲大衆,這叫先斷煩惱。德行成就之後,才開始求學,才博學多聞。五年學戒,是我們修學的基礎。這些統統是方法,都是持戒這一度所包括的。我們明了之後,才會歡歡喜喜去照做,這才是佛的好學生,才真正做到奉事師長。這是從四弘誓願裏教我們修行次第。
在中國,四大菩薩表法也是教我們一個次第。先從地藏菩薩學起,地藏法門就是叁福,地藏經是叁福的詳細講解。從這個法門再提升,是大慈大悲,學觀音菩薩的法門。從大慈大悲然後求大智慧,是文殊法門。一直到普賢大行,就完全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隨心所欲不逾矩,隨心所欲樣樣如法,沒有一絲毫的欠缺。內證、自行、化他,這是圓滿的功德。這些全在持戒這個範圍之內。
忍辱:忍辱是講忍耐。學佛的人要忍人之不能忍,樣樣都能忍,沒有一樣不能忍。別人不能忍的我能忍,心才會清淨。所以,忍辱度嗔恚,嗔恚是心不平。佛法修學的樞鈕是禅定;心若不平,怎能得禅定!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也就是禅定的基礎,禅定的預備功夫。忍耐是真正修行的功夫,這裏面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就世間法來講:一、人爲的加害,我們要忍辱。人家毀謗、侮辱、陷害我們,都能忍。二、自然的災害,也要能忍。叁、修法,修行、求學是長時間的,斷煩惱、學法門都是一生一世很難圓滿達到的,所以要有恒心、毅力,要有很大的耐心來完成它。古時候譯經大德此條翻成忍辱,是針對中國人的習性。古代中國人對侮辱看得很嚴重,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士是讀書人、知識份子,其氣節是殺頭沒關系,侮辱不可以。譯經大師認爲“辱”都能忍,還有什麼不能辱!樣樣都要忍,樣樣都要讓。學佛的人要能夠忍讓,成就自己的德行,然後才談得上精進。布施是放下,持戒是守法,依照老師(佛)教導的方法,有耐心的修學;具備這些基礎以後,然後講精進。
精進:進是進步,精是純而不雜;如此,才能夠得定,定才能開智慧,這都是方法。精進,表示在無量法門裏只能學一門;一門才精,多門就雜。同修們現在雖努力求進步,但不是精進,是亂進、雜進,效果沒有。談精進,佛學院吃很大的虧,因爲排的科目很多。目前講經法師都不是佛學院出身的,都是講小座出身。講小座是精進,只學一門,沒有第二個科目,滿腦子都是這一門功課,這才容易進步,才容易幫助你斷煩惱,幫助你開智慧,世出世法都離不開這個原則。世間有大成就之人,一生都是專攻一個科目,專學一門技術,而成爲世界權威,那是專精。如果他學得很多,樣樣都學,絕對不能成就。佛法從開端就知道專精;唯獨精進,才能真正得到效果,得到禅定。
禅定、般若:定就是清淨心,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佛法修學最終的目標是智慧,不是禅定,禅定是手段。檀經裏六祖大師向大衆說的第一句話是:“善知識,總淨心念摩诃般若波羅密。”這句話是六度裏的般若而不是禅定。此地我把六度大意說出,我們一定要遵守這修學的綱領,把它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上。
四無量心: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是教我們把心量拓開。凡夫爲什麼不能證果?因爲心量太小,自私自利。起心動念只想自己,沒有想別人,唯利是圖,這才招來生生世世的不如意,這就是六道叁途的果報;所以佛陀教我們把心量拓開。慈是與樂的意思,悲是拔苦的意思。看到衆生苦,我們要幫助他,解決他的痛苦,這是悲心;衆生不樂,我們幫助他得到快樂,這是慈心。慈悲心是對人的。我們生活在這世間,用什麼心待人?用什麼心對自己?要對自己用喜舍心,對別人用慈悲心。我們今天恰恰顛倒,對自己很慈悲,而希望別人多喜舍;他舍,我自已這裏就裝滿了。真是大錯特錯,這叫顛倒。要念念爲衆生想,衆生離苦,我也離苦(我也是衆生之一);衆生得樂,我也得樂。衆生在苦海中,而我能離苦得樂,是沒有這個道理的。別業離不開共業啊!所以,我們眼光要往遠處看,要往大處看。遠大深廣,才是自性,才是真心,才能達到修學殊勝的功德利益。
解脫音:我們生活有六個標准(六度),又能依照慈悲喜舍之心態對自己對大衆,然後才能得到解脫(自在),才能把煩惱習氣漸漸斷盡,稱性的智慧功德自然現前。
師子吼音與雲雷音是菩薩利他的功德。師子吼與雲雷是比喻,比喻菩薩自行化他。自己成就了,才能幫助一切衆生,將自己度衆生的大願,付諸于實現,這是菩薩的事業。
法門廣攝十法界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诃薩:汝觀是一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如是今來集會,到忉利天者,汝知數不?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佛告文殊師: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
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天大衆,也都來參加這個法會。前面我們看到諸佛如來參與大會,這些諸天鬼神都是凡夫,凡夫怎能跟諸佛如來在一起?而且,是跟無量無邊世界一切諸佛共同在一個大會,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個境界,假如前面所講十句光明雲的意思都懂了,你自然有一個很正確的答案;如果十句光明雲的意思沒有透徹,這裏就是一個疑問。地藏本願的法門是提倡孝親尊師。孝敬之道,是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在。諸佛是從孝敬修成圓滿的果報。六道衆生今天既然發菩提心,真正覺悟了,希望永脫輪回,希望證得無上菩提,還是依這個法門,與諸佛所依的沒有兩樣;因此,這個法門上從諸佛如來,下至地獄衆生,人人有分,這樣才能聚在一起。所以這部經在整個佛法裏是不思議經,確實是如來圓滿的法門,跟華嚴經、無量壽經無二無別。既然惡道衆生也能與會,我們當然有分,信心從這裏建立,所以這段經文主要是建立我們修行證果的信念。
文殊菩薩是菩薩衆裏面智慧第一,是過去七尊佛的老師,學生都成佛了,他還在作菩薩。這一位菩薩的願力與地藏菩薩沒有兩樣,學生沒有完全成佛,他也不成佛。了不起啊!智慧第一的大菩薩,佛叫他觀察:上從諸佛如來,下至六道衆生,到忉利天宮參加法會的人有多少?文殊菩薩說:“給我一千劫的時間,以我的智慧神通來計算,算不出來。”可見這個法會多麼莊嚴,這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會中,沒有任何一個法會能跟地藏法會相比的。佛再告訴文殊菩薩:“不但你沒有辦法知道今天大會的人數,我以佛眼觀察,也數不清。”佛哪有不知道的呢?此句是形容參與法會人數之多。用意在說明這個法門、這部經典之重要性,實在是涵蓋了盡虛空遍法界;無應哪一個佛國土,哪一尊菩薩,不管是自己修學或是教導別人,都要從這個法門開始。疏忽這個法門,決定不能成就。
我們今天才真正明白,念佛爲什麼得不到念佛叁昧,學教爲什麼不能大開圓解,都是疏忽了這個法門。地藏法門的修學不是每天念地藏經,念地藏經沒有用,念得熟透會背也沒用;要在生活中做到,這叫信受奉行。讀誦是提醒自己,想想自己有哪些沒做到?幫助自己檢點反省,這樣念經就有功德,就有效果。絕對不是每天把經念一遍給佛菩薩聽——我很乖,我今天功課做好了。這是自欺欺人,佛菩薩才不要聽你念的經。他希望我們大家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夠聽他所教導的;這樣,佛菩薩就歡喜,這是真正的供養佛菩薩,真正的供養叁寶。
依教奉行獲大利益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或贊歎、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镂,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于叁十叁天,永不墮惡道。
研經如果不透徹,疑問在所難免。記得叁十年前,我在臺北法華寺講地藏經,廣欽老法師去聽過一次。當時有位法師住基隆小茅篷,年齡跟我差不多,他每天都來聽。聽到我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他很懷疑,來問我:“有求必應是不是真的?”我說:“是真的。”他說他不相信,因爲他求一個冰箱,求了叁年都…
《地藏經的啓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